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项检查对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3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胸水脱落细胞检查、胸膜活检、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淋巴结活我种检查方法诊断的阳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胸水脱落细胞检查阳性率为74%,胸膜活检阳性率为57%,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阳性率为57%,并 各项检查对临床诊断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人眼晶状体的功能仿真模型,研究人眼的调节机制。方法:利用临床获得的数据,在计算机上建立晶状体调节的数字仿真模型,根据调节理论进行晶状体形变和调节仿真,并分析眼压对晶状体形变的影响。结果:仿真计算表明,随着调节的增加,前、后表面向远离晶状体中心的方向移动,晶状体厚度增大,前房深度减小;晶状体的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增加,使得屈光力增大。晶状体形态对压力变化敏感:在晶状体表面施加压力后,前、后表面在压力的作用下向赤道部移动,晶状体厚度减小;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增大,赤道半径增大;屈光力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结论:仿真研究支持了 H elmholtz 的调节理论,与公认的调节事实相符合,表明了仿真研究是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赖映君  邱晨 《深圳医学》1996,9(3):31-32
本文总结了我院1985年12月-1996年3月30例右肺中叶,左舌叶病变病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最后确诊肺癌者20例,分析了右肺中叶,左舌叶病变的病因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诊断价值,强调对于不明原因的右肺中叶,左舌叶病变,特别是40岁以上者应高度警惕肺癌的可能,如无禁忌,应尽早行纤支镜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对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有明确或可疑呼吸道异物吸入史,怀疑为支气管异物的患者180例,无呼吸道异物吸入史,有自发性皮下气肿、气胸患者6例行肺多层螺旋CT平扫及MPR重建,诊断有异物者行支气管镜检查及异物取出术,无异物者观察或保守治疗.分析MPR对支气管异物的显示情况及诊断价值.结果 在180例可疑支气管异物患者中,MPR显示165例有异物影,15例未见异物.165例有异物影者均行支气管镜检查术,发现异物163例(均为单侧),黏脓痰阻塞支气管腔2例,异物及脓痰位置与MPR所示一致,诊断敏感性为98.8%(163/165),假阳性率1.2%(2/165).15例未见异物者,随访观察1个月以上均未见异常.6例自发性皮下气肿患者MPR检查均未见异物,经保守治疗均治愈,诊断特异性为100%(21/21),假阴性率为0(0/21).结论 多层螺旋CT MPR技术在支气管异物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0,10:295-297)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种高仿真的硬支气管模拟训练模型并评估其效果。方法将肺部CT扫描的DICOM文件导入MIMICS,三维重建支气管并导入3D打印机,打印硅胶支气管模型。将该模型与AirSim Trucorp儿童头部模型连接,建立完整的模拟气道。8名低年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在3D打印支气管模拟训练系统上进行2 h的模拟训练,记录并比较训练前后连续5次钳夹异物取出平均成功率,3次支气管镜检查异物成功取出平均时长,并比较操作前后信心指数。结果训练后,低年资医师连续5次钳夹异物取出平均成功率从12.5%±10.4%提高到57.5%±16.7%,3次支气管镜检查异物成功取出平均时长从(14.1±2.3)min减少到(7.8±1.3)min,对使用及指导学生操作支气管镜等各方面信心指数均有提升。上述所有指标均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3D打印支气管模型具有较好的仿真度,对硬支气管镜检查异物取出术能起到有效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6.
甄毅  申婧  王文华  高杰  李倩  王宁利 《眼科》2021,30(2):118-123
目的 比较使用矢高仿真软件与标准试戴片验配角膜塑形镜结果的一致性.设计诊断试验.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验配角膜塑形镜、平均年龄(9.9±2.2)岁的青少年近视患者60例(117眼).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标准试戴片进行角膜塑形镜验配,由视光师根据患者的角膜地形图数据及经验选择第一片试戴片的定位弧(AC)曲率值,然后根据试戴...  相似文献   

7.
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X线假阳性及假阴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收集本院1991年10月~2002年9月对考虑为气管、支气管异物并行气管、支气管镜检查的158例患儿的X线检查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X线假阳性及假阴性的相关因素,并分析X线检查在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螺旋CT仿真内镜技术在内镜下经鼻视神经减压术中视神经管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行内镜下经鼻视神经减压术的患者45例,男38例,女7例,平均年龄(32.8±15.1)岁.所有患者术前行螺旋CT扫描并通过CT仿真内镜技术重建蝶窦或筛窦外侧壁及定位视神经管,并与术中实际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除4例视神经管粉碎性骨折患者外,其他患者经CT仿真内镜均能很好显示蝶窦或筛窦外侧壁以及定位视神经管,并与术中结果基本一致.CT仿真内镜显示具有定位意义的蝶窦内骨嵴8例(19.51%),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患者35例(85.37%),与术中结果一致.结论 螺旋CT仿真内镜能立体的、直观的显示蝶窦或筛窦外侧壁以及视神经管定位,可以为术者提供立体、直观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设计一种在不破坏虹膜形态结构和正常功能的前提下能用于虹膜组织力学特性及瞳孔阻滞力定量分析的仿真装置。方法用不锈钢制作瞳孔阻滞力仿真装置,用负压吸附虹膜,体外模拟瞳孔阻滞现象;依据连通器原理制作加压装置,模拟前后房压强差对虹膜整体进行加压。结果用此装置可以体外模拟完全瞳孔阻滞现象,经过动物试验获得的实验模型与临床现象相近,可以实现定量瞳孔阻滞力作用下的虹膜生物力学特性参量的测量。结论此装置是一种用于虹膜特性分析和瞳孔阻滞力定量分析的理想装置,实验给出了一种适用面较宽的小力学量、大曲率准球状腔体类生物软组织力学特性研究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辅助诊断单条垂直肌不全麻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诊断单条垂直肌不全麻痹的可行性。方法 根据Parks三步法,采用Java及html互联网计算机语言编写辅助诊断软件并试用于临床,将36例单条垂直肌不全麻痹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结果与眼肌专业医生的临床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 36例患者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结果与眼肌专业医生的临床诊断结果一致。从输入检查结果开始到得到诊断结果,每例患者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所用时间为30秒左右。结论 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在分析和诊断单条垂直肌不全麻痹方面与临床医生诊断结果同样可靠但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11.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是由多种因素诱发的与年龄相关的一组黄斑疾病.随着AMD干预手段不断推陈出新,人们对AMD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但对其了解和干预方式的认识尚不充分.在我国AMD诊断治疗的临床工作,这些矛盾尤为突出.针对AMD诊断治疗面临的这些挑战,制订统一的诊断治疗规范,建立中国的规范化临床诊断治疗流程是提高AMD诊断治疗水平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牵头,组织国内眼底病专家基于循证医学依据制订的我国AMD临床路径,对不同阶段、不同亚型的AMD的诊断治疗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临床指南,值得在AMD临床诊断治疗工作中普及推广,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规范AMD诊断治疗的临床路径,将有助于引导和规范医师的临床实践,推动AMD诊断治疗研究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中国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诊断治疗路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近年来,中国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病率不断上升,药物治疗手段快速发展,中国各地眼科医师对AMD的干预意识与知识的普及率有待提高,各地区各层级医院对AMD的诊断与治疗仍以自己的经验积累为主,需要规范化的诊断治疗临床路径.方法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组成“中国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指南与临床路径制订委员会”,倍鉴国际指南,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对更新的临床研究证据进行分析,结合我国AMD类型的特殊性和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制订了“中国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诊断治疗路径”(以下简称“临床路径”),用于指导AMD的治疗.结果 本临床路径按AMD分期和分型,包括检查项目的选择、治疗手段、随诊和低视力辅助,以流程方式编写,便于眼科专科医生和眼科全科医生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普及规范化的AMD诊断治疗临床路径.结论 中国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路径的制订遵循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结合中国实际诊断治疗需求,对AMD的临床诊断治疗工作给予原则性的指导意见.本临床路径旨在满足大部分患者的诊断治疗需求,临床医生在应用本临床路径时还应当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根据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采用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临床眼科杂志》2018,(5):479-479
由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孙旭光教授主编的《眼科临床指南解读细菌性角膜炎》一书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包括总论和各论两章共十七节。总论主要对《眼科临床指南》细菌性角膜炎内容中重点提及的流行病学、病原菌与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了解读,并介绍了国内相关的资料和个人临床诊治经验。  相似文献   

14.
青光眼是世界首位不可逆致盲眼病,由于其隐匿性与渐进性,临床上早期诊断及监测青光眼进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人工智能(AI)在医学领域发展迅速,AI及其子集机器学习(ML)、深度学习(DL)在青光眼中的研究与应用日臻成熟,促进了人们对青光眼的理解,极大地提高了青光眼筛查与诊断的准确性与效率,大大降低了检查成本。利用AI技术对青光眼患者进行早期筛查与诊断能降低患者视功能损伤的风险,其次可以对青光眼进展进行预测,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本文总结了AI在青光眼筛查、诊断、预后中的最新进展,以及在临床上的困难与挑战,并展望了AI在青光眼中的优势与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杨红  阴正勤 《眼科新进展》2012,32(5):497-500
眼球震颤是常见的眼球运动障碍疾病,临床诊治困难。随着近年眼球运动记录方法的进步和药物、手术及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为临床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眼球震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本文就该病诊断与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视网膜母细胞瘤28例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28例(28眼)RB的CT、临床、手术病理检查资料。结果RB瘤体内钙化斑点是特征性CT表现,CT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6%(27/28);眼外期5眼CT诊断为视神经增粗提示球外转移,CT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5/5);临床误诊率14%(4/28),CT误诊率4%(1/28)。结论CT扫描不但在诊断、鉴别诊断RB上有重要价值,而且在决定治疗方案和预后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46岁.因"胸闷、气促1个多月,进食后刺激性咳嗽、喷出食物1周"于2002年10月20日入院,入院后X线摄片发现:左肺上叶有一块状阴影.CT检查示:左肺上叶有"4 cm×3.5 cm的实质性肿块,气管距隆突上5 cm处后壁有一缺损,周围黏膜影增厚,诊断:左上肺癌气管转移待查.于2002年10月26日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在距声门下5cm气管后壁有1.5cm直径的缺损,周围组织糜烂,有散在硬结.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诊断试验的方法,分析原发性青光眼视野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改变,进一步验证倍频视野技术(frequency doubling technology,FDT)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诊断效能,比较两者在临床应用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设计一个前瞻性诊断试验,分别应用OCT和FDT对83例162只青光眼及疑似青光眼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得出各诊断试验的诊断指标,并对两者进行比较和联合试验。得出两者的验前和验后概率。结果:两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均有P>0.05。两者的联合灵敏度为88.4%,诊断效能较单纯OCT提高了11.84%,较FDT提高了18.09%。联合特异度为84.42%,诊断效能较单纯OCT提高了29.32%,较FDT提高了19.11%。两者的验前概率为39.51%,验后概率分别为52.83%和57.08%。结论:OCT与FDT在诊断原发性青光眼的应用中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且两者诊断效能的差异不大,两者联合可以大大提高其诊断价值。在临床应用中,还不能单纯依靠OCT或FDT的诊断结果来判定原发性青光眼,对原发性青光眼的诊断尚需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19.
单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ERG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单侧视网膜色素变性(Unilateral retinitisPigmentosa,URP)为眼科临床上极为罕见的先天性视网膜异常。自从1865年世界上首次报道1例URP后,引起了许多眼科学者的关注。近20年来随这类病变的逐渐增多,其临床诊断标准已被制定。1966年在日本kakone举行的ISCERG学术大会上,Straub进一步强调了除;临床诊断标准外视网膜电图在真正的URP眼中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我们报告5例单侧非典型性RP患者,并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讨论。1资料与方法1.1病人…  相似文献   

20.
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相干光断层扫描仪及偏振光激光扫描仪等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青光眼临床诊断已有多年,但其实用价值和临床意义尚缺少明确而规范的评判标准.每种检测仪器均需要进行诊断试验评价,而评价方法应当正确、规范而严谨,重在早期诊断和不同指标诊断性能的具体分析.诊断技术只有在临床应用与应用评价相结合时,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并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