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老年患者麻醉药用量及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永煤集团总医院收治的腹部手术全麻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根据医师经验控制麻醉深度,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BIS监测仪调整患者的麻醉深度,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药用量及麻醉苏醒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麻醉药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同时拔管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恢复定向力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BIS监测麻醉深度同传统方法比较而言能够减少麻醉药的用量,同时缩短麻醉苏醒时间,应在老年患者全麻过程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对全麻苏醒期患者意识恢复的预测效能。方法选择32例ASA分级为Ⅰ~Ⅱ全麻插管患者,术后拔管安返麻醉术后恢复室。采用患者入室、入室后10 min、出室三个时间段的BIS值及生命体征(SpO2、血压、心率)数值,进行比较。结果入室BIS值与入室后10 min BI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其时间点对应的生命体征数值及苏醒评分和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S监测对于短时间麻醉苏醒期患者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定向力及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3.
全麻深度监测在小儿中的应用及价值还存在争论[1]。近年来研究显示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在小儿全麻监测的应用价值与成人相似[1,2]。新型脑电信号监测指标脑电熵指数包括反应熵(response entropy,RE)和状态熵(state entropy,SE),在成人镇静和全麻深度监测中显示出与BIS具有良好的相关性[2],但在小儿麻醉中尚未能得到证实。本研究通过与BIS比较,探讨熵指数能否用于评价小儿七氟烷麻醉深度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前难治性癫痫手术治疗中主要依靠皮质脑电图(ECoG)监测来准确定位致痫灶.由于癫痫手术大多是在全麻下进行,而不同麻醉深度和全麻药物会影响术中大脑皮质的放电,阻碍癫痫波的检出[1-3].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本院在难治性癫痫手术中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控制不同的麻醉深度,观察分析术中ECoG的放电特点,探讨BIS监测下ECoG分析在癫痫病灶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背景音乐对麻醉深度监测的影响。方法选200例择期全麻下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背景音乐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相同的麻醉方法和同等剂量的麻醉药物,分别于诱导前(T0)、插入喉罩前(T1)、插入喉罩后10min(T2)、停用全麻药前(T3)、停用全麻药后呼之睁眼时(T4),记录HR、MBP和BIS值。结果实验组T0、T1、T2的BIS值都低于对照组。结论背景音乐可以降低全麻患者的BIS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靶控输注丙泊酚在维、汉族中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维吾尔族和汉族将择期行全麻的ASA Ⅰ~Ⅱ级患者各60例,两组均根据设定的BIS值(BIS值为50)调整丙泊酚血浆靶浓度,比较两组静注丙泊酚达到设定的BIS值时(T1)、气管插管即刻(T2)、插管后5 min(T3)时的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及全麻诱导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T1时的丙泊酚血浆靶浓度(5.27±1.02)μg/mL与B组(6.61±1.30)μ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不良事件发生率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呛咳、呼吸肌强直、心动过速、高血压、低血压不良事件发生率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汉族全麻诱导时达到设定的BIS时丙泊酚的血浆靶浓度和诱导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有差异,为指导临床工作中维、汉两族患者全麻诱导时丙泊酚的用量及预防全麻诱导时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全麻对风湿性心脏病(RHD)手术患者脑电双频(BIS)指数及心肌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行手术治疗的80例RH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丙泊酚持续输注复合全麻,观察组给予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全麻,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BIS指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肝部分切除术麻醉中监测qCON、qNOX和BIS(bispectral index,脑电双频指数),观察qCON和BIS间的相关性及qNOX用于监测伤害性刺激的价值。方法:择期行开腹肝部分切除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组)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E组)。两组患者的麻醉均由具有10年以上临床经验的麻醉医师实施,实施者根据BIS监测数值调节麻醉镇静深度,且不知晓qCON和qNOX监测数值。给予qCON、qNOX、BIS和四个成串刺激(train-of-four stimulation, TOF)监测。常规麻醉诱导,行气管插管。术中停止异丙酚输注,调节七氟醚吸入浓度维持BIS值在40~60。术毕符合拔管指征后拔除气管导管,停止监测qCON、qNOX和BIS,并行VAS疼痛评分。所有患者均入苏醒室观察。术后24 h随访有无术中知晓发生。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ASA分级、手术时间、麻醉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BIS、qCON、qNOX基础值、插管前即刻数值、术中平均水平、拔管前即刻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GE组拔管后VAS评分均为0分,G组拔管后VAS评分0~3分,中位数为2分。qCON和BIS监测麻醉镇静深度相关(r~2=0.75)。结论:qCON和BIS用于监测术中麻醉镇静深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qCON可用于麻醉镇静深度的监测;使用qNOX有助于监测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及单纯全麻下肝部分切除术中的伤害性刺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马唑仑在气管插管全麻老年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治疗的150例老年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与C组各50例。A组在全麻诱导时静脉注射0.2 mg/kg瑞马唑仑,B组在全麻诱导时静脉注射0.3 mg/kg瑞马唑仑,C组在全麻诱导时静脉注射0.4 mg/kg瑞马唑仑。比较三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瑞马唑仑补救治疗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诱导开始时(T0)、BIS值≤60时(T1)、气管插管后(T2),三组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时,三组BI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B组、C组BIS值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B组与C组的BI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瑞马唑仑补救治疗率低于A组,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的瑞马唑仑补救治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诱导时给予0.3 mg/kg瑞马唑仑对气管插管全麻老年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镇痛效果良好,能够降低瑞马唑仑补救治疗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全麻诱导期两种肾上腺素给药方式对双瓣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ASA Ⅲ级双瓣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n=20):肾上腺素持续泵注组(P组)与肾上腺素间断静脉推注组(Ⅰ组).P组全麻诱导前30 min开始持续泵注肾上腺素,诱导期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调整泵注速度;Ⅰ组仅在诱导期根据循环波动情况间断静脉推注肾上腺素.观察两组患者全麻诱导期的麻醉药物用量、血压、心率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结果:全麻诱导期P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且可耐受更大剂量的麻醉药物,保证患者更理想的BIS值.结论:全麻诱导前提前泵注肾上腺素,更有利于双瓣置换术患者诱导期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在异丙酚无痛人流术中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60例在异丙酚静脉全麻下行人工流产手术的早期妊娠妇女,随机分为三组,按预定的1度Ⅰ组静注异丙酚3mg/kg,Ⅱ组静注异丙酚使患者即时BIS值降至55~70,Ⅲ组静注异丙酚使患者即时BIS值降至40~55,术中根据肢体活动情况或BIS值是否在预定范围内决定是否追加异丙酚(30mg/次),术中术后观察不同时点的BIS值、用药量、清醒时间、是否出现肢体活动等。结果:三组病人的总用药量无统计学差异,在术中平均BIS值、清醒时间及体动率上Ⅲ组与Ⅰ组间有差异(P<0.05)。结论:脑电双频谱指数可用于指导无痛人流术中异丙酚的用量,为减少体动反应和使患者及时清醒,术中BIS值维持在40~55的范围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丙泊酚恒速输注和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infusion,TCI)对全麻诱导及维持的作用,探讨恒速输注丙泊酚是否能够替代其靶控输注。方法:6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别使用丙泊酚恒速输注(A组)和靶控输注(B组)诱导并维持,监测麻醉中及结束后血压(bloodpressure,BP)、心率(heartrate,HR)、血氧饱合度(pulseoxygensaturation,SpO2)及脑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BIS)。结果:全麻诱导及维持中,两组间血流动力学指标、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期间A组较B组BIS变化幅度小,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择期全麻手术丙泊酚恒速输注和靶控输注的麻醉深度均能满足手术要求,麻醉期间生命指征平稳,苏醒迅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异丙酚用量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手术病人30例,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和对照组。诱导前分别予利多卡因1mg/kg及生理盐水静注,后以30mg(/min·kg)恒速灌注异丙酚,至BIS50,记录病人入睡、BIS50时异丙酚用量及诱导前、后血压和心率。结果:利多卡因组入睡、BIS50异丙酚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心率、血压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麻醉诱导前应用利多卡因可以减少全麻病人诱导时的异丙酚用量,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胸科手术小剂量芬太尼在全麻复合高胸位硬膜外阻滞中的麻醉作用。方法40例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GE组)和对照组(GA组),GE组为全麻复合高胸位硬膜外阻滞,单纯全麻组为GA组,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术毕苏醒时间和血压(BP)、心率(HR)。脑电双频指数(BIS)和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2组麻醉效果均满意,术毕拔管时间和异丙酚用量GE组显著小于GA组(P<0.05),血压、心率GE组均低于GA组,2组IL-6术后均比术前升高,但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BIS值均在手术应在的常规范围内,但拔管时GE组略高于GA组。结论小剂量芬太尼在全麻复全高胸位硬膜下阻滞下胸科手术中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脑出血伴轻中度意识障碍的手术患者中丙泊酚全麻诱导的指导意义。方法 拟在全麻下行开颅手术的43例脑出血患者,GCS评分在8~15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B组(BIS监测下诱导组)21例和G组(按传统经验诱导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过程中丙泊酚的使用量以及在诱导前(T_(0))、丙泊酚推注完即刻(T_(1))、气管插管即刻(T_(2))、插管后1min(T_(3))的BIS值、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血液中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同时记录BIS<40、心动过缓(HR≤60次/分)、心动过速(HR≥100次/分)、平均动脉压波动超过基础血压20%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B组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G组,BIS值明显高于G组(P<0.05);T_(1)时,两组患者的MAP均低于T0(P<0.05),且B组高于G组(P<0.05);B组T_(1)~T_(3)的HR均低于G组,低血压、低BIS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G组(P<0.05)。结论 BIS监测应用于轻中度意识障碍的脑出血患者的麻醉诱导,可明显减少丙泊酚的用量,降低麻醉诱导期低BIS和低血压的发生率,麻醉诱导过程更平稳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肌松状态下的术中知晓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本研究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罗库溴铵肌松状态下觉醒状态(wakefulness)恢复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选择16例ASA Ⅰ-Ⅱ级在单纯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成年病人。使用HXD-1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BIS。静注丙泊酚和罗库溴铵诱导麻醉,气管插管。采用独立臂技术判定觉醒状态的恢复与消失。待觉醒状态恢复后.以10mg·kg-·h-1持续静注丙泊酚直至觉醒状态再次消失。结果:觉醒状态恢复前后各30s 内,BIS值分别为62.1±6.2和65.9±6.1。觉醒状态存在时BIS值明显大于觉醒状态消失后(P<0.001)。BIS预测觉醒状态恢复的Pk值是0.662。觉醒状态恢复概率为5%、50%和95%的BIS值分别是51、63和74。结论:BIS可以作为肌松状态下监测觉醒状态恢复的指标,但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和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指导老年患者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维持期镇静深度调控的有效性。方法:选择30例65-75岁、ASAⅠ-Ⅱ级、择期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的普外科患者,随机分为3组。硬膜外阻滞用利多卡因和地卡因的混和液。用丙泊酚、司可林、芬太尼、维库溴铵诱导和维持全麻。通过调节丙泊酚的血浆药物浓度使A组患者AAI维持于15±5,B组患者BIS维持于50±10,C组根据高年资麻醉医师的经验调节丙泊酚的血浆药物浓度。观察3组间单位时间丙泊酚的用量,术中高血压、低血压的发生例次以及有无术中知晓的发生。结果:A组患者丙泊酚用量为(0.71±0.12)ml/min,B组为(0.65±0.15)ml/min,C组为(0.66±0.11)ml/min。3组间用药量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高血压和术中知晓,3组间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20%、10%、10%,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BIS或AAI指导老年患者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的镇静深度调控是安全、有效的,但不能减少丙泊酚的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人七氟醚吸入诱导复合小剂量乙酰胆碱气管插管对脑电双频指数(BIS)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麻诱导后及气管插管前后自身对照的试验方法,选择ASAI-II级非困难气道、择期手术病人30例,分别于全麻诱导前(T1)、诱导后患者入睡时(T2)及气管插管前(T3)、插管后1min(T4)、插管后3min(T5)时,监测BIS、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结果BIS在T1~T5时分别为:96.8±1.7、70.4±8.8、39.2±8.4、43.6±12.9、41.6±9.3,诱导后各时点BIS值均低于诱导前(P<0.05)。T3~T5时的HR均较诱导前升高(P<0.05)。MAP在T2和T3时与T1比降低,T4时比T1升高(P<0.05);但在T5时回到诱导前水平(P>0.05)。T4时的BIS值、MAP和HR值均显著高于T3时(P<0.05)。术后随访无1例病人对诱导插管过程有记忆。结论七氟醚复合小剂量乙酰胆碱诱导插管,可提供较好的镇静和(或)麻醉深度,但尚不能很好地消除气管插管引起的不良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用于老年患者七氟醚全麻麻醉深度监测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拟行开腹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调控组):以BIS监测数据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七氟醚浓度;B组(经验组):以麻醉医师根据经验(临床生命体征变化)判断麻醉深度并调七氟醚浓度.记录麻醉期间血压、心率、BIS和苏醒时间,Steward评分等.结果切皮时、探查时、缝皮时B组血压(MBP),心率(HR),BIS较诱导前升高(P>0.05),A组波动较小.A组苏醒时间(8.12±1.35 min)明显小于B组(9.73±2.05 min)(P>0.05).结论 BIS 监测老年患者七氟醚全身麻醉期间血压和心率波动较小,麻醉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病人全麻后早期清醒,对减少和防止术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美解眠对咪唑安定、地西泮、氯胺酮挥发性麻醉药和酒精中毒病人具有一定的催醒作用。作者观察美解眠的催醒作用对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