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验于2004-02/2006-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杂种小猪40只,供体20只,受体20只。①供体手术:原位腹主动脉4℃肝索盐水500mL耀洗,灌洗压力为7.8~9.8kPa,快速切除供体肠管后置于4℃生理盐水中保存。②受体手术:根据探查情况,分别行原位和异位小肠移植。40~45℃生理盐水冲洗腹腔,直至吸引出的冲洗液变温暖为止。③围手术期管理:移植前、移植后讨论,注意体温的监测和控制,尝试早期进食,其中4只移植后自由进水,第2天给予正常饮食,其余移植后2d进水。④移植后评估:实验动物进食后无吻合口漏发生。16只存活超过7d,最长存活超过14d。平均存活9d,小肠移植手术成功率为80%(16/20)。失败原因:静脉血栓1只,失血1只,其他原因2只。结果提示开展的围手术期管理经验经过大量的小肠移植实践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背景:胰高血糖素样肽2是新近发现的肠上皮生长因子,具有肠道特异性的促生长作用.目的:实验拟进一步验证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小肠原位移植大鼠小肠结构和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8/2006-09在大连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完成.材料:将75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小肠移植组30只(供、受体各15只),胰高血糖素样肽2组30只(供、受体各15只),假手术组15只.方法:小肠移植组及胰高血糖素样肽2组大鼠采用改良的kort法行2步法原位小肠移植;假手术组仅行开关腹手术.胰高血糖素样肽2组小肠移植后给予胰高血糖素样肽2以250μg/(kg·d)分2次皮下注射,间隔12 h,连续给3 d.主要观察指标:术后2周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并行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分别于术后2,4,8周检测移植小肠功能酶(Na ,K -ATP酶、双糖酶)活性.结果:①术后2周胰高血糖素样肽2组肠黏膜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高于小肠移植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水平高于小肠移植组.②小肠移植组肠黏膜功能酶活性在术后2周下降明显,术后4周双糖酶活性恢复正常,术后8周Na ,K -ATP酶活性也接近正常.胰高血糖素样肽2组术后2周时双糖酶活性恢复正常,术后4周时Na ,K -ATP酶活性恢复正常.结论:外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2能促进原位移植小肠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背景: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导致小肠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趋化因子RANTES及其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在急性排斥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目的:观察小肠移植术后早期应用趋化因子受体拮抗剂Met-RANTES对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与他克莫司的协同效应。设计: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观察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五一医院普通外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实验室及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电子显微镜中心。材料:实验于2003-09/2005-03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实验室完成。以96只SD大鼠为供者,96只Wistar大鼠为受者,施行异基因节段性异位小肠移植。方法:移植后的大鼠以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分为4组(n=24):对照组、Met-RANTES组(200μg/d)、他克莫司组(0.5mg/(kg·d))及Met-RANTES 他克莫司组(Met-RANTES200μg/d 他克莫司0.5mg/(kg·d))。后3组均于移植术后腹腔注射给药,共7d;对照组移植前后不作任何处理。术后观察移植大鼠的一般状况、存活时间以及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并于移植术后3,5,7d分别取各组大鼠移植肠标本(n=6)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移植肠RANTES和CD4 ,CD8 ,CD25 T淋巴细胞的表达进行连续定量测定。每组剩余6只大鼠作存活时间观察,观察期限为5周。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移植术后存活时间。②各组大鼠移植肠的病理改变。③各组大鼠移植肠RANTES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结果:移植术后96只Wistar受体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Met-RANTES组、他克莫司组和Met-RANTES 他克莫司组大鼠平均存活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Met-RANTES 他克莫司组大鼠存活时间最长,与Met-RANTES组、他克莫司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对照组全部死于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移植后第3,5,7天分别符合轻、中、重度排斥反应。Met-RANTES组、他克莫司组和Met-RANTES 他克莫司组病理学检查无明显排斥反应征象。③对照组大鼠的移植肠RANTES表达在术后各时段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其动态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的进程成正相关;Met-RANTES组和Met-RANTES 他克莫司组大鼠移植肠RANTES、CD4 、CD8 和CD25 T细胞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Met-RANTES能明显抑制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效保护移植肠功能,显著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并可增强小剂量(0.5mg/(kg·d))他克莫司的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导致小肠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在急性排斥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以趋化因子受体为靶位的治疗方案,可能为临床小肠移植的免疫治疗提供借鉴.目的:观察趋化因子RANTES(Met-RANTES)对同种异体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术后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以及与小剂量他克莫司的协同效应.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数字表法区组,对照观察实验,于2003-09/2005-03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成年雄性大鼠180只,90只SD大鼠作为供体,90只Wistar大鼠作为受体,施行异位节段性小肠移植.方法:小肠移植后,大鼠随机分为3组,30只/组:对照组,只做异位小肠移植,不给予任何药物治疗,Met-RANTES治疗组:移植后0~7 d,腹腔注射Met-RANTES200 μg/d;Met-RANTES联合小剂量他克莫司治疗组:移植后0~7 d,腹腔注射Met-RANTES 200 μg/d+肌肉注射他克莫司0.5 mg/(kg·d).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移植大鼠的一般状况和存活时间,并于移植后第1,3,5,7天每组各处死6只大鼠,切取移植肠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组间比较.结果:移植后的90只受体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对照组大鼠存活时间中位数为7.2 d(1.5),全部死于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移植后第3,5,7天分别符合轻、中、重度排斥反应.Met-RANTES治疗组大鼠存活时间中位数为19.2 d(16.4),与对照组相比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1).Met-RANTES+小剂量他克莫司治疗组大鼠存活时间中位数为30.9 d(9.0),与前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Met-RANTES治疗组和Met-RANTES+小剂量他克莫司治疗组大鼠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明显排斥反应征象,可长期存活.结论:Met-RANTES能明显抑制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效保护移植肠功能,显著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并可增强小剂量他克莫司的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鼠小肠移植中细胞凋亡发生的阶段性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同种异体大鼠小肠移植后移植肠缺血再灌注、排斥反应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以及相关肠系膜淋巴结(GALT)中出现凋亡细胞的意义。方法选用近交系F344/N和封闭群Wistar/A大鼠建立异位小肠移植模型,同时根据移植肠是否缺血预处理分为4组;同基因移植组(A组)、同基因缺血预处理组(A^+组)、异基因移植组(B组)、异基因缺血预处理组(B^+组),未行移植F344/N大鼠为空白对照。每组术后2h、1d、3d、5d、7d分别处死4只大鼠,获取移植肠及相关肠系膜淋巴结分别行组织病理学检查、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以及电镜观察。结果术后2h:A^+、B^+组移植肠细胞凋亡数量显著增加;术后1d:A^+、B^+组移植肠细胞凋亡数量均明显减少,而B、B^+组相关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增加;术后3d、5d、7d:B、B^+组移植肠细胞凋亡数量呈渐进性增加,而相关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凋亡数量呈渐进性减少。结论排斥反应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均可引起细胞凋亡,早期移植肠第1次出现凋亡细胞系缺血再灌注损失所致,移植肠第2次细胞凋亡数量增加则是排斥反应的标志。早期移植肠相关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凋亡数量增加与排斥反应有关并发生于排斥反应出现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如何成功建立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减少动物死亡率。方法28只SD大鼠,采用直视下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分析各操作过程中的细节对大鼠死亡率的影响。结果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成功率100%。28只心肌梗死组大鼠,术中死于心室颤动和心跳呼吸骤停4只,术后7d内死于心力衰竭2只、死于肺部感染2只,存活4周大鼠共20只,存活率71.4%。11只假手术组大鼠全部存活。结论本实验采用较常用的冠状动脉结扎制作心肌梗死模型的方法,并在手术过程中作了相应的改进,结果证明该方法操作简单、模型成功率高,结果可靠,为进一步研究心肌梗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背景:构建大鼠小肠移植模型是研究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重要基础,实验中对动物无法进行长期持续的静脉输液成为延误实验顺利开展的最大障碍.目的:将自制旋转持续静脉输液装置与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相结合,验证输液装置的可靠性和动物模型的稳定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区组,对照观察实验.于2008-03/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病研究所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健康雄性近交系F344/NCrl BR大鼠48只为供体.LEW/Cd大鼠48只为受体,建立同种异体节段性异位小肠移植模型.方法:将移植后的大鼠以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分为3组(n=16):对照组、输液组和他克莫司治疗组.对照组大鼠仅行小肠移植,移植前后不做持续静脉输液.输液组大鼠给予持续输注肠外营养液.他克其司治疗组持续输注肠外营养液+静脉注射他克莫司0.5 mg/(kg·d).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观察移植大鼠的一般状况和存活时间,并于移植后3,5,7 d分别取各组大鼠移植肠标本(n=3)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每组剩余的大鼠作存活时间观察,观察期限为5周.结果:对照组大鼠甲均存活时间为(5.4±1.7)d,手术成功率56.3%.采用旋转输液装置的输液组和他克莫司治疗组大鼠手术成功率为90.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输液组大鼠平均存活(7.2±2.8)d,最终全部死于急性排斥反应.他克莫司治疗组剩余大鼠的输液时间>30 d,存活时间超过5周,与对照组和输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输液组大鼠术后3,5.7 d移植肠组织病理学检查分别符合轻、中、重度排斥反应.他克莫司治疗组大鼠术后3,5,7 d朱见明显排斥反应征象.结论:旋转持续静脉输液装置制作简单,固定安全可靠,能成功地为研究大鼠连续输液30 d以上,与异位小肠移植模型联合应用,能建立稳定可靠的排斥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8.
背景:单纯胰腺移植主要适用于病程尚未发展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建立稳定的大鼠单纯胰腺移植动物模型对移植后免疫耐受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非常重要。 目的:建立大鼠胰肠引流式单纯胰腺移植的动物模型。 设计:分组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 材料:90只SD雄性大鼠(250-320g)。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自阴茎静脉注射脲链霉素65mg/kg,空腹血糖持续2周超过19.4mmol/L为模型成功,58只大鼠静脉注射脲链霉素后,共有22只成功。大鼠分为2组:10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22只糖尿病大鼠予单纯胰腺移植,22只正常.大鼠为供体。 方法:实验于1999-01/2004-07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实验室进行。单纯胰腺移植组血管吻合采用供胰腺腹主动脉绊(含腹腔动脉及脾动脉)及门静脉绊(含脾静脉)与受体腹主动脉及左肾静脉分别行端侧和端端吻合(袖套式);胰腺断端与小肠行Roux-y式吻合。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前2d和术后1,3,7,14,30d监测受体体质量、进食量、饮水量和空腹血糖,并分析失败原因。 结果:模型组大鼠22只,正常大鼠1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静脉注射脲链霉素后有22只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糖尿病症状,体质量、饮食量、饮水量及空腹血糖均较正常大鼠增加。(参供体平均手术时间为(32.2&;#177;12.7)min,受体平均手术时间为(63.4&;#177;15.9)min,移植物均无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为(48.6&;#177;18.3)min。除11例于1个月内死亡或胰腺失去功能外,均成活1个月以上。术后并发症主要为继发性胰腺炎和胰漏(7例,31.8%)。成功的单纯胰腺移植后受体第1天血糖即下降(P〈0.01),第3天基本达到正常水平;饮水量、进食量、尿量均减少(P〈0.01),第14天后基本稳定。 结论:该试验方法可以建立相对稳定的动物模型戚功的单纯胰腺移植均可有效地改善糖尿病大鼠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ono方法提高大鼠腹腔心脏异位移植存活率。方法55只wistar大鼠作为供体,采用改良的Ono方法吻合至SD大鼠腹腔。结果55只大鼠移植模型,死亡5只(3只死于术后心脏衰竭,2只死于术后肺部感染),其余均存活超过2个月,无一只死于术后出血。结论改良后的Ono方法可减少模型死亡率,成功率高,结果可靠,为进一步研究心脏移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大鼠小肠移植排斥反应期移植肠RANTES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物功能和存活的最大障碍,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与治疗尤为困难.目的:探讨移植肠RANTES的表达在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以及他克莫司对它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3-09/2005-03在解放军第四五一医院普通外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胃肠外科实验室、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电子显微镜中心为大专院校的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和Wistar大鼠各72只.以SD大鼠为供者,Wistar大鼠为受者,施行异位小肠移植.方法:实施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按照不同品系的组合将移植大鼠分为4组(n=18):非手术对照组,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不实施小肠移植;同基因移植组,将Wistar大鼠的小肠移植给同品系的Wistar大鼠;异基因移植未治疗组,将SD大鼠的小肠移植给Wistar大鼠,移植后不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异基因移植他克莫司治疗组,将SD大鼠的小肠移植给Wistar大鼠,移植后0~7 d肌肉注射他克莫司,1 mg/(kg·d).移植后3,5,7 d每组各处死6只大鼠,切墩移植肠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移植肠RANTES的表达进行连续定量测定.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移植肠的组织病理学改变.②不同时间点移植物内RANTES阳性细胞的表达变化.③他克莫司对异基因移植大鼠移植肠RANTES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72只受体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异基因移植末治疗组大鼠后3,5,7 d移植肠符合轻、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学诊断标准;他克莫司治疗组大鼠和同基因移植对照组大鼠在观察期内未发现明显排斥反应征象.异基因移植未治疗组大鼠的移植肠RANTES表达在术后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其动态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的进程呈正相关;他克莫司治疗组大鼠移植肠RANTES的表达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1).结论:RANTES阳性细胞在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动态检测移植肠RANTES的表达变化,可能成为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效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供体特异性骨髓胸腺内输注大鼠小肠移植后受体大鼠外周血嵌合体动态变化及对急性排斥的影响。方法对18只大鼠进行了供体特异性骨髓细胞(DBMC)输注(试验组),同期18只单纯接受异基因小肠移植(对照组)。采用原位PCR与流式细胞仪相结合的PCR-Flow方法对18只DBMC输注大鼠和18只对照大鼠外周血进行嵌合体检测。结果实验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中位数=52.28d,P<0.005)明显延长,病理结果显示排斥反应轻微。可诱导较稳定的移植耐受。移植后5d即有少量嵌合体产生,嵌合状态在15d内呈明显增长,而在15d后嵌合状态增加缓慢。结论胸腺内注射异基因大鼠骨髓细胞可诱导大鼠特异的移植耐受,而外周血嵌合体与耐受状态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应用改良Kort法建立的稳定性猪节段性小肠移植模型的特点。方法:本实验于2004-02/2005-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杂种小猪30只,分为供体、受体各15只。主要采用动脉袖改良吻合口,连续缝合,术后受体不用肝素化等改良的Kort法逆建立比较稳定的猪小肠移植动物模型。①供体手术:正中切口开腹,盐水纱布保护肠管,将结肠全部切除,按需要保留近段空肠。在肠系膜上动脉下方和腹腔动脉上方两端结扎腹主动脉,穿刺两结扎线之间的腹主动脉,4oC肝素盐水500mU含肝素100mg、灌洗压力为7.8-9.8kPa)灌洗,直至肠系膜和肠壁血管床完全透明。在两结扎线之间剪断腹主动脉,获取腹主动脉袖,不灌洗肠腔,切除供体肠管后置于4℃生理盐水中保存。(④受体手术:正中切口开腹,保留十二指肠空肠曲以下10cm和末段回肠10cm,切除其余小肠;将供体肠系膜上静脉与受体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将供体腹主动脉袖一端与受体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自动脉袖另一端注入生理盐水,排净腔内气泡后将残端结扎。松开腹主动脉血管夹,将供肠两端分别与受体空肠、回肠行端端吻合。40~45℃生理盐水冲洗腹腔,直至吸引出的冲洗液变温暖为止。③术后评估:观察猪的一般状态、生存时间及并发症。术后第7天,如受体存活,可认为手术成功。结果:受体15只杂种小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节段性小肠移植手术成功率为80%(12/15)。②失败原因:静脉血栓1只,失血1只,其他原因1只。12例存活超过7d,平均存活了9d左右,最长存活超过14d。③模型制作操作技术特点:供体小肠保存时采用血管最适灌洗压力7.8-9.8kPa进行单纯血管灌洗;受体术前禁食8~10h;吻合时移植肠管置于腹外,用冰盐水纱布包裹;吻合过程中间断向肠管表面滴注4℃生理盐水降温处理。结论:应用改良Kort法建立的猪节段小肠移植动物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脊髓全横断SD大鼠模型骨髓CD34^+细胞移植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 方法:实验于2004-11/2005-07在昆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①采用Pelcoll细胞分离液离心+贴壁分离法对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骨髓细胞进行粗筛后,收集骨髓悬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密切观察细胞生长情况。②收集培养至第3周的悬浮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进行CD34单克隆抗体鉴定。③选健康雌性SD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1d,1,2,4和8周各3只)。将经CD34单克隆抗体鉴定后的CD34^+细胞移植人脊髓全横断大鼠模型脊髓横断处尾侧。④术后密切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分别在术后1d,2,4和8周行BBB评分检测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⑤同时行冰冻切片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细胞的分布情况,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34^+细胞的存活。 结果:对照组大鼠第22天死亡1只,进入结果分析29只。①免疫荧光镜下见,培养至两三周的骨髓悬浮细胞中,圆形绿色荧光细胞可达90%以上。②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培养至两三周后的骨髓悬浮细胞多数呈CD34阳性,阳性率达(74.6&;#177;1.7)%。③两组大鼠BBB评分结果显示,移植组大鼠后肢自主运动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④移植后2,4和8周时移植组脊髓横断处头尾两侧均可见绿色荧光细胞,且多分布于灰质中,散在或聚集成片:免疫组织化学法可见移植组脊髓横断处头尾两侧切片中均有CD34^+细胞散在。 结论:移植骨髓CD34^+细胞可在脊髓全横断大鼠脊髓中存活并迁移,其大鼠后肢自主运动功能得到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异基因骨髓注射在大鼠小肠移植中的免疫耐受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3在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及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完成。①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Wistar)、同基因移植组(FK344/N)、异基因移植组(Wistar)、骨髓胸腺内注射组(Wistar),空白对照组18只,其余每组18只受体大鼠,供体为18只FK344/N大鼠。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选用供受体大鼠进行全小肠异位移植,骨髓胸腺内注射组在行异基因小肠移植前7d取供体骨髓细胞行受体胸腺内注入,同基因移植组、异基因移植组大鼠不注射异基因骨髓细胞,只进行全小肠移植。②每组大鼠分别于术后3,5,7d观察排斥反应,于各时间点每次处死6只,检测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表达,并取出移植肠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纳入受体大鼠54只及空白对照组大鼠1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排斥反应:异基因移植组大鼠异位全小肠移植术后3,5,7d可出现典型的轻、中、重度排斥反应,而同基因组和骨髓胸腺内注射组中未出现排斥反应。②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术后3d,同基因移植组、骨髓胸腺内注射组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表达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而第5,7天与空白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异基因移植组受体大鼠各时间点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表达均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0.01)。结论:移植术前7d异基因供体骨髓在受体胸腺内注射能显著减少小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检测可能作为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敏感的免疫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单纯胚胎脊髓移植和胚胎脊髓大网膜双重移植两种方式,分析胎鼠脊髓移植物成活生长情况及形态学变化,为脊髓损伤找寻一条新的治疗途径.方法:实验于2000-01/2002-01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博爱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选取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两组:单纯胚胎脊髓移植组48只,胚胎脊髓大网膜双重移植组42只.显微镜下造成两组鼠脊髓半侧损伤,取孕14 d的胎鼠脊髓1.0~2.0 mL移植于单纯胚胎脊髓移植组大鼠的脊髓损伤处,胚胎脊髓大网膜双重移植组在此基础上用大网膜覆盖于胚胎脊髓损伤处.术后14 d将两组存活的实验鼠按Ducker's评级方法进行瘫痪肢体功能测定(0级:完全瘫;1级:能自主运动,但不能支撑体质量;2级:能站立但不能行走;3级:能行走,但困难伴痉孪;4级:能跑,但有轻度共济失调;5级:正常运动).分别于术后15,60,120 d将大鼠断头处死,电镜观察移植物存活生长情况及形态学变化.结果:实验纳入大鼠90只,移植术后死亡43只,共47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14d两组大鼠移植物的存活率:单纯胚胎脊髓移植组有9只大鼠的移植物存活,存活率52.94%;胚胎脊髓大网膜双重移植组有26只大鼠的移植物存活,存活率86.67%,两组差异显著(P<0.05).②术后14 d两组大鼠瘫痪肢体的肌力恢复情况比较:单纯胚胎脊髓移植组移植物存活的9只鼠中仅有2只肌力恢复至Ⅰ~Ⅱ级,胚胎脊髓大网膜双重移植组移植物存活的26只鼠其肌力均得到恢复,其中18只恢复正常.③术后不同时间两组大鼠存活移植物的形态学变化:术后15 d,电镜下移植物内神经细胞生长分化,细胞器增多,结构正常,生长旺盛,并见幼稚神经元发出的粗大神经生长锥;术后120 d则演变为成熟神经元,移植物与宿主有血管沟通现象及新生血管和新髓鞘形成.结论:胚胎脊髓大网膜双重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胚胎脊髓移植,大网膜移植是移植物成活生长及肢体肌力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提示胚胎性神经组织移植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瑞  王为忠  杨建军  季刚  李继鹏  雷毅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0):4030-4031,i005
目的:研究同种大鼠小肠移植后内源性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变化及一氧化氮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以大鼠小肠移植为研究对象,16只SD大鼠进行同系移植作为对照组.8只SD大鼠和8只Wistar大鼠进行同种移植作为实验组,两组移植后分别于第3,5,7天同时取血液及小肠组织,病理为常规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血清一氧化氮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S和iNOS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在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早期实验组血清一氧化氮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术后第3,5,7天t值分别为9.7900,9.0073,6.3159,P&;lt;0.01),小肠组织NOS及iNOS活性亦显著高于对照组(NOS术后第3,5,7天t值分别为5.9318,9.1237,3.0457,iNOS术后第3,5,7天t值分别为3.2008,5.4930,4.8170,P&;lt;0.01)。结论:大鼠小肠移植后NOS及iNOS变化与排斥反应相关,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检测可作为干预移植措施始动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背景:单纯胰腺移植主要适用于病程尚未发展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建立稳定的大鼠单纯胰腺移植动物模型对移植后免疫耐受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非常重要。目的:建立大鼠胰肠引流式单纯胰腺移植的动物模型。设计:分组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材料:90只SD雄性大鼠(250~320g)。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自阴茎静脉注射脲链霉素65mg/kg,空腹血糖持续2周超过19.4mmol/L为模型成功,58只大鼠静脉注射脲链霉素后,共有22只成功。大鼠分为2组:10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22只糖尿病大鼠予单纯胰腺移植,22只正常大鼠为供体。方法:实验于1999-01/2004-07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实验室进行。单纯胰腺移植组血管吻合采用供胰腺腹主动脉绊(含腹腔动脉及脾动脉)及门静脉绊(含脾静脉)与受体腹主动脉及左肾静脉分别行端侧和端端吻合(袖套式);胰腺断端与小肠行Roux-y式吻合。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前2d和术后1,3,7,14,30d监测受体体质量、进食量、饮水量和空腹血糖,并分析失败原因。结果:模型组大鼠22只,正常大鼠1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静脉注射脲链霉素后有22只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糖尿病症状,体质量、饮食量、饮水量及空腹血糖均较正常大鼠增加。②供体平均手术时间为(32.2±12.7)min,受体平均手术时间为(63.4±15.9)min,移植物均无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为(48.6±18.3)min。除11例于1个月内死亡或胰腺失去功能外,均成活1个月以上。术后并发症主要为继发性胰腺炎和胰漏(7例,31.8%)。成功的单纯胰腺移植后受体第1天血糖即下降(P<0.01),第3天基本达到正常水平;饮水量、进食量、尿量均减少(P<0.01),第14天后基本稳定。结论:该试验方法可以建立相对稳定的动物模型,成功的单纯胰腺移植均可有效地改善糖尿病大鼠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8.
邹剑  张长青  曾炳芳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5):208-212,F0003
背景:自体肌腱移植治疗外伤后肌腱缺损存在机体再次损伤和取材局限的不足。碳纤维人工肌腱、人发肌腱等人工肌腱被证实也可进行移植,但其植人体内后存在着免疫排斥反应和生物力学强度的不适应。因此,开发新的人工肌腱替代物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目的:观察轴卷的猪小肠黏膜下层作为人工肌腱移植修补鸡左、右足第3趾2cm肌腱缺损,以及修补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和生物力学适应性。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材料:12周Leghorn鸡45只,雌雄不限.体质量4.0-4.5kg。方法:实验于2002—09/2003—06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完成。①将45只12周的Leghorn鸡随机分为3组。取自体移植组20只和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20只鸡的左、右足第3趾,于中节趾骨处切断趾深屈肌腱并造成2cm的肌腱缺损模型。自体移植组缺损的肌腱进行原位缝合;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缺损的肌腱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进行修补;空白组5只,不作任何处理。②在肌腱移植术后3,6,9周进行组织形态学、移植免疫学、生物力学及功能恢复的测定。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鸡手术趾大体观察及植入物光镜观察。②术前3d、移植后3d、1周、2周白细胞分类计数。③各组鸡生物力学测试及功能恢复试验结果。结果:45只鸡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9周时,肉眼下,猪小肠黏膜下层形态同正常肌腱已基本相同,光镜下,猪小肠黏膜下层上成纤维细胞沿长轴方向有序排列且出现胶原细胞外间质。②术后2周内,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与自体移植组白细胞测量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猪小肠黏膜下层作为异种材料没有明显免疫排斥。③在生物力学测试中,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在术后12周时生物力学强度要优于自体移植组[(22.22&;#177;0.90),(20.78&;#177;0.94),P〈0.05]。④在功能恢复试验中,3组掌趾关节的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空白组的近节趾间关节活动度要优于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及自体移植组[(21.0&;#177;1.6)&;#176;,(15.1&;#177;1.7)&;#176;,(16.0>2.1)&;#176;,P〈0.05)。结论:猪小肠黏膜下层植入鸡体内后,没有发现有免疫排斥反应的迹象,可作为修复肌腱缺损的异种材料。  相似文献   

19.
总结14例亲缘性活体小肠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护理要点,为临床护理提供借鉴。护理内容如下:成立跨学科合作团队,根据术后早期并发症不同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和护理;注重肠造口窗的观察和凝血功能的监测,预防血管吻合口血栓形成;尽早发现并积极协助止血处理;监测感染征象,实行严格的感染防控策略;加强排斥反应监测和用药管理。该组移植受体术后30 d内发生5例出血、5例感染、2例急性排斥反应,1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经及时准确的监测、治疗和护理,12例患者移植肠存活且功能良好,术后(20.58±5.79) d停止肠外营养,逐步恢复经口进食。  相似文献   

20.
一种可延长术后生存期的大鼠左肺原位移植模型制备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目前袖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肺移植的制备,但其远期效果不能肯定.实验拟改进大鼠左肺原位移植模型,重点解决动物移植术后存活时间的延长.方法:①实验时间:实验于2007-03/07在上海市肺科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②实验材料及方法:取SD大鼠40只,沿用套管技术吻合肺动静脉,8/0带针锦纶丝线连续缝合支气管,建立20例同种异体大鼠左肺原位移植模型.③实验评估:术后监测动物胸部X射线及存活情况.麻醉处死动物后取出供体肺,制成4 μm厚切片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肺组织结构及细胞浸润情况.结果:①共完成20例大鼠左肺原位移植手术,成功18例,失败2例,术后动物存活时间均超过3个月.②大鼠移植肺病理切片显示肺组织结构基本正常.结论:该模型动物术后存活时间长,肺呼吸功能正常,适用于需长期存活的大鼠左肺原位移植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