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点,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为左腰痛1例,腰酸及镜下血尿1例,余6例由体检发现。8例均行超声和CT检查,1例行MRI及IVP检查。5例术前诊断为肾癌,2例术前怀疑肾癌,但良性病变不除外,1例诊断为肾盂癌。5例行肾部分切除术,2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肾、输尿管及部分膀胱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检查均诊断为肾嗜酸细胞腺瘤。肉眼观察肿瘤边界清楚;光镜下见肿瘤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相;电镜下胞浆内见大量线粒体。术后随访2个月~7年,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有阳性发现,但在区分良恶性上不可靠;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治疗上首选保留肾单位手术,术中冷冻病理切片可对手术提供重要信息,其预后良好,但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至2010年26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行肾切除,6例行肾部分切除.结果 26例中,25例诊断考虑肾癌,4例发现有浸润,21例肿瘤直径小于4 cm.随访1~156个月,均无转移与复发.结论 部分肾嗜酸细胞腺瘤会有浸润,但不影响其良性性质.临床上...  相似文献   

3.
肾腺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肾腺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肾腺瘤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对本病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方式进行讨论。男2例,女3例。年龄16~66岁。肿瘤位于左侧2例、右侧3例,肾上极1例、肾中极1例、肾下极3例。肿瘤直径0.8~6.0 cm。临床表现仅1例有肉眼血尿,余4例为体检发现。5例行B超、IVU、CT,2例行MRI,1例行肾血管造影。IVU仅3例提示占位性病变,B超、CT均误诊为肾癌或错构瘤,MRI、血管造影仅提示为良性肿瘤。结果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2例,保留肾单位手术3例;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肾腺瘤。其中3例镜下胞质内有大片红染嗜酸性颗粒诊断为嗜酸细胞腺瘤;1例镜下可见乳头状囊腺样结构诊断为乳头状腺瘤;1例镜下有大量肾小球样结构、钙化小体、沙砾体形成,诊断为后肾腺瘤。5例术后B超、CT随访6个月~7年,未出现复发和转移,保留肾单位者患侧肾功能良好。结论肾腺瘤分为乳头状/管乳头状腺瘤、嗜酸细胞腺瘤、后肾腺瘤3种类型,常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特征多不典型,术前难以定性。临床上需提高认识,综合分析B超、CT、MRI等影像学表现进行诊断。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预后较好,但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 RO )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点,提高对此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分析总结本院收治的5例RO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无明显临床表现,1例因腰部疼痛,1例因尿路感染就诊。5例均行彩超及CT检查,术前均诊断为肾癌,2例因肿瘤较大行后腹腔镜下肾根治性切除手术,3例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结果5例术后病理报告均为肾嗜酸细胞腺瘤。肿瘤标本肉眼见肿瘤边界清楚,光镜下肿瘤细胞呈巢状排列,间质可见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新生毛细血管。术后随访1~62个月,平均57个月,5例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RO作为一种少见良性肿瘤,无特殊的临床表现,且影像学检查亦没有较明确的特征性表现,故术前确诊较为困难,需依赖于术后病理。治疗上应首选保留肾单位的手术治疗,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可能与恶性肿瘤伴生,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特点,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14年12月在长海医院就诊的27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方法、病理检查结果及预后情况等。结果:本组27例患者占同期肾肿瘤患者0.99%,因体检发现20例,其余表现为腰部不适4例,间歇性肉眼血尿2例,发热1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无一例明确考虑为肾嗜酸细胞腺瘤。行保留肾单位手术17例,肾癌根治术10例。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肾嗜酸细胞腺瘤。25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23例预后良好,2例非肿瘤原因死亡。2例失访。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术前影像学检查对于明确嗜酸细胞腺瘤诊断并不可靠,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存有争议,确诊仍有赖于病理检查;治疗上建议行保留肾单位手术。该病预后良好,但仍需积极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3例RO患者临床资料。13例患者中,男4例,女9例;肿瘤单发12例,单侧多发1例;肿瘤最大直径为1.0~6.9cm,平均3.3cm;肿瘤位于左肾上极2例,左肾中极2例,左肾下极3例,右肾上极4例,右肾中极1例,右肾下极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B超、IVU检查,12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 12例术前诊断为肾癌,1例考虑为RO。13例中8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5例行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均证实为RO。随访1~183个月无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RO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良性肿瘤,术前确诊较困难,与肾癌较难鉴别,诊断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我国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临床资料:发病年龄22-84岁,其中〈40岁2例,40~49岁10例,50-59岁3例,60-69岁5例,70~79岁2例,80-89岁2例。同时复习相关文献,比较国内外该病的平均发病年龄。结果:本组24例平均发病年龄为54.5岁,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均为肾嗜酸细胞腺瘤。统计国内肾嗜酸细胞腺瘤224例平均发病年龄为52岁,国外397例平均发病年龄为66岁,国内发病年龄较欧美早14年。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平均发病年龄国内与国外报道有明显差别,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8.
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治(附1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报告12例肾嗜酸细胞瘤,结合文献资料复习讨论。结果:8例肿瘤行肾癌根治性切除,1例行肾输尿管切除术,3例行肾部分切除术。随访5个月~6年,均无转移或复发。结论:肾嗜酸细胞瘤系肾脏的良性倾向肿瘤,瘤体中心区星形瘢痕是本病的特征性影像学改变。术前诊断较困难,诊断主要依据病理组织学。治疗以保肾丁术首选,但应密切随访,因为本病易并发肾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对本院1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病理特征以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其鉴别诊断及治疗预后。结果:影像学诊断为肾脏肿物,术后病理学检查为肾嗜酸细胞腺瘤,灶性侵犯肾实质,伴潜在恶性。对其实施根治性肾切除术并术后免疫治疗。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良性肿瘤,极少数潜在恶性或恶变,男女均可发病,术前诊断较困难易误诊为肾癌。治疗首选保留肾单位手术,对有潜在恶性和恶性的以肾癌治疗指南来进行,并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提高临床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014-2019年收治的7例RO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诊断为肾癌,其中4例患者行肾脏根治性切除术(腹腔镜手术2例,开放性手术2例),余3例均行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结果:肿瘤左侧4例,右侧3例;肿瘤直径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嗜酸样细胞腺瘤(RO)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评估后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对于此病的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于我科接受后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治疗的15例肾嗜酸样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中位年龄51(34~72)岁;肿瘤位于左肾10例,右肾5例;肾上极7例,中极3例,下级5例;肿瘤中位直径3.7(2.2~5.6)cm,远离集合系统,无远处转移,临床分期为T1a~T1b。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均被成功剜除,手术平均时间为(130±13)min。11例患者术中行肾动脉阻断,中位阻断时间为25(21~27)min;中位出血量为175(87~251)mL,未输血。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1.3)d,期间无继发出血、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均提示肾嗜酸样细胞腺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Cytokeratin(+)、EMA(+)、PAX8(+)、Vimentin(-)。术后平均随访19.5(16~28)个月,术后复查示患者均无瘤生存,无肿瘤组织残留或复发。结论 RO作为一种十分少见的良性肾脏病变,其临床及CT等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征性,必须依靠病理检查确诊。后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治疗肾嗜酸样细胞腺瘤是安全有效的,且预后良好,但仍需要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2.
肾嗜酸细胞腺瘤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2000年收治的5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免疫组化及随访资料。结果 5例中4例术前误诊为肾癌或肾盂癌行肾切除术,1例术中证实为良性肿瘤行肿瘤剜除术。临床无特异。该肿瘤CT扫描密度均匀一致,瘤体中央有星状结构为其特征,但MRI在诊断小于5cm的病变时优于CT。肉眼观察瘤体边界清楚,切面呈红褐色,均质状、无出血及坏死灶。光镜下瘤细胞排列成腺泡状或管状,胞浆含丰富的嗜酸性细颗粒,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像。电镜下胞浆内见大量线粒体。免疫组化染色:Cytokeratin( ),EMA( ),Vimentin(-)。结论 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良性实质上皮肿瘤,其影响学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依据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及电镜特点,可与肾癌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35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9例,女16例;年龄23~80岁,平均52.1岁。肿瘤位于左侧19例,右侧16例;肿瘤直径2~12cm,平均5.3cm。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其中术前CT诊断为嗜酸细胞瘤3例,肾癌32例。3例行后腹腔镜肾肿瘤剜除术,1例行开放性经腹肾肿瘤剜除术,20例行后腹腔镜肾切除术,另11例行开放性肾切除术。结果:35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尚可。随访3个月~10年,未见复发及转移,其中1例术后4年出现肾功能下降,余患者肾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肾嗜酸细胞瘤是少见的良性肿瘤,术前影像学检查确诊较难;保留肾单位手术是目前最适合的治疗手段,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嗜酸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术前影像学诊断的分析,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3年我院收治的13例(男9例,女4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1例行肾根治性切除术,肿瘤平均直径(4.2±1.5)cm。术中均未见淋巴结转移,肿瘤位于肾实质内,呈圆形或椭圆形,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术前临床诊断均为肾癌,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肾嗜酸细胞瘤。患者平均随访43(7~68)个月,均无复发、进展或死亡。结论: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容易误诊为肾癌。考虑肾嗜酸细胞瘤与肾癌相比预后良好,对于疑似病例,术前诊断应慎重,仔细分析影像学检查资料,必要时行术中冷冻病理学检查以避免不必要的肾切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微创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7年2月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腺瘤4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女2例,男2例,年龄15~59岁,平均42岁。2例女性表现为男性化,均有多次自然流产史。2例腰背部疼痛。术前CT均提示肾上腺肿瘤,4例均行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结果均手术顺利,术后病理测量肿瘤直径3.0~9.0 cm,(5.10±2.76)cm。病理均提示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腺瘤:肿瘤组织嗜酸性明显,大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弥漫分布,未见明确核分裂象。均未见出血、坏死、包膜或血管受侵犯。术后随访9~60个月,平均4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腺瘤体积多较大,绝大多数临床表现多样复杂,极易与其他肾上腺肿瘤混淆,病理方能确诊,微创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瘤的症状、影像、病理、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010月我院收治2例肾脏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并讨论。结果:2例肿瘤大小分别为3.0cm×4.0cm和1.5cm×2.0cm。1例行左肾部分切除术,另1例行后腹腔镜下根治性左肾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均为肾脏嗜酸细胞瘤。镜检:肿瘤细胞圆形或类圆形,细胞均匀一致,呈腺泡状或管状排列,胞质内富含嗜酸性颗粒,肿瘤中心部可见玻璃样变性无细胞区;免疫组化:EMA(+)、Vimentin(-)。本组中1例细胞核有一定程度异形性,另1例细胞核异形性明显,呈低度恶性。术后分别随访14个月及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肾脏嗜酸细胞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在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方面无明显特异性表现,确诊须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以保留肾单位手术为宜,针对某些伴发恶性可能的肿瘤,肾根治性切除术也是积极的,术后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7.
肾嗜酸细胞腺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oncocytoma)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随着病理诊断水平以及影像学技术的提高,使其和其他肾脏肿瘤得以区分开。本文拟对肾嗜酸细胞腺瘤的病理、诊断以及治疗作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18.
肾脏嗜酸细胞瘤的临床特征(附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增的临床特征。方法:报告经治2例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2例肿瘤均位于肾脏下极.CT检查表现出以中心区星状瘢痕为特征。1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另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结果:镜检:肿瘤细胞圆形或类圆形,细胞均匀一致,呈巢状、片状或管状排列,具有许多嗜酸性颗粒的胞质,肿瘤中心部可见玻璃样变性无细胞区;免疫组化:CK( ),Vimentin(-)。随访半年以上.均健在。结论:肿瘤中心区出现星形瘢痕,可作为该瘤的影像学的特征;治疗以保留。肾脏手术为宜,因本病有潜在恶变可能,术后密切随访很重要。  相似文献   

19.
肾嗜酸细胞腺瘤临床诊治分析(附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临床资料。肿瘤最大直径为3~8cm,平均5.5±2.8cm,分别位于左肾上极2例,左肾下极1例,右肾上极3例,右肾下极4例。所有患者CT扫描显示肿瘤包膜完整,密度均匀一致,增强扫描成中等强化,6例瘤体中央可见星状结构。术前均诊断为肾癌而行肾癌根治术。结果:术后观察肿瘤包膜完整,切面呈棕色或棕黄色,质地均匀,未见出血及坏死灶;光镜下瘤细胞排列成腺泡管状或实性片状,胞质内含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ytokeratin8( ),EMA( ),vi mentin(-),Hale胶体铁染色(-)。随访8~87个月,平均38.4±21.5个月,均无瘤生存,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常易被误诊为肾癌,诊断需依据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特点综合判断。治疗应行肾部分切除或肿瘤剜除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4年收治的7例RO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4例,年龄30~63岁,平均40岁。5例因体检发现,2例因腰部酸痛不适就诊发现;7例行CT、MRI、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均有阳性发现。肿瘤均为单侧单发,位于左肾6例,右肾1例。肿瘤直径在2.5~10cm,平均5.06cm。6例行肾脏部分切除术,1例行肾肿瘤根治性切除术。结果:本组7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1例失访,6例随访,随访时间2~5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术后病理检查报告均为RO。结论:RO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多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均有阳性发现,典型病例有特异性影像学表现,但大多无特异性表现。不推荐术前穿刺活检,术中快速冷冻切片检查有一定意义。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治疗上以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术后需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