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评价闭合复位、经皮桡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2月至2007年2月在"C"型臂透视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桡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共53例.患儿年龄2~12.6岁(平均为6岁2个月).伸直型51例,屈曲型2例.在臂从或静脉麻醉下和"C"型臂透视下,先行闭合整复骨折,然后经皮桡侧交叉穿入2枚克氏针固定.结果 本组4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56个月(平均为21个月).患侧肘关节伸直平均为-8°;屈曲平均为135°随访时无一例发生Volkmann挛缩、肘内外翻畸形、神经损伤.结论 在骨折复位满意后,采用经皮桡侧交叉克氏针固定,能避免损伤尺神经,避免骨折远端向尺侧的再移位,消除了肘内翻形成的因素;无切口,美观,创伤小;不需极度屈肘外固定,能防止前臂Volkmann挛缩的发生;住院时间短,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三人法闭合复位及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Ⅳ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45例Ⅲ型或Ⅳ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资料。按骨折分型对患儿进行分组, 将26例Ⅳ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A组, 其中男19例, 女7例, 平均年龄为5.5岁, 受伤侧为左侧12例, 右侧14例。将119例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B组, 其中男84例, 女35例, 平均年龄为5.4岁, 受伤侧为左侧73例, 右侧46例。收集患儿年龄、性别、骨折时间、手术时间及克氏针固定方式等;观察患儿术后针道感染、骨折愈合、神经损伤恢复、术后鲍曼角、提携角丢失和肘关节活动度等情况;术后肘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评估采用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所有患儿术后均未出现肘内翻、骨不连、骨化性肌炎或Volkmann缺血性挛缩, 术后提携角和肘关节活动度依据Flynn评分优良率均达到96%。A、B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受伤侧别以及骨折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儿手术时间较B组长, (36.3± 13.8) min比(31.3±13.8) min,...  相似文献   

3.
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严重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介绍用Swenson方法结合运用绷带手法复位并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方法80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年龄2~12岁,平均9岁。受伤至接受复位时间2~48h,平均为8h。在全麻或臂丛麻醉下,以Swenson方法牵拉,同时用绷带绕过肘前,产生从前向后的垂直力,屈肘120°旋前或旋后位固定,用1.6mm克氏针从内、外髁交叉打入,交叉点位于鹰嘴窝顶上。术后屈肘30°~40°石膏固定,3~4周拆石膏。结果74例经手法复位和克氏针固定后复位满意。6例经3次以上手法复位失败转为开放手术。2例术后有尺神经症状,3个月内恢复。针道感染3例,但不影响复位。轻型肘内翻5例,明显肘内翻需手术1例。3年内同一肢体再发肱骨髁上骨折1例。结论手法复位结合经皮克氏针固定,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降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发生率的方法。方法采用肘关节外侧切口入路,以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桡侧加压内固定治疗小儿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20例,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经6个月~7年随访,功能恢复良好,肘内翻发生率为5%。结论桡侧加压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是治疗小儿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满意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改良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改良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改良张力带钢丝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3例,屈曲型27例,伸直型36例,均为移位严重或手法复位失败或失去手法复位时机的病例。结果经临床平均1年8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周,3例发生肘内翻(内翻角均在5°以内),肘关节功能受限10°~20°2例,优良率93.6%。结论改良张力带钢丝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固定可靠,可早期主动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能预防肘关节活动受限,肘内翻发生率低,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闭合复位、闭合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Delee B型肱骨远端经骺板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 2015年6月收治并获随访的36例儿童Delee B型肱骨远端经骺板骨折患儿资料,其中闭合复位组(闭合复位石膏固定)7例,男6例,女1例;平均年龄21个月.闭合复位内固定组(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11例,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23个月.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组(行小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18例,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22.5个月.比较三组患儿术后1年肘关节功能及患侧与健侧提携角差别.结果 所有患儿获得12~60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所有患儿均在术后4周获骨折临床愈合.术后1年时,按照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闭合复位组优良率57.1%(4/7),闭合复位内固定组81.8%(9/11),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组100%(18/18).三组患儿患侧肘关节提携角与健侧差别分别为(17.4±5.2)°、(5.6±1.8)°、(3.5±0.8)°.三组比较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复位组3例和闭合复位内固定组1例均因肘内翻行髁上截骨术.三组均无骨折延迟愈合、骨筋膜室综合征及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治疗儿童Delee B型肱骨远端经骺板骨折,行有限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与闭合复位、闭合复位内固定相比,可获得更好的疗效,患侧后遗肘内翻程度更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闭合复位、经皮桡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2月至2015年2月笔者收治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67例,其中 GartlandⅡ型87例,Ⅲ型380例;伸直型445例,屈曲型22例。患儿年龄1岁1个月至11岁7个月(平均5.6岁)。均采用闭合复位、经皮桡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在静脉麻醉下和“C”型臂透视下,先行闭合整复骨折,然后经皮桡侧交叉穿入2~3枚克氏针固定。结果467中,43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为25.9个月)。根据功能标准评价:优402例,良22例,可10例,差0例,优良率97.7%;根据美观标准评价:优396例,良24例,可13例,差1例,优良率为96.8%。随访时无一例发生 Volkmann 挛缩、肘内翻畸形及尺神经损伤。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经皮桡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能减少尺神经损伤、肘内翻畸形及 Volkmann 挛缩等并发症,无切口,美观,创伤小,住院时间短,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临床效果良好,是一种较好的治疗Ⅱ型、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顺行弹性髓内针与逆行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近远期并发症,探讨顺行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优势。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作者采用弹性髓内针技术儿童治疗肱骨髁上骨折35例,为A组,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62例(为B组)GarlandⅡ型和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复位后交叉克氏针固定。分别对两组患儿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进行肘关节Mayo评分、ROM测量、提携角测量。结果A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及ROM评测均优于B组(P〈0.01,P〈0.05)。A组提携角改变较B组有明显优势,两组均无肘外翻发生。结论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较克氏针固定技术明显减少,尤其是在预防肘关节僵硬和肘内翻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克氏针钢丝张力带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对98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肘外侧或肘后正中切口,清理骨折断端,于直视下复位,用2枚克氏针交叉固定,1根钢丝8字缠绕固定于桡侧两个针尾。结果98例患儿经6个月~3年的随访,骨折一期愈合,肘关节功能正常,无肘内翻、肘外翻的发生。结论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操作简便,固定可靠,能有效的防止肘内翻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漂浮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受伤的机制及病理解剖的类型,评价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漂浮肘的疗效。方法 对1996年到2001年间的13例儿童漂浮肘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7岁。桡骨骨折13例,尺桡骨双骨折10例。桡骨骨折中9例为骨折断端完全分离,2例为Salter-HarrisⅡ型骨折,2例为青枝骨折。肱骨髁上骨折中8例为GartlanⅢ型,4例为Ⅰ型,1例为Ⅱ型。1例患儿有正中神经损伤。对Ⅱ、Ⅲ型的肱骨髁上骨折和移位的桡骨远程骨折,在直视下行手法复位和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中术后密切观察血循环。结果 按修订Flynn表对疗效作客观的评价。11例患儿前臂旋转和肘关节的功能正常,1例患儿有11°关节欠屈,8°前臂旋转受限。1例患儿有20°关节欠屈,15°前臂旋转受限。正中神经损伤的患儿,4个月后完全恢复正常。无肘内外翻畸形,无感染。本组患儿普遍有关节囊松弛。结论 在良好的麻醉下,行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治疗飘浮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介绍采用钛制弹性髓内钉固定高位髁上骨折及肱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性骨折的方法及初步治疗体会.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对10例这两种类型的骨折采用了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男7例,女3例;左侧4例,右侧6例;年龄2~12岁.高位髁上骨折5例,交界性骨折5例;其中斜形骨折4例,横形骨折6例.患儿均于受伤后24h内入院麻醉下行闭合复位钛制弹性髓内钉固定.术后上肢功能位石膏固定3周,3至6个月拔除弹性髓内钉.结果 所有10例患儿均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获随访,随访期最短2个月,最长21个月.从影像学及临床两方面对患儿进行评价,测定所有患儿最后一次随访的Baumann角(平均71.1°,64°~78°)、肱骨前线(均通过肱骨小头中1/3)且与肱骨小头中轴的夹角(37.5°,35°~40°),均在正常范围.肘关节功能最短在术后1.5个月,最长在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无一例功能受限.未发生尺神经损伤,无针尾激惹感染,弹性钉固定稳定无移动,无骨折再移位.结论 高位髁上骨折及肱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性骨折应视作髁上骨折中的两种特殊类型,治疗上应与常规髁上骨折区别对待,利用弹性髓内钉治疗这两类骨折可以获得较强的稳定性,且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穿针方式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随访大样本量的病例确定几种常用的穿针方式在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经本院手术治疗的Gar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60例,依据穿针方式分组:外侧分离穿针组92例、外侧平行穿针组138例、内外侧交叉穿针组144例、三针组86例.通过比较各组手术中和骨愈合时正位平片中Baumann角以及侧位平片中肱骨干与肱骨小头骨化中心的关系,分析各种穿针方式的稳定性.此外,还分别记录各组末次随访时的Flynn肘关节评分以及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并进行了比较.结果 对比各组手术中及骨愈合时正位片的Baumann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侧位片肱骨干与肱骨小头骨化中心的关系均未发生变化.各组末次随访时的肘关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均未发生医源性神经损伤.结论 我们所采用的4种穿针方式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没有差异.单纯外侧穿针足够稳定,而且能够避免尺神经损伤,但内外侧交叉穿针并不必然导致尺神经损伤.术中应力测试不稳定的骨折,外侧加用第三根针固定后,会得到足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in children are rare and constitute only 3% of all epiphyseal injuries. From 1992 to 2002 sixteen patients aged 4 - 15 years with a displaced fracture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were treated at our level I trauma unit. The mean follow-up of the patients was 23.8 months (8 - 72). Ten children had a metaphyseal fracture and six a Salter and Harris Type II injury. Only one metaphyseal fracture was treated conservatively; the other patients underwent surgery (ORIF [= ope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 in ten patients, CRIF [= closed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 in five patients). Follow-up examination showed no shortening or major angulation of the humerus in any of the sixteen cases. Fifteen children showed excellent and good results. There was only one average result in a polytraumatized child with additional injuries in both upper extremitie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 suggest performing ORIF/CRIF in displaced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in childre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用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手术治疗不能取得满意效果时,采用桡侧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们收治的13例应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随访时间最短术后6个月,最长42个月,平均25个月。肘关节功能评价(参照Flynn功能评定标准):优:11例;良:2例;可:0例,差:0例。结论当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经传统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治疗不能获得满意效果时,使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最常见的骨折.由于儿童肱骨远端特殊的解剖结构,使其不易获得稳定复位,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根据骨折时受伤机制的不同,将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绝大数患儿为伸直型;根据Gartland分型,又将其分为Gartland Ⅰ、Ⅱ、Ⅲ型.对于GartlandⅠ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建议采用前臂中立位、屈肘90°长臂石膏固定3~4周;对于GartlandⅡ、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近几年来,随着对肱骨髁上骨折研究的深入,对于穿针方式的选择出现越来越多的争议.也有部分学者报道了其他新兴的治疗方法,如弹性髓内针、单臂外固定架等,认为其术后不需要石膏固定,神经损伤发生率低,较传统克氏针内固定有一定优势.本文就目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方式、不同类型骨折治疗方式选择及其优缺点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超声与关节造影辅助下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远端骨骺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7年8月收治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骨科的30例肱骨远端骨骺分离的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25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20.7个月,年龄范围为10~38个月;患侧为左侧10例,右侧20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术中肘关节造影辅助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儿童肱骨远端骨骺分离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我科收治18例肱骨远端骨骺分离骨折的患儿,按Salter-Harris分型:Ⅰ型6例,Ⅱ型12例.没有合并神经损伤.均采用术中肘关节造影辅助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所有病例均行外侧经皮3枚克氏针内固定.术后肘关节石膏或支具外固定屈肘90°,前臂旋前位.术后拍片复查,根据愈合情况,3~4周拔除克氏针.然后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结果 随访6个月至2年,平均18个月.所有患肘屈伸活动良好,无肘内翻发生.按Flynn肘关节临床功能评定标准,优14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 儿童肱骨远端骨骺分离骨折术中较难判断复位效果.术中肘关节造影可以清楚显示肱骨远端内外侧关节软骨面,有助于判断闭合复位后的位置关系.闭合复位后经皮穿针固定可以维持良好的位置,防止术后的再移位,有利于减少术后肘内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