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以索拉非尼为先导物,设计并合成一系列吲哚脲类化合物,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以5-硝基吲哚-2-甲酸为起始原料,采用BOP法合成酰胺,再将硝基还原成胺基,最后与异氰酸酯缩合,共3步反应制备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评价目标化合物对4种肿瘤细胞株(MX-1、A375、HepG2、Ketr3)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与结论合成了28个吲哚脲类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和HR-MS确证。体外活性结果表明,与索拉非尼相比多数化合物选择性地作用于MX-1细胞株,显示出较强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其中含甲基哌啶的化合物26、30和31抑制MX-1和A375细胞生长的作用显著强于索拉非尼。尤其是化合物31抑制A375细胞增殖的作用是索拉非尼的10倍,对HepG2的抑制活性与索拉非尼相当,IC50值均达到微摩尔级水平,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张辉  原静  张辰 《上海医药》2014,(5):51-54
以多孔铜为催化剂,通过卤代烃与端位炔烃及叠氮化钠Click反应,一锅法合成了6个1,4-取代的1,2,3-三唑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HR-MS表征。采用MTT法初步研究该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3e和3f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但均低于顺铂。  相似文献   

4.
由苦木科植物Hannoa klaineana的根皮中分离得到5种苦木内酯类化合物(quasi-noids),其中仅15-desacetylundulatone对P388小鼠淋巴性白血病细胞及结肠38腺癌显示出抗癌活性。Undulatone与15-O-β-glucopyranosy1-21-hydroxy-glaucarubolone毒性较大,而6α-tigloyxy-glau-carubol和21-hydroxyglaucartlbolone没有活性。本文对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灵菌红素类化合物(Prodigionines,PGs)是一类发现于细菌和放线菌的红色抗生素,其分子骨架特征是含有一个共轭三吡咯环母核。此类化合物家族中的一些成员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如灵菌红素以及十一烷基灵菌红素等;而人工合成的灵菌红素类似物GX15-070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已经进入临床I/II期的研究。本文对灵菌红素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及其药理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此类抗肿瘤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具有抗肿瘤作用的维甲酸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维甲酸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并展望其今后的研究动向。维甲酸类化合物通过激活其核受体蛋白来调控核基因的表达,产生抗肿瘤作用,其中一些有望成为临床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研究胞嘧啶核苷卟啉与DNA(ctDNA)相互作用及抗肿瘤活性。方法人体生理条件下(pH=7.4),利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初步研究胞嘧啶核苷卟啉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采用MTT法,替加氟为阳性对照药,以肝癌细胞Bel-7402、宫颈癌细胞Hela、乳腺癌细胞MCF-7为测试细胞株对胞嘧啶核苷卟啉抗肿瘤活性进行检测。结果实验发现,胞嘧啶核苷卟啉[T(p-CH3)PPO-Cytidine]与DNA相互作用使紫外-可见光谱发生了6 nm的红移,并出现了明显的减色效应。荧光光谱强度明显减少,吸收峰位发生变化。初步体外抗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胞嘧啶核苷卟啉对肝癌细胞Bel-7402、宫颈癌细胞Hela、乳腺癌细胞MCF-7的抑制率呈剂量依赖性,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强度逐渐增大。结论胞嘧啶核苷卟啉对DNA发生了作用且可能形成了配合物,通过卟啉结构单元的引入可以明显提高胞嘧啶核苷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8.
茋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文献为依据,进行整理和归纳,分别从茋类化合物抑制CYP酶活性、抑制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抑制蛋白激酶C活性、抑制环氧合酶活性、促进细胞凋亡活性、微管蛋白聚集抑制活性、抗氧化及自由基消除活性、对NO合成酶的影响、对雌激素作用等不同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的角度,对茋类化合物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中南药学》2017,(3):292-295
目的研究不同结构类型的番荔枝内酯对多种人肿瘤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探讨其构效关系。方法选取代表不同结构类型的番荔枝内酯单体,以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人肺癌细胞株(A-5408)、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人胃癌细胞株(SGC-790 1)和人肝癌细胞株(SMMC-75 41)为瘤株,用MTT法筛选各番荔枝内酯单体的抗肿瘤活性。结果邻双四氢呋喃番荔枝内酯(1~5)的抗肿瘤活性大于间位双四氢呋喃番荔枝内酯(6~10)和单四氢呋喃番荔枝内酯(11~12);间位双四氢呋喃番荔枝内酯对部分肿瘤细胞的抗癌活性比单四氢呋喃番荔枝内酯强;赤式双四氢呋喃环番荔枝内酯(6)比苏式构型(7)活性更强;顺式番荔枝内酯(12)有时显示更显著的抗癌选择活性;S构型比R构型的番荔枝内酯具有更好的选择活性。结论通过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番荔枝内酯的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10.
吲哚类化合物抗肿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少松 《云南医药》1998,19(4):300-302
吲哚类化合物是较重要的一类杂环衍生物生物碱,多数具显著生理活性。近来,随着长春碱、长春新碱等在癌治疗上的应用,这类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已普遍得到人们关注,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与报道。吲哚类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在长春碱、长春新碱等化合物之后,已有大量天然或...  相似文献   

11.
Zhao PL  You WW  Duan AN 《药学学报》2012,47(5):580-587
嘧啶类化合物因其广泛的生物活性在医药、农药等领域备受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大量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嘧啶类化合物被报道,其中一些化合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虽然这些化合物都含有嘧啶结构,但它们的作用机制却表现出多样性。如抑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酪氨酸蛋白激酶、碳酸酐酶、二氢叶酸还原酶和干扰微管蛋白聚合等。本文将根据嘧啶类化合物的作用靶点,介绍其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设计合成新型替加氟卟啉化合物及其金属络合物,并评价其抗肿瘤活性。方法根据卟啉对肿瘤组织的选择性滞留作用,设计了3个卟啉替加氟化合物及3个金属络合物,并以吡咯和取代苯甲醛为原料经4步反应以满意的收率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以替加氟为阳性对照药,评价目标化合物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株和人肝癌SMCC-7721细胞株的抗肿瘤活性;同时通过裸鼠体内抗肿瘤实验进一步评价金属络合物4b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结果合成了6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经IR、UV-vis、1^H-NMR、MS及元素分析确证;体外活性实验表明,3个卟啉替加氟化合物表现出与替加氟相似的抗肿瘤活性,而3个金属络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却是替加氟的两倍;金属络合物4b的体内肿瘤抑制率达70.4%。结论通过金属卟啉结构单元的引入可明显提高替加氟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设计合成葡萄糖苯丙苷衍生物,并寻求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新化合物。方法四乙酰基溴代葡萄糖与醇经过成苷、脱保护、与苯甲醛缩合3步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以A431(人表皮鳞癌细胞)、A549(人肺腺癌细胞)、7721(人肝癌细胞)3种肿瘤细胞为测试细胞株,采用M1vr法评价了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9个糖苷衍生物,其结构均经。H—NMR确证。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表明,4,6-O-亚苄基β-D-吡喃葡萄糖-3-(4-甲氧基苯基)丙苷(1j)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7H-噻唑并[3,2-b]-1,2,4-三嗪类化合物的体外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及初步的构效关系和作用机理。方法以3,4-二氢-6-芳基-3-硫代-1,2,4-三嗪-5(2H)-酮为原料,经环合反应、Williamson反应,合成7H-噻唑并[3,2-b]-1,2,4-三嗪类化合物,考察目标化合物体外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0个7H-噻唑并[3,2-b]-1,2,4-三嗪类化合物,经MS、1H-NMR确证结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显示,有4个化合物在50μmol·L~(-1)时对骨肉瘤细胞U2OS-EGFP抑制率高于50%。其中,活性最好的化合物4 d对U2OS-EGFP细胞抑制活性的IC50值为9.824μmol·L~(-1)。分子模拟结果显示,这类化合物作用于ERK1/2,应是一种ERK1/2抑制剂。  相似文献   

15.
《中南药学》2015,(5):509-512
卟啉类化合物是由4个吡咯环依次围成的大环化合物,生物体内血红素生物合成的中间体。血红素又称为铁卟啉,为体内一类含血红素蛋白的辅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机制,调控卟啉类化合物及血红素的合成、运输、代谢、排泄。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血红素的生物合成的某些环节可能发生紊乱,导致生物体类血红素/卟啉类化合物代谢异常,这为将卟啉类化合物作为生物标记物提供了可能性。本文从血红素/卟啉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体内转运,以及与疾病的关系几个层面入手,综述了近年来卟啉类化合物作为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设计合成新的吡唑并[1,5-a]嘧啶类化合物,并评价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根据吡唑并[1,5-a]嘧啶类抗肿瘤药物的基本结构设计了一系列5-胺甲基-7-苯胺基吡唑并[1,5-a]嘧啶类化合物,并以丙二腈和原甲酸三乙酯为起始原料,经5步反应得到目标产物.采用MTT法,以顺铂为阳性对照药,以Bel-7402和HT-1080为测试细胞株对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11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结构经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证.化合物6显示出很好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多芳基取代蝶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由4,6-二氨基-5-亚硝基嘧啶衍生物与对-氨基苯乙腈衍生物通过环化合成目的物;采用MTT法测定目的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设计、合成了9个新化合物(I~III),其结构经元素分析、IR,1HNMR和MS等确定。化合物I~III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较明显。结论化合物I~III显示了一定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但它们与小牛胸腺DNA之间并无明显作用,提示可能是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或其他叶酸依赖性酶而起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8.
蜂胶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溶媒萃取法和硅胶柱层析法从蜂胶中获得了两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组分PPLCC和PPLSE,体外抗肿瘤细胞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口腔癌细胞(KB)试验表明,浓度为50μg/ml的PPLCC和PPLSE对HepG2细胞的抑制率分别达87.4%和35.1%,IC50分别为17.5μg/ml和1151.2μg/ml;对KB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84.9%和59.8%,IC50分别为21.0μg/ml和33.6μg/ml。结果表明,蜂胶可作为抗肿瘤活性物质的天然来源。  相似文献   

19.
武晓博  谭青龙  朱英  张学俊 《中国药房》2013,(17):1609-1611
目的:为新型卟啉类抗肿瘤药物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结合1998-2011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依照分子体系组成或结构的不同,将卟啉类抗肿瘤药物分为结构修饰型卟啉、扩环型卟啉、卟啉-生物分子体系、卟啉-药物分子体系,简述了其研究现状及作用机制。结果与结论:用O、S、Se等杂原子替换卟啉中心核上的N原子后的结构修饰型卟啉可增加卟啉的分子亲水性,增强其对红外光的吸收,进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穿透力;扩环型卟啉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和光电性质优势;将肽链、糖基、核苷酸等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物质与卟啉分子相连得到的卟啉-生物分子体系,不仅可以提高卟啉分子对肿瘤组织的选择性及穿透性,而且对改善其溶解性、降低其毒副作用也有着积极作用;以卟啉为先导药物,与传统的抗肿瘤药物键合得到的卟啉-药物分子体系有一定的被动靶向抗肿瘤作用,如卟啉-铂体系、卟啉-硼体系、卟啉-蒽醌体系、卟啉-吲哚体系、卟啉-哌嗪体系等都是卟啉介导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灌类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国内外报道的26种微藻和34种大型藻的抗肿瘤活性以及相应活性化合物的结构,对其中较重要者的作用机理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并就我国灌类抗肿瘤活性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提出了建议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