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并探讨高尿酸血症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250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根据血尿酸(SUA)水平,患者被分为高尿酸血症组(84例)和正常尿酸组(16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比例,吸烟史和脑梗死复发率,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正常尿酸组相比,高尿酸血症组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25.30%比45.24%,P=0.001)显著增高。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的影响因素(P均=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60~4.957,P均=0.001)。结论:高尿酸血症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加强对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监测以预防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7年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贯序性血管造影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自然演变过程。用计算机搜索Malinckrodt研究所影像学照片,发现自1990年7月~1997年6月有855名患者至少进行2次血管造影,排除动脉瘤、动静脉...  相似文献   

3.
背景 有症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卒中原因之一.研究显示,严重ICAD患者的复发性卒中风险很高,亟需有效的预防手段.药物治疗是治疗ICAD的基础,对所有患者都至关重要.血管内治疗也是一种潜在的治疗选择,但在最佳的技术和患者选择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本指南旨在为ICAD患者提供诊断和血管内治疗的推荐意见.方法 进行文献回顾,以选择2000年至2011年期间发表的有关ICAD的文献.根据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卒中协会标准对证据进行评估和分类.在神经介入外科学学会标准委员会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制定推荐意见.按照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AAN)、AHA卒中委员会以及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Centre for Evidence Based Medicine,CEBM)建议的循证医学指南进行评估.结果 总共选定59篇文献.支架置入术与强化药物治疗预防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复发性卒中(Stenting versus Aggressive Medical Management for Preventing Recurrent Stroke in Intracranial Stenosis,SAMMPRIS)研究是现有的唯一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证据级别被归类为AHA B级、AANⅡ级和CEBM 1b级.有症状椎动脉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支架置入术(Stenting of Symptomatic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in the Vertebral or Intracranial arteries,SSYLVIA)试验是由独立的神经科医生进行转归评价的一项前瞻性非随机研究,文献的证据级别被归类为AHA B级、AANⅢ级和CEBM 2级.其他研究均为非对照性或未进行客观的转归评价,因此证据级别被归类为AHAC级、AAHⅣ级和CEBM 4级.结论 对于有症状ICAD患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3个月和强化控制危险因素是一线治疗方案.对于经过选择的有症状ICAD患者,球囊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合适的患者选择标准以及针对各种亚组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在评价颅内血管狭窄程度方面,人们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视为金标准.但DSA为有创性并且只能在专科中心实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析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狭窄影响的交互作用。方法选取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235例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结果分为非狭窄组(无狭窄或轻度狭窄)161例和狭窄组(中重度狭窄)74例。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超声、TCD参数,分析颈动脉超声、TCD参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同时分析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狭窄影响的交互作用。结果 狭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大脑中动脉(MCA)、椎动脉(V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基底动脉(BA)的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均明显高于非狭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MT以及MCA、VA、ACA、PCA、BA的PI和RI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rs=0.579~0.817,均P<0.05)。以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为对照,颈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有关(OR=3.584、1.065,均P<0.05);颈动脉粥样硬...  相似文献   

6.
血管活性物质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及药物干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血管活性物质对原发性高血压 (EH)的影响及药物干预。  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及化学比色法测定了合用卡托普利和尼群地平治疗的 6 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原发性高血压组 ) ,在治疗前、治疗后 4周及治疗终点的血浆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神经肽 Y(NPY)和神经降压素 (NT)的浓度水平 ,并与 5 0例健康者 (正常对照组 )对照。  结果 :长期治疗后 ,原发性高血压组血压明显下降 ,左心室肥厚逆转 ,心脏舒张功能改善 ,尿蛋白排泄量下降 (P<0 .0 0 1) ,同时 ET、NPY浓度明显下降。 NO、CGRP、NT明显升高并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 (P<0 .0 0 1)。  结论 :血浆 ET、NO、CGRP、NPY、NT的浓度变化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联合应用卡托普利和尼群地平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管活性物质的调节而达到降压和保护靶器官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45岁。因“反复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口角歪斜伴言语不能”于2008年3月27日收入上海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体检:意识清楚,右侧鼻唇沟偏浅,右下肢轻度瘫痪,其余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既往患者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有吸烟史,20年,20支/d。  相似文献   

8.
它们对于临床实践也应有所帮助,并且适用于所有出版物.结论 总之,这些建议的定义代表了为构建有效研究数据集的推荐意见.其目的 是促进科学而严谨的研究结果的产生,使类似研究之间和内部进行可靠的比较成为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本指南中的一些定义由写作组的专家团队一致推荐,以使报道和发表一致.这些定义应能让不同研究小组发表能够进行直接比较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存在种族差异,白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率较低,发生卒中的风险也较低;而亚洲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较高,是卒中复发和血管事件相关性死亡的重要预测因素。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联合药物治疗能起到较好的预防卒中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存在种族差异,白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率较低,发生卒中的风险也较低;而亚洲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较高,是卒中复发和血管事件相关性死亡的重要预测因素。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联合药物治疗能起到较好的预防卒中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大约占缺血性卒中病因的8%~10%或更多[1-2]。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各种原因导致的年卒中风险约为3.6%~13%[3-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证实,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相关血管供血区第1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至少为11%[6]。除遗传因素(如人种、家族史等)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还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吸烟等。在白种人中进行的尸检表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包括颈动脉海绵窦虹吸段、大脑中动脉主干、椎动脉临近融合部和基底动脉[7-8]。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的主要原因是粥样斑块形成。在病理学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分为白色斑块和黄色斑块。一般认为,白色斑块脂质成分较少而胶原成分较多,是稳定斑块;而黄色斑块脂质成分较多而胶原成分较少,是不稳定斑块[9]。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缺血性卒中的可能机制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远端脑组织血液灌注量下降,导致低灌注性脑梗死;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栓子,引起远端血管栓塞导致栓塞性脑梗死;③动脉粥样硬化破坏血管内膜,导致局部血管内血栓形成,引起远端脑组织梗死;④动脉粥样硬化直接累及穿支血管,引起脑梗死[1...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的血管重建方法为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extracranial-intracranial bypass,EC-IC)和颅内支架置入术(intracranial stenting,ICS)。美国研究者Wilson等采用队列研究,比较了两种术式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预后功能状态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从美国国家住院患者数据库中获取2004年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200例,其中颅内血管轻度狭窄34例、中度狭窄28例、重度狭窄55例、闭塞83例,根据有无侧支循环形成分为侧支循环组126例和对照组74例,分析侧支循环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侧支循环组吸烟、高血压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39.7%vs 56.8%,P=0.011;36.5%vs 67.6%,P=0.000;(19.93±3.98)μmol/L vs(23.21±4.52)μmol/L,P=0.000]。高血压、吸烟、Hcy是侧支循环的危险因素(P0.05,P0.01)。颅内血管轻、中、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发生率逐渐升高(P=0.001)。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长期吸烟、高Hcy水平,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加重,可促进建立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14.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Siddiq在2008年国际卒中会议上报告了他们的研究结果,直接血管成形术看来在降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卒中和病死率方面优于支架置入术。  相似文献   

15.
蜈蚣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从内皮细胞功能角度探讨中药蜈蚣对动脉粥样硬化(AS)家兔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喂家兔,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造模过程中预防性给予蜈蚣治疗。(1)对照组:基础饲料+5mg/kg蒸馏水灌胃;(2)模型组:高脂饲料+5mg/kg蒸馏水灌胃;(3)蜈蚣小剂量组:高脂饲料+蜈蚣水提物2.5g/kg灌胃;(4)蜈蚣大剂量组:高脂饲料+蜈蚣水提物5g/kg灌胃。4组均饲喂12周。观察血清NO、ET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VEGF的表达量,并观察其主动脉血管病理。结果:模型组VEGF的表达量升高,经5g/kg蜈蚣治疗后,VEGF的表达量明显下调,NO释放增加,ET分泌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2.5g/kg蜈蚣对VEGF的影响无明显变化,表明蜈蚣对AS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蜈蚣可通过调节NO/ET的平衡,从而抑制VEGF的表达,提示蜈蚣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防治内皮细胞增生的作用,揭示了中医血瘀证存在的微观物质基础,为中药蜈蚣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斑块内血管新生由低氧和炎症等因素诱导形成,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加剧炎症反应和诱发斑块内出血,影响斑块的稳定性,从而诱发死亡率极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另一方面可缓解斑块内低氧状态,减少细胞坏死,为斑块内有害物质的移出提供通道。抗血管生成治疗虽已投入临床应用,但在动脉粥样硬化方面进展甚小。本文就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发生机制、血管新生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其相关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生化遗传与代谢实验室和北卡罗莱那大学病理遗传实验室应用胚胎干细胞基因敲除 ( geneknockout)技术 ,于 1992年培育成功载脂蛋白E (apolipoproteinE ,ApoE)基因敲除小鼠 ,亦称ApoE基因缺陷小鼠或ApoE基因摧毁小鼠(本文中统称为ApoE基因敲除小鼠 )。ApoE是清除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受体的配体 ,因此 ,缺乏ApoE则会导致血液循环中富含胆固醇的物质积累而更加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病灶形成。ApoE基因敲除小鼠无论正常或高脂饮食均可形成严重的高脂血症及AS病灶[1,2 ] ,成为高脂血症及AS…  相似文献   

18.
颅内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由Caplan于l989年首先提出,用来描述颅内穿支动脉起始部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狭窄或闭塞而导致的穿支动脉区域脑梗死。之后一直是一个被忽视的概念,近年由于弥散MRI的广泛应用,BAD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BAD相关名称和缺血损伤存在争议。文章就BAD相关卒中的概念、病因、临床和影像特征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血管重构与药物干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血管重构与药物干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各类降压药物均能达到降压之目的,但对逆转血管重构的机制和效果不同。高血压治疗的现代策略认为:治疗不应仅局限在降低血压,还应该强调靶器官保护,阻止或逆转各种并发症,高血压血管重构及药物干预研究是该领域的热点问题,对高血压防治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高血压血管重构的特点、机制及药物逆转效应进行综述。1 血管重构概念血管重构(remodeling)又称血管重塑、重建。文献中常用来泛指各种类型结构和功能的改变。高血压时血管结构的改变主要表现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肥大、增生以及结缔组织增加,其结果是血管壁增厚尤其是中层肥厚,壁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