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再狭窄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自1960至1986年为61例闭式二尖瓣交界分离术后再狭窄的病人施行第二次手术治疗的经验。其中36例施行闭式二尖瓣交界分离术,11例作直视二尖瓣交界切开术,14例施行二尖瓣替换术。住院死亡率为4.9%。术后生存的58例都得到随访,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在36例施行闭式二尖瓣交界分离术者中,10年后有3例因再次狭窄施行第3次手术。本文对3种手术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二尖瓣替换术仅用于瓣膜严重损坏者;闭式手术较简单,手术死亡率也低;直视手术能精确分离瓣膜交界和瓣下结构,必要时可同时施行瓣膜成形术,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人工腱索替换保留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治疗二尖瓣狭窄的情况,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了20例患者术前、后心腔尺寸及心功能 ,术后亦观察人工腱索及左室流出道.结果显示:术后左房径(LAD),左室舒末径(LVEDD)及左室缩末径(LVESD)明显缩短(P<0.01);射血分数(EF)明显增加(P<0.05);缩短分数(FS)虽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人工腱索平均长度3.2cm(2.64~4 .3cm),未观察到左室流出道梗阻.以上初步的超声心动图观察结果表明,人工腱索替换保留瓣下结构治疗二尖瓣狭窄的瓣膜置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定量测定64例闭式二尖瓣分离术前后二尖瓣口面积,并跟踪观察7年。结果表明:术后MVO、瓣口前后径、横径均明显扩大。认为二尖瓣闭式分离术近期疗效良好,远期再狭窄率高。  相似文献   

4.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在风湿性心脏病中最常见,是最常见的瓣膜性心脏病,绝大多数二尖瓣狭窄是风湿热的后遗症.是瓣膜炎症、瓣叶交界粘连、瓣环瘢痕收缩、瓣叶增厚融合等原因,导致 瓣口狭窄.二尖瓣狭窄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由于二尖瓣狭窄,引起左房压力增高,肺静脉及肺毛细血管压相继升高,导致肺淤血.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7例经皮穿刺二类瓣球囊成形术(PBMV)治疗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后再狭窄者作了长期随诊观察。随诊时间15~54个月(平均31.6±14.6月)。术前、术后及随访时二尖瓣瓣口面积分别为1.11±0.23、1.86±0.21、1.76±0.38cm~2。随访时16例心功能持续改善,3例超声心动图检查二尖瓣口发生了再狭窄,1例心慌气短症状复发。研究结果表明,PBMV治疗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后再狭窄安全有效,近期及远期疗效显著,可部分替代二尖瓣外科分离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二尖瓣置换(MVR)术中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对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左室功能及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63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MVR术中是否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将其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术中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对照组术中不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合并手术类型、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左心室功能[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NT-proBNP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LEDV、LESV明显小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5 d、7 d,观察组的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VR术中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更有利于提高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的左室功能和降低血清NT-proBNP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保留后瓣及其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对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的影响情况。方法:分析我院2016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115例临床资料,依据随机纸片法进行分组,对照组(术中未保留后瓣和瓣下结构)45例和观察组(术中保留后瓣和瓣下结构)70例,观察两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ICU滞留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住院时间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情况。结果:观察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ICU滞留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手术前LVEDD、LVFS及LVEF比较,对照组患者手术后1个月和同组手术前的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1个月LVEF高于同组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LVEDD、LVFS均高于同组手术前,观察组患者手术后1个月LVEDD低于对照组,LVFS、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后瓣及其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可以明显缩短患者ICU滞留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心功能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应用经皮穿刺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治疗4例外科闭式分离术后再狭窄患者,PBMV术后,二尖瓣口面积扩大,左房平均压下降,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下降,心功能明显改善恢复。随访2~3年,心功能持续改善,二尖瓣口面积不变或增大,说明PBMV治疗外科闭式分离术后再狭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后再狭窄的经皮球囊成形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闭式分离术后再狭窄患者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治疗近期和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对经PBMV治疗的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后再狭窄患者33 例与无外科手术史的二尖瓣狭窄患者(313 例)进行比较,并随访观察。 结果:PBMV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二尖瓣外科术后再狭窄患者瓣口面积(MVA)由(1.03±0.28)cm 2 增至(1.94±0.27)cm 2 (P< 0.001),原发性二尖瓣狭窄者瓣口面积由(1.12±0.45)cm 2 增至(2.22±0.26)cm 2 (P< 0.001),血流动力学两组无显著差异。其中19例随访(4.3±2.1)年,MVA 为(1.81±0.27)cm 2(与术前比较,P< 0.001,与术后即刻比较,P> 0.05),发生再狭窄3例,已成功行第二次PBMV。 结论:PBMV治疗闭式分离术后再狭窄近期、远期疗效显著,具有创伤小、安全、有效、可重复性的特点,可避免或推迟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治疗非单纯性二尖瓣狭窄(Ms)的效果.方法:使用超声心动图检测65例单纯性MS、MS合并轻、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MR)和MS合并轻、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3组患者PBMV术前及术后复查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和心脏房、室内径大小变化.结果:3组PBMV术后复查时LVEF值较术前明显增大(P<0.001);左室内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MS组和MS合并轻、中度AR组PBMV术后复查时左房内径比术前明显减小(P<0.05);MS合并轻、中度MR组PBMV术后左房内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单纯性MS患者PB-MV术后心功能有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直视微创二尖瓣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心脏外科直视微创二尖瓣手术患者150例,男57例(38.0%),女93例(62.0%),平均年龄(50.6±13.5)岁。术前超声诊断二尖瓣中重度返流116例,二尖瓣重度狭窄18例,二尖瓣返流合并狭窄14例,机械瓣瓣周漏2例。参照心外科Carpentier瓣膜分区法确定病变位置,制定手术方案,术中TEE监测下建立体外循环,右侧胸腔前外侧小切口,行直视下微创二尖瓣手术。心脏复跳后TEE监测心脏排气、测量瓣口相关参数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术中TEE再次评价瓣膜病变后修改手术方案8例。二尖瓣成形术49例,二尖瓣人工瓣膜置换62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人工瓣环成形术36例,二尖瓣置换+冠状动脉搭桥1例,二尖瓣人工机械瓣周漏修补术2例。49例瓣膜成形术患者术前、术后二尖瓣返流面积分别为(11.19±5.31)cm2和(1.21±0.31)cm2和(1.21±0.31)cm2(t=18.213,P<0.05),返流束缩流颈宽度分别为(7.48±2.75)mm和(1.07±0.51)mm(t=7.320,P<0.05),瓣口面积分别为(4.67±1.49)cm2(t=18.213,P<0.05),返流束缩流颈宽度分别为(7.48±2.75)mm和(1.07±0.51)mm(t=7.320,P<0.05),瓣口面积分别为(4.67±1.49)cm2和(3.58±1.13)cm2和(3.58±1.13)cm2(t=1.104,P>0.05),瓣口最大跨瓣压差分别为(3.07±1.11)mm Hg和(3.81±1.44)mm Hg(t=-0.748,P>0.05)。二尖瓣成形术后TEE评价2例疗效不满意改为人工瓣膜置换术。62例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均无瓣周漏。结论TEE在直视微创二尖瓣术前评价瓣膜情况、引导体外循环的建立、术后监测心内排气、评价手术疗效等方面具有引导和评估作用,为手术的成功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二尖瓣狭窄瓣口面积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分别应用二维超声平面法、多普勒压差降半时间法和实时三维容积法检测31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的二尖瓣瓣口面积,并和31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在二尖瓣狭窄组和对照组内,二维平面法、压差降半时间法与实时三维容积法测量的二尖瓣口面积均呈高度相关;三维容积法测得的瓣口面积在正常组与二尖瓣狭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三维容积法测得的瓣口面积略小于二维法.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实时显示二尖瓣口的整体形态,同时更容易快速切取到瓣口最小面积平面,可准确反映瓣膜狭窄的真实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种新的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球囊瓣膜成形术后二尖瓣瓣膜病变复发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至2006年1月外科治疗的51例球囊瓣膜成形术后二尖瓣瓣膜病变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行二尖瓣置换术,就其病理改变、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法进行讨论。结果术中二尖瓣局部病理改变如下:交界硬化融合型3例,后瓣钙化卷缩型8例,交界钙化融合型34例,瓣膜与瓣下结构钙化型6例。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原因分别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衰竭。46例患者术后获得6个月~7年的随访,随访率为90.2%,术后6个月随访时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球囊瓣膜成形术后二尖瓣瓣膜病变复发以二尖瓣狭窄为主,外科治疗应以瓣膜置换术为宜,合并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病变应同期积极手术纠正。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型术(PBMV)治疗老年人二尖瓣狭窄患者的临床意义.探讨老年人二尖瓣狭窄患者的手术适应证、围手术期处理方案.方法:选择≥60岁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56例,采用改良Inoue方法行PBMV.以血液动力学,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前,术后即刻左房压(LAP)、二尖瓣瓣口面积(MVA)及二尖瓣跨瓣压差(MVG);左心房直径(LAD).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MVA、MVG、LAD.结果:56例患者中54例治疗成功,2例失败.其中1例为术中球囊跨瓣失败,1例术后出现中度二尖瓣返流.术后即刻LAP由扩张前(22.5±6.2)mmHg(1 mmHg=0.133 kPa)降至(13.8±4.6)mmHg(P<0.01);MVA由(1.05±0.21)cm2增至(1.78±0.22)cm2(P<0.01);MVG由(18.3±5.2)mmHg降至(10.6±4.2)mmHg(P<0.01).术后即刻LAP、MVG下降,MVA增加.术后1年LAD由(4.71±0.73)cm减小到(4.39±0.48)cm(P<0.01),MVA,MVC和心功能与术后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随访1年,3例出现再狭窄,1例死于换瓣手术,其余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PBMV较为明显的改善二尖瓣狭窄症状,具有微创、低风险的特点.可适用于瓣膜轻度条件差和高危围术期而不适合二尖瓣置换术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疗效。方法 对70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接受PBMV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超声心动图对二尖瓣活动度、增厚度、钙化度、瓣下病变进行评分,同时检测瓣口面积、二尖瓣跨瓣压差。结果 显示PBMV前后二尖瓣瓣口面积、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左房平均压力差异显著(P<0.05);52例随访,平均瓣口面积较术后略有缩小(P>0.05),无再狭窄发生;对63例进行二尖瓣病变超声评分,总评分≤8分组PBMV效果好于总评分>8分组。结论 PBMV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风心瓣膜病)是指风湿热累及心脏瓣膜而发生的瓣膜狭窄、关闭不全或两者并有的病变。本文以二尖瓣为例,简要探讨风心瓣膜病的手术选择。一、闭式二尖瓣交界分离术闭式二尖瓣交界分离术其理想的适应病变为瓣叶交界处互相粘连,边缘呈纤维性增厚或瓣叶本身亦有  相似文献   

17.
王云  万荣华  刘霞 《宁夏医学杂志》2005,27(10):676-677
目的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瓣叶挛缩和腱索及乳头肌缩短与左心室舒张末容量的关系。方法1990-2004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风湿性单纯二尖瓣中度以上狭窄90例病人(二尖瓣组)和风湿性二尖瓣中度以上狭窄合并主动脉瓣明显反流的24例病人(联合瓣膜组);观察、总结两组手术前超声心动图测得的左心室舒末容量和直径、左心室每搏量和射血分数。结果与二尖瓣组相比,联合瓣膜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直径增加[分别为(116.49±37.93)ml和(136.72±70.67)ml;(49.34±6.71)mm和(51.08±8.32)mm,P<0.05],射血分数减小,但差别不显著,而左室每搏量显著增大[分别为(71.37±25.01)ml和(91.06±36.67)ml,P<0.05]。结论长期风湿性病变引起的二尖瓣膜和瓣下结构的病理性挛缩是二尖瓣狭窄左心室容量减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二尖瓣球囊成形术治疗16例外科闭式分离术后二尖瓣再狭窄患者,并与同期首次行PBMMV的患者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经PBMV后血液动学较术前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二尖瓣狭窄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本病既往多采用心外科开胸行闭式分离或换瓣手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1984年Jnoue首先进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我国1985年开展了这项手术,但由于进口导管价格昂贵,一般病人难以承受,使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心内直视手术的广泛开展,二尖瓣狭窄,特别是再狭窄采用直视分离术或瓣膜替换术治疗者日益增多。但根据我国国情,目前国内体外循环尚未广泛开展,闭式分离术具有操作较简单、经济安全,易于开展等优点,故对某些二尖瓣术后再狭窄,而左心室不大的病人采用右/双径闭式分离术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外科手术方法。作者就本院自1961年2月至1989年7月对36例再狭窄患者采用上述方法处理,取得较好结果,为进一步重新估价这种手术方式对此类病变治疗意义,作一初步分析探讨,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18~58岁,30岁以上者28例(78%),病程与第一次闭式分离术相隔3~14年,临床上在第一次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事后再次出现心悸气促,其中咯血丝痰11例,下肢浮肿11例;体查心尖部有典型或较典型的隆隆样舒张期杂音,第一心音亢进,P_2亢进及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开瓣音。X线陶片示有肺郁血,肺动脉及左房、右室增大,心胸比率为0.48~0.67。心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