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鱼腥草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呼吸道感染是多发病、常见病,多由病毒感染引起。笔者于2 0 0 2年6月~2 0 0 3年1月利用鱼腥草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4 8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96例上呼吸道感染均为2 0 0 2年6月~2 0 0 3年1月间我院急诊患者,其中男5 0例,女4 6例,年龄16~5 2岁,平均30 .5岁。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 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情轻重程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 ,均具可比性。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鱼腥草注射液(广东省博罗先锋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2 0ml加入5 %葡萄糖注射液2 5 0ml,静脉… 相似文献
2.
<正> 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病,近年来笔者用鱼腥草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92例,并以抗生素治疗的106例作为对照组,经观察,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比较治疗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使用鱼腥草注射液的情况,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20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随机分为应用鱼腥草注射液及病毒唑注射液用药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在相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鱼腥草注射液组疗效明显优于病毒唑注射液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鱼腥草注射液应用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尚未发现其他毒副作用,是目前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最有前途的中药制剂,值得儿科用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6.
7.
鱼腥草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鱼腥草注射液和双黄连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4 0例 ,并用头孢拉定静脉点滴作为对照。结果表明 :两组治疗均有效 ,但鱼腥草组对退热及症状改善略优于头孢拉定组。对不伴白细胞增高及中性粒细胞分类≤ 6 5%者选择鱼腥注射液更加适宜 相似文献
8.
鱼腥草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鱼腥草注射液静滴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鱼腥草注射液静滴。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鱼腥草注射液有抗炎、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鱼腥草注射液治疗可增强疗效、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9.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内科常见病,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常合并细菌感染[1]。作者用双黄连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合并细菌感染患者8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2例患者均为2003年9月至2005年1月来我院内科门诊的患者,均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其中慢性咽炎急性发作27例,普通感冒23例,病毒性咽炎和喉炎17例,急性扁桃体炎9例,疱疹性咽峡炎6例。男37例,女45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29.7岁。均以咽痛、咳嗽、发热、流涕为主诉来就诊。病程3~5d。T>39℃6例38~39℃11例,37.2~38.0℃28例,<37.2℃37例。血常规:W … 相似文献
10.
鱼腥草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呼吸道感染儿童的常见病症,大多数是由病毒引起,常可出现高热持续不退,如不及时控制病情,有的可演变成下呼吸道感染,但尚无特效药,我们用鱼腥草注射液雾化吸人治疗上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对象与方法1.1;临床资料 选3岁以上的患儿100例,均为发病24小时之内,且无其它合并症,随机分为治疗、对照各50例。1.2治疗方法1.2.1对照组:给予病毒唑10~15mg/kg·d加入5%的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1.2.2治疗组:用鱼腥草注射液做超声雾化吸入,药品由大同市惠达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将13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与对照组64例。治疗组给予痰热清注射液,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6d。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痊愈率分别为61.8%、40.6%,总有效率分别为92.6%、81.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经治疗后发热、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清开灵注射液超声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83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观察组47例用清开灵注射液超声雾化.对照组36例用庆大霉素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利巴韦林注射液超声雾化,分别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开灵注射液超声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缩短病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莪术油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将11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人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注射液,观察组静脉滴注莪术油注射液,每天一次,疗程3~5d。结果:观察组病人咳嗽消失时间、咽痛消失时间和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治愈率显著提高。结论:莪术油注射液能够有效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以缩短病人主要症状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一套快速可靠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细菌检测方法,对杭州市某学校暴发的一起群体性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用甲、乙型流感病毒核酸联合测定试剂盒、呼吸道合胞病毒核酸测定试剂盒、腺病毒核酸测定试剂盒、B型流感嗜血杆菌核酸测定试剂盒对20例上呼吸道感染疑似患者样品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20例样本中有7例为腺病毒病毒阳性,无其它病毒或细菌阳性。【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能快速准确地检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本次暴发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腺病毒病毒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作者分析了用潘生丁治疗511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经对照组318例用抗生素加解热镇痛药物治疗观察表明,潘生丁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二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并简要讨论了潘生丁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机理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单核细胞ADCC效应的变化。方法:利用细胞增殖检测单核/巨噬细胞周ADCC效应方法,测定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单核细胞ADCC效应及非特异杀伤效应,并以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急性上感伴发热病人单核细胞活化前ADCC(nADCC)效应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活化后ADCC(sADCC)效应无明显变化;上感不伴发热病人nADCC效应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上感病人无论发热与否其单核细胞非特异杀伤效应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发热者与无发热者ADCC效应不一致,单核细胞ApeC效应与非特异性杀伤效应功能状态可不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成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2006-201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利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定量分析7篇关于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研究文献。结果7篇纳入的文献中,共有721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效的比值比(OR)为3.69,95%可信区间(CI)为(2.66,5.10),试验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87,P〈0.01),提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成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安全性高。结论现有临床证据表明,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成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但是由于中文发表的临床试验质量较低。尚需作进一步的验证,试验的设计及报告应按照国际规范执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糖皮质激素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应用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儿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患儿接受其他药物治疗,依照病情采取抗病毒药物或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观察并分析患儿的退热时间、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相比表面体温下降,症状得到有效缓解(P<0.05),但不良反应严重,糖皮质激素延长了患儿的病程且使并发症增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小儿发热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喜炎平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0例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喜炎平注射液静脉滴注+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1);观察组退热时间、咽喉肿痛及咳嗽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喜炎平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疗效显著,能够快速退热,迅速改善其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方法:对本院2010年7月份门急诊处方26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0张处方中,应用抗菌药物225例,使用率为86.5%,多为单一用药与静脉注射给药。上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使用率头孢菌素居首位,其次为青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稍多。结论:我院医师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医院应加强对临床医师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与再教育,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