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对35例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同时选用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均进行认知功能测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简易智能检查量表(MMSE)、数字广度和100→1的分数经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上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更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
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郝成国 《河北中医》2005,27(3):228-229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6 7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应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对照组35例应用复方丹参片治疗,治疗前后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治疗组11项血液流变学指标中,除外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血沉方程K值外其余指标均有显著性改善(P <0 .0 1)。治疗组治疗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 <0 .0 1)。结论 通心络胶囊可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结合针刺治疗脑梗死急性期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47例符合标准的脑梗死急性期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针刺组和针药结合组,针药结合组在单纯针刺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通过MMSE评分对2组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2组治疗后认知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均0.01),且针药结合组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结合针刺治疗可明显改善脑梗死急性期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2006年10月-2007年10月,笔者采用通心络胶囊治疗脑梗死患者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又称钴结合蛋白,在持续心肌缺血存在的情况下,IMA会持续升高。目前,IMA作为早期诊断急性心肌缺血的研究较多,但国内尚缺乏对于IMA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近年来,笔者观察脑梗死患者IMA的变化及中成药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IMA的影响,进一步探讨IMA水平与脑梗死发生过程中的关系以及通心络胶囊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通心络胶囊治疗脑梗死2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自1999年起应用通心络胶囊治疗脑梗死25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50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52~73岁;发病时间最长6天,最短2小时。全部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风病”诊断标准,并CT检查确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 2 治疗方法 两组常规治疗方法为用5%葡萄糖针250ml+脑活素针20ml,5%葡萄糖针250ml+清开灵针60ml,葡萄糖盐水针250ml+维脑路通针0.6各静滴,每日1次。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通心络胶囊4粒,每日3次,疗程为2周。对照组加用复方丹参片3粒,每日3次,疗程为2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1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同时,口服通心络胶囊,4粒/次,1d3次。2组均15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4.8%,对照组为73.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通心络胶囊治疗脑梗死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慧君 《河北中医》2005,27(10):726-726
2003-01-2003-03,笔者应用通心络胶囊治疗脑梗死3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通心络胶囊治疗脑梗死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嘉川 《河北中医》2000,22(4):294-295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4粒,每日3次;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维脑路通2粒,每日2次.2组均用药3周为1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对比无显著差异(t=1.623,P>0.05);2组治疗后评分减少值比较则有显著差异(t=2.105,P<0.05);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减少分数达6分以上比率比较有极显著差异(χ2=10.00,P<0.01).结论通心络胶囊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刘娜 《亚太传统医药》2014,(18):117-118
目的:观察血塞通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血塞通静脉滴注,观察组在血塞通治疗基础上联合服用通心络胶囊。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1.31±3.62)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0.87±4.54)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迅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回药扎里奴思方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扎里奴思方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的评估。 方法: 将84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内科基础治疗相同,试验组42例采用扎里奴思方,对照组42例应用尼莫地平片,疗程28 d。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指数的变化。 结果: 两组病例于治疗7,14,28 d后进行比较,试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 0.05),但试验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总有效率88.09%,对照组69.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指数两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以治疗组7,14 d作用尤为明显(P < 0.05)。 结论: 脑卒中患者给予扎里奴思方能够促进缺损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脑梗死后遗活动不利及日常生活能力的下降,是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sICAM-1)的表达规律及灯盏花素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将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灯盏花素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分别检测脑梗死患者起病第1、4、7、14日时的sICAM-1浓度。结果入院后第4、7日灯盏花素治疗组患者血清sICAM-1浓度明显低于常规治疗对照组。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对缺血脑组织神经元保护作用的机制与其阻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抑制ICAM-1表达、减轻脑缺血组织的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针刺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颖  王进 《中国中医急症》1997,6(6):246-247
本文报告采用头针结合体针配合电针疗法对33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CBF)治疗前后对比观察P<0.01,有显著变化。治疗前,33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CBF低于45ml/100g/min,22例低于40ml/100g/min,15例低于35ml/100g/min。治疗结果:33例患者中有16例CBF低于45ml/100g/min,8例低于40ml/100g/min,4例低于35ml/100g/min。具体数据经统计处理显示:针刺对本病患者CBF有良好调节作用,这种作用是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14.
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分成疏血通治疗组和复方丹参对照组,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评价、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液流变学、凝血4项的检测。结果疏血通组较对照组显著改善神经缺损、血黏度和降低纤维蛋白原,且无出血倾向。结论疏血通能显著降低纤维蛋白原、血液黏度以及神经缺损度,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涤痰汤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涤痰汤加减的汤药口服,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的变化。结果:①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9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INS、ISI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涤痰汤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并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将发病48 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64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针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针灸治疗,疗程均为14 d,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变化。结果:治疗14 d后,针灸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针灸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恢复有确切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进一步探讨大豆磷脂对脑梗塞的治疗作用。方法 :发病 48h内 ,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在 2 0~ 30分的脑梗塞患者 42 1例分成 3组 :基础组 6 0例 ,脑梗塞常规治疗 ;胞二磷胆碱组 12 0例 ,基础组药物加胞二磷胆碱再加ATP治疗 ;大豆磷脂组 2 41例 ,基础组药物加大豆磷脂 10 g治疗。分组后立即治疗 ,发病后开始用药时间不同 ,但都在 48h之内。疗程 2 8天。结果 :疗程结束时 ,基础组、胞二磷胆碱组、大豆磷脂组的脑梗塞体积分别为 (7 0±2 8)cm3 、(6 4± 3 2 )cm3 、(5 2± 2 8)cm3 ,3组相比F =6 917,P <0 0 0 1,基础组、胞二磷胆碱组与大豆磷脂相比 ,Dunnett检验 ,t值分别为 4 4 15和 3 70 6 ,均P <0 0 1;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分别为 (11 2 6± 9 80 )分、(12 35±9 17)分和 (15 0 4± 10 32 )分 ,药物和发病后开始用药时间对疗程后神经缺损积分作用的 2因素析因设计资料方差分析 ,F药物 =5 843,P <0 0 1,F时间 =1 2 30 ,P >0 0 5 ,药物与时间的主成分分析 ,药物的贡献率为 0 5 2 73,时间的贡献率为 0 4 72 7;以死亡、恶化、无效、进步、显著进步、基本痊愈为序 ,3组综合疗效结果Ridit分析 :Ridit值分别为 0 4 397、0 4 436和 0 5 430 ,χ2 =12 5 5 ,P <0 0 1。结论 :大豆磷脂对急性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对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30 d后的临床疗效及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经依达拉奉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疗效和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上,都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即刻和治疗后7d的侧枝循环代偿改善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它能有效改善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提高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死中医治疗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简要论述急性脑梗死中医治疗的现状,提出现代中医治疗急性脑梗死应关注的问题,并指出急性脑梗死的发病主要由肝肾不足、脾气亏虚而引发。临床治疗中应重视气虚、肾虚与血瘀的关系,并对活血、凉肝、清热解毒、化痰祛瘀等治法的运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