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714名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边疆地区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发达地区的高职生,存在显著差异(t=-12.311,P<0.001);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方面,不同生源(F=32.142,13.42;P<0.001)、专业(F=5.288,P<0.01;F=9.497,P<0.001)、年级(F=15.536,4.868;P<0.001)及父母职业(F=32.19,5.605;P<0.001)差异显著;消极情感方面,不同性别(t=2.789,P<0.01)、生源(F=3.589,P<0.05)及父母职业(F=3.503,P<0.001)差异显著。结论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良好,但程度不强,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重庆市3所大学的23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状况总体较好,自我效能因子存在显著生源地差异(F=15.38,P<0.001);自我效能因子存在显著专业类型差异(F=5.07,P<0.05);希望因子存在显著专业类型差异(F=12.71,P<0.001);希望因子存在显著年级差异(F=3.84,P<0.05),进一步多重比较表明,四年级大学生的希望水平显著高于三年级大学生;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总体不够理想,生活满意度因子存在显著生源地差异(F=11.22,P<0.01);消极情感因子存在显著专业类型差异(F=8.27,P<0.01);③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正相关,前者对后者各因子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预测效应介于16.2%~29%之间)。结论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对主观幸福感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格特质、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自我和谐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742名高职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普遍较高,城乡差异显著(t=6.12,P<0.01);②内外向性、自我的灵活性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相关(r=0.26~0.52,P<0.01),神经质、精神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和自我和谐总分均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19~0.52,P<0.01);③人格特质对自我和谐和主观幸福感回归效应显著(β=0.18,0.37);④自我和谐在人格特质基础上对主观幸福感回归效应显著(β=0.28),是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结论人格特质通过自我和谐的中介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高职生自我表露的特点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大学生自我表露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山西省综合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264名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的高职生自我表露有显著差异(t=-2.412,P<0.05);②在年级、专业、独生子女上,高职生自我表露水平均无显著差异(t=-1.252,1.857,1.475;P>0.05);③自我表露的城乡差异显著(F=5.619,P<0.05);④高职生自我表露与主观幸福感呈弱相关,高职生对家人的自我表露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r=0.145,P<0.05),高职生对恋人和朋友的自我表露和主观幸福感无显著负相关(r=-0.072,-0.086;P>0.05)。结论高职生的自我表露呈现出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高职生的自我表露可以预测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高职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对394名高职生进行测查。结果高职生自我和谐发展总体呈正态分布,其中自我与经验不和谐(t=-2.775,P<0.01)和自我灵活性(t=7.345,P<0.001)发展显著优于大学生常模;高职生主观幸福感体验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和谐程度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结论高职生的自我和谐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预测作用是相互的。  相似文献   

6.
自我和谐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多重中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我和谐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内在心理机制。方法采用自我和谐、社交焦虑、主观幸福感以及安全感问卷对46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自我和谐、安全感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P<0.05),社交焦虑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r=-0.352,P<0.05);②社交焦虑、安全感在自我和谐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发挥着并行多重中介作用,当它们进入回归方程时,自我和谐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减少(β=-0.305,t=4.49,P<0.05);③安全感对社交焦虑有明显的负向预测作用(β=-0.43,t=2.54,P<0.05)。结论自我和谐通过社交焦虑、安全感的并行多重中介作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师生自我妨碍的特点以及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我妨碍量表、自尊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382名高师生进行施测。结果①高师生存在自我妨碍现象,来自城市的高师生的自我妨碍水平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②高师生自我妨碍与主观幸福感中的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及自尊呈显著负相关(r=-0.268,-0.146,-0.339;P<0.01),与消极情感显著正相关(r=0.312;P<0.01);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中的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r=0.19,0.21;P<0.01),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r=-0.347,P<0.01);③自我妨碍在自尊和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R2=0.047,P<0.05;△R2=0.043,P<0.001)。结论自我妨碍在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中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和社交焦虑量表对294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主观幸福感、学业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在各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②在学业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社交焦虑的中介效应非常显著(P<0.01);③社交焦虑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可以较好地预测主观幸福感(F(3,290)=51.38,P<0.001);④随着对学习满意度的增加,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F(1,289)=69.79,P<0.001)和主观幸福感(χ2(4)=19.77,P=0.001)随之增长,社交焦虑呈下降趋势(F(1,289)=10.83,P=0.001)。结论社交焦虑在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有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提高将有利于其社交焦虑的降低和主观幸福感的增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卫校生的核心自我评价、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使用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以及主观幸福感量表对420名卫校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卫校生的主观幸福感和核心自我评价得分分别为(3.79±0.61)、(2.80±0.44)分,属于中等偏下水平。社会支持得分为(3.12±0.61)属于中等偏上水平;(2)三年级卫校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一年级(F=3.793,P0.05),生活满意度上男生高于女生(t=2.657,P0.01)、城市高于农村(t=3.293,P0.01);二年级感受到的社会支持高于一年级(F=3.687,P0.05),二年级感受到的朋友支持高于一、三年级(F=6.133,P0.01);男生的核心自我评价高于女生(t=3.405,P0.01),独生子女的核心自我评价高于非独生子女(t=2.005,P0.05);(3)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卫校生的核心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核心自我评价和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联合解释变异量R2为52%。结论:社会支持既可以直接影响卫校生的主观幸福感,也可以通过积极的核心自我评价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青年军官主观幸福感与婚姻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Olson婚姻质量问卷、情感平衡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302名有效青年军官进行调查。结果①幸福感指数(10.34±2.65)低于常模(11.8±2.2),情感平衡指数(6.3)低于常模(6.7);②在幸福感指数上,青年军官婚姻质量(F=1.85,P<0.01)、性生活(F=1.70,P<0.01)、业余活动(F=1.76,P<0.01)和过分理想化(F=1.69,P<0.01)呈现差异;婚姻满意度(F=1.62,P<0.05)、夫妻交流(F=1.62,P<0.05)、解决冲突方式(F=1.46,P<0.05)呈现差异。青年军官婚姻质量及其各维度与总体情感指数和幸福感指数均呈现相关(P<0.01)。青年军官婚姻质量和性格相容性对幸福感指数具有重要的影响。结论青年军官的婚姻质量越高,其主观幸福感越高。  相似文献   

11.
The field of pain medicine that once began as a supportive and compassionate care, adding value to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ailments, has now transformed into a vital and essential specialty with structured training programs and service units with professionals dedicating their careers to it. The expansion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of pain relief to the quality of life, uncovering of neuronal pathways,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in imaging as well as in interventional techniques have all contributed to this phenomenal growth. However, there is a growing concern whether the training programs and the specialized practitioners are gradually limiting their skilled inputs primarily within the sensory realm of the pain experience with sophisticated interventional techniques and relegating its subjective and emotional dimensions to perfunctory realms within the schema of service provision. While the specialty is still young, if we can understand the inherent aspect of these dimensions within the pain experience and acknowledge the gaps in service provision, it may be possible to champion development of truly comprehensive pain relief programs that responds effectively and ethically to a patient''s felt need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position the subjectivity of pain experience in context and surface the need to design complete systems of pain relief services inclusive of this dimension. It presents authors’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perspectives of ‘unpleasant subjective emotional experiencing of the pain” to elucidate possible clinical implications based on the evidences presented on neuro-biology and neuro-psychology of the pain experience; the aim being to inspire systems of care where this dimension is sufficiently evaluated and managed.  相似文献   

12.
不同层次学生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高中生、大学生及研究生的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状况。方法 选取145名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为被试,施测社会支持量表与主观幸福感量表,比较他们在两个量表各个维度上的异同,以及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结果 (1)文理科学生在两个量表上的得分没有差异;(2)男女生在两个量表上的得分也没有差异;(3)高中生与研究生在社会支持上有显着差异;(4)高中生与大学生、研究生在主观幸福感上均有显着差异;(5)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有显着相关。结论 不同层次学生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上存在差异,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有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现状。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300名高校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①不同收入状况的高校教师在主观幸福感上差异不显著。②不同性别、年龄、职称及婚姻状况的高校教师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t=4.68~17.32,F=2.37~5,43;P〈0.05,P〈0.01)。结论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整体上良好。  相似文献   

14.
退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工作状况、丧偶状况及社会支持对退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对天津市389名55~85岁老年人进行测查。结果:退休老人的工作状况对其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丧偶状况对退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社会支持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显著,且不同社会支持水平的退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差异;各变量间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人们正确对待金钱的重要性,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方法 对近年来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和文献进行整理和回顾,并对国内外有关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及一些理论做了评述。结果 发现迄今国内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还很少,国外则有较多和较深入的研究。结论 究竞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至今仍没有一个肯定的普遍认可的结论,本文就此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网络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青少年网络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网络行为量表测量了692名大学和高中学生。结果:①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较高,但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水平较低;青少年网络行为处于正常水平;②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消极情感在网络成瘾和非网络成瘾之问存在显著差异。但在积极情感维度上差异不显著;③网络行为对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消极情感作出显著预测,但预测力较微弱。结论:青少年网络行为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了微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医学生不同恋爱状态的主观幸福感状况。方法应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恋爱状况调查表对泸州医学院2006~2008级的临床、中西医、非医专业的455名学生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研究。结果①医学生总体的幸福感指数水平与幸福感指数量表的常模水平有显著性差异(t=-9.90,P〈0.05);②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的维度上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均无显著性差异(t=-0.39,P〉0.05;F=2.28,1.16;P〉0.05);③总体上正在恋爱与未恋爱的医学生的幸福感没有显著性差异(t=-0.460,P〉0.05);但大二学生恋爱与未恋爱的幸福感存在显著性差异(t=2.09,P〈0.05);④不同性别恋爱的医学生的幸福感没有显著性差异(t=-0.74,P〉0.05);⑤不同年级恋爱的医学生的幸福感没有显著性差异(F=2.25,P〉0.05);⑥不同专业恋爱的医学生的幸福感没有显著性差异(F=2.64,P〉0.05)。结论医学生幸福感总体水平偏低。大二正在恋爱与未恋爱的医学生幸福感有显著差异,其余维度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年级、专业正在恋爱的医学生其主观幸福感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湖州新农村女性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体幸福感量表(GW B)对湖州新农村600名女性进行了调查,回收问卷547份。结果新农村女性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7个因子的平均分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显著 主观幸福感总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t=16.03,P〈0.01) 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存在负相关(r=-0.115,P〈0.05)。结论湖州新农村女性没有明显的心理障碍 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两者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流动儿童的人格特征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并与非流动儿童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儿童14种人格因素问卷(CPQ)、快乐感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南京市1所民工子弟学校、1所混合小学和1所公办小学的479名小学高年级儿童进行调查。结果①不同类型儿童拥有不同的典型人格且在人格特征的大多数因素上差异显著;②不同类型儿童在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5.39,P0.01;F=19.621,P0.001),在消极情绪上无显著差异;民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好于其他3类学校的儿童。结论流动儿童的人格特征总体良好、主观幸福感高,与非流动儿童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An investigation is conducted into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SWB) of prison police and some related factors. Methods 273 prison police subjects from four provincial prisons finished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and Index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Results (1) The degree of prison police's SWB is lower than that of ordinary people; (2) the degree of the female police's SWB working in the men-prison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ir male fellowss; (3) the degree of the prison police's SWB working over 8 hours per day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ose working within 8 hours; (4) the degree of social support is closely relative to the SWB of prison police. Conclusion Prison police's SWB was worse than common people and especially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SWB level of the on-field prison pol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