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并分析该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对80例颅内动脉瘤用可控弹簧圈行血管内治疗,对其并发症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动脉瘤破裂5例,弹簧圈脱出至载瘤动脉5例,术中引起严重脑血管痉挛7例,载瘤动脉或邻近动脉闭塞2例,脑梗死2例,因并发症死亡6例;60例术后不同时期随访,无变化者50例,材料压缩6例,再通4例。结论随着栓塞技术的改进和材料质量的提高可以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弹簧圈栓塞疗效肯定;术后定期随访是必要的,尤其对部分栓塞者。  相似文献   

3.
2005年2月~2006年12月我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8例,Hunt-Hess Ⅳ级43例,Hunt-Hess Ⅴ级15例,均经CT及DSA确诊,男33例,女25例;年龄28~72岁,平均58.7岁;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13例,前交通动脉瘤28例,大脑前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11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2例;动脉瘤大小为3~6 mm 30例,7~10 mm 15例,11~20 mm 11例,>25 mm 2例;CT发现严重SAH 19例,SAH合并脑室出血18例,SAH合并颅内血肿11例,脑内血肿3例,脑室出血1例,SAH合并脑内血肿及脑室出血5例;早期手术3例,未纳入分析,其余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组(A组)34例和保守治疗组(B组)21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20例急症期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患者的护理进行了探讨,术前护理中避免诱发颅内动脉瘤再破裂的各种危险因素,加强心理护理,使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以及术中合作,术后的护理,及早期发现和预防并发症,及对偏瘫患者在栓塞治疗满意,病情稳定后的早期进行被动功能锻炼,是提高治愈率及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01月~2013年12月血管内治疗的3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40个动脉瘤)的临床治疗以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防治。结果该组颅内动脉瘤成功栓塞40个,其中100%栓塞34个,95%栓塞4个,90%栓塞2个。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术中血管痉挛12例,症状性血管闭塞2例,无术中死亡。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确切,具有微创、安全等优点;提高手术操作水平,减少和正确处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出血期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和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应用 ,治疗颅内动脉瘤已不成问题。但首次出血后再出血 ,如延期手术 ,有很多病人因未早期治疗而死亡。从 1994年至今 ,作者应用血管内栓塞的方法 ,治疗了 2 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 (7d内 )破裂动脉瘤 ,效果良好。一、临床资料与  相似文献   

7.
聂冬丽  王富君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0):1377-1378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围手术期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尽早发现并发症并及时处理。结果:脑血管造影证实7例动脉瘤栓塞达100%,其中1例因血管痉挛出现局灶性癫痫小发作,经精心治疗护理,症状消失。结论:术前术后积极有效的护理对保证手术成功、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9.
动脉瘤囊内闭塞经历了一个可脱性球囊至游离弹簧到可脱性弹簧的发展过程。可脱性球囊囊内栓塞可撑破动脉瘤,也可因“水锤效应”造成动脉瘤扩大而复发或出血[1]。此后,游离弹簧圈用于动脉瘤瘤内栓塞,但不可控制,一旦推出微导管则不能回撤,易发生弹簧圈逸出动脉瘤造成正常血管栓塞,且多数不能完全栓塞动脉瘤或不能致密填塞。近几年,可脱性弹簧的应用极大地扩展了囊状动脉瘤的栓塞范围,使80%以上的动脉瘤可通过血管内栓塞治愈。目前常用的可脱性弹簧圈有两种,一种为机械解脱性弹簧圈,另一种为电解解脱性弹簧圈(GDC),两种弹簧圈有不同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6月~2012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进行血管内栓塞手术,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夹闭治疗手术,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行血管内栓塞手术后,38例治疗成功,1例有好转,1例出现一次性偏瘫。栓塞后立刻行脑血管造影表示动脉瘤腔填塞满意,手术无死亡病例。对照组行夹闭手术后,8例完全康复、14例手术后恢复良好,2例因手术后出血再次手术,2例出现动眼神经麻痹症,2例死亡。结论血管内栓塞手术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上存在一定优势,可以广泛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AN)是一种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AN破裂常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AN占85%,AN破裂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再出血与急性脑积水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其治疗方法为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2.
贺慧兰  汪麟  王娟  慕彬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5):1410-1412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原因,它是一种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疾病,尤其是Hunt&Hess分级达到Ⅳ~Ⅴ级的病例,治疗和护理都有很大风险.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颅内动脉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血管性病变,为颅内动脉局部的异常膨出。发病率、致死率高。它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死亡率高达25%-26%。自1991年Gugliulimi等  相似文献   

14.
对我院接诊的l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采用电解及水解可脱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18例动脉瘤中14例被100%闭塞,4例90%闭塞,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3例在术中出现颈内动脉痉挛。除l例老年患者术后因并发肺部感染及消化道出血死亡外,其余17例患者出院3个月以后均行CT复查随访,未发现再出血病例,2例患者因头痛再次行DSA检查,未发现动脉瘤复发,恢复效果满意。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是防止动脉瘤再出血的有效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总结经开颅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两种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统计近两年我科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24例的临床资料、治疗方式及结果,其中前循环动脉瘤22例,后循环动脉瘤2例。结果:24例患者中,手术夹闭6例,栓塞18例。恢复良好21例,轻残2例,重残1例。结论:两种方法均行之有效且可互补,治疗时应全面客观综合分析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围手术期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尽早发现并发症并及时处理。结果脑血管造影证实7例动脉瘤栓塞达100%,其中1例因血管痉挛出现局灶性癫痫小发作,经精心治疗护理,症状消失。结论术前术后积极有效的护理对保证手术成功、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聂冬丽  王富君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9):1377-1378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围手术期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尽早发现并发症并及时处理.结果脑血管造影证实7例动脉瘤栓塞达100%,其中1例因血管痉挛出现局灶性癫痫小发作,经精心治疗护理,症状消失.结论术前术后积极有效的护理对保证手术成功、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57例,按照动脉瘤是否规则分为规则组和不规则组,比较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情况差异,其中规则组122例,不规则35例。两组术中共发生血管破裂出血的患者13例,其中弹簧圈栓塞治疗9例,相对采用球囊辅助技术栓塞2例,支架辅助技术栓塞患者2例。结果对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的患者,迅速栓塞后开颅清除血肿7例,侧脑室外引流5例,腰大池外引流2例;出院时恢复良好7例,轻度瘫痪5例,重度瘫痪1例,死亡1例。动脉瘤栓塞术中破裂出血与患者本身和施术者都有密切关,一旦发生术中破裂出血,必须针对原因迅速果断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法,继续对动脉瘤进行填塞,如果处理得当,多数术中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良好,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AN)是一种严重的血管性疾病,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原因,可占SAH病例的85%[1]。1991年Guglielmi发明的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coil,GDC)[2]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次重大突破,它迅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临床效果。方法对近半年来收治的Ⅱ.Ⅳ级破裂动脉瘤10例,均在急性期(3d内)行血管内治疗。结果对于急性期破裂出血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可根据瘤体的部位,性状采用血管内治疗与综合治疗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能明显降低动脉瘤患者的死亡率和病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可靠,创伤微小,适应症更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