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MUF对偏头痛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偏头痛样超声谱(MUF)对偏头痛的诊断价值,使用TCD对537例偏头痛患者和230例正常人进行检测,发现偏头痛组的MUF明显高于对照组,且MUF的发生与发作频度、病程有关,与是否有先兆无关,提示MUF在偏头痛患者有一定普遍性,可作为偏头痛诊断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偏头痛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TCD对240例偏头痛患者(其中典型偏头痛116例,普通型偏头痛124例)和50例健康者进行检查,对照分析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典型偏头痛发作期大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及普通型偏头痛组,且头痛侧与元痛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普通型偏头痛发作期与对照组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对比无差异。结论 TCD检查可为典型偏头痛提供临床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对儿童偏头痛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无创诊断儿童偏头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04例偏头痛患儿头痛发作期和发作间期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观察颅内主要大动脉如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椎-基底动脉(VBA)的平均血流速度,并与60名正常健康儿童的TCD进行比较.结果 偏头痛发作期脑血流速度变化多样,表现为双侧或单侧颅内主要大动脉血流速度加快、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速度不对称.间歇期TCD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血流速度增快.检出异常率为92.3%.结论 不论处于发作期或间歇期,TCD均可检测到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由此可判断脑血管功能状态,为偏头痛临床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并有助于偏头痛药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偏头痛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偏并没有痛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TCD对240例偏头痛患者(其中典型偏头痛116例,普通型偏头痛124例)和50例健康者进行检查,对照分析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典型偏头痛发作期大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及普通型偏头痛组,且头痛侧与无痛侧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普通型偏头痛发作期与对照组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对比无差异。结论TCD检查可为典型偏头痛提供临床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TCD对普通和典型偏头痛患者间歇期血管机能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对130例普通和典型偏头病人头痛间歇期的超声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和典型偏头痛之间TCD改变性显著性差异。提示两种类型偏头痛于头痛间歇期血管机能的改变相同;偏头痛病人颅内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MFV)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反映头痛间歇期病人的颅内动脉处于广泛的收缩状态而不伴颅外动脉的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6.
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脑电图对儿童偏头痛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友卫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2):22-24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脑电图(EEG)对儿童偏头痛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78例儿童偏头痛在发作期进行TCD和EEG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CD显示有脑血流动力学异常者242例(87%).EEG检查有NFDCC样放电11例(4%),非特异性改变108例(39%).结论 偏头痛儿童在发作期联合应用TCD和EEG检测相结合对儿童偏头痛的诊断和选择用药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析仪,检测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偏头痛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采用以色列产彩色经颅多普勒分析仪,对108例偏头痛患者进行脑血流检测,经枕窗探测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经颞窗探测大脑中、前、后动脉,记录流速及搏动指数,同时观察频谱、频声等参数。结果 在108例偏头痛患者中48例脑血流速度加快,16例血流速度减慢,余44例脑血流速度不稳定及双侧脑血流速度不对称。结论 对脑血管进行TCD检测,为偏头痛患者的诊断及指导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儿童偏头痛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对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一直缺乏客观而实际可行的实验室指标。近年来,利用经颅多普勒(TCD)超声检查诊断成人偏头痛有了较大进展,但对儿童偏头痛的经颅多普勒超声研究国内较少有专题报道,且观察结果迥异。为此,笔对102例偏头痛患儿进行了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40例偏头痛患者脑循环检测所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仪(TCDL),对40例典型和普通型偏头痛患者的颅内主要大动脉进行检测,并与50名健康受试者的TCD相比较,结果发现40例中异常15例,占37.5%。血流速增高11例,血流速度降低4例,血流速度正常25例,对偏头痛血管机能状态进行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探讨偏头痛发作期颅内动脉的功能状态。方法 对80例发作期偏头痛患者和60例健康者行TCD检查,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偏头痛组颅内动脉的收缩峰(VS)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颅内动脉管壁紧张度增高是偏头痛发作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偏头痛相关脑梗死的经颅多普勒超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偏头痛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并运用经颅多普勒(TCD)观察偏头痛性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运用TCD检测53例偏头痛性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观察记录血流速度、频谱特征并与37例健康查体者比较结果:偏头痛相关脑梗死患者的颅内血流变化以增快为主,尤以后循环显著,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偏头痛相关脑梗死患者多存在大脑后循环的脑血管痉挛或痉挛性狭窄,TCD对于此类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转颈对眩晕患者基底动脉流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采用TCD观测转颈对正常人及眩晕患者基底动脉流速的影响。方法 正常对照组 3 6例 ,眩晕患者 3 1例 ,TCD常规检查椎 -基底动脉及转颈时基底动脉流速的变化。结果 正常人随年龄增大 ,椎 -基底动脉流速下降 ,转颈前后基底动脉流速差异无显著性 ;眩晕患者椎 -基底动脉流速下降 ,转颈后基底动脉流速明显下降 ,较转颈前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转颈后基底动脉流速下降≥ 2 0 % ,即为转颈试验阳性 ,提示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代偿能力差 ,存在椎动脉狭窄等病变的可能 ,需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偏头痛与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的关系尚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明确中国偏头痛
患者右向左分流的阳性率、分流类型以及分流量大小,分析偏头痛与右向左分流的关系。
方法 该研究为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北美临床研究注册号NCT0242569)。由中国9家分中心共同完
成,连续纳入2015年6月-2016年8月就诊于分中心且符合据第三版国际头痛疾病分类-β测试版(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3rd Edition Beta Version,ICHD-3β)诊断偏头痛的患
者(18~65周岁),为偏头痛组。偏头痛组共纳入931例(女性695例),其中先兆偏头痛240例(女性174
例),无先兆偏头痛691例(女性521例)。健康对照组共282例。
结果 先兆偏头痛组RLS阳性率和大量分流比例高于无先兆偏头痛组(63.7% vs 39.9%,P<0.001;
32.1% vs 16.5%,P<0.001),两组中量和小量分流比例无差异(P =0.141;P =0.061)。无先兆偏头痛
组RLS阳性率和大量分流比例高于对照组(39.9% vs 29.4%,P<0.001;16.5% vs 6.4%,P<0.001),
两组间中量和小量分流的比例无差异。
结论 偏头痛患者(包括有先兆和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右向左分流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以大
量右向左分流为主,中至小量右向左分流及分流的类型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右向左分流,特别是大
量的右向左分流,可能与偏头痛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青年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期经颅多普勒(TCD)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方法偏头痛组150例,对照组60例,分别行TCD检查,测定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偏头痛组行BAEP检查,测定I、III、V波潜伏期及I-III、III-V峰间期。结果双侧MCA、ACA、PCA、BA的Vm增快。偏头痛组病程越长,BAEP异常率越高,表现为III、V波潜伏期及I-III、III-V波峰间期延长。结论TCD、BAEP相结合,有助于偏头痛的诊断及脑功能情况的评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频发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症状相关侧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颈动脉超声、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对114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检查,按照患者首次发作到入院当天(时间范围<7d)的TIA发作次数分为非频发组TIA(发作次数<3次)和频发组TIA(发作次数≥3次),以及按患者TIA发病年龄分>50岁组和≤50岁组,比较频发组与非频发组,以及各年龄段组间患者责任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发生情况。结果①TIA频发组的责任侧颈动脉发生狭窄以及中重度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5);②114例TIA患者以50~79岁居多,且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系TIA频发作与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相关,颈动脉狭窄是发生颈动脉系TIA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6年4月~12月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36例,所有病例均行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确定是否存在颅内血管狭窄。63例(46.3%)颅内动脉存在中度以上狭窄患者作为病例组,73例(53.7%)无明显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变量包括人口学因素、既往病史及个人史。结果 单变量分析发现两组患者间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缺血性心脏病、吸烟史水平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 <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病(OR =2.631,95%CI 1.124~6.160,P =0.026)、脂代谢紊乱(OR =2.255,95%CI 1.060~4.797,P =0.035)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可能是导致颅内动脉狭窄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应进行大样本的队列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7.
TCD对炎症性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TCD对炎症性脑血管痉挛(ICVS)的诊断价值,选择42例脑膜炎患者进行TCD检测,符合ICVS者33例(占78.6%),而细菌脑膜炎(BM)、结核性脑膜炎(TM)、病毒性脑膜炎(VM)中ICVS的发生率依次为93.7%、83.8%、37.5%。结合文献探讨了ICVS的发生机理及炎症性脑梗塞的关系,提示ICVS程度与梗塞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天容穴治疗偏头痛前后脑动脉血流速度和脑电地形图对称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天容穴治疗无先兆偏头痛 (MWO)的神经生理机制。方法 :36例 MWO病人发作期和天容穴注射 12 .5 mg强地松龙后 30分钟 ,观察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MFV)和脑电地形图 (BEAM)对称性的变化。结果 :MFV下降占 5 2 .77%(19/36 ) ,增加占 2 5 %(9/36 ) ,不对称改变占 6 9.44 %(2 5 /36 )。不对称的脑血流速度天容穴治疗 30分钟后转化为正常 (P<0 .0 1) ,但不能影响脑电地形图的不对称性。平均血流速度和脑电地形图的不对称性没有一致对应关系 (P>0 .0 5 )。结论 :天容穴治疗 MWO可以双相调节脑动脉血流速度和脑功能。 相似文献
19.
TCD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判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评估的作用及其表现与颅内压、脑灌注压的相关性。方法应用TCD检测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24h内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和脉动指数(PI),同时记录ICP、CPP及伤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4~5分为良好,1~3分为恶劣)。结果30例(51%)预后良好患者MCA平均血流速度大于40cm/s,27例(73%)预后差的患者MCA平均血流速度小于40cm/s(P<0.025)。34例预后良好患者平均PI小于1.5,30例预后恶劣患者平均PI大于1.5(P<0.001)。ICP/CPP与PI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型脑伤患者入院24h内TCD结果对伤后6个月的恢复结果具有预后价值,并与ICP、CPP监测结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 Moyamoya 病不同侧支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DSA诊断的 Moyamoya 病患者,依据有无大脑后动脉和颈外动脉代偿进行分组,对比大脑后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峰值血流速度和脉动指数或阻力指数。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确定TCD评估标准。结果 有大脑后动脉参与代偿时,大脑后动脉 Vp较高, PI较低 (P < 0.001)。有颈外动脉参与代偿时, RI 较低 (P <0.001)。结论 TCD可以帮助临床评价Moyamoya 病的代偿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