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魏俊凌 《当代医学》2014,(17):94-95
目的探讨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6例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本组患者的诊断、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实施药物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76.9%(20/26);其他20例及4例药物治疗无效者转行手术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87.5%(21/24),手术治疗PVT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药物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诊断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常出现漏诊、误诊,对于大多数门静脉血栓,尽早实施药物治疗均有效,对于病情严重者,则需尽早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以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经影像学检查或手术证实的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过。结果 11例以非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入内科治疗,首诊为门静脉血栓形成44例入外科治疗。采取药物治疗47例,死亡4例,治愈43例。手术取栓8例,治愈5例,死亡3例。结论门静脉血栓形成容易误诊或漏诊,及早给予溶栓等药物治疗对大部分门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有效,严重并发症患者及时手术或介入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采用介入方法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肢体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18例急性肢体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经介入方法将溶栓导管置入形成血栓的动脉内灌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结果18例患者中,24 h内血栓溶解的11例,24~48 h内血栓溶解的3例,48~72 h血栓溶解的4例,患者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结论急性肢体动脉血栓形成,采用介入方法行动脉内置管溶栓治疗,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张清华  潘万能  徐刚  姚冠羽 《浙江医学》2011,33(10):1463-1465
目的分析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直接经门静脉抗凝预防和治疗门静脉血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97例门脉高压症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观察经门静脉抗凝治疗对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并作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97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child-pugh评分、门静脉内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脾质量、切脾前和断流术后自由门静脉压、术中出血、术后7d门静脉血流速度和围手术期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随访12周,治疗组4例、对照组14例门静脉血栓形成(P=0.048)。治疗组经门静脉溶栓后4/4再通,高于对照组1/5(P=O.00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入院时child-pugh评分、门静脉血流速度和是否经门静脉抗凝治疗与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有多元线性回归关系(P〈0.05)。结论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门静脉抗凝、溶栓预防和治疗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何永林  郑本波 《西部医学》2011,23(8):1532-1533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彩色Doppler发现的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PVT的临床资料。结果 PVT好发于术后11~18天,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发热6例,顽固性腹水4例,上消化道再出血3例,另有3例无任何临床症状。有12例患者术后2周内血小板明显增高,9例患者D-二聚体检测阳性。经治疗后复查见门静脉血栓完全消失9例,部分消失3例,4例血栓无明显改善。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PV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手术操作规范化、术后动态监测血小板数量、D-二聚体、早期彩色Doppler检查及早期行抗凝、溶栓疗法是防治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7例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位脾切除加传统断流术18例,原位脾切除加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9例。术后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9例(10.3%),其中传统断流术3例(16.7%),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例(8.7%)。经抗凝、溶栓治疗后8例血栓完全消失,1例基本消失,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原位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可降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可有效预防和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病因、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1例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11例病人经抗凝、溶栓、祛聚、手术治疗后,8例治愈,3例死亡。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门静脉高压症术后严重的并发症,须及早诊断、预防及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方能避免此并发症发生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将我院2002年1月至2009年11月因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术后有门静脉血栓形成的45例患者作为血栓组,选取同期在我院因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术后无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血栓组肝功能分级差于对照组,血栓组脾切除加断流术多于对照组、脾切除加分流术少于对照组,术后血小板升高程度血栓组高于对照组,血栓组术中应用肝素的例数少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门静脉高压患者行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与手术方式、术前肝功能分级及术后血小板升高程度密切相关;术中应用肝素对于预防门静脉血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感染性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探讨其治疗措施。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急性感染性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85.0%。5例患者自动出院,1例死亡。结论:急性感染性门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治疗难度大的疾病,应及时诊断患者的病因,避免误诊,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治疗,提高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黄林凤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11):1571-1573,1576
目的:研究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断流术的226例患者,给予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并进行前瞻性研究;选取同在本院接受断流术的100例患者,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及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后3个月内血栓形成情况将入选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调查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并比较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前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血栓组的脾脏质量、术后红细胞计数、术后1、7d血小板计数及二聚体水平高于非血栓组,术后门静脉内径大于非血栓组,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低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脾脏质量大、术后红细胞计数偏高、术后1、7d血小板计数及二聚体含量偏高、门静脉内径偏窄、血流速度偏慢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患者的血栓发生率低于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和二聚体含量升高、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异常是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早期进行活血、抗凝、袪聚治疗有助于预防门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方法在急诊老年血管源性急腹症中特征及其临床研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腹症老年患者,选取同时行超声和多层螺旋CT两项检查且临床确诊为血管源性急腹症的患者36例。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超声诊断腹主动脉瘤5例,动脉夹层8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1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2例,肾动脉主干及分支栓塞4例,门静脉栓塞3例,假性动脉瘤3例。多层螺旋CT诊断腹主动脉瘤5例,动脉夹层8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2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3例,肠系膜扭曲5例,肾动脉主干及分支栓塞4例,门静脉栓塞6例,假性动脉瘤3例。超声的诊断准确率为72.2%;螺旋CT的诊断准确率为100%;经统计学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有显著差异(χ2=11.61,P0.01)。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方法在急诊老年血管源性急腹症中具有较好的成像效果,对血管源性的病变范围及情况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伴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宋扬  沈洪  刘全达 《中国全科医学》2006,9(10):791-792,795
目的总结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伴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4年我院诊治的28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其中9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结果28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病因分别为急性胰腺炎(7例)、慢性胰腺炎(13例)和胰腺肿瘤(8例);9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分别为1例、5例和3例,表现为反复呕血、血便/黑便,伴有出血性休克,平均单次出血量>1000ml。诊断主要依靠超声、CT和内镜,彩色Doppler可以发现脾静脉主干栓塞,增强CT可以明确胃底周围静脉扩张和/或脾静脉主干栓塞,胃镜检查显示主要为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患者中3例行内镜下硬化治疗,成功1例;7例脾脏切除后成功止血。结论对于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若无出血症状,只需治疗原发疾病;脾脏切除术是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确切治疗措施,内镜硬化治疗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1例先天性糖化作用障碍患者的临床、分子学及生物化学诊断。所报道的这名有多系统疾病的患者伴有明显的脑功能异常从而扩大了这种疾病复杂的临床表现类型。  相似文献   

14.
门静脉插管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门静脉插管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4年4月至2005年5月,北京佑安医院肝胆外科共行脾切除断流术60例,其中35例留置门静脉插管,术后根据情况予以抗凝、溶栓等治疗。观察比较了该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的变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感染发生率、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溶栓效果。结果脾切除断流术后患者血小板进行性升高,术后2周左右达到峰值,术后1月降至正常水平;术后门静脉最大流速、平均流速均明显减慢;门静脉插管感染1例;5例患者术前存在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4.28%;术后7例患者出现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经门静脉插管予以溶栓抗凝治疗后,出院时复查门静脉血栓为6例,新发血栓者溶栓成功率为85.72%。结论经门静脉插管溶栓抗凝可有效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为患者今后可能施行的肝移植手术保留条件。  相似文献   

15.
门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门静脉血栓的诊断及对不同时期门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回顾16例门静脉血栓的不同治疗方法,4例行经皮经股动脉插管至肠系膜上动脉后,用尿激酶溶栓治疗;9例经外周静脉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2例行肠-腔分流术;1例行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硬化剂治疗。结果:14例症状明显缓解,1例症状无明显改善,1例出现肠坏死行坏死小肠切除。治疗过程中无死亡。结论:该病的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早期患者提倡介入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6.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8例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中4例为腹部手术后患,4例为不明原因起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初期症状重但体征轻。术前确诊2例。所有患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全部经手术治愈,2例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结论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术前确诊困难。CT、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诊断本病较为敏感的方法。早期手术切除受累肠管及系膜、门静脉主干出现血栓时行门静脉取栓及恰当的抗凝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能量CT(DECT)对诊断缺血性肠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临床证实的急性肠缺血患者的双能量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双源双能量CT增强检查,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及虚拟平扫、后处理血管重建;24例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5例行肠部分切除手术。结果:应用DECT血管重建技术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2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9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7例、肠系膜上动脉痉挛1例。本组29例均获得外科手术或DSA介入诊疗证实。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时,肠壁可有强化相对减弱;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时,肠管管壁肿厚、肠系膜水肿、腹腔积液;肠壁气肿只见于全层坏死,而其它征象均可见于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肠缺血。结论:DECT能准确诊断缺血性肠病的原因,并有助于判断缺血的程度,减少临床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