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查大学生群体对心理疾病患者是否存在内隐污名,同时考察心理学专业和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内隐污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刻板解释偏差测量问卷对50名心理学专业和50名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对普通人群体的消极行为做了更多的解释;两个专业大学生对心理疾患群体的消极行为倾向于内归因,对普通人群体的消极行为倾向于外归因.结论: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内隐心理疾病污名;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比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内隐污名程度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内隐身份污名是否存在,同时考察社工和非社工专业大学生之间以及来自农村和城市大学生之间对农民工的内隐态度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刻板解释偏差测量间卷对47名社工专业和50名非社工专业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大学生总体以及来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对农民工群体的消极行为做了更多的解释;大学生总体对农民工群体的积极行为的内归因数多于外归因数,社工专业和非社工专业以及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对农民工的积极行为也做了更多的内归因,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对城市居民的消极行为做了更多的内归因;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对农民工群体的积极行为倾向于内归因,对城市人群体的积极行为倾向于外归因.结论:大学生对农民工群体不存在内隐身份污名;社工专业和非社工专业大学生对农民工群体的态度没有差异;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对农民工群体的态度更加积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外显和内隐加工模式的一致性。方法:采用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问卷调查和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方法来测量180名大学生。结果:外显和内隐的性别-学科刻板印象出现了实验分离现象。在外显测试中被试认为男女性在学习文理类专业时无显著差异。但三个不同的内隐测量组被试却认为男女性在学习文史类专业时能力相当,学习理工类专业则男性明显优于女性。结论:外显性别-学科刻板印象趋向于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相结合,是一种"自下而上"、"三思而答"的加工模式。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倾向于一种自动化加工,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省时省力加工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性别、性别角色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问卷对348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女大学生中属于双性化的比例显著高于男大学生;②大学生的男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得分;③男大学生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④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上无显著差异.结论:大学生对男性适合从事何种职业的刻板印象强于对女性适合从事何种职业的刻板印象,且男大学生对男女两性适合从事何种职业的刻板印象强于女大学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反刻板印象对抑制内隐学科性别刻板印象的效应及情绪的调节作用。方法:以175名大学生为被试,分为两个实验,采用内隐联想测验考察了启动反刻板印象对抑制内隐学科性别刻板印象的效应(实验1)及情绪的调节作用(实验2)。结果:实验1发现,启动反刻板印象组被试的D值显著小于不启动反刻板印象组被试的D值;实验2发现,积极情绪条件下,启动反刻板印象组被试的D值显著小于不启动反刻板印象组被试的D值,但消极情绪下,启动反刻板印象组被试的D值显著大于不启动反刻板印象组被试的D值。结论:启动反刻板印象能够有效地抑制内隐学科性别刻板印象;与消极情绪下启动反刻板印象相比,积极情绪下启动反刻板印象更能够抑制内隐学科性别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自我卷入程度对不同声望和性别类型职业刻板印象的影响。方法:通过外显报告法与内隐联想测验(IAT),分别对从事职业者和文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实验。结果:高职业卷入者对职业积极刻板印象词的评定显著地高于低职业卷入者,对消极刻板印象词的评定则相反,低职业卷入者对低声望职业的消极刻板印象词的评定显著地低于高声望的职业;大学生在职业-性别IAT效应均显著,文科女生和理工科男女被试,其自我-职业IAT效应均显著,理工科专业的自我-职业IAT效应值显著高于文科。结论:对于不同声望的职业,自我卷入程度会影响对职业刻板印象的评价偏向;对于不同性别类型的职业,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普遍存在,理工科被试比文科更多将自我和与自己专业相关领域的职业相联结,尤其对于理工科女生而言,表现出一定的反职业性别刻板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验证大学生对不同教授年级教师职业是否存在性别刻板印象。方法: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方法,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2(男/女)×4(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大学教师)两因素实验设计,来研究大学生对不同教授年级教师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状况。结果:对于不同教授年级组,大学生对教师性别刻板印象没有显著差异。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教师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存在显著差异(F=31.84,P<0.01)。对于男性被试,男教师姓名与积极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小于男教师姓名与消极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且差异显著(t=-4.611,P<0.01)。对于女性被试,女教师姓名与积极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小于女教师姓名与消极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且差异显著( t=3.242,P<0.01)。结论:大学生对与自己同性别的教师存在性别刻板印象,而对不同教授年级的教师则没有发现性别刻板印象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两个行为实验来探究人们对情绪性别刻板印象的归因解释.方法:采用Barrett等修改了的自发特质推论范式,以不同强度(44%和88%)的面部表情图片和问卷调查得到的情境句子为实验材料,以大学生为被试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首先在屏幕上呈现随机配对的目标情绪图片和情境句子,接着要求被试对表情强度为88%的目标情绪图片作出归因判断,然后对目标情绪图片进行再认,最后要求被试回忆情境句子.结果:感知者对女性的正性面部表情和负性面部表情均做出了更多的性格归因解释,而对男性的面部表情则没有.结论:感知者对女性的面部表情表现出更多的对应偏见,而男性的情绪反应则被认为是环境导致.  相似文献   

9.
探究大学生是否存在性别-数学刻板印象的内隐态度。采用刻板解释偏差测量的方法及经典刻板印象的实验程序进行测量。①大学生存在内隐性别一数学刻板印象[t(307)=-8.328,P〈0.05;t(307)=4.462,P〈0.05];②大学生内隐性别-数学刻板印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03)=-0.182,P〉0.05;t(303)=0.338,P〉0.05)。刻板印象解释偏差能较好检测内隐性别一数学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0.
探究大学生是否存在性别-数学刻板印象的内隐态度。采用刻板解释偏差测量的方法及经典刻板印象的实验程序进行测量。①大学生存在内隐性别一数学刻板印象[t(307)=-8.328,P〈0.05;t(307)=4.462,P〈0.05];②大学生内隐性别-数学刻板印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03)=-0.182,P〉0.05;t(303)=0.338,P〉0.05)。刻板印象解释偏差能较好检测内隐性别一数学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内陷联想测验(IAT)对大学生的内隐成就动机进行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测验测试了32名被试,从性别、文理、年级和学历角度研究大学生的内隐成就动机.结果 ①大学生内隐成就动机在性别(t=-0.936,P>0.01)、文理(t=-1.7,P>0.01)上差异不正著;②大学生内隐成就动机在学历(t=-4.617,P<...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大学生内隐成就动机的存在,分析和比较大学生内隐成就动机的差异。方法应用IAT测验测试了32名被试,从性别、文理、年级和学历角度研究大学生的内隐成就动机。结果①相容事件反应时比不相容事件反应时短,并达到了显著性水平(t=21.478,P=0.000);②大学生内隐成就动机在性别、文理上差异不显著(t=-0.936和-1.76,P=0.359和0.861);③大学生内隐成就动机在学历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t=-4.617和F=14.223,P=0.00)。结论内隐成就动机是客观存在的,在学历和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内隐、外显成就动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内隐成就动机、外显成就动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72名大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同时填写成就动机量表和总体幸福感指数量表。结果 1大学生内隐和外显成就动机是2个相对独立的动机系统;2外显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r=0.311,P0.01),而内隐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相关;3内隐成就动机调节了外显成就动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低内隐成就动机个体中,外显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相关(β=0.082,t=0.549,P=0.584);在高内隐成就动机个体中,外显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β=0.525,t=3.650,P0.001)。结论外显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内隐成就动机调节了外显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依从性好与依从性差的抑郁症患者关于抑郁症人群的外显刻板印象与内隐刻板印象的特征及其关系。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依从性好与依从性差的抑郁症患者各40人,所有被试均接受关于抑郁症人群的外显抑郁刻板印象与内隐抑郁刻板印象的测验。结果:①对于依从性好的抑郁症患者,积极外显的刻板印象强度显著高于依从性差的抑郁症患者(F=6.77,P<0.01);消极的外显刻板印象显著低于依从性差的抑郁症患者(F=10.08,P<0.01);②依从性好的抑郁症患者内隐刻板印象显著高于依从性差的抑郁症患者的内隐刻板印象(F=11.73,P<0.01);③相关分析表明,依从性好的患者内隐刻板印象与其积极的外显刻板印象存在统计学差异(r=0.38,P=0.02);依从性差的患者内隐刻板印象与其积极的外显刻板印象存在统计学差异( r=0.57,P=0.00)。结论:依从性好的抑郁症患者存在积极的外显抑郁刻板印象与积极的内隐抑郁刻板印象,依从性差的抑郁症患者存在消极的外显抑郁刻板印象及消极内隐抑郁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内隐污名状况。方法:随机抽取12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对内隐艾滋病污名进行了探讨。结果:①大学生存在内隐艾滋病污名;②内隐艾滋病污名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③内隐艾滋病污名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和年级差异。结论:大学生在内隐层面上对艾滋病患者存在污名。  相似文献   

16.
532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成就动机考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成就动机及其相互关系。方法:运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及学业成就动机量表对532名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17.29%的被调查学生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被调查学生在自我取向成就动机上得分非常显著地高于社会取向上的平均得分;被试的SCL-90总分与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得分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学业成就低的学生的SCL-90总分与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得分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可能有利于维护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本科毕业生人格特质在就业压力与择业取向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大学生择业取向量表,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对314名本科毕业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男生在择业目的、职业定位和薪酬期望上得分高于女生,而在择业标准上低于女生(P0.05);在择业标准、职业定位和薪酬期望得分上理文艺术,而在地域选择上,理科生得分要低于文科生和艺术生(P0.05)。就业压力与择业目的呈显著正相关(r=0.248,P0.01),与择业标准和薪酬期望呈显著负相关(r=-0.175,-0.143;P0.01)。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外向性在就业压力与薪酬期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6.5%;情绪稳定性和尽责性在就业压力与择业目的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6.9%和15.8%。结论: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人格特质影响其择业取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家庭环境与大学生对家的内隐态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中部分维度和内隐联想测验(IAT),对153名陕西省在校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及其对家的内隐态度进行研究。结果 1在对家的内隐态度IAT测验上,大学生对家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正向的(χ2=129.117,P0.001);2不同性别及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对家的内隐态度没有显著差异;3大学生对家的内隐态度与家庭环境各分量表中的亲密性呈显著正相关(r=0.207,P0.05),与矛盾性呈显著负相关(r=-0.263,P0.01);4大学生对家的内隐态度与家庭关系维度呈正相关(r=0.218,P0.05)。结论大学生对家的态度总体呈积极正向,且与家庭环境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师范类大学生对学业成就的归因方式及其与元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学业成就归因量表》和《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量表》对山西师范大学的143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旨在描述师范类大学生对学业成就的归因方式及其与元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①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业成就归因、学业失败归因上差异显著(F总归因=0.016,P〈0.05;F失败=3.064,P〈0.05);②性别在控制点上差异显著(t内控=-2.282,P〈0.05),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稳定性(F稳定=3.674,P〈0.05;F不稳定=2.939,P〈0.05)、控制点上差异显著(F外控=3.073,P〈0.05);③师范类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归因与元认知能力两者正相关显著(r=0.307,P〈0.01),且两者线性关系显著(t=4.399,P〈0.01)。结论学业归因方式是影响元认知能力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师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成就动机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对418名高师生进行测查。结果1高师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体水平较高;2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成就动机显著正相关(P〈0.01);4不同成就动机水平高师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差异显著(P〈0.001)。结论成就动机水平越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