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急性胰腺炎(AP)是胰腺的急性炎症过程,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临床上按症状严重程度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尤其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重、病势凶险、并发症多,常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白细胞过度激活-细胞因子级联瀑布效应是AP发病机制之一,研究发现在急性胰腺炎发病的早期即存在炎性细胞因子过度释放和过度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因此,在胰腺炎急性期,SIRS是导致发生MODS的根本原因。控制炎症反应是防止MODS发生并降低重症胰腺炎死亡率的关键。早期发现并进行有效调控SIRS阻止其进一步发展为MODS,是改善急性胰腺炎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在重型肝炎患者中的发病率和临床特点,SIRS对重型肝炎患者生存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41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合并SIRS分为SIRS组及非SIRS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发症、12周生存率,并探讨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的预测因素.结果 SIRS在重型肝炎患者中发病率为58.87%.SIRS组及非SIRS组患者在合并感染、肝性脑病、腹水、肝肾综合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感染的患者以腹腔及肺部感染为主.两组患者12周累计生存率分别为22.9%与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IRS在重型肝炎患者中发病率较高,SIRS与感染、肝性腩病、腹水、肝肾综合征关系密切,合并SIRS使患者生存率明显下降,SIRS是重型肝炎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防治SIRS的发生、发展可以降低重型肝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李雨  张旋 《现代保健》2013,(24):150-152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是指因感染或非感染性因素(创伤、大手术、心肺复苏等)的打击所致的机体高代谢(高耗氧量、氧耗与氧供出现病理性依赖、高血糖、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出现负氮平衡及高乳酸血症)、高动力循环(高心排出量、低外周阻力)及过度的免疫反应。是多种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失控性释放的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指因感染或非感染病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如不及时干预,可最终发展至多器官衰竭。新生儿SIRS由于其自身特点,发生、发展及预后与成人及儿童有明显不同,诊断标准尚处于不断改进当中。随着对SIRS研究不断深入,学者们提出对于SIRS的诊断、炎症生化指标、常见血糖(GLU)、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16SrRNA基因PCR检测等比物理参数更早、更客观反映SIRS的发生,便于临床监测,指导诊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SIRS对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对277例有明显围产缺氧因素的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缺氧(不同缺氧程度下)、缺氧并感染时SIRS的发生、轻重及预后情况。结果缺氧程度越重,SIRS的发生率越高,重度窒息组可达39.3%;缺氧合并感染时SIRS的发生率较高,重度窒息组达65.0%。重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并感染组SIR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6,u=1,p<0.05)。SIRS的发生与多器官功能衰竭及死亡密切相关(X2=109.22,u=3,p<0.005),并且SIRS的四项指标中符合率越高预后越差(X2=20.55,u=3,p<0.005)。引进严重SIRS标准,对预后预测的特异性可达92.0%、阳性预测率达56.5%。结论SIRS可以在新生儿这个特殊年龄段发生,且SIRS的发生与诱发因素的轻重、多少有关。SIRS的发生与多器官功能衰竭及死亡密切相关。SIRS诊断的四项指标的符合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预后,而严重SIRS的标准涵盖面更广,可提高对预后预测的准确性,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诊治情况,总结经验。方法对32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25例(78.1%),好转后自动出院3例(9.3%),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加重后转院2例(6.3%).死亡2例(6.3%)。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6)明显下降40例,继续增高4例。结论基层医院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病因多样,病情复杂,可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使机体致炎和抗炎平衡的破坏得以纠正,促进康复,更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2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其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器官功能衰竭的相互关系。方法分析小儿SIRS的原发病构成、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的比例、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的关系和转归的情况。结果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424例病人中59%有SIRS,与非SIRS病人比,SIRS病人有着更高的心衰、休克、败血症发生率以及更严重的器官功能衰竭情况,且随着患儿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增多,其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值逐渐降低,器官衰竭情况也加重,临床转归也趋不良。结论应用SIRS诊断标准有助于判断小儿疾病危重程度,对儿科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小儿SIRS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新标准制定后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38例新生儿SIRS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2006年1月~12月我院共收治新生儿768例,符合SIRS者38例,SIRS发生率4.9%,病死率为5.3%。结论:早期新生儿发生SIRS的主要病因为非感染因子,晚期新生儿感染因素是引起SIRS的主要病因;新标准的应用使SIRS的发生率和新生儿病死率下降;加强围生期保健,降低窒息发生率,减少羊水和胎粪吸入,及时控制感染是降低SIRS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vndrome,SIRS),是一种因感染或非感染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临床综合征。1985年由Coris首先提出,1991年美国胸病医师学会和美国危重病医学会(简称ACCP/SCCM)在芝加哥联合召开的讨论会上提出了SIRS的诊断标准。随后,Hayden等建议把上述概念应用于儿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高对危重病人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的认识。方法 分析 1 80例SIRS的临床资料 ,病人至少符合 2个SIRS的诊断标准 ,包括发热、体温过低、心动过速、呼吸急促或白细胞计数异常。结果  1 80例患者中细菌学检查 1 1 8例 (66 % ) ,阳性者 70例 (60 % ) ,死亡 8例 (1 1 4% )。 1 80例患者中符合SIRS 2项诊断标准者1 0 8例 (60 % ) ,3项者 54例 (30 % ) ,4项者 1 8例 (1 0 % ) ,死亡 1 6例 (8 9% ) ,死亡者均达到诊断标准的 3或 4项 ,均为多器官功能衰竭。从SIRS发展为严重全身性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时 ,病死率也逐渐增加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细菌感染、严重创伤等均可引起SIRS ,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对维持机体的内环境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硬化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36例肝硬化伴SIR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病情转归分为死亡组(52例)与存活组(8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肝硬化伴SIRS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的白蛋白、胆碱酯酶水平分别为(27.68±4.84)g/L和(2647.12±1 057.18)U/L,均低于存活组(t=0.007,P<0.01;t=0.017,P<0.05);死亡组血肌酐(Cr)、空腹血糖水平、白细胞总数、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的中位数分别为175.40 μmol/L、5.43 mmol/L、8.10×109/L、24.00 mg/L和1.20 μg/L,均高于存活组(Z=0.000、0.000、0.009、0.012和0.013,P均<0.05);此外,死亡组的中性粒细性百分比、肝性脑病发生率、消化道出血发生率、Child-pugh C级比例、败血症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和多部位感染发生率分别为(76.73±14.02)%、28.85%、34.62%、44.23%、34.62%、73.08%和90.38%,均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009、x2=28.950、42.810、18.260、16.680、41.177和78.440,P均<0.05).成组Logistic逐步回归筛选结果有意义的因素为:Cr>165 μmol/L (OR=6.590,95%CI:1.907~22.778)、消化道出血(OR=29.207,95%CI:4.506~189.290)、CRP>25 mg/L (OR=9.757,95%CI:1.732~54.969)、PCT>1 μg/L(OR=20.350,95%CI:2.617~158.264)和多部位感染(OR=30.760,95%CI:2.934~322.572).结论 Cr>165 μmol/L、消化道出血、CRP>25 mg/L、PCT>1 μg/L和多部位感染是肝硬化伴SIRS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很容易发生细菌感染、脓毒症和脓毒症所致器官功能衰竭.脓毒症是细菌感染触发机体免疫产生的过度炎症、凝血及削弱的纤溶反应的一种临床过程,通常按病情进展可分为三个阶段: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脓毒症已成为肝硬化住院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此文对肝硬化患者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处理以及预防策略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酒精性肝病发生及其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酒精性肝炎(AH)及酒精性肝硬化(ALC)疾病发生相关因素及严重程度.方法 按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肝病学组通过的临床诊断标准,分析241例AH及AL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LC患者日饮酒量、饮酒年限、总饮酒量与AH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C组中工人、农民及无业等低收入嗜酒者所占比例(48.39%)明显高于AH组(25.58%)(P<0.01).实验室检查示ALC组AST/ALT比值(2.63 ±4.74)显著高于AH组(1.01 ±0.52)(P<0.01);ALC组TG[(1.33±1.24) mmol/L]和CHOL[(3.14 ±1.25) mmol/L]显著低于AH组TG[(2.29±1.60) mmol/L]和CHOL[(4.27 ±0.79) mmol/L](P<0.01).结论 酒精性肝病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与饮酒量、饮酒年限及工作情况有关;AST/ALT比值、TG及CHOL值与酒精性肝病严重程度相符.  相似文献   

14.
结构脂肪乳剂在肝硬化病人中的产热及代谢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比较结构脂肪乳剂与长链脂肪乳剂在肝硬化病人的产热及代谢效应,以评估结构脂肪乳剂在肝硬化病保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6例经病理证实为肝硬化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交叉研究。第一组7例病人分别连续输注20%Intralipid或20%Struetolipid4h(0.25gTG/kg.h^-1)第二组9例病人分别连续输注上术脂肪乳剂和葡萄糖混合液6h(0.17gTG/kg.h^-1及0.1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探讨NAFLD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 873人依据体检情况分为NAFLD组和非NAFLD组及MS组和非MS组,分析体重指数(BMI)、血压、血脂、血糖(FBG)等因素与NAFLD的相关性。结果 (1)NAFLD患病率41.123%,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χ2=21.804,P<0.001)。MS患病率15.693%,MS组NAFLD患病率高于非MS组(χ2=99.171,P<0.001)。(2)NAFLD组BMI、FB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谷丙转氨酶(ALT)、尿酸(UA)值均高于非NAFLD组(P<0.001),谷草转氨酶(AST)值高于非NAFLD组(t=3.242,P=0.001),HDL-C值低于非NAFLD组(t=3.510,P<0.001);超重和(或)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TG、低HDL-C、高尿酸血症、MS阳性率均高于非NAFLD组(P<0.001),肝功能异常阳性率高于非NAFLD组(t=10.119,P=0.002)。(3)NAFLD患病率随着MS诊断标准中诊断项目的增多呈上升趋势(χ2=239.918,P<0.001)。结论 MS与NAFLD密切相关,并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机体对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产生的反应,是严重感染、败血症和休克发展到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的共同通路。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种调节因子的相互作用以及促炎反应和抗炎反应的平衡和失衡,深入研究其分子机制,将为SIRS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途径。此文综述了SIRS的病理生理过程及分子发病机制,涉及到炎症细胞激活、细胞因子产生及其主要的信号转导通路等,在此基础上,扼要介绍了生物反应调节治疗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及其后期肝病患者免疫状态,了解其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纳入临床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37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患者35例、乙肝肝癌(hepatocellular cancer,HCC)患者32例及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38例。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4+ /CD8+和Th1、Th2)的构成比,用ELISA法分析各组血清中Th1类(IFN-γ)、Th2类(IL-4)、Th17(IL-17)细胞因子的表达量。 结果 CHB、 LC、HCC与正常对照相比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4+/CD8+百分数比例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HB、 LC、HCC患者TH1(CD4+IFN-γ+)细胞频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P<0.05),CHB、 LC、HCC三组患者TH2(CD4+IL4+)均高于健康对照(P<0.05); 对应CHB、LC、HCC患者血清IL-4、IL1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CHB、LC、HCC患者血清中IFN-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程与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均有明显相关性(均P<0.05)。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及肝癌患者外周血存在T细胞亚群标志改变,提示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监测免疫功能并纠正免疫紊乱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滤除白细胞自体血回输对围手术期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自体血回输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自体血回收回输,观察组自体血滤除白细胞后再输给患者.两组患者分别于麻醉前(T1)、术毕(T2)、术后12 h(T3)、术后36 h(T4)采集中心静脉血标本,采用改良郭峰法检测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并行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2~T4时血浆IL-6、TNF-α、MDA浓度降低[T2:(17.8±1.6)ng/L比(20.8±1.3) ng/L、(17.4±2.3) ng/L比(23.1±2.1)ng/L、(4.31 ±0.33) nmol/L比(4.64±0.73)nmol/L;T3:(21.2±2.0) ng/L比(24.3 ± 2.4) ng/L、(12.3±2.1) ng/L比(18.6± 1.9) ng/L、(3.97±0.35)nmol/L比(4.43 ±0.64) nmol/L;T4:(22.0 ± 1.3) ng/L比(28.4±1.5) ng/L、(10.6±1.7) ng/L比(14.6±2.2)ng/L、(3.45±0.57) nmol/L比(3.95±0.40) nmol/L],T3~T4时RBC-C3bRR升高[T3:(15.3±1.3)个/100个RBC比(12.8±1.5)个/100个RBC;T4:(15.8 ±1.2)个/100个RBC比(13.0±1.5)个/100个RB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RBC-ICR、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滤除白细胞自体血回输有助于改善围手术期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全身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