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15条单肺通气(OLV)犬模型进行实验,观察手术侧肺加用或不用Bain环路对犬肺分流量和氧合的影响。结果提示:与双肺通气(TLV)相比,不用Bain的OLV犬,动、静脉氧分压(PAO_2、P(?)O_2),动、静脉血氧饱和度(SaO_2、S(?)O_2)分别降低了49%、11%、8%、14%;肺泡气与动脉血氧分压差(_(A-a)DO_2),肺毛细血管-动脉血氧含量差(C_cO_2-CaO_2),肺毛细血管-静脉血氧含量差(C_cO_2-C(?)O_2)和肺分流量(Q_(?)/Q_t),分别增加了39%、350%、50%和190%(均为P<0.01)。提示低氧血症与OLV时严重肺内分流、静脉血掺杂有关。而使用Bain的OLV犬氧合良好,PaO_2、P(?)O_2稍有增高,~(A-a)DO_2和Q_(?)/Q-t分别降低了19.3%和8%(均为P>0.05)。Bain环路能将氧气以一定的压力和流速持续吹入肺泡,使其扩张并行气体交换,达到改善术侧肺功能和防治肺内分流量增加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普鲁卡因静脉复合全麻对实验犬肺内分流的影响,结果提示:普鲁卡因可使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显著降低,但并不引起Qs/Qt的改变。氧传递(O2d)虽有下降,但同时伴有氧耗(VO2)的下降,动静脉氧分压差保持不变,表明普鲁卡因不造成对机体氧的供需平衡的干扰。  相似文献   

3.
4.
卫然  陈兰仁  隗清 《安徽医学》2018,39(1):48-50
目的 观察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方式对食管癌患者术中单肺通气(OLV)时肺内分流率(Qs/Qt)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安徽省肿瘤医院胸外科行择期手术的食管癌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胸腔镜组和开胸组,每组各20例.分别于OLV开始前5分钟(T0)及OLV开始后5分钟(T1)、10分钟(T2)、30分钟(T3)、60分钟(T4)抽取动脉血及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O2),计算Qs/Qt值,同时记录OLV 1 h内肺萎陷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Qs/Qt在T1、T2、T3、T4时间点均较T0时间点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患者T1、T2、T3时间点,Qs/Qt值高于开胸组,PaO2值低于开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胸组患者肺萎陷质量优于胸腔镜组,胸腔镜组肺萎陷质量I级7例、II级13例,开胸组I级15例、II级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行胸腔镜或开胸手术,术中OLV时,肺内分流率均增加,而且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胸腔镜手术方式并不能降低由OLV增加的Qs/Qt.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OLV)期间非通气侧肺持续吹入氧对减少肺内分流和预防低氧血症的作用。方法择期开胸手术患者22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观察组(B组)2组,每组各11例。B组在OLV期间非通气侧肺持续吹入氧气(1~3L/min),A组在OLV期间非通气侧肺的支气管导管直接开口于大气中;并于OLV前(T1)、OLV 30min(T2)、OLV 60min(T3)、关胸双肺通气(TLV)30min,分别采动脉血作血气分析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值)。结果在OLV 30min及OLV 60min时,B组动脉血氧分压显著高于A组(P〈0.05);OLV 30min时B组Qs/Qt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OLV期间非通气侧肺持续吹入氧气可以明显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减少肺内分流,减小低氧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 OLV)是胸科手术中常用的通气方法。OLV在胸科手术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此种方式会增加术中肺损伤的发生风险,术后易出现肺部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康复,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近年来,术侧肺持续中低流量给氧对单肺通气期间的肺保护作用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热点。本文讨论了术侧肺持续中低流量给氧对单肺通气期间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压力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对单肺通气(OLV)期间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探讨OLV期间应用的最佳PEEP值。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开胸手术OLV患者30例,患者侧卧位后分别于双肺通气30 min(T1)、单肺通气30 min(T2)、通气侧肺5 cm H2O30 min(T3)及通气侧肺10 cmH2O 30 min(T4)时行血气分析,记录各时间点动脉血氧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pH、心率
(HR)、平均动脉压(MAP)及气道峰压(Ppeak),并计算肺内分流(Qs/Qt)。结果:与双肺通气比较,OLV时PaO2明显下降,Qs/Qt明显升高(P<0.05)。T2到T3期间PaO2从(200.20±145.25) mmHg上升到(299.55±138.83) mmHg,Qs/Qt下降(P<0.05)。T3到T4期间PaO2从(299.55±138.83) mmHg下降到(237.30±135.57) mmHg,Qs/Qt有所升高(P<0.05)。OLV时Ppeak值从T2(21.15±3.60) cmH2O上升到T4 (27.20±3.78) cm H2O(P<0.05)。结论:OLV期间,通气侧肺应用PEEP 5 cmH2O能有效提高PaO2,减少Qs/Qt,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血流动力学稳定,不影响手术操作,是较合适的PEEP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微流量循环紧闭麻醉(MFCCA)用于单肺通气(OLV)胸科手术的可行性.方法:30例ASAII级择期开胸手术的OLV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采用氧流量250~350mL/min的异氟醚MFCCA;Ⅱ组:采用氧流量1.5L/min的异氟醚中流量半紧闭吸入麻醉(SCA).手术开始后,于双肺通气(TLV)改OLV前(T1)、OLV15min(T2)、OLV30min(T3)、OLV60min(T4)、OLV改TLV前(T5)5个时间点分别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多气体监测指标,同时于上述时间点分别采集桡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两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FinCO2和FetCO2,PaO2及动静脉血气分析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且都在正常范围内.Ⅰ组的FiO2和FeO2在OLV各时间点最低值为T5时的87.4%.Ⅰ组的FinISO和FexISO在各个时间点均较Ⅱ组高(P<0.05).两组组内OLV各时间点的PaO2值均较侧卧位TLV(T1时)明显降低(P<0.05).结论:MFCCA可安全地用于OLV胸科手术患者,并能提供足够麻醉深度;患者FiO2均在80%以上,无供氧不足之虑;使用纯氧吸入异氟醚MFC...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气腹对老年人肺顺应性和肺内分流率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老年结直肠癌患者46例,按住院号单双随机分为观察组(气腹组)和对照组(开腹组),每组2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气管插管后均采用纯氧间歇正压通气。分别于术前(T0)和手术开始后30 min(T1)、60 min(T2)、120 min(T3)、术毕后30 min(T4)测定气道峰压(Ppeak)和气道平台压(Pplat),计算肺顺应性(CL),并于上述时间点抽取桡动脉和中心静脉血作血气分析,计算各时点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观察组T1、T2、T3时间点Ppeak、Ppla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P〈0.01),T1、T2、T3时间点CL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P〈0.01);观察组T1、T2、T3、T4时间点QS/QT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P〈0.01)。结论老年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气腹对肺顺应性和肺内分流率产生明显影响,术中及复苏期均需加强呼吸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七氟烷预处理对肺癌患者单肺通气(one lung ventilation,OLV)期间肺内分流和动脉氧分压的影响。方法 2011年3月至8月我院胸外科30例行肺癌切除术患者,分为七氟烷预处理组(S组,n=15,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40~68岁,平均55岁,体质量50~71 kg)和对照组(P组,n=15,男性13例,女性2例,年龄38~69岁,平均52岁,体质量48~73 kg)。2组全麻诱导方法相同,插入双腔管后S组以七氟烷预处理维持麻醉至OLV前,单肺通气时2组均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在诱导后双肺通气(two lung ventilation,TLV)平卧位(T1)、侧卧位(T2)、OLV 30 min(T3)、60 min(T4)、90 min(T5)及术毕(T6)共6个时间点,采集动脉血和右心房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率(intrapulmonary shunt,Qs/Qt),同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相关的临床数据。结果 TLV时(T1~T2)2组Qs/Qt与P(O2)差异不显著(P>0.05)。OLV期间(T3~T5)2组Qs/Qt较TLV时明显增高(P<0.05);P(O2)明显降低,(P<0.05)。T3~T5时S组Qs/Qt较P组降低(P<0.05)。结论与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相比,七氟烷预处理能降低肺癌单肺通气患者肺内分流,对动脉氧分压无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期间低氧血症发生的非药物因素。方法: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结果:如何降低分流(Qs/Qt),提高氧合是单肺通气中的关键问题。结论:尽量避免其诱发因素,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及通气方式来防治低氧血症,确保手术及病人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39例开胸手术病人在快速麻醉诱导下,行Robertshow双腔气管插管控制呼吸,在不同时期施行单或双肺通气并调整呼吸参数:呼吸频率(R)、潮气量(V T)、呼吸比(i:E)、吸入氧浓度(FiO_2)。在气管插管后、开胸后一单肺通气前、单肺通气、恢复双肺通气15min分别抽取动脉血测PaVO_2,PaO_2,pH值等。计算出Qs/Qt值以判断肺内分流情况。结果39例病人在整个手术中PaCO_2,PaO_2。等均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3.
许梅  杨洁  刁晓源  李丹 《重庆医学》2008,37(16):1793-1794
目的 探讨常规肺通气功能测定指标与脉冲振荡法测定的呼吸阻抗对几种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测定并分析正常人(对照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癌、胸腔积液患者的肺通气功能与呼吸阻抗的主要指标及其相关关系.结果 对照组、肺癌组FVC显著高于慢阻肺组与胸腔积液组(P<0.01,P<0.05),呼吸阻抗显著低于慢阻肺组(P<0.01,P<0.05);对照组通气功能指标与Zrs、Fres、R20、X5成负相关关系,与R5成正相关关系.结论 呼吸阻抗能较好地反映气道阻力及肺顺应性,判断阻塞部位,测定方法简单,能更客观、全面的反映呼吸功能的改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临床上常见的“单肺”情况有肺结核所致毁损肺、一侧肺不张和一侧肺手术切除,由于显著的气道-肺容量变化和呼吸力学改变,其通气特点应与常规通气有明显不同。现将3例单肺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牟林  邓燕宏  熊章荣 《四川医学》2012,33(12):2162-2164
目的探讨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和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胸外科单肺通气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气的影响。方法 76例ASAⅠ~Ⅱ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和瑞芬太尼组(R)。两组均用咪唑安定0.05mg/kg,舒芬太尼2~3ug/kg,丙泊酚1.5~2mg/kg,维库溴铵0.1mg/kg静脉快速诱导,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术中均持续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S组在插管后持续吸入1.0~2.5%七氟醚,R组全凭静脉麻醉。分别记录T1、T2、单肺通气15min(T3)、单肺通气30min(T4)以及单肺通气结束前1min(T5)等时间点的HR、MAP、CVP、SPO2、PETCO2以及T2~T5各时刻抽取静脉血和动脉血做血气分析,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点HR、MAP以及CVP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MAP均显著低于T1(P<0.05),术中升压、降压药物的使用率S组均低于R组(P<0.05);T3、T4、T5时刻肺内分流率较T2时刻显著增加,PaO2较T2时刻显著下降,T5时刻的PaO2较T4时刻有所回升。结论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和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胸外科单肺通气手术中都能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在术中前者能更好的维持循环的稳定;后者对肺内分流的影响较小,但两者都不影响在临床中的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七氟烷预先吸入对食管癌患者单肺通气(one lung ventilation,OLV)期间肺功能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60例拟行食管癌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七氟烷预先吸入组(SP组)、丙泊酚静脉组(P组)及七氟烷全程吸入组(S组)。3组患者全麻诱导均为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芬太尼3~4 μg/kg,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 μg/ml,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0.8 mg/kg,插入双腔管后SP组以七氟烷预先吸入维持麻醉至OLV前,OLV后与P组相同,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七氟烷全程吸入组全程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麻醉诱导后(T1)、OLV开始前(T2)、OLV 30 min(T3)、OLV 60 min(T4)、OLV结束前(T5)及术毕(T6) 共6个时间点,采集桡动脉血和右心房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Qs/Qt值,于T1、T3~T6时取右心房血样,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浓度,同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相关的临床数据。结果:与T1时比较,T3~T5(OLV期间),3组Qs/Qt有明显增高(P<0.01),PaO2明显降低(P<0.01),T3~T6时血清SOD活性降低(P<0.05),MDA浓度升高(P<0.05);组间比较:与P组、S组相比,SP组在T4时Qs/Qt降低(P<0.05),T5时血清SOD活性升高、MDA浓度降低(P<0.05);S组与P组相比,S组在T3时Qs/Qt降低(P<0.05),T5时Qs /Qt增加(P<0.05),T3~T6时血清SOD活性稍降低,MDA浓度稍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 >0.05);PaO2在3组各对应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OLV前用七氟烷预先吸入可降低食管癌患者OLV的肺内分流率,减轻OLV的氧化应激反应,对氧分压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定压和定容单肺通气模式对中、下段食道癌根治术时呼吸生理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ASA级中、下段食道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每组20例.单肺通气模式时,20例先采用VCV模式,30 min后转为PCV模式.另20例单肺通气模式采用PCV模式30 min后转换为VCV模式.分别在单肺通气期间每种模式结束后测量气道压力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2组患者在OLV-PCV与OLV-VCV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分别为(27.9±7.68)kPa和(26.2±8.56)kPa,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LV-PCV气道压较OLV-VCV低(P<0.05).结论 中、下段食道癌根治术患者在OLV期间,PCV模式与VCV模式比较不能提高氧合作用,但PCV模式气道压力低,有利于减少气道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七氟烷预先吸入对食管癌患者单肺通气(one lung ventilation,OLV)期间肺功能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60例拟行食管癌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七氟烷预先吸入组(SP组)、丙泊酚静脉组(P组)及七氟烷全程吸入组(S组)。3组患者全麻诱导均为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芬太尼3~4μg/kg,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μg/ml,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0.8mg/kg,插入双腔管后SP组以七氟烷预先吸入维持麻醉至OLV前,OLV后与P组相同,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七氟烷全程吸入组全程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麻醉诱导后(T1)、OLV开始前(T2)、OLV 30 min(T3)、OLV 60 min(T4)、OLV结束前(T5)及术毕(T6)共6个时间点,采集桡动脉血和右心房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Qs/Qt值,于T1、T3~T6时取右心房血样,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浓度,同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相关的临床数据。结果:与T1时比较,T3~T5(OLV期间),3组Qs/Qt有明显增高(P<0.01),PaO2明显降低(P<0.01),T3~T6时血清SOD活性降低(P<0.05),MDA浓度升高(P<0.05);组间比较:与P组、S组相比,SP组在T4时Qs/Qt降低(P<0.05),T5时血清SOD活性升高、MDA浓度降低(P<0.05);S组与P组相比,S组在T3时Qs/Qt降低(P<0.05),T5时Qs/Qt增加(P<0.05),T3~T6时血清SOD活性稍降低,MDA浓度稍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PaO2在3组各对应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LV前用七氟烷预先吸入可降低食管癌患者OLV的肺内分流率,减轻OLV的氧化应激反应,对氧分压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食管癌手术行单肺通气过程中肺内分流率和claudin-4蛋白的变化规律. 方法 选取拟在全麻下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30例,抽取侧卧位单肺通气前10 min(To)、单肺通气后60 min(T1)、恢复双肺通气后60 min(T2)时的桡动脉及中心静脉血,测定肺内分流率及血清中claudin-4蛋白...  相似文献   

20.
单肺通气时呼吸参数改变对呼吸力学及血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单肺通气(OLV)时呼吸参数改变对呼吸力学、血气的影响.方法 选择30例择期需单肺通气开胸手术病人,ASA I~Ⅱ级,麻醉诱导后双腔支气管插管,所有病人均先采用潮气量10 mL/kg,呼吸频率12次/min双肺通气30分钟后转为单肺通气,OLV期间在保持分钟通气量不变的情况下,随机分为3组:小潮气量快频率组,常规潮气量组(B组),大潮气量慢频率组(C组),每组病人分别于OLV前,OLV后30 min、OLV后60 min、OLV后120 min(分别称为T1、T2、T3、T4)抽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同时监测气道峰压(Ppeak)、气道阻力(Raw).结果 OLV后各组间PO2差异无显著性.单肺通气后C组Ppeak及Raw值最大、显著高于A、B组(P<0.05),与T1相比较显著增高P<0.05,OLV后C组PaCO2低于A、B组(P<0.05).OLV后A组Ppeak及Raw最小,但OLV后A组PaCO2比其它两组显著升高(P<0.05),并且随单肺通气时间延长PaCO2还有升高趋势.OLV后B组Raw高于A组(P<0.05),但B组Raw保持在20 cmH2O·L-1s-1左右的正常水平,Ppeak为22.00 cmH2O左右,OLV后B组获得较好的通气效果,PaO2、SpO2、及PaCO2均较满意.结论 单肺通气时采用常规潮气量组(VT=10 mL/kg,f=12次/min)对血气的影响相对其它两组小,Ppeak及Raw保持在合理水平,是较为合适的通气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