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但目前"两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两课"教学的效果,对"两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对"两课"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医学院校"两课"教学建设的方法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科院校"两课"教学是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本文基于我校"两课"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了目前医科院校"两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我校"两课"教改的经验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世览情、国情、党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理论创造,是全党和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两课"是高等学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两课"教学中也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推进"两课"教学改革.以下是我们这几年的经验、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4.
在高校开设“两课”是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特征 ,“两课”教学意义重大 ,是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是高校教育的生命线 ,“两课”在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 ,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两课”资料室又在“两课”教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 “两课”资料室在“两课”教学中的重要性所谓“两课” ,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这两门课又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高校"两课"教学如何适应网络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21世纪的到来,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与网络共运而生的网络文化也以其无与伦比的优势占领时代的至高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以培养学生正确而坚定的政治信仰,良好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主要任务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两课"),面对网络时代浩无边际的信息巨潮,面对丰富多彩、变幻无羁的青年学生的精神原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新的变化了的环境.如何深入青年学生个性化的内心世界,更为准确地把握他们思想跳动的脉搏,优化"两课"教学效果,主动占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已成为高校"两课"教师必须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两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两课”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工作的关系紧密。“两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先导;“两课”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武器;“两课”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思想教育工作的性质和方向;“两课”教学内容是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加强“两课”教学体系建设是提高思想教育工作效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如何增强“两课”教育的有效性 ,是近年来一直困扰着我国“两课”教育工作者和高校“两课”教育目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学术界已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诸方面进行了较深入探讨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仍显不足。笔者认为 ,还必须进一步剖析“两课”教育中的“人”——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的认知因素在“两课”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 ,“两课”改革必须重视从“两课”教与学双方主体出发 ,才能增强“两课”教育的针对性以提高其有效性。1 影响“两课”教育有效性的学生认知因素分析  影响“两课”教育有效性的学生认知因素主要有以下 3个方面 :第一 ,某些大学生对自身需要的认知发生偏差 ,是导致其在“两课”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热情、缺少主动性的重要原因。许多大学生热衷于参加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班、考取各种各样的“证、照”,业已成为当下我国不少大学校园中的不争事实。这是因为 ,这些大学生对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的加大所凸现出来的社会和个人对物质需要、经济价值的追求认识不深。他们看到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 ,我国社会在竞争中所涌现出来的物质的东西因其能被量化、指标化 ,人...  相似文献   

8.
从医学院校学生特点出发 ,对教材、教师及学生进行再认识 ,探索"两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要求"两课"教育教学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专业 ,发挥好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两课”教学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把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教育和武装当代大学生,看作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前途和21世纪国家命运的大事,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长远大计。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高等学校学生素质的培养,第一位的就是政治素质的培养。在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必须牢牢抓住对人才政治素质和道德索质的培养,必须保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课堂阵地。使邓小平理论进入学生的头脑。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两课"教学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实现"七一"讲话"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是"两课"教师义不容辞的工作职责.作者结合"毛泽东思想概论"的教学实践,就"新三进"过程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七一"讲话的关系、"新三进"的切入点和度的把握,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两课"教学质量,真正发挥"两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笔者主张在"两课"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本文对情境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创设方法及应注意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1通过"两课"教育,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的地位和作用"两课"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把理论教育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1)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际充实、丰富"两课"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3.
该文分析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两课”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着重探讨“两课”教育在内容、方法、手段方面的改革,特别是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大“两课”教育的科技含量,以实现“两课”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增强“两课”的育人功效.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校开设"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及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从目前中医院校"两课"的教学情况来看,并非尽如人意.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从分析原因着手,就如何调动高校学生学习"两课"积极性和增强"两课"教学实效等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职业学校"两课"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两课"教学的创新教法,同时指出"两课"教学作为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将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培养学生完整、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校“两课”教学中,学生练习环节普遍得不到足够重视,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必须通过有效方式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高校“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政治理论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她在保证人才培养的政治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仅就“两课”教学改革问题,作一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实现"两课"教育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的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两课”课程体系的覆盖面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实现,“两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教育要贯彻科学的发展观,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及教育对象的新特点,深化“两课”教育教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即“两课” ,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其目的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科学不断涌现 ,新思潮不断碰撞的现实世界 ,在人类 2 1世纪的太阳即将喷礴而出的今天 ,如何把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内容的“两课”教学搞得有声有色 ,使其真正进入学生头脑 ?我院近年来通过加强“两课”建设 ,深化“两课”…  相似文献   

20.
"两课"是实现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引导和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作风,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两课"的威力一是靠真理的力量;二是靠教师人格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