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时使用辛伐他汀,并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计80例,将患者分为研究组1与研究组2,每组均为40例.在对血糖与血压进行有效控制地基础上采用甘露醇降低患者的颅压.研究组1应用安慰剂的治疗,研究组2应用辛伐他汀治疗,对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采用安慰剂进行治疗的研究组1患者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2.5%,而采用辛伐他汀进行治疗的研究组2患者其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则达到了92.5%,两组间的差异十分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辛伐他汀有着十分令人满意的临床应用效果,有着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应对其进行临床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2.
《现代医院》2016,(8):1102-1104
目的分析研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急性溶栓联合绿色通道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抽取2013年3月-2015年6月接受溶栓治疗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经传统急诊救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通过标准流程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组选择急性溶栓治疗结合绿色通道构建,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溶栓时间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8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栓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溶栓治疗结合绿色通道的构建能够缩短溶栓时间,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
贝为武 《中国保健》2007,15(20):22-2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与病死率均很高.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有很多报道,但至今尚未找到一种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综述了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神经保护剂治疗、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低温治疗等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鲁南  张继振 《工企医刊》2003,16(3):79-80
1 一般治疗 1.1 保持呼吸道通畅通过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测定,发现低氧血症的病人,要给予吸氧治疗,如果仍不能纠正者,辅以机械通气。 1.2 合理使用降压药在发病3天内一般不用抗高血压药,除非出现下列7种情况:(1)收缩压>29.3kPa,舒张压>16kPa或平均动脉压>17.3;(2)出现梗死后出血;(3)合并高血压脑病;(4)夹层动脉瘤;(5)肾功能衰竭;(6)心脏衰竭;(7)溶栓治疗,需溶栓治疗者,应将血压控制在收缩压<24.6kPa,舒张压<14.6kPa。 1.3 抗感染出现下列2种情况要使用抗生素:(1)出现感染的证据,如肺部和泌尿系统感染;(2)明显的意识障碍。 1.4 纠正血糖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纠正高血糖。 1.5 处理急性并发症出现梗死后出血时,如果出血形成血肿,按脑出血处理;未形成血肿的渗血不用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溶栓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DL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以急性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而溶栓治疗的目的是使闭塞的脑动脉开通,恢复脑血流供应,促进ADL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而达到生活自理[1]。1临床资料选择对照组20例,溶栓组2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8例,年龄45~65岁组,平均(62±3)岁。所有患者均以急性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溶栓组中,10例伴有高血压史,但溶栓时经控制均低于195/105 mm Hg。40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排除了脑出血。6例在溶栓前行颈动脉造影术,2例显示颈内动脉起始部造影剂中断,为血管完全性闭塞;2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仅…  相似文献   

6.
观察高压氧(HBO)配合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将102例发病〉7d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HBO组50例和对照组52例。两组在相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康复治疗,HBO组加高压氧治疗,每天1次,每次60min,10次为1疗程。对照组不加高压氧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采用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C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高压氧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HBO结合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好于单纯药物治疗的方法。能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老年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的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缺血性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的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对所有患者实施电解质平衡、血压控制等基础治疗以及血管内治疗,对治疗后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经分析,年龄≥80岁、高血压史、低密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某院2008年6月~2010年6月的60例神经内科住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治疗并与对照组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梗死面积、临床疗效的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梗死面积分别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强化降脂治疗对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血脂异常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血脂异常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口服依折麦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检测两组血压、血脂、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NIHSS)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BI)量表、改良Rankin评分(mRS)量表分别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生存质量、预后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低于治疗前,研究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研究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8例,将机械取栓治疗者设为组1共42例,内科保守治疗者设为组2共86例。分析比较两组间预后指标:治疗24 h后△NIHSS评分等级,治疗1个月后mRS评分等级,颅内出血例数及住院天数。结果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卒中史、发病到治疗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颅内病变部位、颅内病变血管这些因素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NIHS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显效率(19.1%)高于组2(12.8%),组1有效率(21.4%)高于组2(7.0%),组1无效率(59.5%)低于组2(80.2%);两组治疗1个月后mRS评分等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恢复优的比率(16.7%)高于组2(11.6%),组1恢复良的比率(38.1%)高于组2(25.6%),组1恢复差的比率(40.5%)低于组2(58.1%),组1死亡率(4.8%)和组2(4.7%)大致相仿。颅内出血比率及住院天数在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机械取栓的预后较内科保守治疗预后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共计102例,选取时间段为2018年6月-2019年12月,按照盲选方式予以随机分组,分为甲组(n=51)和乙组(n=51)。采用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甲组,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乙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乙组的总有效率为96.1%,明显高于甲组的8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通过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的价值。方法 32例临床初诊急性脑梗塞病人,出现症状后2~24h内分别行CT平扫、常规MRI、液体抑制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结果 CT平扫对急性脑梗塞征象的显示率为37.5%,常规MRI结合FLAIR和DWI扫描显示所有脑梗塞病灶。结论常规MRI结合FLAIR和DWI扫描对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显示比CT平扫敏感性高,对临床及时治疗有指导意义,有助于尽早溶栓治疗,减轻症状,恢复功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电图改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诊断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AIS患者,均在入院24 h完成脑电图检查,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并在2周内进行NIHSS评分.结果 120例AIS患者经脑电图检查均检出异常情况,检出异常率:小卒中<中卒中<大卒中,比较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神经节苷脂和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成本效果。方法:效果为NIHSS量表测得的有效率,通过对已有研究进行网络Meta分析的间接治疗比较来获得;成本指直接医疗成本,其来源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和市场价格。结果:采用常用剂量治疗14天时,依达拉奉、神经节苷脂和马来酸桂哌齐特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7.15%、91.15%和81.64%,成本分别为7 276元、9 516元和3 636元。结论:与神经节苷脂相比,依达拉奉具有绝对的成本效果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胃屏障功能的变化,并研究蔗糖通透性试验作为评价胃屏障功能指标的有效性.方法 20只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将实验组犬制成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后,经胃管注入含50g蔗糖的生理盐水300 ml,分别于5和24小时检测尿蔗糖含量.脑栓塞后24小时处死犬进行全胃大体病理学分级和组织学积分评估,并与假手术组进行比较.把蔗糖通透性试验和大体病理学分级及组织学积分结果 做相关性分析,以判断蔗糖通透性试验的有效性.结果 实验组在脑栓塞后5小时[(406.19±188.44)mg]和24小时的尿蔗糖含量[(418.78 ±178.67)mg]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78.91±61.79)mg和(166.21±144.45)mg](P均<0.05).实验组和假手术组的胃大体病理学分级(1.70 ±0.95 vs. 0.30±0.48,P<0.05)和组织学积分(5.20±1.99 vs. 2.40±1.51,P<0.05)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尿蔗糖含量和胃大体病理学分级和组织学积分均呈正相关(r=0.89,P<0.05;r=0.83,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胃屏障功能快速、显著破坏.蔗糖通透性试验可靠易行,是评价胃屏障功能的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脑血管病急诊模式优化措施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急诊取栓效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本院实施脑血管病急诊模式优化前后收治的AIS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 对照组与优化组各收集到患者49例,两组自接诊到CT检查、送入导管室、静脉溶栓及动脉取栓再通的时间分别为24.1±13.6min vs 13.4±7.6 min,=4.417(P <0.001);87.8±48.0min vs 70.6±23.0 min,t=2.095(P=0.020);49.5±24.7 min vs 38.9±12.5 min,t=2.034(P=0.024);197.0±62.3 min vs 142.6±46.6 min,t=4.053(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优化的脑血管急诊模式可显著缩短AIS患者自抵达急诊到CT检查、静脉溶栓、抵达导管室、动脉取栓再通的时间.结论 优化的脑血管急诊模式可显著提高急诊取栓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优化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优越性.方法 随机选取医院实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临床路径管理优化前后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各20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 路径优化管理后.患者诊疗等待时间缩短,疾病规范诊疗比率进一步提高,医护工作量大大减少,患者满意度进一步提高.结论 实施临床路径能够改善医疗质量,更好地利用医疗资源.临床路径优化后医疗质量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在优化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符合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1例为对照组接受串联救护模式,实验组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2月至2016年7月经"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收治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74例.两组均于发病4.5小时就诊且接受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从发病到静脉溶栓用药院内救治流程各环节所耗时间的变化.结果 就诊至影像学检查时间、影像学检查到静脉溶栓时间、就诊至静脉溶栓时间,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9.8±11)min比(60±18.6)min、(24.3±10.3)min比(68.0±28.5)min、(44.3±15.6)min比(114±26.5)min],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能够有效缩短DNT(door-to-needle),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使用率.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内静脉溶栓流程与国外先进模式相比,仍有较大改进空间;可借鉴德国柏林卒中救治成熟经验发展卒中移动单元,缩短DNT,提高静脉溶栓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Acute ischemic stroke has been reported to occur in a significantly higher number of COVID-19 patients as compared to healthy controls with variable proposed pathophysiologic mechanisms. To our knowledge, sufficient data regarding this subject is lacking in Ethiopia and the African continent at large. In this case series, we report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nagement of 5 cases with COVID-19 infection and acute ischemic stroke to shed light on the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challenges in resource-limited setups.MethodsThis is a case series including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medical records of 5 participants with confirmed RT-PCR positive COVID-19 infection and radiologically confirmed acute ischemic stroke, admitted at Eka Kotebe General Hospital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in Addis Ababa, Ethiopia from June 10, 2020, to November 04, 2020.ResultsCryptogenic stroke was documented in 4/5 participants included in this series with the most common vascular risk factors identified for stroke being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mellitus. The median time from onset of COVID-19 symptoms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stroke was 07 days. Two fifth of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series died during their ICU admission with the immediate cause of deaths reported to be related to the severe COVID-19 infection but not stroke.ConclusionCryptogenic stroke was documented in 4/5 patients in this series despite the presence of vascular risk factors for other stroke subtypes. The overall prevalence, subtypes, and outcomes of stroke in COVID-19 patients in Ethiopia and the African continent as a whole needs additional research to elucidate the local burden of the disease and define the predominant pathophysiologic mechanisms for stroke in COVID-19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