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7 毫秒
1.
生物材料血小板粘附性的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方法,建立了评价生物材料血小板粘附性的模型。该模型既考虑了血小板粘附试验的各项结果,又反映了不同评价指标在材料血液相容性评价中的可靠性。因此,本工作为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定量化综合评价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血液相容性是生物材料研究领域里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血液相容性是一个涉及血液和生物医学材料表面作用的复杂现象 ,影响因素繁多。对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的测试和评价同样是一个复杂问题 ,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和方法。本文以聚氨酯为例 ,对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概念、生物医学材料表面和血液的相互作用以及评价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与生物材料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血小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作了综述。着重介绍了血小板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反应机制及改善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途径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人工材料与人工脏器的生物相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许多装置都是用金属、玻璃、陶瓷和高分子等材料制作的,现在一般把这些医用材料统称为“生物材料”(Biomaterial)。研究这些材料,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快速、准确地评价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这对于研究新生物材料和加快研究周期将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只有少数体外试验能对表面进行很好的表征,并与体内试验结果有相关性。因此,本文结合作者的研究工作,简要介绍生物材料与血液的生物相容性以及生物相容性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材料—血液间相容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血液相容性材料、材料—血液间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基础、血液相容性的评价方法等几方面的内容 ,并对将来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研究方法和从分子水平上设计新型生物材料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评价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材料从本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已发展到了第三代,即高功能医用生物材料阶段。用于心血管系统的生物材料在研制时及临床使用之前,首先要准确地评价其与血液接触后的血液相容性。六十年代初,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率先对用于人工器官的生物材料进行了血液相容性评价,但由于多年来对凝血及抗凝血机理还末完全了解,故迄今为止,国内外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统一的血液相容性评价体系,各试验室采用的评价方法、途径各不相同,评价结果也相差甚远,无法相互比较。NIH1985年最新版的“血液与材料相互作用指南”一书对以前的血液相容性评价方法已做了较全面的  相似文献   

7.
在生物材料研究中,大概最引起争论和发生误解的概念就是血液相容性。目前已设计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血液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试验体系,但只有少数体外试验能对表面进行很好的表征,并与体内试验结果有相关性。正象以前所讨论的那样,要使材料与血液相互作用的重现性好,必须对材料进行很好的表征。  相似文献   

8.
背景:人工血管取于合成材料,是最常用的血管代用品,如何提高血管的通畅性和人工血管材料的相容性是在近年来人工血管研究的重点。目的:综述人工血管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归纳近年来国际在生物材料和血液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出现的一些新方法和视点。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2001至2014年的文献,检索词分别为"人工血管,生物材料;Biomaterials,Artificial blood vessels"。结果与结论:血液相容性材料的研究虽然历经了很多年,但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血液相容性的影响因素繁多,除血液固有成分外,材料表面界面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材料表面界面特征优化及改性已成为提高其血液相容性的重要途径,但现有的评价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敏感指标和有效阳性对照材料的选择及其评价结果量化等。因此良好血液相容性材料的研制及合理、高效血液相容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依然需要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9.
聚氨酯的血液相容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血液相容性是生物多材料研究领域里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血液相容性是一个涉及血液和生物医学材料表面作用的复杂现象。影响因素繁多。对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的测试和评价同样是一个复杂问题,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和方法。本文以聚氨酯为例,对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概念、生物医学材料表面和血液的相互作用以及评价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体外评价方法,用特异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Ⅲa)的单克隆抗体SZ-21以固相放射免疫法对人血清白蛋白、人血纤维蛋白原及鼠尾胶原镀膜材料管表面粘附血小板进行定量测定。 试验结果说明本研究建立的新方法可快速、准确、定量地测定生物材料吸附血小板的性能,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生物材料对蛋白抗原决定簇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正>1生物材料表面改性改进和发展生物医用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以及生物材料分子相容性评价新方法研究。今后对材料生物相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①生物医用材料对组织、器官的  相似文献   

12.
四种国产嵌段聚醚聚氨酯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四种二元醇扩链的嵌段聚醚聚氨酯材料血液相容性综合评价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与生物材料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血小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作了综述。着重介绍了血小板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反应机制及改善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途径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聚乳酸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生物材料,随着改性聚乳酸生物材料的大量出现,对其生物相容性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关注热点。文章概述近年来国内外对聚乳酸类生物材料在细胞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等方面所进行的生物相容性研究,汇集被该领域学者普遍采用并接受的技术指标、实验方法和评价体系,论述聚乳酸类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与方向进行展望。希望聚乳酸类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体系尽快得到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就材料-血液间相容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血液相容性材料、材料-血液间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基础、血液相容性的评价方法等几方面的内容,并对将来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研究方法和从分子水平上设计新型生物材料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作为生物材料,尤其是植入型材料,它们同机体组织和血液的相容性能是很重要的性质.而这两者在任何一种材料的实际使用中却又是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对于不同用途的材料其侧重点又不全相同.以植入型生物材料为例,按其接触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与血液接触和与其它组织接触(如皮肤、结缔、骨组织)两大类,本文拟就同血液相接触的医用高分子材料抗血栓性能与其表面结构的关系、材料表面血栓形成的机制以及材料血液相容性的一般评价方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体外评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体外实验因其快捷、方便、特点 ,通常被用作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评价的初步筛选实验。在体外血液相容性评价中 ,需选用合理的血液与材料接触模型、敏感而又特异的检测指标 ,在整个实验中尽量避免外界非待测材料对血液的激活作用。另外接触时间、接触方式、切变率以及参照材料的选择等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近年来 ,体外评价方法虽已取得很大进展 ,但仍有待于标准化 ,以更有效地评价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18.
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70,自引:3,他引:70  
综述了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的安全性原则和功能性原则研究进展。在生物学评价方法研究中,最活跃的是细胞毒性试验方法和血液相容性评价方法。本文引入了“生物功能性原则”概念,对生物材料引起的生物功能变化,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专家们认为改善抗凝血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可以明显提高抗凝血生物材料的抗凝血性能。 目的:评价聚酯类和钛类抗凝血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 方法:以文献检索的方法探讨聚酯类和钛类抗凝血生物材料对血液中红细胞、血小板、白蛋白、纤维蛋白以及凝血因子等的影响,并通过溶血试验、动态凝血试验、血小板黏附试验、血清蛋白吸附试验、复钙试验以及乳酸脱氢酶释放试验等分析聚酯类和钛类抗凝血生物材料的抗凝血性能,从而评估聚酯类和钛类抗凝血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 结果与结论:聚酯类抗凝血生物材料及钛类抗凝血生物材料的溶血率明显降低,血小板黏附较少,白蛋白的吸附量增加,纤维蛋白原的吸附明显减少,复钙时间及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表现出较高的抗凝血性能,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是较为理想的抗凝血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血栓形成及凝血发生机制、目前提高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技术、血液相容性的研究及评价方法等几方面的内容;另外,还分析了当前血液相容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将来从分子水平上设计新型血液相容性生物材料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