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跟痛症是指多种慢性疾患(跟骨滑囊炎、跟腱炎、跟腱膜炎、骨刺等)所致跟骨跖面疼痛,多发生于中年以后。对于一般跟痛症可运用局部封闭,中药外敷、小针刀治疗可得到治愈。对于顽固性跟痛症病因较多,往往采用单一方式治疗效果不佳,因而从1999~2004年我院用外科手术治疗顽固性跟痛症26例患者。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足跟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年7月以来,采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足跟痛150例,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50例中,男67例,女83例;年龄7~78岁。左侧57例,右侧79例,双侧14例;病程最短21天,最长21年;痛点部位:足跟内侧痛29例,足跟外侧痛13例,足跟正中、下部痛108例;病种:小儿跟骨结节骨骺炎11例,跟骨刺56例,跖筋膜炎34例,足跟下滑囊炎22例,跟骨内高压症27例。2 治疗方法21 针刺疗法 取穴:足跟内侧疼痛、压痛者取神门;足跟外侧疼痛、压痛者取养老穴;足跟正中、下部疼痛、压痛者取足跟痛点(大陵穴下08寸)。均取患足的同侧穴,双足同病取双侧穴。操作…  相似文献   

3.
顽固性跟痛症的选择性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顽固性跟痛症的病因复杂 ,治疗方法较多 ,但效果有时不太理想。 1995年7月~ 2 0 0 1年 5月 ,我科收治 4 0例顽固性跟痛症患者 ,根据不同情况以不同方法治疗 ,疗效满意。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 4 0例 ,男 2 6例 ,女 14例 ,年龄 2 0~ 6 4岁。共 4 4足 ,其中单足左侧 2 1例 2 1足、右侧 15例 15足 ,双足 4例 8足。均有长期慢性足跟疼痛 ,病程 6个月以上 ,反复发作 ,症状重。保守治疗无效。排除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创伤性关节炎、跟腱滑囊炎、跟骨骨骺炎、扁平足、骨结核、骨感染、骨肿瘤引起的跟痛。1.2 方法1.2 .1 清晨开…  相似文献   

4.
中药熏洗加按摩治疗老年跟痛症18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足跟部疼痛,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病变.常常不太引起重视。虽不是严重疾患,但往往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起居.笔者近年来采用活血化瘀、5削肿止痛、通经活络,软坚散结等中药熏蒸、浸泡加跟部按摩治疗老年跟痛症80例,取得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92例、女88例;年龄36~78岁,以50~65岁多见;患病时间3个月~8年;跟骨骨刺85例,跟腱腱滑囊炎31例,跟骨骨髓炎28例,腱膜炎36例。治疗方法1.方药组成:伸筋草、透骨草、昆布、海藻、皂刺、艾叶各30g,当归、川等、木瓜、苏木、川、草乌、泽兰、臼主、姜黄、木通、二活、乳没、地龙…  相似文献   

5.
中药薰洗治疗足跟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我们采用中药熏洗治疗足跟痛48例,效果满意.介绍如下。临床资料经治的48例均为得到随访的门诊病人,男6例,女42例;40岁以上者46例。病程1月~6年不等。临床表现:足跟痛,在跟骨跖面跟骨结节与跖筋膜附着或足跟处压痛。48例中伴跟底肿胀10例,行走时疼痛加重,晨起或久坐、站立时足跟不敢着地,步履艰难,其中伴有休息痛9例。48例均行跟骨正侧位X光片检查,共计57个跟骨,其中44个跟骨有骨刺形成。治疗方法1.方药组成:伸筋草20g,红花20g.炙马钱子10g,川芎25g,丹参25g,木瓜10g,牛膝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跟腱炎继发自发性跟腱断裂的原因及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切除钙化块、跟骨后上角截骨等手术方法治疗跟腱炎继发自发性跟腱断裂18例。结果随访6个月~5年,按Arner-lindholm评定标准,所有患者均为优良。结论采用切除钙化块、跟骨后上角截骨等手术方法治疗跟腱炎继发自发性跟腱断裂,治疗彻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足跟痛是临床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中老年易患此病,患者常在晨起或久坐站立踏地时,足跟部疼痛不敢着地、步履艰难,甚至有的患者休息时也痛,重症者需持拐移步,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足跟痛的治疗方法繁多,常用的有局部中药外敷、热醋疗法、局部封闭,鞋内用跟骨垫、手术切除骨刺,跟骨骨髓穿刺,跟骨钻孔减压等。上述这些方法,虽有一定疗效,但对顽固性跟痛症疗效均不十分肯定,作者从1990年至1994年2月,应用小针刀经皮松解治疗顽固性足跟痛121例153足,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吴春薇  郑萍  吴坚  鲁杰  闫安 《中国骨伤》2013,26(4):297-301
目的:评价牵伸训练联合双氯芬酸二乙胺超声透入以及牵伸训练联合脉冲超声波对跖筋膜炎的治疗效果,并比较其疗效。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2年3月治疗跖筋膜炎30例,分为3组:超声透入加牵伸组,脉冲超声波加牵伸组,单纯牵伸组,各10例。牵伸组男2例,女8例,平均年龄(46.7±6.5)岁,体质指数(26.7±2.8)kg/m2;脉冲超声波加牵伸组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45.8±6.1)岁,体质指数(26.4±3.4)kg/m2;超声透入加牵伸组男3例,女7例,平均年龄(48.4±8.0)岁,体质指数(25.4±3.0)kg/m2。超声透入加牵伸和脉冲超声波加牵伸组的超声治疗每日10min,每周治疗5次,共4周,其中超声透入加牵伸组耦合剂使用双氯芬酸二乙胺(扶他林)。另外,所有患者进行小腿后群肌、跟腱及跖筋膜的牵伸训练。在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及治疗3个月后,以视觉类比标度(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价晨起足跟痛,并抽取足部功能指数量表(foot function index,FFI)中的行动障碍子量表评价患足功能状态。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资料和足跟痛起始状态组间无明显差异。晨痛及行动障碍的改善:治疗1个月时超声透入加牵伸组改善较单纯牵伸组明显(P<0.05),3个月时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内比较显示3组晨痛及行动障碍在治疗前后的3个时间点均得到有效改善(P<0.05)。结论:单纯牵伸训练以及联合超声透入或脉冲超声波对治疗跖筋膜炎的晨痛和功能障碍均有效,而联合超声透入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跟痛症与跟骨结节骨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解跟痛症与跟骨骨刺的大小、方向及形状的关系,作者对1980~1985年间因跟痛症就诊的107例双足跟骨侧位X线片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并对其中30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结果与对照组30例(1994年7、8月间就诊的30例跟痛症患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提示:(1)跟痛症与跟骨骨刺的大小、方向及形状无关。(2)疼痛侧足踵厚度增加,提示跟痛症与足跟软组织炎症有关。(3)跟骨骨刺与年龄及性别有关,本组中年女性为高发组,年龄41~60岁女性为61例,占全组44.52%,是否与内分泌改变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4)跟痛症治愈后跟骨骨刺仍然存在,个别病例骨刺还会继续增大。  相似文献   

10.
跟痛症的病因、病机繁多且较复杂.跟骨骨刺被认为是引起顽固性足跟痛的病因之一.自2002年5月~2007年7月,作者设计并应用小切口磨削法对17例(17足)跟骨结节部位有明确压痛又有明显骨刺并且局封效果好的顽固性足跟痛患者行骨刺去除术,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足跟痛是一种极常见的临床症状 ,这里讨论的是足底跟骨结节前内下方处的疼痛。我院自 1992年 1月 - 2 0 0 1年 8月采用小针刀治疗跟痛症 6 8例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 8例中男 30例 ,女 38例 ;年龄 2 5~ 5 1岁 ,平均 36岁 ;左侧 2 7例 ,右侧 32例 ,双侧 9例 ;X线提示有跟骨骨刺者6 5例 ;6 8例均经药物、推拿、针灸、局部封闭治疗无效后才采用小针刀治疗。2 治疗方法  患者俯卧位 ,患侧踝关节前方垫一小沙袋 ,足跟朝上 ,将足垫稳。局部麻醉后常规消毒、铺巾 ,在压痛点最明显处进针刀 ,即在骨刺的尖端。刀口线与足纵轴…  相似文献   

12.
脉冲磁场治疗跟痛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跟痛症系跟骨跖面多种组织慢性损伤所致,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与劳损和退行性变有密切关系.常见原因有跖筋膜炎、跟骨下滑囊炎、跟骨骨质增生、足跟纤维脂肪垫炎等.  相似文献   

13.
足跟痛病是门诊骨外科一种常见病,以往多认为本病是由于骨质增生或骨刺形成引起。对该病的治疗也无特殊方法,致使患者悲观失望,近年来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对该病的病因有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认识,并摸索出了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解除了足跟痛病人的痛苦,现将我们的体会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我院外科自1975—1985年5月共诊治足跟痛病656例(均有简单病例记录、拍片和部分随访观察)其中男294例,女362例,发病至就诊时间最短一周,最长35年,而以发病半年内就诊者为最多见。年令20岁以下足跟痛的发病率颇少,30—40岁该病发病率最高,60岁以后的足跟痛发病串明显减少。在656例患者中,双足跟痛126例,其余均为单足跟痛,患足共752只,跟痛部位以足跟跖面内侧为最多见,中间次之,外侧最少,跟  相似文献   

14.
骨扫描在跟痛症诊疗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同位素骨扫描对跟痛症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跟痛症患者进行了双足骨扫描及X线摄片检查,并用25例无症状者作为对照,对治愈的8例患者跟踪观察。结果:发现骨扫描诊断阳性率高达98%,而放射学发现有骨刺者仅为54%,治疗后症状消失的患者骨扫描复查也转阴性,而骨刺仍然存在。结论:跟痛症不是由于骨刺所致,故X线检查帮助不大,而同位素骨扫描在跟痛症的诊断及疗效的评估中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跖筋膜炎     
跖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综合症。主要原因有:(1)足跟内侧小趾外展肌神经受压。(2)扁平足造成的跟骨内旋,足跟内侧牵拉力增加,引起足跟痛。(3)反复轻度的外伤。跖筋膜炎的典型症状是足跟部缓慢出现的疼痛。患者常感足跟部有一种烧灼感。行走时常有不舒服的感觉。跟骨内侧结节部位压痛。跖筋膜紧张、增厚。跟骨侧位 X 线片一般无异常所见。有的有骨刺生  相似文献   

16.
跟骨结节骨赘对足跟部压力的影响及其与跟痛症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跟骨结节骨赘对足跟部压力的影响程度及其与跟痛症的相关性.方法 2005年2月至2007年4月,32例(48足)跟痛症伴跟骨结节骨赘患者、24例(33足)跟痛症无跟骨结节骨赘患者、18例(28足)跟骨结节骨赘无跟痛症患者及40名健康志愿者,分为病例1~3组及对照组.经站立和行走规范训练后,应用计算机化的足底压力分析系统(F-Scan Mobile,Tekscan,USA)测量分析比较四组间足跟部的静态峰值压力、动态平均峰值压力及动态最大峰值压力差异.结果 在足跟部静态、动态平均及最大峰值压力测量中,四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测量状态下,组间两两比较结果近似,即跟痛症伴跟骨结节骨赘组、跟骨结节骨赘无跟痛症组足跟部峰值压力较跟痛症无跟骨结节骨赘组和对照组明显增高,但增加的程度不同,增幅最大是动态最大的峰值压力,跟痛症伴跟骨结节骨赘组和跟骨结节骨赘无跟痛症组分别达到(638.8±172.3)kPa和(510.2±85.6)kPa,而跟痛症无跟骨结节骨赘组和对照组仅为(382.5±61.3)kPa和(395.6±62.3)kPa.结论 跟骨结节骨赘可明显增加足跟部压力,跟骨结节骨赘伴跟痛症时压力增高更为显著,而跟痛症无跟骨结节骨赘时,足跟部压力并未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7.
跟内、外侧皮神经支的局部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跟内,外侧皮神经支的体表定位及其与足跟痛的关系。方法:解剖20例足踝部尸体标本,分别以内,外踝尖水平钱以及内,外踝尖与跟骨结节连线观测跟内,外侧皮神经支的体表定位。局部封闭跟内,外侧皮神经支治疗35例足跟痛患者,以“治愈,”,“有效”,“无效”标准进行评判疗效。结果:跟内侧皮神经支体表定位;内踝尖连接跟骨结节内侧突后最突出处连线中点的稍下方;跟外侧皮神经支体表定位;外踝尖至跟腱后缘水平线中点稍下方;临床局部封闭跟内侧皮神经支治疗足跟痛 的治愈率81.3%,而封闭跟外侧皮神经支的治愈率为41.7%,结论:跟内侧皮神经支卡压是产生足跟痛的主要原因,局部封闭跟内侧皮神经支治疗足跟痛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跟腱滑囊炎的诊断性分型及其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6-01诊治的196例跟腱滑囊炎,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自行设计诊断性分型。Ⅰ型,跟骨后结节增生不明显,长时间行走或站立有轻度疼痛;Ⅱ型,中度跟骨后结节增生,不伴有跟腱止点钙化,行走时出现疼痛;Ⅲ型,重度跟骨后结节增生伴跟腱钙化,行走时出现疼痛;Ⅳ型,重度跟骨后结节增生,长期病变造成跟腱断裂。本组Ⅰ型42例,Ⅱ型68例,Ⅲ型62例,Ⅳ型24例。Ⅰ型患者行非手术治疗,Ⅱ~Ⅳ型患者行手术治疗。结果 17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4(1.8~5.3)年。5例Ⅰ型患者非手术治疗无效,1年后手术切除跟骨后结节。2例Ⅳ型患者踝关节背伸活动度稍差。171例恢复正常生活,未诉特殊不适。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平均0.8(0~2)分,AOFAS评分平均91.7(88~96)分。结论跟腱滑囊炎诊断性分型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可针对不同患者合理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人足跟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人足跟痛的疗效,探讨老年人足跟痛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 40例老年人顽固性跟痛症患者给予抗骨质疏松(OP)药物治疗(益钙宁和钙尔奇D)。对照组40例给予抗炎镇痛药。在治疗前后皆拍跟骨的侧位X光片,同时测腰2-4的骨密度(BMD)。并对疼痛症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3个月后,治疗组疼痛基本消失,L2-4的BMD明显提高(P<0.05)。结论 老年人顽固性足跟痛,应考虑为骨质疏松所致。采用抗OP的疗法:即联合应用抑制骨溶解、促进骨生成和加速骨矿化的药物,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Haglund足跟痛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aglund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为跟腱附着点软组织增厚,X线片示跟骨后滑囊炎、跟腱炎、跟腱附着点浅表软组织肿胀及跟骨后上缘突出。原因是由于跟腱下端及周围软组织在跟骨与后侧鞋帮之间受挤压所致。作者认为跟骨蹠面内侧结节的骨性突出是此综合征的关键性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