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对61例髋关节囊内、外动脉分布的剖查和测量结果。股骨头的血液供应来自囊外动脉环上发出的前、后、内侧和外侧四组颈升动脉以及股骨头韧带动脉。外侧颈升动脉是营养股骨头的最重要的血管,58例是旋股内侧动脉深支主干的直接延续,3例起源于臀下动脉,它穿过关节囊处的外径平均为1.17±0.16mm,内径为0.72±0.13mm。外侧颈升动脉的存在和走行经过恒定,管径也较粗。作者提出当外侧颈升动脉阻塞或撕裂时,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重建股骨头血运以降低股骨头坏死率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肩部血管蒂骨膜(骨)瓣的解剖学基础与术式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肩部带血管蒂骨膜 (骨 )瓣移位治疗肩关节周围骨不连、骨缺损、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术式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4 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 ,观察并测量肩关节周围动脉网有关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肩关节周围动脉网有关血管来自 :①胸肩峰动脉 ,主要分支中锁骨支长度 (2 .0± 0 .1)cm、外径 (1.2± 0 .2 )mm ;肩峰支长度 (5 .1± 0 .4 )cm、外径 (1.5± 0 .2 )mm ;三角肌支外径 (1.9± 0 .2 )mm ,发出点至三角肌和胸大肌入肌点长度分别为 (4 .8± 0 .5 )cm和 (3.2± 0 .4 )cm。②旋肱前动脉 ,主要分支中外侧降支长度 (6 .0± 0 .7)cm、外径 (1.2± 0 .2 )mm ,起点距肱骨大结节最高点为 (4 .1± 0 .7)cm ;内侧降支外径 (1.0± 0 .7)mm ,起点距肱骨头最高点距离为 (4 .0± 0 .6 )cm。③旋肱后动脉 ,其大结节骨膜支起点外径 (1.2± 0 .2 )mm ,供骨面积为 3.0cm× 5 .0cm。④肱动脉肌间隙支发升支直接骨膜支 ,上行连接旋肱前动脉内侧降支 ,其外径 (1.1± 0 .3)mm。上述动脉存在丰富的吻合。结论 :以肩部血管为蒂的骨膜 (骨 )瓣 ,是治疗肩关节周围骨不连、骨缺损及骨坏死的重要供区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逆行转位供血,与组织瓣移植吻合一次性修复小腿毁损伤.方法:取30例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男女各15例),以髂前上嵴、髌骨上缘为标志解剖观测(D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的走行、分支、分布与起始处外径;②血管外径在0.Smm和0.5mm时分别与起始处、髌骨下缘的距离;③旋眨动脉降支与膝周围动脉的吻合关系.结果:降支血管起始处的外径为(2.73±0.35)mm,外径为0.8mm时与起始处、髌骨下缘的距离分别为(21.55±1.23)cm、(9.09±1.09)cm;外径为0.5mm时与起始处、髌骨下缘的距离分别为(24.56±0.92)cm、(6.09±0.86)cm;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在下行过程中发出多支肌支、肌皮支和皮支,终支与膝上外侧动脉在骨膜处、深筋膜层和浅筋膜层均有广泛的吻合.结论:在小腿大面积毁损、创面无可供吻合的血管时,可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逆行转位供血,与组织瓣移植吻合进行一次性修复.  相似文献   

4.
前臂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前臂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筋膜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上肢标本18侧,显微剥离表皮组织,观察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及各自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与其它血管的吻合情况;新鲜整尸标本5具,动脉灌注显影剂,剥离体被组织于X光下摄影,分析皮动脉的分布及其与毗邻血管的关系。结果前臂内侧皮神经前支与贵要静脉伴行,两者周围分布着外径大于0.5 mm的营养动脉,平均3.4支,它们分别来自尺侧下副动脉、尺侧返动脉和尺动脉,营养动脉彼此吻合,形成动脉血管链。其中第一支位于肘横纹上21.25±6.33 mm,血管外径1.03±0.24 mm。结论可以在前臂内侧部切取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筋膜皮瓣,供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髋关节直接前入路远端延长及其易损伤结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参照手术入路层次对10个成年尸体下肢标本相关结构和重要的神经血管进行解剖观测。结果股外侧皮神经外侧支与切口线的距离在X1、X2、X3线平面上分别为(0.61±0.39)、(-0.65±0.39)、(-0.10±0.32)cm,股外侧皮神经内侧支与切口线的距离在X1、X2、X3线平面上分别为(1.53±0.52)、(0.67±0.56)、(1.28±0.56)cm。旋股外侧动脉各分支(升支、横支、降支)与切口线的交点与髂前上棘(ASIS)的距离分别为(7.77±0.79)、(11.01±1.48)、(14.91±1.48)cm,旋股外侧动脉各分支(升支、横支、降支)与切口线的交点与X1线平面的距离分别为(0.48±0.58)、(4.99±1.18)、(7.35±1.07)cm。股神经股外侧肌支分支(最上支、最下支)入肌点与ASIS的距离分别为(11.26±0.96)、(15.09±1.74)cm,股神经股外侧肌支分支(最上支、最下支)入肌点与X1线的距离分别为(4.70±2.09)、(7.71±1.45)cm。结论转子间线的远端是许多神经分支的入点,髋关节直接前入路切口的远端延长不应超过大转子平面以下1.1cm。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用成人尸体下肢 6 0侧 (男 30女 30 ) ,对足底血管和神经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足底内侧动脉起始部外径是 :男 1.6 8± 0 .2 2mm ;女 1.32± 0 .19mm ;足底外侧动脉起始部外径是 :男 2 .0 0± 0 .2 7mm ;女 1.73± 0 .2 7mm ,两性间有显著性差异。足底内侧神经起始部横径是 :男 2 .95± 0 .6 5mm ;女 2 .90± 0 .6 2mm。足底外侧神经起始部外径是 :男 2 .6 8± 0 .82mm ;女 2 .31± 0 .5 3mm ,两性间无差异。同时确定了足底内、外侧动脉 ,足底内、外侧神经 ,足底动脉弓、神经弓的体表投影 ,从而为临床医生确定神经血管的位置和局部手术时足底神经的麻醉提供形态学资料。另外 ,对足底内、外侧血管、足底内、外侧神经和足底动脉弓、神经弓的分支进行了显微外科解剖并进行了分析研究 ,为断指再植显微外科手术提供了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7.
35例成人尸体左肾上腺静脉均为一支,其中97.1%汇入左肾静静,外径为4.45±0.95mm;右肾上腺静脉一支者有34例,其中77.7%汇入下腔静脉,外径为3.45±0.85mm。经右股静脉至左、右肾上腺静脉的长度分别为284.60±16.58mm和310.82±30.57mm。左肾上腺静脉与左肾静脉的夹角为121°29′±18°50′,左肾静脉与下腔静脉之夹角为78°37′±15°51′。  相似文献   

8.
在38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防腐标本上,解剖观察了股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走行、分布、神经的横径、营养血管的来源、外径及吻合。并在2侧新鲜标本营养血管内灌注墨汁,观测血供范围。结果显示:股外侧皮神经及营养血管行走于髂髌连线上,营养血管来源于旋髂浅动脉、股直肌肌皮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肌皮动脉、股外侧肌肌皮动脉,在神经旁相互吻合形成纵向血管网,除营养神经外,发出7~10支皮支营养神经两侧的皮肤。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带血管蒂阔筋膜张肌及腱膜转位修补巨型腹股沟疝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例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阔筋膜张肌的动脉血管分布,神经支配,肌腹和肌腱的长度等。结果:阔筋膜张肌动脉来源有旋股外侧动脉和臀上动脉,该肌由臀上神经支配,肌腹长度为112.31±3.13mm,髂经束的长度为315±6.8mm,额前上棘水平至腹肌外侧缘的距离,男性为168±7.5mm,女性为176±6.8mm。结论:阔筋膜张肌血供丰富,肌腱膜长,位置邻近腹股沟区,可作为巨型腹股沟疝修补的供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观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动脉注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ADSA )与尸体解剖学参数,为临床轴型皮瓣或预构组织皮瓣正确选择供血血管提供依据。方法(1)解剖组:选取12具尸体24侧下肢标本,精细解剖显露旋股外侧动脉及其降支血管。(2)IADSA组:筛选20例健康成人40侧下肢行IADSA并获取图像。对照观测两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相关解剖数据。结果(1)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起始点及外侧支起始点直径:解剖组外径分别为(3.79±0.67)、(2.46±0.36)mm ;IADSA组分别为(2.65±0.63)、(1.75±0.18)mm ,解剖组外径与IADS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解剖组内径与IADS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行至外侧支起始点的长度无差异。(2)两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起始点的横径与前后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内腔呈圆形。(3)男、女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起始点外径及下行至外侧支起始点的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较女性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长,直径粗。结论术前行旋股外侧动脉降支IADSA检查对临床正确选择轴型皮瓣或预构组织皮瓣供血血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测大隐静脉属支,为临床外科相关手术操作和下肢静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0具成人尸体标本大隐静脉属支进行解剖学观测,测量并统计相关数据。结果:20侧大隐静脉属支,其中14侧正常,6侧大隐静脉近侧端只收纳了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静脉和股外侧静脉4个属支,2条旋髂浅静脉(A 及 B)各自汇入股静脉、股深静脉。旋髂浅静脉(A)走行在腹股沟韧带内下方,穿阔筋膜,于股动脉后方绕过,距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距离为(77.20±1.20)mm处汇入股静脉,汇入处外径为(1.84±0.18)mm。旋髂浅静脉(B)穿入阔筋膜,跨过股神经,股深动脉,距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距离为(89.64±1.30)mm 处汇入股深静脉,汇入处外径为(2.04±0.12)mm。结论:正确认识大隐静脉属支的异常特点,对于临床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术及内科相关疾病诊治等可能具有一定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提高阔筋膜张肌瓣修复上肢的移植存活率和功能重建的满意度提供解剖依据。方法教学用尸体30具(48侧)及完整下肢5侧,对阔筋膜张肌的血供、神经、肌形及髂胫束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阔筋膜张肌星长梭形,长14.5~17.5cm,宽3.6~4.2cm,厚0.8~1.2cm,髂胫束长25~28cm,宽4~7cm,厚0.5cm,由臀上神经下支支配。旋股外侧动脉分支3支型占74%,2支型占24%,1支型占2%;阔筋膜张肌由升支供血占77%,升横支共同供血占23%;升横共干占75%,升横分叉存在4种位置,近肌前缘和深面分叉的横支分支至阔筋膜张肌(12侧),也分出浅皮支(21侧)至阔筋膜皮肤。结论阔筋膜张肌瓣以升支或升横干、降支为肌、皮双血管蒂,带阔筋膜张肌神经、股前外侧皮神经,修复上肢深度烧伤,血运丰富,运动和感觉功能存在。阔筋膜瓣以横支浅皮支和降支为双血管蒂,带股前外侧皮神经,修复无肌肉缺损上肢烧伤,血运充足,感觉存在。  相似文献   

13.
阔筋膜张肌游离肌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进行阔筋膜张肌游离肌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按局部层次对用福尔马林固定的25具(共50侧)成人尸体进行逐层解剖并观测阔筋膜张肌的血管、神经以及其与临近结构的关系.结果:阔筋膜张肌营养血管主要来自于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其神经主要来自于臀上神经的下支,血管和神经行程较恒定,在分离寻找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时,应注意保护浅层的股外侧皮神经.结论:阔筋膜张肌有自身较长的血供和神经来源,是良好的游离肌皮瓣供区.  相似文献   

14.
髂腹股沟区血供的应用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临床合理应用髂腹股沟区骨瓣和皮瓣移位或移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31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解剖观测髂腹股沟区营养髂嵴前部骨质和腹部、会阴部皮肤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外径和吻合情况。结果 该区存在旋髂浅动脉、旋髂深动脉、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和臀上动脉深上支营养髂嵴前部骨质;腹壁下动脉、腹壁浅动脉、阴部外浅动脉和闭孔动脉营养腹部和会阴部皮肤。相邻血管之间互相吻合,彼此互补。结论 临床可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带血管蒂的骨瓣、皮瓣行移位或移植术,并利用其互补性选择最佳术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局部解剖学和临床解剖角度出发,在成人尸体的30~88侧下肢上,对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起源、局部位置关系、行程、管径、分支分布、伴行静脉等进行解剖观测。首次阐述其分段解剖。讨论了其临床解剖要点。  相似文献   

16.
髂嵴前部血供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为合理应用带血管蒂髂嵴前部骨瓣转位或移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2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 ,解剖观测供应髂嵴前部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外径和吻合情况。结果 :髂嵴前部存在着丰富的血供 ,主要由旋髂浅动脉 ,旋髂深动脉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 ,臀上动脉深上支构成 ,其分支在髂嵴前缘相互吻合成网 ,每支血管各有特点 ,有很强的互补性。结论 :临床可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带合适血管蒂的髂嵴前部骨瓣行移位或移植术 ,并利用其互补性选择最佳术式。  相似文献   

17.
股骨头修复与重建术后血运重建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评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NFH)带血管蒂骨瓣转移治疗前后股骨头内血运变化情况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54例单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保存股骨头治疗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6周进行股动脉插管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按ARCO分期标准Ⅱ期33髋,Ⅲ期21髋。治疗方法分别为带旋股外血管升支髂骨瓣转移术23侧,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大转子骨瓣13侧,带旋股外血管横支大转子骨瓣转移术9例,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横支大转子支双血管蒂大转子骨瓣9例。其中19例患者在术后6~24个月再次行患髋DSA复查。结果 54例术前股动脉DSA造影均显示股骨头供血的异常改变。术后6周DSA显示48侧转移骨瓣血管蒂充盈良好,股骨头内供血明显改善;6例术后DSA显示转移骨瓣血管蒂充盈不佳或股骨头内无造影剂充盈,其中1例术后8个月复查DSA显示血管蒂充盈满意,股骨头血供良好。本组病例临床成功率为91%,影像学成功率为85%。结论 保证转移骨瓣血管蒂通畅是ONFH保头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3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离体心脏。表浅静脉的起始较恒定,心小静脉、右室后静脉注入部变化较大,静脉大都位于伴行动脉的左侧,一条静脉伴行一条动脉,和狗心的一条动脉的分支有两条静脉伴行不同。冠状窦的长度平均为4.23±0.118厘米。有23例存在前降支、旋支和心大静脉三角,占76.7%。冠状窦起端为心大静脉和钝缘静脉汇合处,钝缘静脉注入部的外径平均为0.3±0.02厘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提高对青壮年股骨头缺血坏死病因诊断及临床意义的认识。方法 选择经临床和影像检查确诊并经介入治疗的78例113个缺血坏死股骨头的血管造影资料(观察组)与45例46个正常股骨头血管造影资料(对照组)对照分析。结果 观察组股骨头供血动脉发育变异28例(35,9%),51支血管,其中髂内动脉壁支变异17支(33.3%),旋股内动脉变异29支(56.9%),旋股外侧动脉4支(7.8%),旋股内外动脉共干1支(2.0%)。对照组股骨头供血动脉发育异常5例5支,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除外现病因,股骨头供血动脉发育变异是造成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重要因素,在诊断及治疗中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