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比较水凝胶弹簧圈和铂金微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资料和方法回顾我院从2003年11月~2008年6月行水凝胶微弹簧圈和铂金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9例51个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病例,其中Hunt-Hess分级Ⅱ级28例,Ⅲ级21例。27个动脉瘤全部采用铂金微弹簧圈栓塞,24个采用水凝胶弹簧圈栓塞。比较2种栓塞方法的安全性和使用弹簧圈的数量。结果铂金微弹簧圈组完全致密栓塞25个,瘤颈残瘤2个,6月后复查残留瘤颈消失,平均每个动脉瘤使用弹簧圈5.4个;水凝胶弹簧圈组完全致密栓塞24个,暂时性对侧肢体轻偏瘫2例,平均每个动脉瘤使用弹簧圈4.2个;2组均随访6~18月,未见复发。结论水凝胶微弹簧圈和铂金微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都安全有效,水凝胶微弹簧圈可显著提高栓塞的致密程度,且可减少弹簧圈的使用数量,但是否可减少栓塞后动脉瘤复发仍有待进一步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hydrocoil和裸弹簧圈在填塞率、弹簧圈长度和数量、治疗费用及治疗的远期效果. 方法 选取该该科2005年12月~2007年6月使用hydrocoil栓塞的40例颅内动脉瘤,同时选取2000~2005年问40例在体积和形状相似使用单纯裸弹簧圈栓塞的颅内动脉瘤作为对照组.对比指标包括填基率(VPO)、弹簧圈长度和数量、弹簧圈的费用、治疗的稳定性.结果 hydrocoil治疗组较裸圈组获得明显的高填塞率(VPO)(84.8%~29.8%;P<0.001),降低了每个动脉瘤的弹簧圈总长度(33.2~44.3cm),但增加了治疗费用(58 350~40 170元).造影随访时间平均为10.6个月,较裸圈组显示较低的复发率(12%~24%).结论 使用hydro-coil栓塞颅内动脉瘤可显著提高致密填塞率、减少弹簧圈使用长度,降低复发率和再治疗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水凝胶弹簧圈联合铂金微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我院从2006年11月到2008年1月行水凝胶微弹簧圈联合铂金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7例19个颅内动脉瘤病例,其中Hunt-Hess分级Ⅱ级7例,Ⅲ级10例. 结果 完全致密栓塞18个,瘤颈残瘤1个,暂时性对侧肢体轻偏瘫2例.6月后复查残留瘤颈消失,随访6~18月,未见复发. 结论 水凝胶微弹簧圈联合铂金微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可显著提高栓塞的致密程度,但是否可减少栓塞后动脉瘤复发仍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4.
卒中     
手术和血管内治疗后颅内动脉瘤的延迟再出血率低,水凝胶涂覆弹簧圈和惰性铂金弹簧圈在颅内动脉瘤中栓塞形成的比较:填充密度、弹簧圈长度和数量、操作程序、费用、住院时间和治疗耐久性的影响,-二聚体是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脑动静脉畸形手术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判别预测模型,与口服抗凝剂治疗相关的脑内出血患者在神经重症护理治疗时的血肿增大和预后:应用维生素K、新鲜冷冻血浆和凝血酶原复合物急性治疗策略的比较.[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栓塞的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锋存 《疑难病杂志》2009,8(9):560-561
<正>颅内动脉瘤破裂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死率和致残率高,及时有效地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极为重要。随着血管内栓塞技术和材料的发展,电解可脱式铂金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我科2006年2月—2008年10月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0例,出现并发症7例,对其危险因素、处理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要点、并发症及疗效.方法 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33例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颅内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并进行有效地对症治疗.结果 33例动脉瘤患者成功栓塞30例,术中血管痉挛2例,再出血3例,其中死亡1例.术后1月内血管痉挛4例,脑积水2例,脑梗死1例.结论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早期栓塞及有效地术后处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大中型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36例,接受普通弹簧圈栓塞31例,并对术后随访2年。结果 67例脑动脉瘤患者,使用可膨胀弹簧圈栓塞治疗组36例,致密栓塞为29例,大部栓塞7例;使用普通弹簧圈栓塞治疗组共31例,致密栓塞16例,大部栓塞15例,两组间的致密栓塞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4)。结论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大中型动脉瘤能够提高致密栓塞率,降低动脉瘤复发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栓塞的致密程度.方法 对1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栓塞治疗,其中16枚动脉瘤的栓塞中应用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6例前交通动脉瘤,5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瘤,2例为椎动脉梭形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15例为破裂出血动脉瘤,Hunt-Hess分级Ⅰ级6例,Ⅱ级3例,Ⅲ级2例,Ⅳ级1例,Ⅴ级1例.1例为未破裂动脉瘤.动脉瘤的最大径为3.2~16mm,平均(6.8±3.2)lnln.结果 13枚动脉瘤完全致密栓塞,3枚瘤颈残瘤.随访3~16个月,预后满意,1例复发,1例死亡.结论 使用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的,可以有效提高栓塞的致密程度.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常见可无任何症状不易发现,一般破裂后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入院。且再次破裂出血病死率高达40%以上。因此,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极为重要。我院自2001年7月~2005年12月对25例破裂后颅内动脉瘤经DSA诊断后采用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GDC)施行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取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动脉瘤复发及再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科120例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患者,术后定期随访,术后6个月、12个月或再出血时行DSA脑血管造影复查,观察动脉瘤的复发、再出血情况,以及动脉瘤栓塞程度、大小、瘤颈对动脉瘤复发的影响.结果:120例患者中动脉瘤复发10例,复发率8.33%,再次破裂出血的1例,再出血率为0.83%.结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率及再出血率较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用电妥可脱性微弹簧圈(Guglidlmi detachable coils,GDC)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在全麻下,采用GDC-10系统行栓塞治疗57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行脑血管造影复查。结果:全组无与操作有关的死亡及永久性并发症,脑血管造影复查示动脉瘤闭塞稳定,无再出血发生。结论:GDC人破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选择适宜的患者,改进操作技术,可进一步提高闭塞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秦伟  胡天刚  王海英  漆素兰  姜扬 《西部医学》2013,25(7):1076-1077,108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47个瘤体,其中28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2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 40例患者栓塞成功39例(97.5%),1例行手术夹闭。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是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栓塞治疗效果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破裂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适应症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可解脱弹簧圈对47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痊愈46例,自动出院1例,致密栓塞39例,大部栓塞8例,支架辅助1例.术后随访38例,随访时间3个月~1.5 a,随访期间无再出血病例.结论 前交通动脉瘤的弹簧圈栓塞治疗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其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4.
黄海东  赵凯  屈延  顾建文  夏勋  林龙  张辉 《四川医学》2009,30(2):155-157
目的探讨和总结应用LEO自膨式支架结合水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1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均采用先放置LEO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再将微导管经支架网孔放入动脉瘤腔填塞水解脱弹簧圈瘤腔进行栓塞,术后6-12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12例全部技术成功,载瘤动脉通畅;10例宽颈动脉瘸完全闭塞,1例闭塞〉95%,1例闭塞〈95%;1例后交通动脉瘤栓塞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经治疗后恢复正常,其余11例恢复顺利:12例临床随访6-12个月无动脉瘤再出血或脑血栓形成,其中DSA随访5例无支架狭窄及动脉瘤复发。结论联合使用LEO自膨式支架和水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完全有效的.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颅内专用的LEO自膨式支架为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方便,可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保持栽瘤动脉通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介入杂交手术平台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效果,并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手术治疗前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7例(共23个动脉瘤),同时比较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2D-DSA)、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3D-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17例病理证实为颅内动脉瘤患者中2D-DSA共检出16例,1例微小血泡样宽颈动脉瘤因病灶太小漏诊,准确率为94.12%,3D-DSA全部检出,准确率达100.0%,但两种检测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0,P=0.310)。15例宽颈动脉瘤术中达到致密栓塞;2例未破裂颈内动脉巨大宽颈动脉瘤予以较疏松填塞。1例双侧大脑中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因术前出血量大,栓塞治疗后行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术。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30个月,16例恢复工作,1例呈迁延性昏迷状态(治疗3个月)。复查DSA16例动脉瘤消失,1例疏松填塞的巨大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瘤腔仍有血流灌注,但动脉瘤未增大。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能够有效提髙颅内复杂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成功率,同时可有效防止再出血,提髙复杂动脉瘤的治愈率,期间应用DSA技术可确保治疗安全性,并对预后做出可靠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弹簧钢圈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45例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6例为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弹簧钢圈栓塞术,术后依动脉造影评价栓塞效果。[结果]45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100%栓塞35个,95%栓塞6个,4个90%栓塞。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1周再次破裂出血,无死亡病例。[结论]血管内弹簧钢圈栓塞是治疗脑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9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评价指标包括:影像学结果、临床预后和手术合并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动脉瘤复发和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45.9±11.1)岁。破裂动脉瘤58例,Hunt-Hess Ⅲ~Ⅴ级9例。单纯弹簧圈栓塞48例,球囊辅助栓塞28例,支架辅助栓塞15例。颅内动脉瘤复发12例(13.2%)。Cox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破裂史、大动脉瘤及宽颈动脉瘤是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良好临床预后80例(87.9%),高Hunt-Hess评分是预测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2例患者出现手术相关合并症。结论 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预后良好;动脉瘤大小、瘤颈和破裂史是预测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入院时高Hunt-Hess评分的动脉瘤患者病死率及残疾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的侣9例(198个)颅内动脉瘤早期(出血后3d内)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l-II级105例,m级48例,Ⅳ级34例,Ⅴ级2例;均采用电解或水解脱式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32例宽颈动脉瘤采用球囊瘤颈成型弹簧圈栓塞术,16例宽颈或者梭形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例假性动脉瘤单纯采用带膜支架植入闭塞,1例载瘤动脉单纯采用球囊闭塞,2例动脉瘤采用胶水或者胶水加弹簧圈栓塞.结果 198个颅内动脉瘤完全致密栓塞166个,不完全致密栓塞21个,不完全栓塞10个,栓塞失败1个;术中发生出血6例.术后发生再出血2例,死亡3例.结论 对Hunt-Hess分级Ⅰ~Ⅳ级的患者实施急诊介入治疗安全可靠,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防止或减少并发症,明显降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提高动脉瘤栓塞效果的途径 ,用显微吻合静脉袋移植的方法 ,建立犬的动脉瘤模型。分别以醋酸纤维素 (CAP)和可控弹簧圈 (WEDC)栓塞动脉瘤模型 ,在术后 2 4h、2周和 2月进行造影复查 ,并在栓塞后不同时期 ,分别抽取动物进行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的病理学研究。结果 :WEDC栓塞效果显著优于CAP(P <0 .0 1 ) ,且无相关并发症 ;CAP组 1 2枚动脉瘤中 ,4枚栓塞后出现载瘤动脉的狭窄或闭塞 ,2枚栓塞后 1周内破裂出血。病理检查发现WEDC动脉瘤腔内 2 4h后被弹簧圈和疏松的血栓所填充 ;CAP栓塞的动脉瘤腔内被CAP致密填塞 ,但早期动脉瘤壁急性化学损伤明显。从栓塞后 2周开始 ,2组动脉瘤颈部逐渐被新生的内皮组织所封闭 ,动脉瘤内部的血栓开始机化 ,但CAP组的炎症反应明显强于WEDC组 ,动脉瘤壁的损伤进一步加重 ,破裂动脉瘤的破裂点附近的瘤壁严重破坏。栓塞后 2个月 ,2组动脉瘤内的血栓都被被纤维组织代替 ,动脉瘤颈部被完整的内皮组织所封闭。结果提示 :WEDC仍然是目前安全可靠的动脉瘤栓塞材料 ,CAP因为其化学腐蚀作用和使用中控制困难 ,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时机与患者的手术效果及预后关系。方法:对本院2010年7月~2015年6月手术治疗的251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起病至手术时间分为早期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3d内手术)63例、中期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4~10d进行手术)89例、晚期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10d手术)99例,并根据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早期组患者预后良好48例(76.19%)、中期组预后良好52例(58.43%)、晚期组预后良好40例(40.40%),早期组的预后良好率显著的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患者,中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显著的优于晚期组患者。对于Hunt-HessⅠ级、Ⅱ级、Ⅲ级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早期组的预后良好率显著的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患者,中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与晚期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Hunt-Hess IV级、V级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早期组、中期组的预后良好率显著的高于晚期组患者,早期组和中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组发生脑积水率1.59%、中期组发生脑积水率3.37%均显著的低于晚期组患者的12.12%。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是否增加患者并发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