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性中风又称脑梗塞 ,包括脑血栓形成、脑分水岭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等 ,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范畴。是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突然完全中断停止供血、供氧 ,引起该供血区的脑组织坏死、软化。是临床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病种 ,约占75 %。我科近年来在诊治逐年增加的缺血性中风病例过程中 ,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为住院病人 ,皆经CT检查确诊。2 0 0例病人中 ,男性 12 0例 ,女性 80例 ,年龄最大76a ,最小 2 6a ,均已婚。中风初发者 188例 ,再发者12…  相似文献   

2.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7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肺心病 )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多由慢性肺系疾病迁延日久 ,导致心脏功能受损。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肺心病 76例 ,取得较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符合 1980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 ,并经常规检查 ,排除了引起右心增大的其他心脏病。全部病例12 8例 ,其中男 72例 ,女 5 6例 ;年龄≤ 5 0岁 8例 ,5 1~ 6 0岁 2 7例 ,6 1~ 70岁 32例 ,71~ 80岁 34例 ,>80岁 2 7例 ;病程≤ 10年 2 6例 ,11~ 2 0年 6 0例 ,>2 0年 4 2例。1 2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急性脑梗塞及恢复期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与观察组年龄,性别,病情基本相同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草药(补阳还五汤加涤痰汤加减)水煎服,日一剂,每次100ML,每日两次,28天为一疗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成总有效率74%,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6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于2005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63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全部患者均为住院病人,63例中男性41例,女22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8.6岁;病程在24h以内24例,1~3d 19例,3~7d15例,7d以上5例。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病亦称脑卒中,属祖国医学的中风范畴。笔者收集整理1992年10月~1993年12月脑动脉硬化性脑梗塞(以下简称脑梗塞)住院病例100例,现将治疗情况简介如下。1 一般资料 100例中,男85例,女15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80岁,50岁以上发病者90例,占90%,从发病至就诊时间最短3小时,最长15天,平均发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常规西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基础上使用中药(丹参针及黄芪针)的疗效。方法随机分两组,治疗组(丹参针及黄芪针+西药组)50例,对照组(西药组)50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2%,对照组总有效率54%,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差异。治疗组在临床症状与体征及心电图疗效方面与对照组相比,用药后改善更明显。讨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无论缓解症状、改善缺血,还是抗心律失常方面均能发挥协同作用,有相得益彰功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常规西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基础上使用中药(丹参针及黄芪针)的疗效.方法 随机分两组,治疗组(丹参针及黄芪针+西药组)50例,对照组(西药组)50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2%,对照组总有效率54%,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差异.治疗组在临床症状与体征及心电图疗效方面与对照组相比,用药后改善更明显.讨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无论缓解症状、改善缺血,还是抗心律失常方面均能发挥协同作用,有相得益彰功效.  相似文献   

9.
丘仁 《医学文选》2000,19(5):727-728
1994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收治缺血性中风病 89例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均为住院病人 ,其中男 5 8例 ,女 31例 ,年龄 42~ 81岁 ,5 0岁以下 9例 ,5 1~ 6 0岁 2 8例 ,6 1~ 70岁 34例 ,71岁以上 18例 ;初次发病 6 8例 ,复发 2次以上 2 1例。有高血压病史者 71例 ,伴冠心病 40例 ,高脂血症 37例 ,高粘血综合征 5 6例。肌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偏瘫者肌力 0~ °2例 , ~ °6 8例 , °以上 19例。1.2 诊断标准 根据全国中风协作组制定的《全国中风病中医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1 ] 。1.3 …  相似文献   

10.
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西医常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对照比较,中西医结合组有效率达61.3%,西药常规治疗组有效率为41.9%,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1.
李琼莲 《广西医学》1999,21(4):820-822
我院于1994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9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全部患者均为住院病人,90例中男性56例,女34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8.6岁;病程在24小时以内34例,1~3天35例,3~7天...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1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120例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静点奥扎格雷钠80mg/d,配合静点胞磷胆碱钠注射液1.0g/d.治疗组静点奥扎格雷钠80mg/d基础上,加服自拟化痰通络汤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7%,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  相似文献   

13.
14.
1临床资料 本组72例,男49例,女23例;年龄42~78岁,平均60.5岁;病程为2小时到2年,平均2个月.其中54例为首次发病,18例为多次发病,最多者达4次.本组病例中伴发高血压42例(58.3%),低血压6例(8.3%),冠心病5例,肺心病1例,风心病2例,糖尿病2例.其中脑血栓形成51例(70.8%),短暂脑缺血发作16例(22.2%),脑梗死5例(6.9%).  相似文献   

15.
以中药配合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42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4l例进行对照。治疗组急性发作期以温阳利水活血祛瘀平喘为主,一疗程后以健脾化湿益肺补肾为主。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及显效率为88.1%,对照组为65.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症状及体征改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卒中,在西医治疗基础上,根据中医"气、血、痰、瘀"理论,运用自拟益气活血汤加减治疗效果满意.缺血性脑卒中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脉络空虚,其治疗原则为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病情平稳后,第1疗程用血塞通注射液80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500ml静滴,第2疗程用黄芪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500ml静滴,并服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和针灸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95.83%。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衰缓解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衰缓解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前者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施治,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11%,对照组为8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衰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江西省瑞昌市中医院于2012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通脉舒络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分别为12、14、11、3例,对照组分别为7、8、18、7例,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能够显著优化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亓道祥 《大家健康》2015,(1):102-10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曾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以随机法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0%,对比两组病患的临床疗效,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