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双血供CT灌注(DI-CTP)可同时定量评估肺动脉(PA)和支气管动脉(BA)供血,显示病理状态下二者供血比例变化,提供肺部病灶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信息,有助于鉴别良、恶性病变。本文就DI-CTP用于肺部疾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CT扫描对膀胱癌术前分期具有重要的价值,直接关系到外科手术或治疗方式的选择,对预后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CT扫描对膀胱癌术前分期具有重要的价值,直接关系到外科手术或治疗方式的选择,对预后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增强螺旋CT对体内上尿路结石化学成分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6例有结石标本的上尿路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治疗前采用GE High speed CT/i螺旋CT机行非增强结石扫描,扫描参数为120 kV,320 mA,螺距0.6:1,扫描层厚为5 mm.在CT软组织窗测量结石平均CT值.将获取的结石样本采用红外光谱自动分析系统进行化学成分定性分析.经统计学分析,找出各种成分结石的相应CT值范围.结果 非增强螺旋CT扫描156例结石的软组织窗CT值范围为128~ 1663亨氏单位(hounsfield unit,HU).共发现纯结石57例,其中纯一水草酸钙结石28例,纯尿酸结石19例,纯羟基磷灰石10例,混合结石99例.一水草酸钙、尿酸、羟基磷灰石三种纯结石的软组织窗平均CT值分别为(915.4±142.9) HU、(469.7±55.1) HU、(868.4±168.8)HU.尿酸结石与一水草酸钙结石、尿酸结石与羟基磷灰石之间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纯尿酸结石和137例其他成分结石的软组织窗平均CT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结石的软组织窗平均CT值< 550 HU为标准诊断纯尿酸结石,其灵敏度为92.8%,特异度为98.1%,阳性预测值为88.5%,阴性预测值为99%,诊断符合率为98.1%.结论 非增强螺旋CT平扫用于判断上尿路结石成分效果满意.根据软组织窗CT值不同,可将体内尿酸结石与其他成分结石区分.软组织窗平均CT值<550 HU可作为纯尿酸结石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5.
C臂CT扫描用于TACE治疗肝细胞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C臂CT(CCT)扫描在TACE治疗肝细胞癌中的价值。方法对80例接受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行CCT扫描。观察患者CCT图像检出肝内病灶的情况,并与DSA及治疗前其他影像学检查的检出情况进行比较;观察CCT图像对病灶异常供血动脉的显示情况,评价其对于TACE操作的指导作用。结果 80例患者中,CCT扫描检出病灶139个,其中4例患者较64排螺旋CT扫描共多检出5个病灶,2例患者较常规DSA检查共多检出2个病灶。TACE治疗前,77例患者CCT扫描显示131个病灶供血动脉清晰满意,其中28例(28/77,36.36%)为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治疗提供了直接的帮助;发现4例患者肝癌病灶异常供血动脉,1例病灶供血动脉走行异常显示清楚。结论在应用TACE治疗肝细胞癌过程中,CCT扫描有助于检出肝内病灶、显示病灶供血动脉和动脉异常走行,对TACE操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少血供兔VX2肝移植瘤模型动脉栓塞后影像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并筛选少血供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效果及经肝动脉注射碘油沉积情况。方法开腹种植转移瘤于35只新西兰大白兔肝叶,移植成功后经筛选出少血供移植瘤16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只,插管至腹腔干;实验组8只,插管至肝固有动脉或左肝动脉,术后1周进行CT扫描,观察碘油沉积情况,分别取肿瘤进行HE染色及检测VEGF蛋白表达。结果16只少血供VX2移植瘤模型兔插管成功11只,5只失败。对照组成功者5只插管至腹腔干,实验组6只插管至左肝动脉或肝固有动脉,造影发现肿瘤血管稀疏或不可显示,术后CT扫描发现实验组碘油在瘤内呈环形沉积;对照组5只肝移植瘤中VEGF表达阳性2例,弱阳性3例;实验组6只移植瘤中强阳性4例,阳性2例。结论兔肝动脉血管解剖与人相似,超选择至左肝动脉,暂时阻断肿瘤动脉血供后栓塞化疗,对少血供肿瘤治疗效果较好。CT对术后碘油沉积情况检测方便,可靠,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7.
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CT检查不仅有助于明确直肠病变的性质,还可判断病变侵犯肠壁的深度、向外蔓延的范围和远处转移部位,是直肠癌术前评价的主要影像学检查之一[1]。本研究分析直肠癌局部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CT(multi—sliceCT,MSCT)在活体肝移植术前供肝体积测量中应用价值。方法11例活体肝移植病例术前均实施MSCT扫描,对MSCT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对不同后处理方法测量肝脏体积的准确性及便利性进行比较。结果11例患者中,与图像重建层厚Vitrea0.5mm描绘法比较,以Vitrea5mm和10mm以及安科公司的ViewerPACS数字图像系统10mm层厚描绘法测量的全肝脏体积以及右半肝体积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MSCT可作为术前评估肝脏体积的可靠检查方法,Vitrea10mm描绘法极大地简化了肝脏体积测量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SCT在右叶活体肝移植(LDLT)术前供体筛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名拟行肝右叶捐献的志愿者于LDLT术前行MSCT腹部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由2名医师观察肝脏血管系统的显影情况(采用4分法进行评价)、解剖结构及变异,并对最终作为供体接受肝右叶切除术者的CT表现及术中所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名医师对肝动脉(HA)、门静脉(PV)、肝静脉(HV)分支及副肝静脉(AHV)显影情况的评分均为3~4分,观察者间一致性好(Kappa值分别为0.84、1.00、1.00和1.00)。40名志愿者中,HA正常19名,变异21名;PV正常28名,变异12名。10名志愿者因HA变异影响肝右叶捐献而被排除,包括7名肝右动脉(RHA)纤细和3名S4段肝动脉(S4A)变异;7名志愿者因PV变异被排除,包括2名PV右前支起自门静脉左支(LPV)、3名三叉型PV和2名门静脉右支(RPV)短干。最终包括2名RPV短干、1名PV右后支起自PV主干及2名三叉型PV在内的共15名志愿者作为供体接受肝右叶切除术。LDLT术中所见15名供体的肝脏血管系统解剖结构均与术前MSCT检查结果相符。结论MSCT是LDLT术前评价供肝血管系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CT引导下经皮化学消融术治疗腹、盆腔乏血供转移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化学消融术治疗腹、盆腔乏血供转移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11年8月20例在我院接受CT引导下经皮化学消融术治疗腹、盆腔乏血供转移瘤患者的资料。选用18~22G千叶针、PTC针或酒精针,在CT引导下直接穿刺病灶。将超液态碘化油、奥沙利铂、无水乙醇按1∶2∶2的比例制成混合乳剂缓慢注入病灶,尽量使之充满病灶。术后随访1~46个月。结果术后6例患者影像学示恢复正常或仅留有纤维条索或钙化影,14例患者病灶体积较治疗前缩小≥50%,总有效率100%。10例伴会阴部、臀部、下肢疼痛、活动受限的患者中,6例症状明显缓解,4例疼痛消失。术中和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引导下经皮化学消融治疗腹、盆腔乏血供转移瘤创伤小且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诊经动脉栓塞术中应用锥束CT判定DSA疑似责任动脉是否为大咯血责任动脉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动脉栓塞治疗的31例大咯血患者的资料。急诊栓塞术中对DSA疑似责任血管行锥束CT成像,根据锥束CT图像判断其是否为肺内靶病灶的供血动脉,从而判定其是否为大咯血责任血管。对经锥束CT判定的责任血管及锥束CT难以确定的疑似责任血管进行栓塞,对经锥束CT判定的非责任血管不予栓塞。结果 31例均于急诊动脉栓塞治疗后24 h内停止咯血。37条动脉为DSA疑似责任动脉;其中29例(29/31,93.55%)患者34条(34/37,91.89%)疑似责任动脉经术中锥束CT可明确鉴定其是否为大咯血责任动脉,包括责任动脉11条(11/37,29.73%)、非责任动脉23条(23/37,62.16%),另2例(2/31,6.45%)患者3条(3/37,8.11%)DSA疑似责任动脉经术中锥束CT仍未明确判定其是否为大咯血责任动脉。结论大咯血急诊经动脉栓塞术中应用锥束CT有助于准确判定DSA疑似责任动脉是否为真正的责任动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基于增强CT的影像组学模型,探讨其鉴别卵巢浆液性囊腺瘤(SC)与交界性浆液性肿瘤(SB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9例卵巢SC患者及31例SBT患者的CT资料。由2名医师分别采用AK软件分析CT图像,勾画ROI,提取影像组学参数。对获得的影像组学特征参数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对卵巢SC与SBT的诊断效能。结果共提取396个影像组学参数,经降维处理后得到5个特征参数,分别为Percentile_(10)、Percentile_(15)、SA、LRHGLE_(a90,o1)及LRHGLE_(a90,o7)。2名医师提取参数的一致性良好(组内相关系数均0.75)。以上述5个特征参数构建Radscore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Radscore模型对鉴别诊断卵巢SC与SBT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0、0.91、0.79,在测试集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6、0.90、0.73。结论基于增强CT的影像组学模型能够有效鉴别卵巢SC与SBT。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多次采集计划CT(MAPCT)获取前列腺癌靶区运动数据及直肠形变,评价治疗前靶区各向位移与直肠形变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2例接受放射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于靶区内置入金标志物,于单次采集计划CT后第1、2及3天行3次MAPCT扫描,获得靶区各向位移数据和直肠戴斯相似系数(DSC);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靶区位移与直肠形变之间的相关性,以直肠DSC为自变量(X),以MAPCT登记匹配位移为因变量(Y),对具有相关性的指标进行一元回归分析。结果前后方向靶区位移与直肠DSC呈正相关(r=0.915,P0.05);左右及头足方向位移与直肠DSC无明显相关性(r=0.341、0.397,P均0.05)。前后方向靶区位移与直肠形变量的一元回归方程为Y=-20.39+26.56X(P=0.001)。结论利用治疗前MAPCT数据可预估前后方向直肠形变,优化前列腺癌放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鉴别胸腺瘤组织学分型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6例经病理证实的胸腺瘤患者,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159)及测试集(n=67);利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鉴别胸腺瘤组织学分型的影像组学模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鉴别胸腺瘤组织学分型相关的临床及CT表现,构建临床模型和联合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CT特征的影像组学列线图。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3种模型鉴别胸腺瘤组织学分型的效能并比较其差异,评价影像组学列线图的临床价值。结果 最终基于增强动脉期及静脉期CT筛选出19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以建立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由患者年龄、重症肌无力、病灶CT表现形态、侵犯邻近组织及动脉期CT值构成。训练集中,影像组学列线图及影像组学模型区分低危组胸腺瘤与高危组胸腺瘤的AUC (0.91、0.89)均高于临床模型(0.79,Z=3.62、2.49,P均<0.05),而影像组学列线图与影像组学模型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4,P=0.12);3种模型在测试集中的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阈值概率为0.1~1.0时,影像组学列线图的临床获益均大于临床模型及影像组学模型。结论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和基于临床、CT表现及影像组学特征的影像组学列线图均有利于鉴别胸腺瘤组织学分型,后者临床获益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儿童肾恶性横纹肌样瘤(MRTK)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9例MRTK患儿,观察其CT表现。结果 19例MRTK中,11例以血尿为主诉就诊;病变位于左肾10例、右肾9例,均为单发病灶,位置多邻近肾门,最大径4.53~15.32 cm,平均(8.42±2.77) cm;其中11例呈类圆形,8例为不规则形;12例边缘呈分叶状,7例边缘基本光滑;13例边界不清,6例边界清楚;CT平扫呈混杂密度肿块,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肾实质,内见多发坏死囊变;其中14例见较明显的偏心性囊变,囊实性交界区多模糊不清;12例瘤体内见出血,5例见细线状或砂砾状钙化;10例肾周包膜下积液/血,6例肾包膜增厚;9例侵犯肾盂或肾窦。术后病理提示9例侵犯肾包膜,4例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9例整合酶相互作用蛋白1(INI-1)均(-)。结论 儿童MRTK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估多支肾动脉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0例患者腹部MSCTA资料,根据横断面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观察多支肾动脉数目、起源、走行、入肾位置及其分型。结果460例中,多支肾动脉发生率为30.65%(141/460),左肾、右肾发生率分别为21.08%(97/460)、17.83%(82/4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T表现,多支肾动脉Ⅰ型(副肾动脉型)119例(119/460,25.86%),Ⅱ型(多支相仿型)22例(22/460,4.78%),男、女性间多支肾动脉发生率及其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MSCTA可准确评估多支肾动脉并进行分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DCT在肝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经病理证实的肝门胆管癌31例,分析术前MDCT检查,观察肿瘤病灶大小、部位、强化方式、周围及远处侵犯情况、肝内胆管扩张以及肝脏、胆囊等改变,并与手术及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该组中MDCT定性诊断符合率达93.5%.77.4%的病例MDCT判断梗阻部位及Bismuth-Corlette分型与手术结果相符.MDCT判断分期与临床及TNM分期总的符合率为71.0%,Ⅰ期达100%.结论 MDCT能够较好地检出肝门胆管癌和评价侵犯范围.有助于术前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评估腹部增强CT诊断及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自发性腹膜后血肿(SRH)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SRH患者,4例经腹部增强CT、1例经平扫CT、2例经超声诊断;均通过造影明确责任动脉后予以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记录总造影用时,即首次造影与末次造影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7例SRH中,6例造影可见明确责任动脉,均成功予以栓塞,随访至术后30天,病情均稳定;1例未见明确责任动脉,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病情稳定。4例经增强CT诊断SRH总造影用时32~60 min、中位用时47.5 min,其余3例总造影用时36~80 min、中位用时63.0 min。结论 腹部增强CT有助于诊断SRH及显示责任动脉、提高治疗效果;经导管动脉栓塞可有效治疗SRH。  相似文献   

20.
CT灌注成像在肝癌TACE术后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肝癌TACE术后活性灶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术后均行肝脏CT平扫、CT灌注成像及常规肝增强扫描并以三者作为术后影像学随访的手段。根据灌注扫描所得图像自动生成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对比剂的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和肝动脉指数(HAI)。以再次肝动脉造影结合临床随访作为“诊断金标准”进行临床诊断试验与评价。结果TACE术后肝癌活性灶与非瘤区肝组织的BF,BV,MTT,HAI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PS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50)。CTP的诊断正确率=91.07%;灵敏度-95.74%;特异度=66.67%;阳性预测值=93.81%;阴性预测值=75.00%;阳性似然比=2.74;阴性似然比=0.13;Youden指数=57.82%。结论CT灌注成像在肝癌TACE术后活性灶评估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