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 探讨女性膀胱脱垂的超声特点及其与压力尿失禁的相关性。方法 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90例膀胱脱垂合并SUI的患者,设为脱垂+SUI组。同期来本院就诊的90例膀胱脱垂患者,设为脱垂组(无SUI)。同期来本院体检的女性患者95例,设为对照组(无泌尿系统疾病)。各组均经会阴进行盆底二维超声检查。比较各组超声参数,根据二维超声检测结果,进行膀胱脱垂的分型。比较不同分型膀胱脱垂患者的超声参数。结果 脱垂+SUI组、脱垂组的膀胱尿道后角(PUA)、膀胱颈下降值(BND)、膀胱后壁最低点下降值、尿道旋转角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脱垂+SUI组的膀胱后壁最低点下降值、尿道旋转角均明显低于脱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脱垂+SUI组以I、II型膀胱脱垂为主。I、II型膀胱脱垂患者的PUA均明显高于III型,膀胱后壁最低点下降值、尿道旋转角均明显低于III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二维盆底超声能够对膀胱脱垂及其不同类型进行评估和分析。SUI患者的膀胱脱垂以膀胱尿道膨出为主,主要超声表现特点为膀胱尿道后角增大及膀胱颈漏斗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盆底超声在女性产后膀胱膨出诊断中的效果及检出率。方法:以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50例女性产后膀胱膨出患者为实验组,同时选取50例女性产后无膀胱膨出者为对照组,在产后1 d均为其实施盆底超声检查,对两组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女性产后膀胱膨出患者的BND值、肛提肌裂孔面积均高于对照组女性产后无膀胱膨出者(P<0.05);触诊、视诊与盆底超声对女性产后膀胱膨出的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产后膀胱膨出诊断中应用盆底超声,可较好将疾病检出,对其具体病情反映,为患者接受针对性的治疗干预奠定基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盆底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性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本院接诊的盆底功能性疾病患者20例为研究组,纳入同期20例进行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盆底超声检查,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膀胱颈移动度、逼尿肌厚度、膀胱后角、尿道旋转角,子宫颈的下降距离、肛提肌及肛门括约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及膀胱脱垂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经临床检查、尿道动力学检查证实的180例膀胱脱垂合并SUI的患者(脱垂+SUI组)及同期180例膀胱脱垂患者(脱垂组);另选同期体检的健康女性190例为对照组。经会阴盆底二维超声检查获取各组静息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PUA),以及最大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下降值(BND)、膀胱后壁最低点下降值及尿道旋转角,比较各组差异。结果脱垂+SUI组、脱垂组PUA、BND、膀胱后壁最低点下降值、尿道旋转角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脱垂+SUI组膀胱后壁最低点下降值、尿道旋转角均明显低于脱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脱垂+SUI组以Ⅰ、Ⅱ型膀胱脱垂为主。Ⅰ、Ⅱ型膀胱脱垂患者PUA均明显高于Ⅲ型,膀胱后壁最低点下降值、尿道旋转角均明显低于Ⅲ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盆底二维超声能够对膀胱脱垂及其不同类型进行评估和分析。SUI患者的膀胱脱垂以膀胱尿道膨出为主,膀胱尿道后角增大及膀胱颈漏斗的形成是造成SUI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实验分析利用盆底超声检查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方法:将本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定为实验组,将同期健康体检的人群16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同时进行盆底超声检查。结果:实施检查后,实验组患者膀胱颈角度(静息)、膀胱颈角度、膀胱旋转角度等指标,均出现了明显的改变,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同时,在静息的情况下,两组患者的肛提肌裂孔容积、肛提肌裂孔前后径以及耻骨内肌厚度参数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盆底超声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进行检查,可明显发现相关指标的异常,符合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特征,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直肠脱垂女性患者的经会阴盆底超声参数及其潜在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所有同步行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以及放射学排粪造影女性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 共纳入181例患者,其中直肠脱垂112例、非直肠脱垂69例。经会阴盆底超声显示,直肠脱垂组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膀胱颈位置和直肠壶腹部位置低于非直肠脱垂组,而静息以及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肛提肌裂孔面积均较非直肠脱垂组增大。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和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肛提肌裂孔面积与直肠脱垂独立正相关。结论 直肠脱垂患者与非直肠脱垂患者的经会阴盆底超声特点存在差异,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肛提肌裂孔面积可协助评估直肠脱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排粪造影在排便障碍性疾病中的扫描技术应用.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1年8月清远市人民医院影像科行MR排粪造影检查的排便障碍性疾病患者共32例,观察并分析患者影像特征.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中,盆底痉挛综合征12例,单纯直肠前突8例,单纯直肠脱垂、单纯膀胱脱垂各3例,膀胱、子宫合并直肠脱垂...  相似文献   

8.
超声定量评估女性盆底器官脱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超声评估女性盆底器官脱垂(POP)与盆腔器官脱垂定量评价系统(POP-Q)评价结果间的相关性,探讨超声定量评估女性POP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56例女性POP患者,其中46例为单腔脱垂,8例为2个腔室、2例为3个腔室的复合脱垂,共计33例存在前腔脱垂,23例有中腔脱垂,12例存在后腔脱垂.所有患者均接受经会阴二维超声检查和POP-Q评分,均由1名医师独立完成评价.对超声测量结果与POP-Q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超声评估中腔脱垂与POP-Q的相关性最好(r=0.86,P<0.01),其次是前腔(r=0.84,P<0.01),后腔较差(r=0.62,P<0.01).结论 经会阴二维超声能够提供有价值的盆底解剖信息,是一种能够定量评估POP的影像学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三维超声观察盆底器官脱垂女性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探讨三维超声技术评估盆底器官脱垂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40例盆底器官脱垂女性;同期选择30例未孕、未产的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观察并比较各组妇女的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组成及大小。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盆底器官脱垂患者盆膈裂孔形态和结构有明显的差异,表现为盆膈裂孔明显增大,形态由正常的菱形变为类圆形,盆膈裂孔中轴线偏移,裂孔内器官排列有异常,裂孔内结缔组织有缺损表现。结论 三维超声能够有效地对女性盆底结构进行观察,盆底器官脱垂患者存在盆膈裂孔形态和结构的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盆底器官脱垂分度(POP-Q)、盆底电生理、盆底超声、肛肠动力检查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进行功能评估,探讨各指标与女性SUI的相关性及女性SUI患者盆底整体功能的变化。 方法 共选取SUI女性患者25例作为SUI组,另选取健康女性2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POP-Q对2组受试者POP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采用盆底超声测量2组受检者在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以及从静息状态到Valsalva动作时的膀胱颈位置、膀胱尿道后角、尿道倾斜角、盆膈裂孔大小;采用盆底电生理检查评估2组受试者盆底肌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和疲劳度;并对2组受检者进行肛肠动力学检查。对2组受试者各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各指标与女性SUI发生风险的相关性。 结果 SUI组盆腔器官脱垂严重程度(其中POP-QⅠ期,POP-QⅡ期,POP-QⅢ期的例数分别为11例、12例、2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lsava动作时,SUI组的膀胱颈位置、尿道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下降距离、尿道旋转角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静息状态到Valsalva动作时,SUI组的膀胱颈下降距离、尿道旋转角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腔器官脱垂严重程度、膀胱颈下降距离、尿道旋转角度、Valsava动作时膀胱颈位置、尿道倾斜角是女性SUI发生的危险因素,与SUI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且盆腔器官脱垂、膀胱颈及尿道支撑功能改变影响了SUI患者盆底整体功能。 结论 女性SUI患者的膀胱颈移动度和尿道活动度越大则POP越严重;POP、膀胱颈和尿道支撑功能的改变会影响女性SUI患者盆底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会阴盆底超声智能识别及自动测量软件量化评价膀胱后壁脱垂的价值。方法选择于我院超声科行盆底超声检查的130例女性膀胱脱垂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超声智能识别及自动测量(以下简称智能测量)、人工测量膀胱脱垂最大距离、POP-Q分度,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结果一致性。将患者根据膀胱脱垂超声分度标准分为Ⅰ、Ⅱ、Ⅲ度组,采用智能测量测定三组患者的膀胱颈距离、肛提肌裂孔面积、静息状态以及Valsalva动作的相关角度。结果智能测量与人工测量膀胱后壁脱垂POP-Q分度一致百分比为89.23%,智能测量与人工测量膀胱后壁脱垂POP-Q分度检测一致性较好(P0.05)。智能测量与人工测量膀胱脱垂最大距离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可重复性检验结果示智能测量膀胱后壁脱垂最大距离和POP-Q分度均具有较好重复性。智能测量对Ⅰ、Ⅱ、Ⅲ度组的膀胱颈距离、肛提肌裂孔面积、静息状态(膀胱尿道后角、尿道倾斜角)与Valsalva动作(膀胱颈下降值、膀胱最低点下降值、尿道旋转角、膀胱尿道膨出、孤立性膀胱膨出)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盆底超声智能测量膀胱后壁脱垂与人工测量具有较高一致性,且具有较高重复性,测量结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盆底超声在产后康复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76例产后康复女性,将接受盆底超声检查女性作为研究组,未接受盆底超声检查女性作为对照组,分析膀胱尿道后角与颈移动度、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结果:治疗12周后,研究组膀胱尿道后角与颈移动度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12周,研究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产后康复女性,进行盆底超声检查,效果理想,可降低膀胱尿道后角与颈移动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可降低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对患者病情恢复具有很好促进作用。还可对产后康复疗效进行有效评估,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所以,在产后康复疗效评估中,盆底超声应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早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为患者实施盆底超声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42例早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纳入观察组,将同期在我院进行盆底超声检查正常妇女51例纳入参照组,应用MyLab-Twic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为两组研究对象实施盆底超声检查。结果:观察组患者Mu、Bs、Br等各项超声检查指标数据均较参照组高,对比两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用早期盆底超声检查能够使其尿道以及膀胱支持功能、结构变化等获得有效反映,可为临床准确诊断患者病情提供影像学依据,可行性及应用价值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技术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相关因素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9月随机抽取33例来我院就诊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患者作为观察组与19例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进行四维盆底超声检查。检查时探头放置会阴部,运用四维超声显像观察与膀胱脱垂有关的各个指标在静息状态和最大Valsalva状态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变化,对两组妇女的膀胱颈初始位置、两种状态时膀胱颈移动距离、膀胱后角、尿道倾斜角、尿道旋转角及肛提肌裂孔面积准确测值相比较,评估各指标与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度。结果:观察组妇女的膀胱颈初始位置、两种状态时膀胱颈移动距离、膀胱后角、尿道倾斜角、尿道旋转角、肛提肌裂孔面积在静息和最大Valsalva两种状态下的变化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有压力性尿失禁症状的女性患者与其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和膀胱尿道后角等指标的变化密切相关,盆底超声评估这些指标为诊断压力性尿失禁提供有力的依据,肛提肌裂孔面积与SUI诊断的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超声在宫颈癌术前分期及术后盆底功能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本院进行宫颈癌手术治疗的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二维超声、超声微血流成像(SMI)及病理组织活检,比较二维超声检查、SMI与病理检查对宫颈癌术前分期的差异及准确性,并分析超声对术后盆底功能的评估价值。结果:二维超声对宫颈癌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70.97%,SMI为80.65%,两者联合诊断为88.71%。术后会阴盆底超声检查有26例(41.93%)患者发生前盆腔脱垂,10例(16.13%)发生压力性尿失禁(SUI),9例(14.52%)发生后盆腔脱垂,术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为56.45%。且宫颈癌术后患者最大Valsalva下膀胱颈移动度(BND)、尿道旋转角度、静息下膀胱颈尿道后角、最大Valsalva下膀胱尿道后角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对宫颈癌术前分期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且对术后盆底功能的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盆底四维超声评估产后盆底功能康复可行性。方法:将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82例产后6周复查患者作为临床资料,在盆底肌力检查中均确定为Ⅰ级,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患者在产后的第6周开始接受盆底肌康复训练,而对照组患者未接受任何形式的盆底肌康复训练。使用盆底四维超声评估两组患者盆底肌功能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产后第6周时超声检查的各项数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大于0.05;在产后第12周时,膀胱颈移动度(BND)、膀胱尿道后角(PUVA)、膀胱膨出、子宫脱垂、直肠膨出(直角)、会阴体过度运动(钝角)、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肌力与肌电压等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数据优于对照组。结论:患者产后6周开始接受盆底功能康复训练,使用盆底四维超声评估其康复效果,证明盆底功能有效改善,可预防盆腔器官脱垂、减少尿失禁等情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将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产前检查女性阴道后壁脱垂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在我院进行盆底超声评估的163名疑似阴道后壁脱垂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女性进行筛查,确认其中存在的病症。结果:在163名疑似阴道后壁脱垂女性中,经检查其中包含11名女性出现直肠前突,而其中包含子宫或穹隆脱垂女性3名,肛提肌裂伤女性2名,肛提肌孔面积增大女性1名,功能性便秘女性5名,总发生率为6.75%,结论:阴道后壁脱垂在目前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的女性疾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对这种病情进行有效的诊断,而这种检查方式能够帮助医务人员了解女性的具体的,对于我国的优生优育来说有积极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盆腔脏器脱垂是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其主要原因是女性盆底解剖和功能损伤。近几年,盆底超声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研究盆底组织结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针对女性盆底超声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选择不同方式的产妇予以会阴超声检查,并观察产妇盆底结构的改变,以及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抽选我院于2019年2月至2019年6月所接收的60例实施剖宫产的初产妇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自然分娩的60例初产妇作为参照组。对两组产妇予以会阴超声检查,以分析两种不同分泌方式对产妇盆底结构、盆底功能所造成的影响。结果:两组受检者静息状态下膀胱颈位置、尿道倾斜角、宫颈外口位置相比较,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受检者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位置、宫颈外口位置均高于参照组,而尿道倾斜角则低于参照组,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膀胱颈移动度增加、阴道前壁脱垂、子宫脱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肛提肌裂孔面积、肛提肌裂孔周长均少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剖宫产相比,自然分娩对女性盆底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更为突出,因此,产妇需综合考虑并选择最为合适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盆底超声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中的应用及初产妇产后盆底肌肉训练的疗效评估。方法:选取于本院进行产后检查的产妇873例,所有产妇均需进行盆底超声检查,回顾分析SUI筛选结果与诊断准确性,为其中的初产妇制定个性化盆底肌肉训练方案,6个月后再次进行盆底超声检查,评估训练效果。结果:873例初产妇盆底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9.43%,初产妇训练6个月后静息时膀胱位置、膀胱颈位置、膀胱尿道后角、尿道倾斜角、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降低距离、膀胱颈降低距离、膀胱尿道后角、尿道旋转角明显优于训练前(P<0.05)。结论:盆底超声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清晰显示出产妇盆底结构,指导制定科学盆地肌肉训练方案,有助于评估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