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维持性血透患者血浆抗凝血因子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血浆抗凝血因子PC,PC,TM在尿毒症止血、凝血异常导致出血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ELJSA法,发色底物法测定45例尿毒症血透患者血浆PC(PCAg,APC),PC(TPS,FPS),TM含量。结果尿毒症患者PCAg,TPS,FPS,TM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01),而PC活性(AP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维持性血透患者血浆APC,TPS,FPS血透后明显升高(P<0.05,P<0.001);TM血透后明显降低(P<0.001)。有出血倾向的尿毒症患者血浆APC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尿毒症患者蛋白C抗凝活性降低(APC),与尿毒症时高凝倾向和血栓形成有关。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在原有高凝状态基础上,透析后仍可激活凝血系统,使体内蛋白C抗凝途径的抗凝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2.
正常人体内存在的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与凝血系统处于动态平衡。抗凝物质主要包含抗凝血活酶、抗凝血酶、肝素、蛋白C(PC)系统及α_2-MG)。其中抗凝血酶Ⅲ(ATⅢ)占总抗凝活性的50%~67%。PC系统及α_2-MG在抗凝系统中亦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检测了缺血性心血管病(IHD)及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ATⅢ:A、ATⅢ:Ag、α_2-MG、PC:Ag、总蛋白S抗原(TPS:Ag)、游离蛋白S抗原(FPS:Ag).并与对照组作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蛋白C(PC)抗凝系统在肾病综合征(NS)患者(未发生血栓)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PC、FPS及TPS含量,以及用凝固法测定PS活性。结果:NS组PC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TPS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基本一致(P〉0.05),FPS含量及PS活性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通过对未发生血栓的肾病综合征患者血中PC系统各组分的含量及其活性的测定能预防和监测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抗凝血酶-Ⅲ(AT-Ⅲ)与蛋白C活化系统(APC)为人身体生理的主要抗凝系统.本文检测356例脑梗塞病人,抗凝血酶-Ⅲ含量(AT-ⅢAg)、活性(AF-Ⅲc)以及蛋白C含量(PC:Ag)、总蛋白S(TPS)的测定,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4个遗传性PC缺陷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诊断和基因型分析.方法 分别用发色底物法和凝固法测定4个家系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血浆PC:A、TPS:A和FPS:A;PC:Ag和FPS:Ag的测定采用ELISA法.采用凝血酶生成试验检测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PCR法扩增先证者PC和PS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结果 先证者1的PC:A为36%,PC:Ag 为57%,TPS:A为48%,FPS:A为18%,FPS:Ag为23.7%,基因分析显示其PC基因2号、7号和8号外显子分别存在L-34P、K150del和A209V 的杂合突变,其中L-34P和A209V来自父亲,K150del来自母亲;先证者2的PC:A为46%,PC:Ag为64.4%,TPS:A为36%,FPS:A为19.5%,FPS:Ag为20.9%,其PC基因的2号和7号外显子分别存在T66C的多态性和R147W的杂合突变,PS基因的14号外显子存在Tyr519stop的杂合突变,其中PC突变来自母亲,PS突变来自父亲.凝血酶生成试验显示先证者2及其父母的抗凝功能减弱,其中PS缺陷的先证者和其父亲的外源性活化蛋白C抑制凝血酶生成的能力下降,而其母亲没有明显变化.先证者3的PC:A为33%,PC:Ag为48.42%,其PC基因同时存在R147W和R178W突变;先证者4的PC:A为21%,PC:Ag为18.36%,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4是R178W和D255H的双杂合子.结论 遗传性PC缺陷症或PC、PS联合缺陷症是导致4例先证者出现静脉血栓的原因.杂合PC基因突变(L-34P、A209V、R147W、R178W和D255H)是导致4例先证者遗传性PC缺陷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LDVT)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各项指标 ,探讨高凝状态在LDVT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指导临床采用合理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 :以 74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 ,测定 74例LDVT患者的血小板数量 (BPC)、血小板聚集率 (PAgT)、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 (GMP - 14 0 )分子数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g)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含量 ;抗凝血酶III活性 (AT -IIIA)、蛋白C活性 (PC)、总蛋白S含量 (PS) ;纤溶酶原 (PIg)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PA -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LDVT患者的PAgT、GMP - 14 0分子数明显升高 (P <0 .0 5 ) ;PT、TT、APTT、AT -IIIA、PC、PS、PIg活性、tPA -A水平均明显降低 ;而Fg、VWF及PAI- 1含量均明显增高 ,与正常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 (均P <0 .0 0 1)。结论 :血液凝血、抗凝和纤溶活性异常所致的高凝状态在LDVT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临床应采用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联合指导LD VT的防治 ,以取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7.
蛋白C(PC)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糖蛋白.PC被凝血酶调节蛋白(TM)与凝血酶的复合物水解为活化蛋白C(APC),通过灭活FVa、FⅧa下调促凝活性,同时通过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活性而增强纤溶活性,参与机体的抗凝,维持抗凝与凝血过程的动态平衡[1].  相似文献   

8.
蛋白C、蛋白S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C(protein C,PC)抗凝系统是机体内重要的抗凝系统,主要由PC、蛋白S(protein S,PS)、蛋白C抑制物(protein C inhibitor,PCI)和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组成[1],在血液凝固和纤溶过程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PC是PC系统最主要的组成成分,是体内重要的抗凝因子,其抗凝活性占全血的20%-30%,体外只要达到0.2μg/ml即可引起明显的抗凝效应,直接影响凝血与抗凝血机制的平衡[1,2],而PC的生理功能又与PS密切相关,故我们综合有关资料对PC抗凝系统中的PC、PS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2个遗传性PS缺陷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诊断和基因突变检测.方法 PS:A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TPS:Ag、FPS;Ag测定采用ELISA法;PS基因(PROS1基因)检测采用PCR方法 对先证者PROS1基因的1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结果 先证者1的PS:A为48.6%,FPS:Ag为41 mg/L,TPS:Ag为136 mg/L,PROS1基因2号外显子在c.C121T位点发生杂合碱基替换,导致编码的PS蛋白存在Arg-1 Cys(R-1C)杂合错义突变.先证者2的PS:A为29.2%,FPS;Ag为26 mg/L,TPS:Ag为83 mg/L,PROSl基因14号外显子在c.C1687T位点发生杂合碱基替换,导致编码的PS蛋白存在Gln522Stop杂合无义突变.结论 c.C121T是PROS1基因的一个新的突变位点,该杂合突变可以导致Ⅱ型遗传性PS缺陷症;c.C1687T杂合突变导致Ⅰ型遗传性PS缺陷症.  相似文献   

10.
董幼镕  翟宇  陆勤 《检验医学》2003,18(2):94-9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止凝血系统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2例脑梗死患者和55例正常人的外周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因子Ⅷ活性(FⅧ∶C)、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PC)、游离蛋白S(FPS)、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1)、β-TG、PF4的含量和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及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死组vWF、FⅧC、PC、PAI-1、β-TG、PF4、PAdT及PAgT较对照组增高,t-PA下降,患者组TM及FPS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提示脑梗死患者凝血活性增强、纤溶活性减低,血小板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11.
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及内皮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血透)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ET)在血透过程中的变化。方法:20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分别进行醋酸盐透析(AHD)、重碳酸盐透析(BHD)和无醋酸盐透析(AFHD),分别于各种方式透析时抽取透析开始时及透析15分钟、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和240分钟时的管路动脉端血标本,用比色法测定NO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水平。结果:AHD60分钟时NO呈一过性增高(t=6.26,P<0.001),而后降到透析开始时水平;BHD前120分钟NO水平无明显变化,240分钟时下降(t=2.53,P<0.05);AFHD时NO逐渐下降,至60分钟时达最低水平(t=4.76,P<0.001),而后稳定不变。AHD240分钟时ET达最高值(t=8.46,P<0.001);BHD240分钟时ET水平增高(t=2.70,P<0.05);AFHD时ET水平变化无显著性差异(F=1.43,P>0.05)。结论:醋酸盐尤其高浓度时能促进血透患者NO及ET的上升;NO能被透析清除;AFHD对NO及ET的影响优于BHD,BHD优于AHD。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尿毒症患者血清氧化物蛋白产物水平与不同血液透析方式的清除效果。方法将尿毒症患者120例随机分成3组:HD组(单纯的血液透析)、HD+HP组(血液透析+血液灌流)、HD+HDP组(血液透析+血液透析过滤),每组各40例患者,同时以同期健康人、尿毒症没有进行透析者各40例作为参照。对尿毒症患者和健康组的D-二聚体、FIB(纤维蛋白原)、CRP(C反应蛋白)等指标进行检测。同时记录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血清氧化蛋白产物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结果血液透析组与尿毒症没有透析组的D-二聚体、FIB、CRP、氧化蛋白产物指标明显高于健康组(P均0.05),且血液透析组患者的指标高于尿毒症没有透析组(P0.05)。1年后,HD+HP组与HD+HDP组患者血清氧化蛋白产物比HD组更低(P均0.05),且粥样斑块面积更小(P均0.05),颈动脉内膜厚度增加值更少(P均0.05)。结论 HD+HP和HD+HDP模式均能有效清除血清氧化蛋白产物和D-二聚体、FIB、CRP等指标,且HD+HDP模式清除氧化蛋白产物的效果更佳,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延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血清中巨噬细胞来源的趋化因子 (MDC)及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水平与疾病活动程度的关系与意义。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和比较分析 36例SLE患者和 30名健康人血清MDC及MMP 9的水平。结果 SLE患者组血清MDC和MMP 9水平 (45 1± 77ng/L ,10 9± 113μg/L)比健康对照组 (6 0 6± 2 4ng/L ,35 2± 15 5μg/L)明显降低 (均P <0 0 0 1) ;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血清MDC及MMP 9浓度升高 (P <0 0 0 1和P<0 0 5 )。活动期SLE血清MDC和MMP 9水平低于非活动期 (P <0 0 0 1和P <0 0 5 ) ;肾脏损害组均明显低于非肾脏损害组 (P <0 0 0 1和P <0 0 5 )。而血清MDC水平在关节炎组明显低于非关节炎组 (P <0 0 0 1) ,但MMP 9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MDC和MMP 9可能参与SLE的发病机制 ,二者的血清水平可作为反映SLE活动程度、肾脏损害以疾病进展与改善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将2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HD4-HP)组13例,每例患者在2周5次常规血液透析的同时,每周1次HD+HP治疗;常规血液透析(HD)组13例,每周3次HD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血压、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变化。结果HD4-HP组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D+HP组治疗前后比较,PRA、ATⅡ、Hcy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组治疗前后PRA、ATⅡ、Hcy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HD+HP组PRA、ATⅡ、Hcy较HD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对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吸附式透析清除尿毒症中分子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常规血液透析主要清除尿素氮、肌酐等小分子质量毒素,但对中分子物质清除很少.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大量中分子物质在患者体内蓄积,从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目的:比较吸附式透析(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液中分子物质的清除作用.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吸附式透析组及常规血液透析组各30例.吸附式透析组先将血液灌流器与透析器串联实施吸附透析(血液灌流器安置在透析器之前),治疗120 min后取下灌流器,继续实施血液透析120 min,常规血液透析组实施常规血液透析240 min.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肾功、血清电解质、血细胞数及中分子毒素浓度,并观察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吸附性透析能显著清除患者体内的中分子物质,单次使用治疗120 min后中分子物质浓度显著下降,与单纯血液透析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吸附式透析组治疗后血小板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5),并与单纯透析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肝功、肾功指标、电解质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吸附式透析组皮肤瘙痒、睡眠障碍及肌肉疼痛等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  相似文献   

16.
尿毒症患者凝血因子Ⅶ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检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 (FⅦ )水平并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选取 3 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 ,采用一期凝血法分别检测血液透析前及血液透析 1月后血浆凝血因子Ⅶ水平∶因子Ⅶ活性 (FⅦ∶C) ;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一期凝血法检测活化因子Ⅶ (FⅦa)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因子Ⅶ抗原 (FⅦAg)。结果显示 :①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FⅦa、FⅦ∶C和FⅦAg水平分别为 4 .0 0± 0 .86μg/L、( 14 8.5± 4 0 .4 ) %和 ( 99.8± 2 1.1) % ,健康对照则分别为 2 .77± 1.0 2 μg/L、( 113 .1± 3 3 .0 ) %和 ( 73 .7± 18.3 ) % ,尿毒症患者的FⅦa ,FⅦ∶C ,FⅦAg水平与健康对照比较显著增高 (P 值均 <0 .0 5 ) ;②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后FⅦa,FⅦ∶C和FⅦAg水平分别为 5 .5 6± 1.4 5 μg/L、( 2 0 0 .8± 68.7) %和 ( 12 4 .1± 19.3 ) % ,与血液透析前相比较 ,FⅦa,FⅦ∶C和FⅦAg水平均显著增高 ( P值均 <0 .0 5 ) ;③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FⅦAg ,FⅦ∶C及FⅦa水平与血尿素氮水平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r =0 .3 7,P <0 .0 5 ;r =0 .4 0 ,P <0 .0 5 ;r =0 .2 8,P <0 .0 5 ) ;与血肌酐水平亦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r =0 .14 ,P <0 .0 5 ;r =0 .2 3 ,P <0 .0 5 ;r =0 .18,P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尿毒症患者顽固性高血压(resistanthypertension,RH)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5月尿毒症RH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给予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照组给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时间均为16周,观察两组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及血管紧张素Ⅱ、甲状旁腺激素、肾功能(肌酐、尿素氮)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16周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血管紧张素Ⅱ、甲状旁腺激素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肌酐、尿素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滤过在治疗尿毒症患者RH压方面各有优势,但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临床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对出血量、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3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脑出血组,另选3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具有相同基础疾病,分别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g)、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血小板四项计数和D-二聚体(DD).入院时脑出血组予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病后3个月行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观察各指标对出血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①脑出血组Fg、AT-Ⅲ、血小板四项计数和DD于发病后48 h显著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②AT-Ⅲ与出血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预后有负相关关系(P均<0.05).③Fg与出血量及预后有正相关关系(P均<0.05).④DD与出血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预后有正相关关系(P均<0.05).⑤血小板四项计数与出血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预后无明显线性相关关系 (P均>0.05).结论 早期检测凝血纤溶功能敏感指标对脑出血患者脑损伤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