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取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83例,其中接受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38例(观察组),接受非支架辅助治疗45例(对照组),随访观察2组患者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即刻造影完全栓塞38例,栓塞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3,P0.05)。观察组术中发生动脉瘤再破裂,弹簧圈移位、脱出、解旋,动脉瘤缺血事件和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分别为2.63%、0.00%、5.26%和7.9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随访动脉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即刻栓塞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5年8月在本院接受颅内动脉瘤即刻栓塞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即刻栓塞效果将其分为致密栓塞组和非致密栓塞组,每组各40例.对致密栓塞组和非致密栓塞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颅内动脉瘤即刻栓塞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动脉瘤大小、位置、形态、瘤颈特征、动脉瘤破裂、Fisher分级、脑积水所占比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动脉瘤大小、位置、形态,瘤颈特征、动脉瘤破裂、Fisher分级是影响颅内动脉瘤即刻栓塞疗效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动脉瘤大小、位置、形态,瘤颈特征、动脉瘤破裂、Fisher分级是影响颅内动脉瘤即刻栓塞疗效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3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相对宽颈动脉瘤患者采用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动脉瘤,窄颈动脉瘤直接采用弹簧圈填塞动脉瘤。观察术后即刻栓塞情况及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后6~12个月造影复查,评价介入栓塞治疗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弹簧圈栓塞,窄颈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80.00%(4/5),次全栓塞率为20.00%(1/5);宽颈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11.11%(2/18),次全栓塞率为72.22%(13/18),部分栓塞率为16.67%(3/1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3.04%(3/23),经相应治疗后好转,未遗留明显神经功能障碍。4例患者术后6个月仍有部分残留,但残留部分与术中相比未见增大。结论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复发率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支架和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的疗效.方法 将2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支架辅助组(19例)和球囊辅助组(7例).对于体/颈比<2而>1的动脉瘤,选择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进行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对于体/颈比<1或瘤颈过于宽大的动脉瘤,选择支架辅助瘤颈重塑技术进行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术后3个月对2组患者的预后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术后6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观察预后良好率和复发率.结果 支架辅助组19例患者,动脉瘤完全栓塞12例,次全栓塞7例;球囊辅助组7例患者,动脉瘤完全栓塞4例,次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1例.所有病例手术均成功,无动脉瘤破裂出血.2组患者均进行3~6个月的随访,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支架辅助组0分16例,1分2例,2分1例,预后良好率为84.2%;球囊辅助组0分6例,1分1例,预后良好率为85.7%.术后6个月支架辅助组13例患者复查DSA,11例影像学稳定,2例次全栓塞转为完全栓塞,载瘤动脉均通畅,支架未见移位;球囊辅助组5例患者复查DSA,4例影像学稳定,1例有瘤颈残留.2组均无死亡病例,无再出血发生.结论 支架和球囊辅助瘤颈重塑结合弹簧圈栓塞均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选择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介入治疗的3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瘤颈∶体大于0.5)手术方式及效果.结果:1.14例瘤颈∶体0.5~0.7者均接受单纯三维(3D)弹簧圈栓塞,术中12例栓塞率大于90%,2例小于90%.7例复查,6例100%栓塞.2.11例瘤颈∶体0.7~0.9.①2例接受单纯3D弹簧圈栓塞,术中栓塞率大于90%,1例复查,100%栓塞;②1例接受单纯3D弹簧圈栓塞失败,采用BAGDC技术,术中栓塞率大于90%,未复查;③1例接受单纯3D弹簧圈栓塞失败后采用双导管技术部分栓塞,术中栓塞率小于90%,复查,瘤腔仍部分残留;④7例接受二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栓塞率大于90%,4例栓塞率小于90%.4例复查100%栓塞.3.6例瘤颈∶体≥1.0.①4例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2例栓塞率大于90%,2例栓塞率小于90%.2例复查,1例瘤腔100%栓塞,1例瘤腔仍部分残留;②2例微小宽颈动脉瘤使用Neuroform支架覆盖瘤颈,术中均有造影剂残留,术后复查瘤腔均消失.结论:对颅内瘤颈∶体0.5~0.7的宽颈动脉瘤,单纯应用3D弹簧圈栓塞可获成功.对瘤颈∶体≥0.7者应采取单纯血管内支架植入或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  相似文献   

6.
球囊辅助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栓塞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球囊辅助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应用体会。方法采用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对34例患者36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29例患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19个动脉瘤发生在颈内动脉,10个动脉瘤发生在椎基底动脉,7个动脉瘤发生在其他小动脉。球囊辅助技术采用双导管,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后,不可脱球囊置于瘤颈,充盈以覆盖瘤颈,再行GDC填塞动脉瘤。结果球囊辅助栓塞完全35个,次全填塞1个,无死亡,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平均随访(5.3±1.2)个月,球囊辅助栓塞再通率12.5%(1/8)。结论球囊辅助技术是处理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采用球囊保护技术栓塞动脉瘤的效果优于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的效果,并且球囊保护技术复杂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单纯栓塞与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8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均分为观察组(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和对照组(单纯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栓塞效果,术前及术后3、5、7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治疗后6个月及1年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完全栓塞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完全栓塞率76.74%(P<0.05)。治疗后两组MRS评分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且相同时间MRS评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年观察组复发率为6.98%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率23.26%(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4.88%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1.63%(P<0.05),但两组急性血栓、血管痉挛、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瘤破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栓塞相比,支架辅助栓塞可提高颅内动脉瘤患者栓塞效果、改善预后并降低复发率,且不会增加出血性及缺血性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小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于2018年1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6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均予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与3D-DSA,对比分析两种方式的动脉瘤检出情况对比剂用量、辐射剂量等。结果:6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共存在68个动脉瘤,而3D-DSA检出率明显高于2D-DSA(P0.05);3D-DSA对动脉瘤瘤颈显示清晰度优于2D-DSA(P0.05);3D-DSA检查使用的对比剂量及辐射剂量均低于2D-DSA(P0.05)。结论:对于颅内小动脉应用3D-DSA效果尤为显著,能够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减少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量,有助于判断患者动脉瘤的夹闭与栓塞程度,便于医师更为准确的评估治疗方案有效性,在临床上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以采取相应对策降低术后复发率。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375例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介入术后复发63例,复发率为16.80%。收集所有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介入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瘤颈最长直径、动脉瘤部位、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瘤颈宽度、栓塞程度、栓塞方式、栓塞材料及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是老年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瘤颈直径15 mm、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宽颈、未完全栓塞、单纯弹簧圈栓塞、生物圈栓塞材料、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Ⅱ或Ⅲ级为老年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众多,临床医师应根据相关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对策,以降低动脉瘤介入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研究容积重建成像三维CT血管造影与三维DSA(3D-DS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广东省人民医院2007年5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17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首先采用采用GE公司的Light Speed Plus 64排容积螺旋CT机获得原始图像,采用容积重建成像技术(VR)进行三维重建.并辅助运用多轴面重建(MPR),然后再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并行3D-DSA成像.结果 本组17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为颅内微小动脉瘤11例,均经开颅手术证实;其中CTA诊断11例,3D-DSA诊断10例.容积重建成像CTA清晰显示颅内微小动脉瘤、载瘤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大小及其与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与3D-D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容积重建成像CTA是一种可靠、无创的快速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方法,为急症手术提供了详实的影像学资料,可帮助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经验及栓塞效果.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我们对2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应用Solitaire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围术期给予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术后3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评价栓塞效果.结果 26例患者共使用27枚Solitaire支架,其中1例患者使用2枚支架.术中支架均顺利到位,放置位置满意,即刻血管造影致密栓塞24例,次全栓塞2例,支架释放位置满意,载瘤血管通畅,3个月后,23例患者获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无动脉瘤复发迹象.结论 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操作简单,栓塞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DSA或3D-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32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治疗方案。结果共发现28例33个颅内动脉瘤。其中20例颅内动脉瘤进行了血管内栓塞治疗。14例用可解脱铂金弹簧圈(GDC)行动脉瘤栓塞术,6例用可脱性球囊行颈内动脉闭塞术。结论3D-DSA极大提高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为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提供了可靠保障。具有准确、安全和操作方便的特点,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Neuroform自膨式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接受介入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152例纳入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单纯弹簧圈组)56例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支架辅助组)9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治疗一般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复发率及预后。结果:2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支架辅助组NIHSS评分低于单纯弹簧圈组,GCS分数高于单纯弹簧圈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支架辅助组复发率及mRS评分低于单纯弹簧圈组(P<0.05)。结论: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在弹簧圈栓塞的基础上联合Neuroform自膨式支架可明显提高疗效,同时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效果及对术后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来我院诊治的8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研究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CE)治疗未破裂宽颈颅内动脉瘤(uWNIAs)及对神经功能、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5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uWNIAs患者86例,依照已接受双支架或单支架辅助栓塞情况将86例患者分为双支架组(n=43)与单支架组(n=43).单支架组行单Lvis支架辅助CE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DSA血管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对4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过程和效果。结果:43例病例中,栓塞颅内动脉瘤45个。其中动脉瘤单发41例,多发2例。按动脉瘤发生部位分后交通动脉瘤19个,前交通动脉瘤15个,颈内动脉瘤4个,眼动脉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2个,大脑后动脉2个,基底动脉瘤1个。本组45个有39个为完全闭塞,有6个为大部分闭塞。无死亡及永久并发症发生。结论:DSA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具有能谱纯化(SPS)技术的双能量(DE)CTA扫描(SPS-DECTA)在CTA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0例临床疑诊颅内动脉瘤患者行CTA,将其随机均分为 SPS-DECTA组及DECTA组,CT容积剂量指数均设为20.0 mGy,分别行SPS-DECTA及不具有SPS技术的DECTA扫描,比较两组图像质量。以3D-DSA及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动脉瘤部位、数目、检出率、瘤颈大小、瘤长径及短径。结果 两组平均CT值和噪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颅内血管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底血管岩段、虹吸段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后交通段及基底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3D-DSA及手术结果相比,SPS-DECTA组中动脉瘤检出率为100%(30/30),DECTA组检出率为92.86%(26/28)。应用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动脉瘤部位、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动脉瘤大小与3D-DSA及手术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 相同曝光剂量下,SPS-DECTA能保证较高图像质量,具有降低辐射剂量的潜在能力,同时对颅内动脉瘤有较高诊断准确性,可作为常规无创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 Solitaire AB 支架在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总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应用 Solitaire AB 支架治疗的86例(91枚)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到2年,根据 Raymond 分级、改良 Rankin 评分、DSA 检查评价颅内动脉瘤影像学及临床结果。【结果】86例患者91枚动脉瘤中致密栓塞49枚(53.8%),瘤颈残余27枚(29.7%),部分栓塞15枚(16.4%)。栓塞术后复查 DSA、MRA 或 CTA 检查显示,48枚(55.1%)动脉瘤栓塞情况稳定,32枚(36.7%)动脉瘤内有进一步血栓形成,7枚(8.0%)动脉瘤可见动脉瘤内再通。3例患者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术后3个月改良 Rankin 评分0~2分恢复良好者为77例(93.9%),3~6分者5例(6.1%),4例失访。【结论】Solitaire AB 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可提高致密栓塞率,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其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