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皮肌炎的MRI表现及不同MRI成像序列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2例皮肌炎在不同MRI成像序列上的MRI表现,成像序列包括:SE T1WI、FSE T2WI、S11R、DWI与增强SE T1WI抑脂序列。结果:12例中,幼年性皮肌炎10例,3例表现为多发性肌炎,5例表现为多发性肌炎、肌筋膜炎,2例表现为肌筋膜炎、皮下结缔组织炎并钙质沉着和表皮损害。成人皮肌炎2例,表现为多发性肌炎、肌筋膜炎、皮下结缔组织炎。肌炎、肌筋膜炎、皮下结缔组织炎在,T1WI上呈等或低信号,T2WI、STIR、D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点、片状轻至中度强化,软组织钙质沉着在所有序列上均呈结节状低信号。STIR与DWI序列对显示组织炎性病变最为敏感,病变区域ADC值与正常肌肉组织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MRI能反映皮肌炎不同病变阶段的各种异常病理改变及其动态变化,STIR与DWI对显示组织炎性病变优于其他成像序列,横断面扫描对显示病变位置及分布较好。  相似文献   

2.
皮肌炎的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皮肌炎在MRI上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20例皮肌炎早期阶段病例和25例活动期病例行MR SE序列T1W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T2WI,以及短时反翻转恢复序列(STIR)扫描。结果:(1)多发性肌炎改变,26例在T1WI均无异常信号,在T2WI和STIR上表现为两侧对称性,小片状分布的稍高信号,肌束形态无明显异常,肌束界限清楚:19例在T1WI和T2WI上均无信号异常,在STIR上呈局限性小片状高信号。肌炎最常累及部位为臀肌和大腿下1/3的外侧肌群。(2)皮下结缔组织炎有18例均为活动期病例,是该疾病的较重的表现。(2)肌筋膜炎17例,早期和活动期均可出现。(4)表皮损害5例。伴肌萎缩7例,多为慢性病变。结论:皮肌炎在MRI上表现为多发性肌炎,肌筋膜炎,皮下结缔组织炎,后者是疾病较严重阶段的表现,最常累及的部位是臀肌和大腿下1/3的外侧肌群。MRI是诊断皮肌炎的有效的方法。STIR是诊断皮肌炎最敏感的序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皮肌炎的MRI扫描方法与诊断要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完整的10例成人型皮肌炎的MRI表现,所有患者均行骨盆扫描,成像序列包括轴位STIR、SE T_1WI、FSE T_2WI、冠状位STIR。结果 :10例MRI扫描均可见阳性表现,其中肌肉炎性水肿10例,肌筋膜炎8例,皮下结缔组织炎6例。受累肌肉以臀肌、腰大肌、髂腰肌、内收肌及髋关节周围肌群为著。4例并发恶性肿瘤。结论:MRI检查在皮肌炎的诊断、随访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其检查结果应列入皮肌炎诊断标准之中;骨盆可作为皮肌炎患者的常规扫描部位。  相似文献   

4.
结缔组织病肌筋膜炎的MR和CT表现与穿刺活检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结缔组织病肌筋膜病变的影像表现特点,以及MRI、CT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临床诊断的结缔组织病22例,其中皮肌炎(DM)8例、多肌炎(PM)12例和嗜酸性筋膜炎2例。所有病例均完成大腿CT平扫、MR的T1WI、T2WI、频率预饱和反转恢复(SPIR)序列及CT导向经皮穿刺活组织检查。结果 穿刺活检、MRI和CT发现肌组织病变分别有17例、14例和5例,发现筋膜病变分别为5例、9例和9例。肌炎、肌萎缩、筋膜炎可单独或合并存在,肌炎(9例)呈现T1WI低信号和T2WI或SPIR高信号改变,肌萎缩(9例)呈T1WI、T2WI高信号以及肌间隙增宽。SPIR检出肌炎明显优于CT和T1WI,P<0.05。DM(6/8)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M(3/12),P<0.05。病情加重期肌炎(7/11)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缓解期(2/11),P<0.05。结论 MRI和CT能够客观地反映结缔组织病肌筋膜病变的类型、累及部位和病情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对皮肌炎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2月~2013年6月13例接受过MRI检查的皮肌炎患者资料,且都有病理结果,评价MRI对皮肌炎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3例皮肌炎患者在MRI均有异常表现,主要累及臀部肌群及两侧大腿外侧肌群,T2WIFS及DWI两个序列对病变的显示效果最好,敏感度最高,其中肌肉炎性水肿性改变及皮下脂肪水肿13例,肌筋膜增厚8例。结论MRI检查是一种无创、敏感的检查方法,与肌酶、肌电图及肌肉穿刺相比较,有更高的阳性率,是诊断皮肌炎累及范围及进展程度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长骨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MRI影像表现的认识,对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长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RI表现.结果 5例病灶位于股骨远端,1例位于股骨近端,1例为双侧股骨及胫骨多发病变,2例病灶位于胫骨近端,病灶长径3.5~9 cm.均表现为病变区骨质破坏,8例软组织包块形成,肌肉受压、水肿,9例病变均未见骨膜反应.T1WI序列肿瘤呈边界清晰的低信号改变,T2WI和STIR序列髓腔内病变为高、低混杂信号,而软组织肿块信号均较髓腔内病变混杂,其中5例T1WI序列及T2WI序列信号均略高于髓腔内病变,4例病变内见囊变区.结论 MRI扫描对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诊断缺乏特异性,确诊需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  相似文献   

7.
小腿骨筋膜间隔综合征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小腿骨筋膜间隔综合征 (ostealcompartmentsyndrome ,OCS)的MRI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 15例经临床证实的小腿OCS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  15例中表现为多个筋膜间室受累 14例 ;单室受累 1例。急性期MRI表现为受累肌肉高度水肿 ,T1WI为低信号、T2 WI为高信号 ,肌间隔结构模糊 ;亚急性期信号混杂。与肌肉水肿相比 ,肌肉坏死区在T1WI呈更低信号 ,T2 WI呈更高信号 ,而肌肉内出血在T1WI、T2 WI上均呈高信号 ;慢性期主要表现为受累肌肉萎缩、肌间隔脂肪增多和深筋膜增厚。 结论 小腿OCS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可帮助临床诊断可疑病例 ,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和程度 ,并帮助临床制定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多发性肌炎(PM)的肌肉CT表现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经肌肉活检证实的多发性肌炎20例。所有病例均完成腰背肌、臀肌、大腿肌以及小腿肌的CT轴位扫描,其中大腿肌和小腿肌分肌群组观察。观察内容包括:肌肉的密度;肌肉的体积;肌筋膜的改变;肌肉组织的清晰度;皮下脂肪层厚度。结果CT发现肌肉体积缩小15个部位;肌肉密度减低,脂肪样变53个部位;筋膜增厚18个部位;皮下脂肪层增厚23个部位;肌肉组织模糊3个部位。结论CT能够清楚显示PM肌肉病损程度、判断肌肉萎缩和病变分布情况,为肌肉活检明确定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RI对Duchenne肌营养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确诊为Duchenne肌营养不良的男性患儿64例,行盆底(62例)、大腿(62例)、小腿(59例)(共692组肌群)MRI检查,轴位T1WI、T2 WI、SPIR及冠位T2 WI扫描.由2名高年资医生独立重点观察:(1)肢体肥大或萎缩;(2)病变肌肉对称性;(3)病变肌肉累及分布;(4)MRI信号特点(脂肪浸润或炎性水肿);(5)9例治疗后复查改变.结果 (1)肢体肥大者17例(26.56%),萎缩者12例(18.75%).(2)4例(6.25%)两侧肌群累及不对称,余肌群受累基本对称.(3)①盆肌:臀大肌受累87.10%,盆底收肌67.74%(x2=6.643,P=0.010).②大腿:股四头肌82.26%,股二头肌75.81%,半腱肌62.90%,半膜肌80.65%,缝匠肌69.23%,股薄肌22.58%(x2=67.075,P=0.000).③小腿:胫骨前肌23.73%,胫骨后肌32.20%,腓肠肌81.36%,比目鱼肌57.63%(x2=48.218,P=0.000).上述肌群均表现有脂肪浸润共352组(352/692,50.87%).其中,发现炎性水肿者203组(203/352,57.67%).≥50%伴有炎性水肿肌群见于臀大肌、股四头肌、胫骨前肌、胫骨后肌和比目鱼肌.(4)9例患者经2~5年治疗复查,MRI变化不一致.结论 MRI对Duchenne肌营养不良的检查诊断有重要作用.下肢肌肉改变应重点观察大肌群如臀大肌、股四头肌、半膜肌及腓肠肌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节性筋膜炎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结节性筋膜炎的CT和MRI表现。结果:10例中4例位于上肢,4例位于下肢,2例位于腹壁。病灶均表现为单发实性软组织肿块(肌内型6例,肌间型2例,皮下型2例),CT平扫示肿块密度稍低于肌肉密度,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MRI检查:病灶于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其中1例病灶边缘可见囊变区,3例病灶中央可见低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一重度强化,边界清。结论:结节性筋膜炎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两种方法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