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抱撼茶园     
在我四岁那年.父亲承包了生产队的茶厂,我们全家就搬过来了。小小的木屋从此成了我们的新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还有小黄狗,我们都很喜欢这里。小黄狗只有三个月大,是我们全家的好朋友,我们亲昵地叫它“小黄”。 父亲在屋后的茶园边栽了甘蔗,又开垦出屋前的一片空地.移植了一片不小的梨园。在父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我们兄妹仨还有小黄便跑前跑后地瞎闹。哥哥大些,比我和姐姐懂事,跟母亲一起帮父亲当下手。比如往挖  相似文献   

2.
桑米 《当代护士》2005,(9):56-57
对于死亡,我有很深切的体验:我一岁多一点点,我的父亲自己结束了才36岁的生命,父亲的命运是反右时代的一个悲惨的例证:那年,我母亲28岁,我姐姐5岁,我哥哥3岁,我弟弟以6个月的胎龄,睡在我母亲的肚子里。可惜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要扔下这么多的责任、义务与亲情而撒手人寰,但长大后听母亲说,如果父亲不自己死,也会受折磨而死。  相似文献   

3.
陶晔 《当代护士》2006,(11):18-19
母亲给了我一个完整的家 母亲并不是我的亲娘,她是我的姨妈。在我两岁那年,一场车祸夺走了我的双亲。在我懵懂无依时,我的姨妈将我紧紧地抱在怀里,并意志非常坚定地要带走我,她说服了我多病的爷爷奶奶和亲戚们。当时,姨妈已经有了三个儿子,小哥哥仅比我大两岁,姨妈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姨妈以她的精明和能干,在村里任妇女主任,姨父正在一个建筑工地里当一个小老板。  相似文献   

4.
母亲     
母亲去世已五年了,我时时想起她,怀着不尽的思念和终身的遗憾。今天是我的生日,很自然地又想到了生命之源——母亲。 母亲是典型的从旧中国过来的家庭妇女,一生俭朴,勤劳善良。她十八岁结婚,一生生了九个儿女,我是那最后  相似文献   

5.
周霄 《康复》2021,(10):18-19
窠例故事二 母亲去世后,父亲慢慢变了… 讲述人爱芹(45岁) "40后"的父亲是60年代的老大学生,毕业后一直在设计院担任工程师.今年7月,他被确诊为AD.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父亲都没有出现AD最典型的症状——记忆力衰退,但是回想起母亲去世后,这1年半来父亲生活的点点滴滴,依然令我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6.
张扬 《家庭护士》2006,(10S):4-6
申春玲,这位年仅15岁的小姑娘,一场意外的车祸夺走了她正处于花季的生命, 村里的长辈们深深地被这个“亲情义女”的大仁大义所感动,不仅破例为她举行了最高规格的葬礼.而且还在祖宗的“老林”为她选择了一块坟地, 老人们流着泪说:“这么好的闺女,死了再不能让她受屈了,”她的3个哥哥穿上了为父母送葬才能穿上的孝衣,在灵柩前长跪不起。全村老少自发地佩带黑纱哭着为她送行……然而有谁知道,这位早逝的姑娘其实与这个家庭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她只是一个连户口都没有的继女;在继父瘫痪,亲妈离家出走后,她却勇敢地留了下来。用柔弱的双肩托起了4个大学生哥哥——[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凯的母亲因高血压病住了院。早晨,凯进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老总请假,只为要照顾母亲。凯的父亲去世得很早,是母亲含辛茹苦的把他拉扯大。现在的他已是个二十八岁的男子汉,但工作的繁忙,使他失去了许多与母亲同聚的机会,更多的时候仍是母亲照顾他,现在说什么他都要放下一切,尽心照顾母亲。 在医院病房门口,凯被一个大眼睛护士拦住了:“对不起同志,探视时间为下午三点至晚上八点”,  相似文献   

8.
我是个从事护理工作30多年的老护士。在台湾居住着我的两位同胞哥哥,我们30多年未见面了。想起母亲在临终时呼喊着两位哥哥名字的往事,我就禁不住潸然泪下。她老人家是多么思念她的亲生骨肉啊!我和妹妹又是多么思念我们从小一起长大的哥哥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都台办收到一封来自日本寻技亲人的信,由于台办工作人员的认真负责,虽几经  相似文献   

9.
感谢母亲     
徐红霞 《当代护士》2004,(12):56-56
我的母亲是一位平凡的农村妇女.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家庭和孩子.却没有真正为自己活过一天。但她的善良、宽厚和坚强却给了我很深的影响,以至于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母亲为人处世的态度总给我以启迪,警示和鞭策。  相似文献   

10.
最后的孝顺     
孝顺女在北京闯荡几年之后我的事业刚刚起步,公司虽然不大,但是业绩正蒸蒸日上,未来一片光明,我甚至已经对自己的未来做好种种设想。母亲,永远是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很小的时候,亲生父亲便离我们而去,我随母亲改嫁,在一个有着没有血缘关系的父亲和哥哥的家庭中,母亲日益劳作,在那些并不富裕的年月里,母亲总是勤勤恳恳,将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  相似文献   

11.
母亲已是72岁高龄,身体一直比较硬朗,每天围着锅台转,负责一大家子人的伙食。我隔三岔五回去看望她老人家,她每次在我面前,都装成很健旺的样子,其实不然,她身体虽然没有致命的重大疾病,但慢性病可不少,如胆结石多年。这次做手术缘于母亲身上长着一颗直径约8厘米的脂肪瘤。由于瘤体长的位置不好,影响到坐和睡觉。  相似文献   

12.
父亲在世时,母亲总爱叨叨,我们做儿女的从不评理也不挡架,因为每次争执都是以父亲一个“坏坏”的笑和一句“好男不和女斗”而平息。当父亲83岁了无遗憾的走向归途后,母亲却怔怔地说:争了一辈子,让了我一辈子,到头来你却招呼都不打就悄悄地走了,往后连个叨叨的人都没了……每当看到母亲发怔,我们就微笑着站在她的身后抚摩母亲的苍苍白发,母亲的皱纹更多了,  相似文献   

13.
母亲的世界     
夜里,安静得很,便有些想母亲,想母亲在山里的世界。 母亲住在山里,山里的小路弯弯曲曲,下雨天便会变得泥泞难行,离家近十里的路程才能见到小小的车站,每天只有零星的两次班车经过。母亲偶尔想来看看我,却总是感觉有些害怕,她害怕迷路,害怕被人骗,她没读过很多书,已经年近花甲几乎没有出过几次门。我的世界对母亲来说,是另外的一个天地,是一个她难以融入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大爱如歌     
在生命烛光即将熄灭时,重庆市一位19岁的农家少女——綦江卫生学校2006级护理班蒋敏同学自愿将遗体和眼角膜捐献给医学事业。蒋敏于1986年出生在重庆市綦江县郭扶镇银盆村,与她一起出生的还有一个孪生弟弟,这让父母忧喜交加,忧的是蒋敏上面已经有两个姐姐,家庭经济拮据,养四个儿女真是太难了;喜的是这对双胞胎兄妹都长得健康可爱。母亲看着粉嘟嘟大眼睛的女儿,愧疚地说:“闺女,你来得不是时候,与其让你跟着我们受苦,倒不如送你去一个环境好的家庭,娘也不忍心,你就体谅娘吧。”  相似文献   

15.
护:(静静的听着) N:(Listening quietly) 张:谁知前几年她的老伴得急病去世了,我的老伴也在三年前病逝了,哦,也就是她姐姐。我的儿女都不在身边,平时的生活又全是老伴照顾的,这老伴一走,我的生活一下子乱了套。她看见了于心不忍,经常跑来帮我做些家务,照顾我的起居,我的生活又有了规律,我心里天天盼着她来。我想这也许是老天爷的安排,让我们又有了在一起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刘凤英 《护理研究》2008,22(6):1689-1690
病人,女,18岁,来自农村,与奶奶一起生活。母亲在病人6岁时离家打工,9年后,病人离家上卫校前回家,母亲与其父亲商量离婚事宜。父亲无业,也常常不在家,家庭经济拮据,基本上是靠母亲的收入养家。奶奶重男轻女,经常和父亲为钱等争吵,使得家里不得安宁。父亲和奶奶对她有较少的情感接纳和温情;8岁那年,上初中的表哥,对她进行过几次性侵犯。  相似文献   

17.
唐洁 《当代护士》2007,(6):42-42
这件事虽然已过去很久,但每当我翻开工作日记就清晰如昨。 那是一位有六年病龄的母亲,63岁,之前由于化疗的原因头发几乎掉光了。于去年十月八日住进我们病区。我是她的床位护士,在护士站我热情接待了她,还有一起陪伴她的女儿。交谈中我对她的病情有了大致的了解:患者六年前因为宫颈癌在南京某医院手术治疗,三年前因癌组织复发又做了二次手术。目前癌组织已多处转移,但患者本人并不知情,我们和家属一并继续隐瞒着她。  相似文献   

18.
最苦最累的日子挺过去了。地震伤员陆续转出去后,绵阳市中医院冷清下来。手术室护士长黄琼家里包括母亲在内的20多位亲人在地震中遇难,姐姐叫她回去看一眼,她没去。“化悲痛为力量吧,这个地方更需要我。”在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抢救中,黄琼两天三夜没合眼,经她医治护理的重伤员有100多位,被誉为“照亮震区的‘南丁格尔’”。  相似文献   

19.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和世界上千千万万的劳动妇女一样,平凡而又普通。可是,在她一米五才多一点的瘦小的躯体里却有着不同常人的灵魂,她善良,她勤劳,她坚强,她勇敢。这些,都是她与生俱来的。母亲不仅赋予了我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她用她那最朴实的方式,感染着我,激励着我,让我成长、成材。母亲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当往事一幕幕再现眼前时,我的眼睛又不觉地湿润了。  相似文献   

20.
从小,他就觉得母亲特庸俗,特土。家里算是有钱的,她却从来都舍不得买好衣服穿。平常去买菜,常常为了一块钱和人争得面红耳赤。记忆中,母亲只有遇见街上乞讨者的时候最慷慨。连小小年纪的他都知道,那些乞丐多是骗人的,她总要给几毛钱。别人说她傻,她也就笑笑,不作辩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