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种生长因子mRNA在兔角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EGF、TGF-α、bFGF、TGF-β1和PDGF在兔角膜上皮和基质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角膜伤口愈合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方法检测兔角膜上皮和基质中EGF、TGF-α、bFGF、TGF-β1和PDGF mRNAR的表达。结果 EGF、TGF-α和PDGF mRNA仅在正常角膜上此细胞层表达,基质中未见表达;bFGF和TGF-β1 mRNA在正常角膜伤口和基质中均有表达。  相似文献   

2.
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于兔眼角膜外伤,观察其愈合情况。实验分角膜上皮刮伤、角膜浅基质层损伤、角膜全层穿通伤3组,并设生理盐水对照组。结果表明:EGF能促进角膜上皮细胞损伤的愈合;促进角度基质的修复;增加角膜创口的张力强度。组织学检查结果:EGF能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增加角膜厚度和胶原纤维的增生。  相似文献   

3.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检测正常及刮除部分角膜上皮3、6、12、24h后大鼠角膜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分布。结果:正常状态下,只有角膜缘干细胞和近前弹力层角膜上皮细胞表达EGFR。角膜上皮缺损后6h,损伤区角膜上皮均表达EGFR。当损伤后24h,角膜上皮缺损恢复时,在基质层内可见EGFR阳性基质细胞。结果表明:表达EGFR的角膜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在角膜损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家兔PRK术后角膜超微结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实验性家兔不同屈光度 P R K 术后角膜创面愈合的过程。方法 应用 S V S A P E X P L U S 型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对6 只家兔双眼进行 P R K 术。结果 透射电镜观察:术后3 d ,角膜上皮细胞1 层或2 层覆盖切削区,角膜前基质胶原纤维排列紊乱。术后30d ,可见角膜上皮细胞增生,体积增大,细胞由正常的5 层或6 层增加到7 层或8 层;上皮细胞间可见桥粒连接,基底膜形成,但有不连续现象;上皮基底细胞于基底膜之间可见半桥粒。术后100d ,角膜上皮细胞基本恢复正常。扫描电镜观察:术后100d , 上皮细胞界限分明, 上皮明亮细胞较多,但微绒毛、微皱褶相对减少。结论  P R K 术后100d 角膜组织结构基本正常,但仍有组织薄弱处和特殊性改变。 P R K 术后家兔角膜上皮微绒毛、微皱褶相对减少,可能是临床上 P R K 术后部分患者近期角膜干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剂量率(HDR)腔内近距离辐射正常食管的组织学改变及与食管上皮细胞DNA含量变化的关系,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用家兔49只,分10Gy组、15Gy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接受照射后不同时间检查组织病理学改变及食管上皮DNA含量变化。结果:10Gy组仅有粘膜和粘膜下层充血和浅溃疡,7d炎症明显,2周即可见上皮修复表现。15Gy组在7~14d出现了严重的上皮及肌层损伤,持续6周以上,损伤后的修复均有明显的纤维增生。未发现受照射后食管上皮DNA倍性(DI)的改变,S期细胞比例(SPF)改变与组织病理学改变相一致,急性炎症期SPF减少,恢复期SPF回升并增高。结论:为保证正常食管免受过量照射,HDR近距离治疗食管癌时单次剂量应在10Gy以下。HDR辐射对正常食管上皮的DNA含量无明显改变,放射损伤及修复中上皮细胞周期中SPF变化与组织病理学改变一致。  相似文献   

6.
前列腺素参与大鼠再生肝抗四氯化碳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肝大部切除(2/3PH)后再生肝模型,观察大鼠再生肝内PGF2含量变化与再生肝抗四氯化碳损伤的关系。结果:肝切后残余肝内PGE2含量有明显变化。2/3PH后6h,残余肝内PGE2含量明显升高,12h达到高峰,较正常及假大鼠差异显著。24h后PGE2含量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肝切后连续给予阿斯匹林以阻断体内PG遥合成,72h后用CCl4(50%,与豆油混合)染毒大鼠,阿斯匹林处理组较对照组大鼠死亡  相似文献   

7.
用一种新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标记的抗生蛋白链菌素-生物素连接系统(LSAB),对24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进行了研究。结果:在银屑病进展期,EGFR阳性细胞分布于表皮全层包括角质层,在汗腺及毛囊外根鞘上皮细胞也有EGFR的表达;而静止期患者EGFR明显减少,主要分布于颗粒层和棘层,角层阴性。EGFR阳性表达率及阳性细胞密度,进展期患者明显大于静止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EGFR在银屑病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中耳胆脂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中耳胆脂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10例正常外耳道上皮及36例胆脂瘤上皮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0例正常外耳道上皮全部为阴性,36例胆脂瘤上皮中23例出现EGFR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3.9%)EGFR阳性表达与中耳胆脂瘤骨质破坏程度呈正相关。结论:EGFR过度表达与胆脂瘤上皮细胞增生及胆脂瘤周围骨质破坏有关,它在胆脂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动脉成形术对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探讨EGFR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于兔右颈总动脉成形术前及术后24,48,72h,7d和14d,取实验动脉段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EGFR的表达。结果:正常颈总动脉中膜未见EGFR阳性表达;动脉成形术后24h,中膜部分SMC显示EGFR阳性表达;48和72h中膜EGFR阳性表达均进一步增加;7和14d动脉中膜EGFR阳性表达的SMC均较72h显著减少,但新生内膜中增殖的SMC均显示大量EGFR阳性表达。阳性染色以胞膜处最明显。结论:动脉成形术使血管SMCEGFR表达显著增加,再狭窄形成过程中SMC增殖与EGFR有关。  相似文献   

10.
探讨肾缺血再灌流损伤修复过程中颌下腺、胰腺、肾脏产生的表皮生长因子(EGF)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大鼠右肾切除、左肾缺血60min继之再灌流不同时间模型,观察颌下腺切除后对肾功能和形态恢复的影响。用免疫组化和WestermBlot方法观察肾缺血再灌流损伤修复过程中肾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胰腺、颌下腺、肾脏和血清EGF以及肾组织EGF受体(EGFR)表达的变化。结果颌下腺切除后,损伤后的肾功能和肾组织形态结构恢复到正常的时间明显延长。PCNA免疫组化显示,60min肾缺血再灌流24h出现再生,再灌流3d再生修复达到高峰,再灌流7d基本消失。与此相对应,颌下腺、胰腺在再灌流1、3d时EGF表达明显增强,血清EGF含量增多,肾组织EGFR表达明显增强;再灌流7d时,颌下腺、胰腺EGF表达、血清EGF含量及肾组织EGFR表达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颌下腺、胰腺所产生的EGF在损伤后肾小管上皮的修复中可能起重要作用,EGF可能通过EGFR介导机制促进损伤肾小管上皮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27例结、直肠癌的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雌激素受体(ER)。结果:EGFR阳性16例(59.3%),ER阳性8例(29.6%),EGFR、ER均阳性72例(25.9%),均显著性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EGFR、ER表达与Dudes分期有关,EGFR的阳性率在癌组织中显著高于ER(P〈0.05)。11例淋巴结转移腺癌中,EGFR阳性8例(72.7%),ER阳性  相似文献   

12.
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Z7例结、直肠癌的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雌激素受体(ER)。结果:EGFR阳性16例(59.3%),ER阳性8例(29.6%),EGFR、ER均阳性7例(25.9%),均显著性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EGFR、ER表达与Dudes分期有关,EGFR的阳性率在癌组织中显著高于ER(P<0.05)。11例淋巴结转移腺癌中,EGFR阳性8例(72.7%),ER阳性7例(63.6%),两者均阳性5例(45.5%)。结果提示:EGFR、ER与结、直肠癌有关,表皮生长因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远较雌激素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高剂量率(HDR)腔内近距离辐射正常食管的组织学改变及与食管上皮细胞DNA含量变化的关系,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用家兔49只,分10Gy组、15Gy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接受照射后不同时间检查组织病理学改变及食管上皮DNA含量变化。结果:10Gy组仅有粘膜和粘膜下层充血和浅溃疡,7d炎症明显,2周即可见上皮修复表现。15Gy组在7 ̄14d出现了严重的上皮及肌层损伤,持续6周(SPF)改变与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雄激素受体(AR)在40例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前列腺组织中的定位。结果显示:40例中27例(67.5%)为EGF-R强阳性表达,EGF-R主要位于增生的前列腺上皮的基底层和鳞化上皮。并且,大部分分布在细胞膜上,仅少量在细胞浆内;40例中24例(60%)AR为强阳性表达。AR限定于前列腺基底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细胞核内;EGF-R和AR在同一病例中的免疫反应相一致。结果提示:EGF-R和AR可能涉及到前列腺组织增生过程。  相似文献   

15.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38例原发性胆囊癌石蜡包埋标本,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果:EGFR在原发性胆囊癌中表达的阳性率为(57.6±36.7)%,表达呈异质性,EGFR计数与术后生存期呈显著负相关(P<0.05)。EGFR高值组生存期与低值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EGFR计数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与病理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结论:EGFR表达对判断原发性胆囊癌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悦  杨红 《医学科技》1999,(1):32-33
目的 了解化学烧伤,角膜炎及眼穿通伤角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否表达。方法 对7例化学烧伤,6例角膜穿孔或白斑,6例角膜穿通伤的角膜片做免疫组化。结果 7眼化学烧伤中仅1眼EGFR阳性表达,其余为阴性;角膜炎6例5例角膜穿透移植,术后角膜透明,视力增加。6例角膜穿通伤全部有EGFR表达。结论 EGFR在角膜的表达有可能对阐明不同疾病的病理过程和评价手术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用一种新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标记的抗生蛋白链菌素-生物素连接系统,对24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进行研究。结果;在银屑病进展期,EGFR阳性细胞分布于表皮全层包括角质层,在汗腺及毛囊外根鞘上皮细胞也有EGFR的表达;而静止期患者EGFR明显减少,主要分布于颗粒层和棘层,角层阴性。  相似文献   

18.
犬脑损伤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与脑损伤和脑缺血的关系。方法:用犬8条,先行颞骨切除术,50d后再行额叶灶性切除术。术后不予任何干预,分别检测术前和术后2,24,72和120h的血粘度、红细胞压积(HCT)、血沉(ESR)及纤维蛋白原(FG)。结果:前后两次手术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是相同的,即:全血粘度和HCT于2h显著增高,24h以后前者正常,后者低于术前;ESR和FG术后上升,前者于24h具显著性,此后居高不下,后者直到120h才有统计学意义;只有血浆粘度一直无明显变化;第二次术后有6条犬(6/8)出现对侧肢体轻瘫等脑缺血表现,12h内好转,24~120h内正常,结论: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并非脑损伤所特有:脑损伤的其他创伤一样确能引起血液流变学的显著差异,而增高的血粘度参与了继发性脑缺血;正常机体有足够的能力使血粘度在2  相似文献   

19.
王兵  李玉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9,20(4):225-227,F003
目的:观察动脉成形术对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探讨EGFR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于兔右颈总动成形术前及术后24,48,72h,7d和14d,取实验动脉段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EGFR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谢庆祥  刘春晓 《湖南医学》1997,14(6):329-330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研究了14例正常前列腺、56例前列腺增生和33例前列腺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结果显示,EGFR分布于上皮细胞;前列腺癌和增生组织中EGFR阳性率分别为93.9%和87.5%,均明显高于正常前列腺57.1%;EGFR表达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有关,各病理分期中EGFR表达也有差别。提示EGFR与前列腺增生及癌变的发生有关,可作前列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