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传兵 《气功》2013,(12):1118-1119
小儿厌食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乳食不节:小儿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如果乳食没有规律,会导致脾胃受伤,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或者小儿吃了过多肥厚油腻、生冷难于消化的食物,使脾胃不能消化而肠胃积滞。则产生食欲不振或厌恶乳食。②痰湿滋生:乳母吃了过多寒凉的饮食,或小儿喜欢吃生冷瓜果,使脾阳受伤,痰湿内生,影响消化机能,以致不思饮食,  相似文献   

2.
消化不良是一种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中医也称积滞。积滞是指小儿由于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脾胃疾患。临床以不思乳食、腹部胀  相似文献   

3.
王道全教授将小儿厌食主要病因病机总结为脾不健运、胃不受纳。认为小儿先天不足,后天饮食不节,喂养不当,致使脾胃不和,胃不思纳。临床治疗宜分4型辨治:脾胃气虚型治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胃阴不足型治以益气养阴,健脾消滞;乳食积滞型治以消食化积,理气调中;脾胃湿热型治以清热化湿,消积增食。  相似文献   

4.
<正>积滞是小儿常见病,又称食积、积。积有积蓄、堆积之意;滞为停滞不畅之意。是指小儿由于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而致的一种脾胃病证。以不思乳食,脘腹胀满,食而不化,嗳腐呕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临床诊治观察,小儿积滞以热证多见。1先贤对小儿积滞化热的认识中医古籍中不乏对积滞化热的论述。《素问·阳明脉解》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指出足阳明胃经为多血多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天来临,是推陈出新的季节,天地生发之气旺盛,万物蓬勃成长,但是如果小儿食欲不振、乳食不下就将错过这个长个儿的最佳时机。小儿厌食指小儿长时间不思乳食,甚至拒食,主因不定时进食、起居不规律、喂养不当、或长期偏食等导致脾胃不和、受纳运化失职而致。脾胃为后天之本,胃如粮仓,  相似文献   

6.
小儿厌食证治疗七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若乳食不节,痰湿、湿热滋生,情志所伤,感染诸虫或脾胃虚弱等,均影响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以致食欲不振甚至拒食。临床宜分辨虚实,审证求因,按因论治。常用的有消食导滞、益气健胃、疏肝健脾等七法,现分述于下。1消食导滞法小儿乳贵有时、食贵有节。若乳食不节,脾胃受伤,受纳运化功能减弱,则乳食停留中焦,郁结壅滞不化,产生压食腹胀诸症。如《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食滞》说:“小儿恣食肥甘生湿、不能运化、则肠胃积滞矣。其证头温腹热,大便酸臭、暖气恶食……。”临床除食欲不振或厌乳食外,还可见…  相似文献   

7.
小儿厌食的中医治疗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证。其发病原因主要由于饮食喂养不当,导致脾胃不和,受纳运化失健。若因外感,或某些慢性疾病而出现的食欲不振者,则不属本病范围。本病多见于1~6岁的小儿。九十年代以来,中医治疗小儿厌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现将有关内容综述如下:1 辨证分型治疗 秦氏报道王玉玲对小儿厌食的治疗分为六法:  相似文献   

8.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间不思饮食,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病证。现将临床常见的五种证型辨治体会介绍如下。 1 脾失健运 多有面色少华,不思纳谷,食而无味,食后腹胀,易恶心呕吐,大便或干或稀,舌苔白或腻。此属脾之运化功能失常,水湿不化。治宜健脾益气和胃法。如李某,男,4.5岁,患儿未断奶前饮食如常,发育正常,1.5岁断奶后不欲饮食,其母多种方法喂养,食入口又吐出,甚则见饭不闻不吃,强制喂几口后即恶心呕吐,曾服小儿消食片、吗丁啉未见好转。近来厌食加重,经各种检查均无异常。现患儿消瘦,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苔白,脉  相似文献   

9.
<正> 小儿厌食证是一种常见的病证。主要是由于饮食喂养不当,导致脾胃不和,受纳运化失健,脾胃气虚,而致小儿较长时间的见食不食,食欲不振,在则拒食。临床上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我科自从1988年5月开始,单纯手法推拿疗法,治疗本病42例,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厌食证42例患者中,男37例,女5例,年龄在1至6岁之间。其中男37例病人中,21例为乳食伤脾型,主要原因喂养不当饮食过量或无定食,饥饱无度或缺乏营养而损伤脾胃。另外,男10例病人中,为脾胃虚弱型,主要原因脾胃不足、久病、断乳,导致脾胃  相似文献   

10.
小儿推拿按摩疗法 (以下简称推拿疗法 )是用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的腧穴经络 ,以激发机体自身的调节作用 ,扶正祛邪 ,纠正经络偏差 ,调整脏腑机能 ,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是一种集预防保健和诊治疾病于一体的学科。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 ,正如宋代儿科专家钱乙所言 :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全而未壮”。特别是“脾常不足”。若喂养不当 ,寒温失调 ,乳食不节则易致脾胃功能失调。临床常可见 :吐泻、腹胀、食积、疳积、厌食、乳食不进、消化不良、面黄肌瘦、精神不振等。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病若不及…  相似文献   

11.
食积是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脾运失司所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临床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食积又称积滞。与西医学消化不良相近。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  相似文献   

12.
浅谈厌食的病机与治疗蔡允盛,刘玉辉(050091)厌食又名不嗜食、不思食、恶食,即古称之“哺露”.系指小儿较长时期内食欲不振、纳呆甚至拒食而言。厌食日人则见面黄肌瘦,精神倦怠,营养不良,抗病能力低下,易患感冒、吐泻、腹痛、湿疹等证;有的还会严重影响小...  相似文献   

13.
<正>积滞是指小儿由于喂养不当、食停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形成的一种脾胃疾病,以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嗳腐酸馊、大便不调为临床特征[1]。盛丽先主任中医师,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从医五十余年,根据临床辨证治疗小儿积滞疗效显著,兹介绍盛主任临床治疗小儿积滞常用方的运用特点。1病因病机1.1饮食不节:《医宗金鉴·幼科心法》中提到:“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可免积滞之患。若父母过爱,乳食无度,则宿滞不消而疾成矣。”[2]  相似文献   

14.
厌食是小儿因乳食停聚,食积不化,气滞不行而致的常见胃肠疾患。笔者自1996年以来,运用自拟消滞健脾汤,治疗小儿厌食患者230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健脾消食散治疗儿童厌食症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惠娟 《河南中医》2007,27(12):60-60
厌食是指儿童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厌恶进食的一类病症。古代中医文献中无小儿厌食的病名,而其中的恶食、不嗜食、不思食、不饥不纳等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与本病相同[1]。2004年2月~2006年12月,笔者采用自拟健脾消食散治疗厌食症患儿40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40例患儿均来自我院门诊。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10岁;病程2~12月。所有患儿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儿童厌食症的诊断标准:①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者;②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膨;③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  相似文献   

16.
正厌食是指除外全身性和消化器质性疾病,表现出较长时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食量减少、厌恶进食甚至拒食的一种病症。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夏季暑湿当令之时较为严重。各年龄段皆可发病,常见于1~6岁儿童。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良好。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小儿厌食的病名,但其中所提及的"不思食""不嗜食""恶食"等病证表现与本病相似。中  相似文献   

17.
一、平肝调气法:适用于小儿厌食症。肝主疏泄,肝气条达则脾气能升,胃气能降,纳运正常。《幼幼新书·乳食不下》谓:“脾脏也,胃府也,脾胃两气合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两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若过食肥甘、辛热煎炸,久而郁热,则热盛肝旺。或娇养任性,情志不遂,则怫郁肝旺。肝失疏泄,木气横逆,两气失调,则不思纳谷,食而无味。性急心烦,哭闹不安,夜寐难宁,口喝便于,形体略瘦,苔白脉弦。此时若因厌食重用消食导滞则戕伐生生之气,若因消瘦重用辛燥温补则助热误补益疾。药用代赭  相似文献   

18.
积滞一病是由于小儿乳食内停、积聚不化、气滞不行的一种常见胃肠道疾患,临床上常以脘腹胀满或痛.厌食,或吐泻酸臭乳食为特征.笔者以一捻金方为基础加减治疗小儿积滞26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食欲减退,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在城市儿童中发病率较高,以1~8 岁小儿为多.病因为饮食喂养不当,恣食肥甘,过食生冷,损伤脾胃正常运化功能,或因素禀脾胃虚弱,后天不足,脾虚则不运,胃弱则不纳,从而产生见食不贪,日久消瘦,甚至影响生长发育.中医药疗法在治疗小儿厌食方面具有特色优势,笔者运用推拿手法配合中药汤剂治疗小儿厌食62 例,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王勇  于莉  刘伦 《光明中医》2006,21(4):52-52
小儿腹泄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一旦治疗不当就易造成久泄,究其原因多为乳食不节或过食生冷、瓜果、肥甘厚味或食坚硬不洁之物等伤及胃肠道,乳食不节日久不愈,导致脾胃虚弱、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所致.我院应用七味白术散加味治疗小儿久泄、婴幼儿迁延型腹泄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