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心理因素,确定其相对重要性排序。方法:本研究采用大学生隐性逃课量表(RTS)、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SCS)、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CLAS)、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PCUS)、学业倦怠量表(LBS)和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ASEQ)对来自北京、江苏和湖南共518名大学生实施调查,并进行优势分析。结果:隐性逃课与自我控制、学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r=0.53,0.72;P0.01),与学习适应、专业承诺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r=-0.67,-0.49,-0.47;P0.01);优势分析的全模型由学业倦怠、学习适应和专业承诺构成。按相对重要性,影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心理因素依次为学业倦怠(贡献率为45.76%)、学习适应(贡献率为37.29%)和专业承诺(贡献率为16.95%)。结论:学业倦怠、学习适应和专业承诺是影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主要心理因素。其中,学业倦怠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预测力大于学习适应和专业承诺,学习适应的预测力大于专业承诺,提示缓解学业倦怠是改善大学生隐性逃课的重要途径,而提高学习适应和专业承诺也对此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潮汕地区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特点,比较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就业压力的差异,探讨地域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方法对627名潮汕地区大学生和121名珠三角地区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在就业压力总分上,专业类别与性别有交互作用(F=7.593,P<0.01),师范院校非师范类男生总的就业压力大(F=9.92,P<0.01);②在就业压力各因子上,学校就业指导(t=2.86,P<0.01)、毕业生个人(t=2.01,P<0.05)、家庭亲朋关系(t=3.58,P<0.01)和学校(t=3.45,P<0.01)等4个因子存在着性别差异,学校就业指导(t=4.01,P<0.01)、毕业生个人(t=5.67,P<0.01)和学校(t=5.07,P<0.01)3个因子存在着专业类别差异;③潮汕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存在着显著差异(t=4.21,P<0.01)。结论潮汕地区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高于珠三角地区大学生,且非师范类的男生就业压力最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中职生学业自我与学业韧性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学生学业韧性问卷和学业自我问卷测量1287名贵州省遵义、毕节、兴义、六盘水及贵阳5个地区的中职生。结果:1中职生学业自我(62.16±13.89)与学业韧性(88.01±15.42)良好,处于中上等水平,学业自我在性别和民族上存在显著差异(t=-4.343,-3.373;P0.001),学业韧性在性别和民族上存在显著差异(t=-3.673,-2.685;P0.01),女生得分普遍高于男生;2中职生学业韧性和学业自我在总体及各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r=0.674,P0.01);3学业自我的得分能够有效的预测学业韧性(R~2=0.474,P0.001)。结论:中学生学业自我与学业韧性处于中上等水平,且学业自我对学业韧性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中学生学业拖延和成就动机的现状,探讨中学生学业拖延与成就动机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学生学业拖延问卷和成就动机量表对221名高中生进行调查,对收集到的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①学业拖延总分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是否学生干部方面差异显著(P<0.01);学习计划缺乏维度、学习状态不佳维度、学习行为迟滞维度和学习执行不足维度在性别上差异显著(P<0.05);学习状态不佳纬度、学习行为迟滞维度和学习执行不足维度在是否学生干部上差异显著(P<0.05);②追求成功动机和合成动机在性别和是否学生干部方面差异显著(P<0.05),合成动机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差异显著(P<0.05);③中学生学业拖延总分及其各个维度分与追求成功的动机呈显著负相关(r=-0.303~-0.425),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呈显著正相关(r=0.137~0.273),与合成动机呈显著负相关(r=-0.342~-0.443)。结论中学生的学业拖延倾向和成就动机在性别、是否独生、是否学生干部和自评学习成绩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中学生学业拖延和成就动机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学生学业成就归因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多维-多向归因量表(MMCS)对297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男生在能力(t=-2.22,P<0.01)和努力因素(t=-3.09,P<0.05)上显著低于女生,而在情境因素(t=2.80,P<0.01)上显著高于女生;男生在内控性因素(t=-3.21,P<0.01)上显著低于女生,而在外控性因素(t=2.29,P<0.05)上显著高于女生;②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③大学生学业成就归因中的努力因素与生活满意度总分有显著相关。结论女生倾向于进行内控性归因,男生倾向于进行外控性归因;学业成就归因中的努力因素对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维语为母语的大学生学业求助、创造性问题解决和考试焦虑的特点及其相关关系。方法选择某民族院校79名以维语为母语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学业求助问卷、创造性倾向量表和考试焦虑问卷(翻译成维语)对目标人群进行调查。结果在"求助收益"和"想象性"维度上,维族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非维族大学生(t=3.154,P<0.01;t=4.191;P<0.01),维族大学生在一般性焦虑维度得分上显著低于非维族大学生(t=-2.129,P<0.05);考试焦虑和学业求助之间呈现出极显著正相关(r=0.446,P<0.01);学业求助行为对考试焦虑的回归作用显著;想象性因子对考试焦虑维度贡献最大。结论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求助行为和创造性问题解决对考试焦虑都会产生影响;要降低考试焦虑水平,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业求助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习动机、学习成绩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一般学业自我问卷和学习动机问卷,对哈尔滨两所高校238名本科大学生进行了考察。结果:大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业自我概念对学习成绩均有显著的影响(β=0.284,0.775;P0.01);学业自我概念在学习动机对学习成绩作用过程上具有完全中介作用(β=0.020,P=0.838;β=0.392,P0.01)。结论:学习动机通过学业自我概念对学习成绩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成就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学业成就归因量表与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对陕西省某高校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的身心耗竭得分在不同性别(t=-2.132,P0.05)、专业(t=3.572,P0.01)与年级(t=-6.558,P0.001)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表现为女生高于男生,文科高于理科,高年级组高于低年级组;大学生的学业疏离得分在不同专业上(t=3.158,P0.01)存在显著差异,文科高于理科;大学生的低成就感得分在专业(t=-3.686,P0.001)与年级(t=7.018,P0.001)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理科高于文科,低年级组学生高于高年级组学生;(2)大学生身心耗竭和学业疏离维度与学习成就归因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大学生低成就感维度与学习成就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5,P0.01)。结论: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成就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焦虑自评问卷、抑郁自评问卷对1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年级,专业,独生与否,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氛围等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②相关分析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抑郁(r=-0.399,P<0.01)、焦虑(r=-0.231,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维度与抑郁(r=-0.399,-0.354;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③回归分析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分别进入焦虑、抑郁的回归方程,分别可以解释焦虑、抑郁5.3%和15.9%的变异量。结论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负性情绪越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学业自我效能感不能有效预测负性情绪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张文燕 《校园心理》2022,(5):352-357
目的 探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抑郁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和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宿舍人际关系诊断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山西省1 87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心理韧性呈负相关(r=-0.50,P<0.01),与家庭环境呈负相关(r=-0.23,P<0.01),与抑郁呈正相关(r=0.73,P<0.01);心理韧性与家庭环境呈正相关(r=0.18,P<0.01),与抑郁呈负相关(r=-0.53,P<0.01);家庭环境与抑郁呈负相关(r=-0.27,P<0.01)。(2)宿舍人际关系能显著正向预测抑郁(β=0.72,P<0.01),宿舍人际关系能显著负向预测心理韧性(β=-0.47,P<0.01),当宿舍人际关系与心理韧性一起预测抑郁时,心理韧性对抑郁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β=-0.22,P<0.01),宿舍人际关系对抑郁的正向预测作用依然显著(β=0.61,P<0.01)。宿舍人际关系和抑郁的直接效应为0.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