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06作者医院40例脑动脉瘤患者在出血72 h内行栓塞治疗的效果.40例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且于出血72 h内完成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形状选用合适的弹簧圈将瘤腔逐步填塞充分.6例宽颈动脉瘤应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4例宽颈动脉瘤应用球囊瘤颈成形弹簧圈栓塞术,1例应用双导管技术.结果 40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共47个动脉瘤中, 100%完全栓塞39个, 80%~90%栓塞3个, 50%~60%栓塞2个,栓塞失败2个,多发动脉瘤未作处理1个.结论 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效果好,安全可靠,可防止再出血及并发症,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出血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02—2011-02收治的20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中出现再破裂出血患者的防治方法。结果在手术操作中,再破裂出血患者行快速栓塞术,10例即时行开颅清除血肿术,6例行侧脑室外引流术,4例行腰大池外引流术。术后9例恢复良好,6例出现轻度的瘫痪,2例重残,3例死亡。结论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中,规范操作能够有效降低出血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对出血并发症患者及时、有效地处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在破裂出血急性期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中,超早期(24 h内)采取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滁州医院(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4月—2022年7月收治的51例急诊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24 h内采取介入栓塞治疗,对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总结。结合Raymond分级标准,对术中及术后栓塞情况进行分析,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为基础,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介入栓塞手术均成功完成,其中RaymondⅠ级栓塞35例,Ⅱ级及Ⅲ级栓塞分别有10例、6例,其中动脉瘤术中破裂3例,予以快速填塞弹簧圈等急救措施后完全栓塞;4例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给予替罗非班溶栓等措施后血流恢复。患者预后情况用GOS评分进行评估,其中良好、轻度残疾、重度残疾、死亡患者数量分别为36例、8例、4例、3例,死亡率为5.88%,总体预后良好。结论 急诊超早期对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采取栓塞方法治疗,可以减少动脉瘤二次破裂出血的机会,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破裂7例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发生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2004年7月至2008年7月期间161例动脉瘤在接受栓塞治疗过程中7例动脉瘤再次发生破裂。通过对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破裂的处理,分析动脉瘤破裂的原因、预防及治疗。结果术中再破裂的发生率占动脉瘤介入治疗的4.3%,1例破裂由导丝引起,5例发生于弹簧圈栓塞过程中,1例由弹簧圈过度填塞引起。6例恢复良好,1例死亡。结论动脉瘤栓塞术中破裂出血与手术操作、动脉瘤形态及术中血压波动有关。一旦发生术中破裂,应继续对动脉瘤进行填塞,处理得当,多数术中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介入栓塞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探讨介入栓塞此类动脉瘤的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0-1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2例微小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结果和术中操作。所有患者均全麻下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13例采用单纯弹簧栓塞,7例支架辅助,2例球囊辅助)。结果 22个动脉瘤中,致密栓塞17例,瘤颈残留1例,瘤腔残留4例,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和载瘤动脉血栓栓塞事件,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术后一过性轻偏瘫1例,死亡1例。结论介入栓塞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效果可靠;规范且熟练的操作,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和介入材料的合适是微小动脉瘤治疗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06作者医院40例脑动脉瘤患者在出血72h内行栓塞治疗的效果。40例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且于出血72h内完成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形状选用合适的弹簧圈将瘤腔逐步填塞充分。6例宽颈动脉瘤应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4例宽颈动脉瘤应用球囊瘤颈成形弹簧圈栓塞术,1例应用双导管技术。结果 40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共47个动脉瘤中,100%完全栓塞39个,80%~90%栓塞3个,50%~60%栓塞2个,栓塞失败2个,多发动脉瘤未作处理1个。结论 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效果好,安全可靠,可防止再出血及并发症,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要点、并发症及疗效的体会。方法:对43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颅内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并进行有效的对症治疗。结果:43例患者发现47个动脉瘤,栓塞导致出血的43个。其中38个100%闭塞,4个95%闭塞,1个90%闭塞。术中出血2例,血管痉挛5例,术后血管痉挛3例。术后39例临床痊愈,2例因合并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引流术,2例死亡,随访期间均无再出血。结论:作者体会对颅内动脉瘤可应用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急性期微弹簧圈栓塞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目的总结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经验。方法采用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104例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给予腰穿、抗血管痉挛治疗。结果100%栓塞84例,95%栓塞14例,90%栓塞6例。术后随访无死亡病例,患者功能进一步恢复,所有患者均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对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采取电解可脱微弹簧圈治疗及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明显降低了患者死亡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中再出血的治疗经验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介入栓塞治疗的9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中,5例经术中弹簧圈快速填塞止血、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等抢救后好转出院,4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术中再出血,致残率、病死率高。病人自身状况、颅内动脉瘤具体情况、介入治疗本身都与病人预后有关,术前做好再出血预案能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再次破裂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栓塞术后早期再次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减少动脉瘤栓塞术后再次破裂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689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破裂动脉瘤689枚,未破裂动脉瘤25枚)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2h内进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分析所有患者栓塞前后的影像学(包括头颅CT、TCD、DSA)和栓塞术后次日首次颅内压等资料。对所得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接受栓塞治疗的患者中有6例发生早期再次破裂,占同期接受栓塞治疗患者的0.9%(6/689)。其中4例经CT证实,1例经持续腰池引流证实,另1例临床表现支持再次出血。栓塞后早期再次破裂出血的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的4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2例。再次破裂患者中高颅压、高Fisher分级及循环时间延长者的比率远高于无再次破裂者。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早期再次破裂的原因可能是:(1)栓塞不够致密;(2)栓塞当时显影的动脉瘤非真实大小。破裂后血管痉挛、颅高压、动脉瘤周围血肿等都可能是导致动脉瘤非真实显影的原因。栓塞术后早期复查DSA或进一步治疗可能会减少栓塞术后动脉瘤早期再次破裂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电解可脱性弹簧罔血管内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诊用电解町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2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成功栓塞208例220个颅内动脉瘤.完全栓塞(>95%)128个,大部分栓塞(80%-95%)80个,部分栓塞(<79%)12个.并发动脉瘤破裂2例.1例痊愈,1例死亡;并发脑梗死5例,局部溶栓后遗留偏瘫和单瘫;3例弹簧圈末端遗留于动脉瘤外的载瘤动脉内.经抗凝治疗未发生并发症.12例复发再次栓塞后治愈. 结论 早期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适应症、技术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08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8例均成功栓塞,100%栓塞125例,95%栓塞21例,90%栓塞43例,80%栓塞19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5例,脑血管痉挛2例,载瘤动脉血管内血栓1例。208例均达临床治愈,无死亡病例。114例出院后随访6个月,均未再出血;行头颅CTA检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方法。提高栓塞技术和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是保障手术成功、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技术要点,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10月云浮市人民医院因微小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行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手术并发症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23例微小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17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支架辅助治疗。致密栓塞19例(82.61%),4例(17.39%)瘤颈残余。所有患者载瘤动脉均通畅,术中无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4.35%)术中发生载瘤动脉狭窄闭塞,置入支架后载瘤动脉恢复通畅。术后6~30个月DSA随访均无再出血。1例(4.35%)瘤颈残余患者1年后出现瘤颈部动脉瘤复发,给予支架辅助栓塞治疗。23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0分共21例,2分有2例。结论介入栓塞技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后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急诊用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52例。结果成功栓塞52例共计55个颅内动脉瘤。51例痊愈,1例死亡。完全栓塞(>95%)栓塞32个,大部分栓塞(80%~95%)20个,部分栓塞(<80%)3个。并发动脉瘤破裂2例,其中1例痊愈,1例死亡。并发脑梗死3例,局部溶栓后,遗留轻偏瘫和单瘫。2例弹簧圈末端遗留于动脉瘤外,经抗凝治疗未发生并发症。3例复发再次栓塞后治愈。结论早期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101管内芰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6例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植入Neuroform支架掇盖动脉瘤颈,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眼超选入动脉瘤腔填塞电解可脱弹簧圈,结果 5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1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通畅,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血管内支架结合微弹簧陶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治疗中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诊断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过程中发生破裂之原因,以及诊断、处理与预后评估。方法回顾分析了1994年5月~2002年6月420例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于手术过程中动脉瘤发生破裂(因导管穿破瘤壁者3例,弹簧圈穿破瘤壁者8例,高压注射致破裂者1例,不明原因者3例),经脑血管造影确诊后即刻加深麻醉、迅速致密栓塞动脉瘤井给予鱼精蛋白逆转肝素化,或行脑室外引流及颅内血肿清除术。结果 15例手术中动脉瘤破裂的患者,经治疗后完全康复11例,轻度致残1例、死亡3例。结论 颅内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破裂是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破裂主要与动脉瘤的形态及结构有关,缺乏临床经验也是导致术中破裂原因之一。其预后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患者手术前状态以及迅速而正确的救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诊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急诊用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52例。结果成功栓塞52例55个颅内动脉瘤。51例痊愈,1例死亡。完全栓塞(>95%)32个,大部分栓塞(80%-95%)20个,部分栓塞(<79%)3个。并发动脉瘤破裂2例,其中1例痊愈,1例死亡。并发脑梗塞3例,局部溶栓后,遗留轻偏瘫和单瘫。2例弹簧圈末端遗留于动脉瘤外,经抗凝治疗未发生并发症。3例复发再次栓塞后痊愈。结论此方法是目前较为安全、可靠、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总结其防治措施,以期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9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212个动脉瘤)的栓塞过程,对发生术中破裂的病例,分析其动脉瘤形态特征、术中过程和预后。结果 4个动脉瘤术中发生破裂,有3次因为弹簧圈、1次因为微导管突出。发生破裂后,立即中和肝素,其中3例分别采用球囊辅助栓塞、双微导管等技术继续栓塞止血,1例行脑室外引流术。1例术后发生一过性偏瘫,1 w后恢复。4例均无永久性并发症残留。结论栓塞术中破裂少见,但难以避免。充分准备并选择恰当的栓塞方案,可以降低其发生风险并减轻其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伴破裂囊泡形成的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年间治疗的此类病例30例,将其分为Ⅰ~Ⅳ4型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采用GOS评分判定,各型间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并行DSA复查.结果 Ⅰ型及Ⅱ型的19例中,GOS评分5分18例、4分1例.Ⅲ型7例山,GOS评分5分6例、1分1例.Ⅳ型4例,GOS评分5分2例、1分2例.x2检验见预后:Ⅰ及Ⅱ型>Ⅲ型>Ⅳ型.所有病例随访至半年至1年时行DSA复查,未见动脉瘤再通.结论 伴破裂囊泡形成的颅内动脉瘤病例采用血管内治疗多能获得较好疗效.这其中以Ⅳ型的预后最差,Ⅲ型次之,Ⅰ及Ⅱ型最好.  相似文献   

20.
We describe a patient with moyamoya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an unruptured basilar tip aneurysm which was treated by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using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s (GDCs). A 53-year-old man presented with left hemiparesis persisting for 3 mon ths before admission. Cerebral angiography revealed occlusion of the bilateral middle cerebral arteries and the left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 of the right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nd basal moyamoya vessels. In addition, a saccular small aneurysm was seen at the 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The aneurysm was completely embolized by intraaneurysmal GDCs. Direct surgical clipping is often selected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erior fossa aneurysms in moyamoya disease. However, complete clipping is usually difficult due to the difficulties in operative technique associated with moyamoya disease. We suggest that th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using GDCs is comparatively safe and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surgically difficult aneurysms in patients with moyamoya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