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应用脑氧饱和度监测手段探讨颈动脉体瘤手术围术期脑氧供需平衡的管理与维护特点。方法通过对20例颈动脉体瘤患者围术期脑氧饱和度(rSO2)、动脉压和颈内动脉反流压等监测,维护患者术中脑氧供需平衡。结果颈动脉体瘤患者阻断患侧颈内动脉期间rSO2与阻断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侧rSO2在阻断中较非术侧显著下降(P〈0.05);术侧阻断后rSO2在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未能恢复到阻断前水平(P〈0.05),3例患者因术中反流压过低行动脉旁路术。结论术中rSO2监测对患者围术期脑氧供需平衡的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腹部手术围术期脉搏氧饱和度的监测朋立超,后承林(附属弋矶山医院麻醉科)老年病人围术期的高死亡率及并发症之常见诱发因素之一是低氧血症。本文通过监测50例老年病人围术期脉搏氧饱和度(SPO2),以反映同期血氧浓度的变化。1资料及方法选择上腹部手术(... 相似文献
3.
4.
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远远低于其他组织器官,因此在围术期保证大脑氧供和氧耗的平衡极为重要。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监测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的引入有助于临床工作者早期识别脑缺血和缺氧的发生,其应用也逐渐从最初的心脏外科手术扩展至非心脏外科手术。但NIRS技术监测的rSO2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明确近红外光谱监测脑氧饱和度时的相关影响因素,有助于人们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了解这项新技术的使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主动脉瘤手术患者术中脑氧饱和度的变化与脑部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评价两种脑保护方法的效果。方法30例主动脉瘤手术患者中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24例,Stanford B型4例,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部瘤1例,假性胸腹主动脉瘤1例。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合并选择性顺行脑灌注(ASCP)下行主动脉弓部替换22例(ASCP组);在单纯DHCA下行胸降主动脉替换8例(DHCA组)。于术中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NIRS)进行持续脑氧饱和度(TOI)监测。结果出现脑部并发症患者8例。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术中转机前TOI分别为70%±5%和69%±8%,分别降至58%±8%和55%±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循环期间DHCA组TOI从77%±6%降至52%±7%,ASCP组TOI从75%±6%降至71%±7%;两组间TOI的下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度的TOI降低与脑部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DHCA合并ASCP与单纯的DHCA相比,具有更好的脑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围术期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cO2)监测用于指导脑氧供需平衡在巨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患者脑保护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37例巨大腹膜后肿瘤手术患者,围术期监测rScO2、动脉血气分析、桡动脉压和心输出量等,以rScO2为主要观察指标进行临床干预,改善和维护患者术中脑氧供需平衡.结果 肿瘤切除过程中rScO2较切除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有效的临床干预,肿瘤切除后rScO2与切除中比较显著提高(P<0.05);2例患者循环波动大,rScO2监测数值低于50%,术后出现苏醒延迟和癫痫发作.结论 术中rScO2监测对患者围术期脑氧供需平衡的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全面监测与有效调控是患者良好转归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影响广泛的重要健康问题[1-2]。脆性骨折患者术前如不能及时有效纠治IDA,则术后贫血将加重,造成细胞、组织、器官缺血缺氧,术后神经认知功能错乱、免疫功能障碍、术后康复延迟,致残及死亡率明显增加[3]。根据《静脉铁剂应用中国专家共识》[4],“目标血红蛋白(Hb)”在IDA的临床治疗中至关重要,它是决策铁剂治疗剂量和疗程的核心,但目前临床并没有一个安全、客观、公认的标准来决定“目标Hb”。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Glenn手术后早期脑部淤血状态对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紫绀型先心病行双向Glenn手术的患儿50例,根据术后CVP高低分为两组,C组为低CVP(CVP最高不超过13mmHg)20例,P组为高CVP组(CVP最低不小于13mmHg)30例,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分别检测术前(未吸氧)、术前(麻醉诱导)、术后2h、术后24h、术后3d、术后5d的TOI,同时记录术后各点的CVP、BP、HR、SPO2等。结果: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体重、射血分数、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经皮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术后TOI较术前均有升高(P<0.05),T0~T2TOI在C组与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T5P组的TOI值高于C组,且在CVP超过19mmHg时TOI与CVP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为-0.788,P<0.001)。结论:Glenn手术术后早期脑氧代谢失衡,并且与CVP的增高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同时合并有颈动脉疾病的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因素,以提高对该类 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至2014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4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合并颈动脉狭窄 的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12例。所有患者在处理颈部病变后再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其手术效果及随访 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术后出现偏瘫,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短暂性脑缺 血发作1例,5例患者在术后1周再发脑血管后循环梗死。12例患者术后48 h内出现神经损伤表现。早期使用主动脉内 球囊反搏9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胸骨哆开3例;术后早期出现心房颤动27例。总计死亡2例。随访1~7年,随访率为 90%,44例患者脑缺血症状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6例患者诉心绞痛症状再发,但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血 管造影无异常发现,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恶性肿瘤死亡。结论: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患者一旦合并颈动脉疾病, 其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概率更高,但颈动脉狭窄并不是该类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卒中的唯一原因,其他危险因素同样 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推导出局部脑血流量丧失指数(rCBFLI)的计算公式,根据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的资料推导对脑血流量丧失比率的计算方法。方法与结果分析31例一侧和12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TCD检查资料,推导出MCA狭窄的狭窄指数(STI)公式:STI=1-[正常平均血流速度Vm0÷狭窄处平均血流速度Vm1]·[狭窄后脉动指数PI1÷正常脉动指数PI0]],并推导出(PI1÷PI0)可能等于(狭窄后血流量Q1÷正常血流量Q0),则:局部脑血流量丧失指数(rCBFLI)=[1-(Q1÷Q0)]·100%=[1-(PI1÷PI0)]·100%。采用rCBFLI 公式计算出31例一侧MCA狭窄后的rCBFLI。采用Pearson法统计分析,得出31例一侧MCA狭窄的rCBFLI、STI与狭窄处平均血流速度(Vm1)相关系数分别为r=0.76(P<0.001)和r=0.83(P<0.001);将55侧MCA狭窄的rCBFLI值分别与Vm、STI比较,相关系数分别为r=0.76(P<0.01)和r=0.81(P<0.001)。结论推荐rCBFLI作为评估颅内某支动脉狭窄后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血流量下降程度的指标之一,结合STI指数观察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重建在头颈外科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颈动脉重建术在头颈外科的临床应用进行评价.方法 7例累及颈动脉的头颈部恶性肿瘤采用瘤体连同颈动脉切除与颈动脉重建术,术前TCD、DSA、SPECT、动脉残端压等检查,术中用SHUNT管分流,根治性颈清扫术、肿瘤及受累动脉切除、采用大隐静脉重建颈动脉、胸大肌肌(皮)瓣或前臂皮瓣覆盖重建动脉移植段和组织缺损区.术后3、7、14、21、28d TCD测量颈动脉Vm、PI、RI指标值.结果所有病例术后病情平稳、伤口无感染、肌皮瓣均成活,术后颈动脉彩超显示血流通畅,重建血管Vm、PI、RI指数正常,Willis环通畅,观察期间均末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颈动脉重建术既能给晚期头颈癌累及颈动脉患者提供一个彻底根治的机会,又可大大降低死亡率及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河南省新郑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均行急诊颈动脉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记录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并分组;比较2组颈动脉超声血流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1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于次日凌晨采血测定血清中的HCY、hs-CRP水平、血脂水平,应用颈部血管彩超将178例患者分成颈动脉狭窄组103例(轻度狭窄33例、中度狭窄36例、重度狭窄34例)和无颈动脉狭窄组75例,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37例作为对照组。颈动脉狭窄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体质量、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斑块检出率(81.46%)、颈动脉狭窄检出率(57.8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伴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CY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P<0.05);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重度狭窄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HCY、hs-CRP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HCY、hs-CRP水平在预测伴有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有无合并颅脑血管狭窄的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期间脑氧饱和度的差异.方法 24例冠心病冠脉搭桥术患者,根据术前颅脑血管超声筛查结果分为合并颅脑血管狭窄组和无颅脑血管狭窄组,ASAⅡ~Ⅲ级,术中常规监测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脑电双频指数(BIS)、体温(T)、氧饱和度(SctO2).观察组内和组间各时间点脑氧饱和度变化趋势和差异.结果 体外循环期间,SctO2明显下降(P<0.05),合并颅脑血管狭窄组患者脑氧饱和度数值低于无颅脑血管狭窄的患者,两组患者术后均无认知功能障碍和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期间,冠心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脑氧饱和度下降,合并颅脑血管狭窄的患者,脑氧饱和度下降持续时间更长,下降程度更为严重,需要更加积极谨慎的管理,预防神经系统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ICA)狭窄与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MRI上的病灶模式。方法常规MRI和FLAIR序列研究脑梗死的形态学表现,利用DSA定位MCA/ICA血管狭窄程度,对照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41例患者(ICA65例,MCA76例)MRI上缺血病灶模式分为4种:区域梗死、皮质下梗死、边缘带梗死和弥散小梗死。MCA组中皮质下梗死的发生率较ICA组高(47.4%vs27.7%;χ^25.74,P〈0.05);ICA组中区域梗死的发生率较MCA组高(32.3%vs5.2%;χ^217.57,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病变患者多见于皮质下梗死,而ICA病变患者多见于区域梗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衡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头部CT或头部MRI证实为责任病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按狭窄程度分为三组,A组未见狭窄及轻度狭窄(〈50%),B组中度狭窄(50%-69%),C组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70%),并DSA证实狭窄血管跟责任病灶具有相关性。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进行内科综合治疗,于入院当天及第7、14.,21天给予评分。结果纳入了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病率88%。A、B、C三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96.O%)显著高于B组(68.8%)(P〈0.01);而B组总有效率(68.8%)与C组(41.6%)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96%)高于C组(41.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之间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有关。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可能影响神经功能评分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预后,狭窄越严重神经功能评分越高,早期顸后越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