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凸、凹侧椎旁肌横截面积是否存在差异,探讨椎旁肌改变与脊柱侧凸的关系.方法:IS患者31例,女20例,男11例,年龄12~18岁,Cobb角范围28°~76°,平均53°±12°,在CT片上测量上终椎、顶椎、下终椎双侧椎旁肌横截面积.同龄非脊柱畸形患者(对照组)20例,女8例,男12例,年龄5~15岁,在CT片上测量T8、T10双侧椎旁肌横截面积.比较两组双侧椎旁肌的横截面积.结果:IS患者上终椎、顶椎、下终椎凸侧椎旁肌横截面积均大于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凸/凹侧椎旁肌横截面积比值顶椎>上终椎>下终椎;Cobb角>50°和<50°患者顶椎水平凸,凹侧椎旁肌横截面积比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水平凸/凹侧椎旁肌横截面积比值与Cobb角无显著相关性.对照组双侧椎旁肌横截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椎旁肌横截面积比值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双侧椎旁肌发育不对称,凸侧椎旁肌横截面积大于凹侧,且在顶椎水平差异最大,但顶椎水平椎旁肌横截面积凸,凹侧比值与Cobb角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顶椎凹凸侧椎旁肌和无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及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椎旁肌在IS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取IS患者(A组)、CS患者(B组)顶椎凹凸两侧及无脊柱侧凸患者(对照组,C组)的椎旁肌,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学改变;应用Masson三色染色法显示胶原蛋白的表达,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各组胶原的阳性表达面积百分比;对各组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Ⅰ型和Ⅲ型胶原染色,观察其在各组的表达情况。结果:光镜和电镜下均显示A、B组凹侧椎旁肌形态明显异常,胶原表达增强、分布紊乱;A、B组凸侧椎旁肌及C组未见明显异常。A、B组凹侧椎旁肌中阳性胶原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0.255±0.036和0.253±0.023,明显高于凸侧(A、B组分别为0.057±0.006和0.055±0.002)及C组(0.056±0.004),差异有显著性(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B两组凹侧椎旁肌中Ⅰ型、Ⅲ型胶原表达无明显差异,而在凸侧椎旁肌中以Ⅰ型胶原阳性者为主。结论:IS患者凹侧椎旁肌形态明显异常,胶原表达增强且分布紊乱,其变化可能为IS的继发性改变。  相似文献   

3.
脊柱侧凸椎旁肌肌纤维不对称性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特发性脊柱侧凸两侧椎旁肌肌纤维分布进行比较 ,并探讨其与脊柱侧凸病因学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 本实验分三组 ,特发性脊柱侧凸组 :2 0例 ,平均年龄 15 .3岁 ,平均Cobb角为 5 6 .8° ,顶椎位于T7~12 。其中Cobb角 >5 0° 11例 ,Cobb角≤ 5 0° 9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组 :11例 ,平均年龄 13.9岁 ,平均Cobb角为 6 6 .7° ,顶椎位于T7~12 。对照组 :取 10例非脊柱侧凸病例作为对照。特发性脊柱侧凸和先天性脊柱侧凸组取顶椎区两侧椎旁肌 ,对照组取非病变区两侧椎旁肌 ,进行病理分析。结果 特发性脊柱侧凸和先天性脊柱侧凸组凸侧椎旁肌Ⅰ型肌纤维含量和横截面积均显著大于凹侧 (P <0 .0 5 ) ,对照组两侧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特发性脊柱侧凸组中Cobb角 >5 0°的病例凸侧Ⅰ型肌纤维含量显著高于Cobb角≤ 5 0°的病例 (P <0 .0 5 )。结论 脊柱侧凸两侧椎旁肌肌纤维分布不对称系继发性改变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脊柱侧凸是脊柱侧凸中最常见的类型。其病因至今尚不十分明确。椎旁肌肌力的不平衡与特发性脊柱侧凸有密切的关系。特发性脊柱侧凸椎旁肌肌纤维类型与正常人之间有较大差别。病理学上椎旁肌肌纤维的类型变化所带来的功能改变及其与椎旁肌肌力不平衡之间的因果关系,对揭示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Qiu Y  Wu L  Wang B  Yu Y  Zhu ZZ  Qian BP  Ma WW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2):826-829
目的研究特发性脊柱侧凸椎旁肌中褪黑素受体含量的变化,并探讨其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学的关系。方法本实验共分3组:特发性脊柱侧凸组:20例,平均Cobb角56°±16°,顶椎位于T6-11。其中Cobb角>50°10例,Cobb角≤50°10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组:12例,平均Cobb角59°±33°,顶椎位于T7-12。对照组:取10例非脊柱侧凸病例作为对照。采用RT-PCR方法检测所有病例两侧椎旁肌中褪黑素受体两种亚型MT1、MT2mRNA的表达量。结果特发性脊柱侧凸和先天性脊柱侧凸组顶椎区凹侧椎旁肌MT2mRNA的表达量明显小于凸侧(P<0·05),MT1mRNA的表达量两侧无显著差异(P>0·05)。特发性脊柱侧凸组中Cobb角>50°的病例顶椎区凹凸侧椎旁肌MT2mRNA表达量的比值与Cobb角≤50°的病例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两侧椎旁肌MT1、MT2mRNA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两侧椎旁肌MT2mRNA的表达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为继发性改变,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病中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患者在包括手法在内的综合治疗前后的脊柱旁肌电活动特点。方法选择9例确诊的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患者,在乳突下、C1、T1、T3、T6、T9、T12、L3、L5位置记录为期24周的综合治疗前后的椎旁的肌电活动。结果在综合治疗前:7例上位凸起的对侧枕下肌电活动过高;6例下位凸起侧的L5/S1段肌电活动过高;6例从C5到L3单侧肌电活动过高。所有患者过高肌电活动发生在两弯曲中的一个的凹侧。综合治疗后:左右枕下SEMG值对称。上位或下位弯曲的SEMG值要么对称,要么在凸侧肌电活动过高。同侧L5/S1的SEMG值与下位弯曲凸侧一样。对治疗前后的SEMG值进行配对T检验,P<0.001。在前两周,患者过高肌电活动抑制很明显。经过7周的治疗,从凹侧至凸侧的过高肌电活动的交换在所有患者都明显并保持到治疗结束。结论综合治疗可以使凹侧的肌电活动过高转变为双侧平衡或凸侧肌电活动过高时,弯曲发展可以被阻止。一旦平衡建立,弯曲的阻止和活动的交换就会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椎旁肌组织中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NT-3)在核酸水平(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随机选择19例IS患者,年龄12~19岁,平均14.3岁,Cobb角42°~80°(平均54°)。手术中取顶椎(T7~T10)凸侧、凹侧椎旁肌肉组织,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NT-3 mRNA表达水平。取4例相同年龄段的椎间盘突出患者手术切口头端非病变部位椎旁肌肉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对照组椎旁肌中NT-3的mRNA表达阳性率50%,相对表达量为0.0237±0.0158,IS组患者椎旁肌中表达阳性率63.16%,相对表达量为0.1213±0.0939,较对照组表达量增加(P=0.051)。9例Cobb角>50°的IS患者表达阳性率为44.44%,相对表达量0.0431±0.0359,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10例Cobb角≤50°的IS患者中表达阳性率为80%,相对表达量为0.1604±0.0895,与对照组和Cobb角>50°的IS患者比较有明显增加(P<0.01)。结论:正常椎旁肌组织中NT-3在核酸水平微量表达,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组织中NT-3 mRNA表达增加,尤其在小角度IS患者中增加明显,提示IS患者中存在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椎旁肌钙调蛋白的表达及其对肌浆网钙离子通道的影响。方法:AIS患者共30例,Cobb角40°~100°,其中Cobb角≥50°者15例(A组),Cobb角<50°者15例(B组);对照组(C组)5例患者均为非脊柱侧凸病例。于手术中取A、B组患者顶椎区两侧椎旁肌、取C组患者非病变部位两侧椎旁肌作为标本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采用RT-PCR方法检测所有标本钙调蛋白和肌浆网钙离子通道的mRNA表达量。结果:A、B组患者椎旁肌钙调蛋白mRNA的表达比C组高(P<0.05),并且A组患者凸侧椎旁肌钙调蛋白mRNA显著高于凹侧(P<0.05),而B组患者其凹凸侧钙调蛋白mRNA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椎旁肌肌浆网钙离子通道mRNA的表达比A组患者高(P<0.05),A组患者凸侧椎旁肌肌浆网钙离子通道mRNA显著低于凹侧(P<0.05),而B组患者其凹凸侧肌浆网钙离子通道mRNA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钙调蛋白mRNA在AIS患者椎旁肌中的表达较无脊柱侧凸者高,而且其表达随着侧凸程度的加重而增高;AIS患者椎旁肌肌浆网钙离子通道表达有异常,钙调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导致了钙离子通道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椎旁肌中肌梭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患者椎旁肌中肌梭的变化,以明确其在AI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预防及治疗AIS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2例AIS患者及4例尸体对照中椎旁肌中肌梭的数目、密度、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AIS患者中肌梭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肌梭的病变在Cobb角>50°的患者中比较常见.肌梭数同侧弯度数及取材部位无关.结论AIS的病理变化是一个连续的渐进过程,应适早行手术治疗,中断病理力学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终板软骨的组织学形态;探讨其与AIS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20例AIS患者;前路手术时分别获取20份顶椎及18份下端椎终板软骨;每份均包含凸侧与凹侧.切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终板软骨组织形态;采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终板软骨肥大区的厚度、细胞巢面积、巢内细胞数及增殖区细胞数(个/视野).参照Enileking法设定曲度因子(factor of curve;FC);将顶椎标本分为FC≤6组(11例)和FC>6组(9例).比较上述指标在不同部位、不同FC分组下的差异.结果:顶椎凸侧的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凹侧(P<0.05);下端椎仅凸侧肥大区细胞巢平均面积显著大于凹侧(P<0.05);顶椎与下端椎间同侧比较;仅下端椎凹侧肥大区的细胞数显著大于顶椎(P<0.05).FC>6组的顶椎凸侧和凹侧终板软骨肥大区的巢内细胞数显著小于FC≤6组(P<0.05);FC>6组的凸侧增殖区细胞数也显著小于FC≤6组(P<0.05).结论:AIS患者终板软骨的组织学变化特征更倾向于与脊柱不同部位、不同状态下机械应力差异有关的继发性改变;但组织学变化与机械应力变化之间不完全平行;AIS的发生、发展可能伴有生物力学以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脊柱侧凸两侧椎旁肌的影像学差异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特发性脊柱侧凸两侧椎旁肌的影像学变化,并探讨其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的关系。方法共分三组:特发性脊柱侧凸组39例,男6例,女33例,平均年龄(14.0±1.1)岁。Cobb角40°~108°,平均55.8°±16.7°。KingⅡ型20例,KingⅢ型19例,顶椎位于T6 ̄T11。其中Cobb角>50°者18例,Cobb角≤50°者2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平均年龄(13.6±1.6)岁。Cobb角40°~155°,平均78.9°±32.1°,顶椎位于T5~T12。12例非脊柱侧凸病例作为对照组,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23.2±5.8)岁。脊柱侧凸病例取顶椎区水平位MR像,对照组取上位腰椎非病变区水平位MR像,测量两侧椎旁肌的面积和Balance序列平均信号值。结果特发性脊柱侧凸和先天性脊柱侧凸组顶椎区凹侧椎旁肌平均横截面积明显小于凸侧(P<0.05),MRIBalance序列平均信号值明显高于凸侧(P<0.05)。对照组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发性脊柱侧凸组中Cobb角>50°的病例顶椎区凹凸侧椎旁肌平均横截面积比值和平均信号比值与Cobb角≤50°的病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两侧椎旁肌存在影像学差异,这种差异可能系脊柱侧凸的继发性改变,且对判断脊柱侧凸的进展性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吻合血管神经的肌肉游离移植后运动终板形态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吻合血管神经的肌肉游离移植后运动终板的形态演变过程及其与肌肉移植后功能降低的关系。方法 建立成年Wistar大鼠股薄肌原位移植模型,用胆碱酯酶染色,连续观察术后30周内运动终板在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结构变化。结果 在移植肌肉从失神经支配到神经再支配的过程中,运动终板的形态经历了一个动态的重建、重塑的过程,但至术后30周时仍不能恢复至对照组的精细程度。结论 终板处复杂的超微结构不能完全恢复,可能是肌肉游离移植后功能削弱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受体分子五聚体中亚基的表达,判断脊髓空洞源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是否存在失神经支配.方法:将2003年3月~2004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分为3组:脊髓空洞源性脊柱侧凸(空洞-侧凸)组20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组10例,非脊柱侧凸组10例.切取脊柱两侧椎旁肌中的部分骶棘肌组织,RT-PCR法检测其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受体α和γ亚基的表达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有α亚基表达.空洞-侧凸组中13例(65%)出现γ亚基阳性条带,其中侧凸凸侧γ亚基表达阳性率为55%(11/20),凹侧为40%(8/20);AIS组脊柱凹、凸两侧椎旁肌的γ亚基表达均为阴性;非脊柱侧凸组仅1例左侧椎旁肌检测到γ亚基阳性条带,其余为阴性.结论:脊髓空洞源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受体γ亚基的异常表达,提示其椎旁肌失神经支配的存在,可能是该类脊柱侧凸发生的始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椎旁肌(多裂肌、竖脊肌)MRI影像退变程度与脊柱-骨盆参数之间的关系,为ADS患者矢状位失平衡评估提供新的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的女性ADS患者52例,年龄55~65岁,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分别测量患者腰椎MRI上L1~S1椎间盘层面椎旁肌(多裂肌、竖脊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脂肪化比例(fat saturation fraction,FSF),并在患者脊柱全长X线片上测量冠状位和矢状位的影像学参数,包括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垂直偏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PI-LL,对椎旁肌L1~S1各层面FSF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LSD事后多重比较,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椎旁肌退变程度和脊柱-骨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L1~S1各层面FSF有显著性差异(P0.01),L5/S1层面椎旁肌FSF明显大于其他层面(P0.05)。冠状位Cobb角与L1/2、L2/3、L3/4、L4/5椎间盘层面CSA呈负相关(r=-0.358、-0.367、-0.329、-0.283,P0.05)。椎旁肌FSF与PT在L1~S1各层面呈正相关(r=0.487、0.394、0.354、0.356、0.355,P0.05),而与SS呈负相关(r=-0.494、-0.440、-0.373、-0.301、-0.300,P0.05)。椎旁肌FSF与LL在L1/2、L2/3层面呈负相关(r=-0.398、-0.328,P0.05)。椎旁肌总体FSF(TFSF)与PT呈正相关(r=0.395,P0.01),与LL呈负相关(r=-0.345,P0.05)。L1~S1各层面椎旁肌CSA、FSF与SVA、PI、TK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与L1~S1各层面椎旁肌CSA呈正相关(P0.05),而与椎旁肌各层面FSF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DS患者中,椎旁肌FSF与PT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提示椎旁肌的退变可能参与了脊柱退变和代偿机制的过程,椎旁肌FSF可能反映了ADS患者矢状位失平衡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椎旁肌(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退变的不对称性及其与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为ADS患者冠状位失平衡的评估和预测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ADS患者,测量并计算患者腰椎MRI顶椎层面椎旁肌和腰大肌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脂肪化比例(fat saturation fraction,FSF)、凹侧与凸侧横截面积之比(ratio of CSAconcave to CSAconvex,rCSA)、凹侧与凸侧脂肪化比例之比(ratio of FSFconcave to FSFconvex,r FSF),并在脊柱全长X线片上测量冠状位影像学参数,包括冠状位Cobb角(coronal Cobb angle,CA)和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根据C7铅垂线(C7PL)与骶骨中垂线(CSVL)的相对位置,将22例CBD≥30mm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C7PL在凸侧边,13例)和B组(C7PL在凹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单胸弯及单腰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 女性患者的躯体生长发育特点。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 339例 AIS女性患者和 3914位同龄健康女孩, 实 足年龄 10~17岁。单胸弯 AIS女孩(端椎位于 T1~T12之间)220例, 单腰弯 AIS女孩(端椎位于 T12~L5之 间)119例;Cobb角为 32°±10°(15°~63°)。测量所有 AIS组和对照组女孩的身高、体重及臂长, 计算体重 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及下肢长度, 并根据 Bjure校正公式计算 AIS女性患者的校正身高及校正 坐高。结果 单胸弯与单腰弯 AIS患者的身高及坐高在各年龄段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 AIS 女性患者的校正身高及坐高均明显高于同龄对照组女孩。同时两组 AIS患者的臂长及下肢长度也显著 长于正常青少年。在 15岁年龄段, 单胸弯 AIS患者的体重显著低于正常青少年, 而单腰弯 AIS患儿的 体重在各年龄段均与正常青少年相似。结论 与同年龄段正常青少年相比, 单胸弯和单腰弯 AIS患者 可能具有共同的异常生长模式;此外, 与正常女孩及单腰弯 AIS女孩相比, 单胸弯 AIS患者体内脂肪含 量偏低的趋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