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 例患者随机分为2 组,治疗组20 例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20 例口服西比灵治疗.观察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的变化.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前后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对椎动脉(Vertebra...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穴位注射对偏头痛患者近期VAS评分及TCD的影响。方法:8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口服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接受针刺和穴位注射治疗,4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和脑血流速。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MCA、ACA、PCA、VA和BA均有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两两对比,观察组的VAS评分、MCA、PCA和V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穴位注射能显著改善偏头痛患者的疼痛和脑血流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特定穴对偏头痛患者脑血流速度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少阳经特定穴组30例,非经非穴组30例,均采取同样的针刺治疗方法,进行对照观察。在TCD的显示下,分别记录针刺前后的脑动脉血流速度。结果针刺少阳经特定穴组的患者脑血流速度明显改善,而非经非穴对照组未见有明显改变,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少阳经特定穴对偏头痛患者的脑动脉血流速度有较好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畲医针刺疗法对偏头痛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并初步探讨其治疗偏头痛的机制。方法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畲医针刺疗法,对照组采用西医药物治疗,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 d。运用TCD技术观测治疗前后患者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8%,对照组为71.4%,两组疗效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组脑动脉血流异常率为62.8%,对照组为61.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脑动脉血流异常率为25.9%,对照组为3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畲医针刺疗法治疗偏头痛确有疗效,且能明显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辨经刺井结合“三风一针”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急性期即时镇痛及脑血流速的影响。方法将60例无先兆偏头痛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辨经刺井穴结合“三风一针”透刺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时间节点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值。对比分析两组无先兆偏头痛急性期经络辨证分型头痛治疗前及治疗后30 min时间节点VAS评分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基底动脉(BA)、双侧椎动脉颅内段(VA)、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双侧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流速值(MFV)。结果观察组患者各时间节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经头痛VAS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MCA、PCA、BA、VA的MFV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ACA的MFV改善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经刺井结合“三风一针”透刺法对急性期无先兆偏头痛患者有较好即时镇痛作用,并可改善患者脑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双侧太阳、风池穴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40例偏头痛患者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针刺组给予针刺双侧太阳、风池穴,电针刺激,每天1次,4周为一疗程;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一次40 mg,每日3次,餐后服用,连续服用4周。治疗结束1个月后评定两组近期疗效;应用经颅多普勒技术,分别记录针刺前后的脑动脉血流速度。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比较,针刺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针刺组患者脑血流速度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双侧太阳、风池穴治疗偏头痛效果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双向调节患者脑血流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叶凤 《新中医》2016,48(9):23-25
目的:观察心脑欣胶囊联合全天麻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148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编号,奇数号设为对照组,偶数号设为观察组,每组74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心脑欣胶囊联合全天麻胶囊治疗。治疗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脑血管[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大脑中动脉(MCA)、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和头痛次数、头痛指数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95%,高于对照组的7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2组ACA、PCA、MCA、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项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的各项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头痛次数和头痛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头痛次数和头痛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的头痛次数和头痛指数的下降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脑欣胶囊联合全天麻胶囊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ACA、PCA、MCA、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改善偏头痛症状。  相似文献   

8.
周义杰 《河北中医》2007,29(4):348-349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和对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住院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维脑路通注射液24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疏血通注射液4mL,每日1次静脉滴注。2组均15日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统计疗效,并观察对脑血流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6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椎动脉(VA)血流速度、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药物,能提高VA、BA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镇静安神"针法与八脉交会配穴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疗效和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镇静安神法组(观察组)和八脉交会取穴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镇静安神法",针刺四神聪、神门、三阴交;对照组针刺申脉、照海。观察两组患者疗效、临床症状积分及针刺前后TCD检测各项脑血流参数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对照组的83.3%(25/30)(P0.05);两组症状积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5);经TCD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大脑中动脉(MCD)、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p)、舒张期血流速度(Vd)均有所增加(P0.01,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除对左侧椎动脉(LVA)舒张期血流速度改善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外,其余各指标的改善,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镇静安神法"、八脉交会取穴法均能有效改善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且针刺对失眠的治疗作用与改善失眠患者脑血流状况有关,但"镇静安神法"的治疗效果较八脉交会取穴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
罗琼  王博毅 《陕西中医》2019,(10):1454-1456
目的:研究面瘫三宝加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100)和观察组(n=100)。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面瘫三宝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记录治疗前后手区和面区运动诱发电位(MEPs)振幅、潜伏期及刺激面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血流状态。结果:观察组显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刺激面积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刺激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收缩期峰值流速(Vs)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均高于对照组,阻力指数(R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瘫三宝联合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这可能与其改善面部血流,调节大脑皮层活动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杵针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接受杵针治疗,对照组接受普通针刺治疗,两组均为每日1次,每周5次,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VAS评分、脑动脉血流速度,并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0%,对照组80.0%,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脑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杵针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疗效肯定,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药物与单纯药物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差异及其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60例,脱落3例)和药物组(60例,脱落6例).药物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日10 mg,每晚睡前服;针药组在药物组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穴取丝竹空、率谷、太阳、风池等,每次30 min,每天1次...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针刺方案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的康复作用及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交替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40例.两组在采用相同的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良肢位摆放的同时均给予针刺治疗.交替针刺组采用巨刺与非巨刺交替运用的方法,即每日2次、健侧与患侧腧穴交替使用;常规针刺组每日1次、仅取患侧腧穴针刺.评价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SSS)评分,并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监测两组患者治疗第1天及治疗最后1天针刺前及针刺过程中病灶侧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交替针刺组的愈显率为65.0%,优于常规针刺组的37.5%(P(0.01);交替针刺组治疗后的改良SSS评分低于常规针刺组(P<0.01);交替针刺组与常规针刺组在治疗第1天及最后1天针刺过程中均可使病灶侧MCA平均血流速度下降(均P<0.05);治疗最后1天交替针刺组针刺前MCA平均血流速度与常规针刺组针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替针刺组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组,扩张脑血管、改善脑灌注是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醒脑阴阳透刺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以期为临床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一种疗效确切可靠的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以醒脑阴阳透刺法,对照组以传统针刺法,并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后都有减少,治疗组、对照组与自身治疗前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阴阳透刺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有较好的疗效,确为临床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一种较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NF-κB)探讨针灸四关穴治疗偏头痛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四关穴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2组症状积分、临床疗效、NF-κB信号通路及其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降钙素原基因相关肽(CGRP)、VAS评分、症状持续时间、发作频率、NF-κB、环氧合酶抑制剂(COX-2)、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一氧化氮合酶(iN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β-内啡肽(β-EP)和5-羟色胺(5-HT)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72%,高于对照组的7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关穴能改善NF-κB信号通路,改善大脑动脉血流速度,从而改善偏头痛症状。  相似文献   

16.
远近相伍取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远近相伍取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将 14 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药物组 ,每组各 70例。针刺组采用中医辨证取穴结合西医解剖特定点 ,药物组采用口服龙骨颈椎胶囊、西比灵胶囊 ,并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和椎 -基动脉血流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 总有效率针刺组 (10 0 % )明显高于药物组 (6 1.4 3% ,P <0 .0 1) ,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和椎 -基动脉血流改善情况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而针刺组改善程度较药物组更著 (P<0 .0 5 ) ,远期疗效针刺组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 (P>0 .2 )。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出血急性期脑血流量改善程度的时效关系,确定针刺治疗脑出血介入的最佳时间。方法将300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治疗4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脑出血常规治疗,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治疗4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针刺介入时间分别为发病24 h、72 h、1星期和2星期。各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测量脑血流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和治疗4组治疗前后脑血流量各项指标(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及相应的动脉指数)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治疗前后脑血流量各项指标差值与治疗2组、治疗3组和治疗4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组治疗前后脑血流量各项指标差值与治疗3组和治疗4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治疗前后脑血流量各项指标差值与治疗4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在脑出血急性期的介入时间越早,对脑血流量改善程度越显著,提示在脑出血早期即应给予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8.
接气通经针法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接气通经针法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接气通经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西比灵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 d观察止痛效果及脑血流变化。结果治疗组止痛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脑血流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接气通经针法是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