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评估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长时间步行前后整体和局部的矢状面影像学参数。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就诊的98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根据行走前矢状面参数将患者分为两组:代偿组(行走前矢状面平衡,矢状面躯干偏移<40 mm且骨盆倾斜角>20°)和失代偿组(行走前矢状面失平衡,矢状面躯干偏移≥ 40 mm且骨盆倾斜角>20°)。步行15 min前后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矢状面参数,包括矢状面躯干偏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比较两组步行15 min前后脊柱矢状面参数,并对每组步行15 min前后矢状面躯干偏移变化值与其余矢状面参数变化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代偿组19例,其中女16例、男3例,平均年龄为(64.1±5.9)岁,BMI为(24.2±4.6)kg/m2;失代偿组79例,其中女67例、男12例,平均年龄为(66.7±7.2)岁,BMI为(24.9±5.1)kg/m2,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步行前,代偿组患者腰椎前凸角大于失代偿组(Z=2.784,P=0.003),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和矢状面躯干偏移均小于失代偿组(Z=1.953,P=0.028;Z=3.815,P<0.01);两组间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胸椎后凸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步行15 min后,两组间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躯干偏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步行前比较,代偿组和失代偿组患者步行15 min后骶骨倾斜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躯干偏移均增大(代偿组Z=1.718、P=0.043,Z=2.198、P=0.015,Z=3.875、P<0.01;失代偿组Z=1.842、P=0.031,Z=1.943、P=0.021,Z=2.917、P=0.002),骨盆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均减小(代偿组Z=1.639、P=0.047,Z=3.624、P<0.01;失代偿组Z=1.812、P=0.039,Z=3.893、P<0.01);失代偿组患者步行15 min后胸椎后凸角也较步行前增大(Z=2.287,P=0.012)。代偿组、失代偿组患者步行15 min前后矢状面躯干偏移变化值均与骨盆倾斜角变化值呈负相关(rs=-0.519、-0.625,P=0.024、0.001),与骶骨倾斜角变化值、腰椎前凸角变化值、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变化值均呈正相关(代偿组rs=0.519、0.645、0.645,P均<0.05;失代偿组rs=0.625、0.407、0.407,P均<0.01)。结论 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长时间行走后矢状面平衡的代偿机制逐渐减弱或消失,骨盆及脊柱伸肌肌群的疲劳可能是代偿机制消失的原因。对于初次就诊时矢状面躯干偏移<40 mm、骨盆倾斜角>20°的患者,建议在行走15 min后再次拍摄X线片重新评估是否存在潜在的矢状面失平衡。  相似文献   

2.
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及这些参数与腰椎滑脱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4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退变性腰椎滑脱组)和58例无滑脱的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腰椎后凸角(TLK)、胸椎后凸角(TK)、矢状面躯干偏移(SVA)等矢状位参数,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矢状位参数的差异。以腰椎滑脱率为因变量,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退变性腰椎滑脱组和对照组患者PT、PI、SS、LL、TLK、S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间T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L、PT是影响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矢状位参数PT、PI、SS、LL、TLK、SVA明显改变,LL、PT是影响腰椎滑脱程度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骨折和脊柱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抽取72例行椎体成形术为研究对象,对入组患者进行脊柱X线扫描,详细记录骨盆指数、骨盆倾斜角、骶骨斜坡、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和C7矢状位比值,根据随访1年后是否存在新发椎体骨折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探讨引发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骨盆指数、骨盆倾斜角、腰椎前凸角和胸椎后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骶骨斜坡、骨盆倾斜角和C7矢状位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骨斜坡、胸椎后凸角和C7矢状位比值是导致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不同节段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矢状位脊柱-骨盆参数的差异以及与髋臼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1例单节段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的资料,所有受试者均为Ⅱ度滑脱,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分为L4滑脱组(n=43)及L5滑脱组(n=48)。所有患者均拍摄腰椎过伸过屈位以及正侧位X线片,测量过伸过屈位和侧位片的矢状位髋臼前倾角(acetabular sagittal inclination,ASI)与脊柱-骨盆参数,对两组的ASI变化范围与脊柱-骨盆参数的差异性以及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L5滑脱组比较,L4滑脱组的ASI翻转有着更明显的翻转范围(P<0.01)。L4滑脱组的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小于L5滑脱组(P<0.05)。L4滑脱组的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略小于L5滑脱组,L4滑脱组的LL翻转范围小于L5滑脱组(P<0.05),这表明L4滑脱的患者脊柱平衡所需的LL代偿更小,且脊柱活动范围更大。L4滑脱组与L5滑脱组的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以及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均可见PI与PT、SS、LL翻转范围密切相关(P<0.05),且ASI翻转范围与PI、PT、SS、LL翻转范围均密切相关(P<0.05)。结论 不同节段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在同等滑脱程度下,髋臼活动程度、PI、LL以及腰椎活动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测量成人脊柱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和骨盆参数,探讨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主要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5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近端交界角(PJA)是否>20°将患者分为PJK组和非PJK组。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胸椎后凸角(TK)、胸腰椎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躯干偏移(SVA)、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探讨成人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发生PJK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PJK组19例、非PJK组2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随访时间、上端固定椎位置、下端固定椎位置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JK组患者末次随访时LL、末次随访时SVA、术前PT、末次随访时PT均大于非PJK组,术前SS、末次随访时SS均小于非PJ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他参数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前TK、末次随访时TK、末次随访时LL、末次随访时PT、术前SS是成人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发生PJK的主要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术前TK、末次随访时TK、末次随访时LL、末次随访时PT、术前SS是成人脊柱侧凸患者矫形术后发生PJK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腰痛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特征及其与慢性腰痛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249例慢性腰痛患者(腰痛组)和同期于该院体检的86例无腰痛症状成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LL-TK、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SS-PT、LL-PI、矢状面躯干偏移(SVA)等矢状面参数,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矢状面参数的差异。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腰痛组的TK大于对照组,而LL-TK、SS、PI和SS-PT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间LL、PT、LL-PI和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腰痛组与对照组的腰椎前凸类型均以2型(SS<35°、LL较小、腰椎前凸顶点位于L4)为主,分别占70.7%(176/249)和57.0%(49/86),两组的腰椎前凸类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对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矫正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接受PKP治疗的98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分为胸椎组(T1~T9)13例、胸腰椎组(T10~L2)69例、腰椎组(L3~L5)16例。另选取同期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的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通过影像学检查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脊柱骶骨角(spin-sacral angle,SSA)、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ASDis)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因腰椎融合术后ASDis行翻修手术的患者为ASDis组,匹配同期行腰椎融合手术且经过相同时间随访未发生明显ASDis的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末次随访时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差异,前者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随访时间及初次手术病因,后者包括胸椎后凸角(TK)、矢状位躯干偏移(SVA)、腰椎前凸角(LL)、手术节段腰椎前凸角(s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等。结果 共纳入ASDis组患者25例,对照组患者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随访时间及初次手术病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SDis组患者LL、sLL、SS均小于对照组(36.00°±5.44°vs 43.88°±10.62°,17.80°±5.79°vs 27.62°±6.74°,27.50°±5.30°vs 31.06°±7.48°,P均<0.05),PT大于对照组(26.12°±8.24°vs 18.80°±7.67°,P<0.01),两组间TK和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ASDis组中SVA>50 mm、PI与LL的差值(PI-LL)≥10°及sLL占LL比例(RL)<60%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18/25 vs 21/50、16/25 vs 11/50、21/25 vs 17/50,P均<0.05)。结论 腰椎融合术后矢状位失衡与ASDis的发生密切相关,手术节段前凸恢复不良导致邻近节段腰椎代偿性后凸可能是引起腰椎融合术后ASDis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年龄组正常人群矢状位参数进行分析,旨在报道正常人群脊柱骨盆参数参考值范围,并探索不同年龄段引起最大胸椎后凸角改变的影响因素。 方法:本研究纳入自2015年1月至2018年月于两所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正常人群,收集人口统计学参数以及矢状位影像学参数。通过将人群分为≤40岁组与>40岁组,对比分析不同年龄组人群的矢状位参数,并对不同年龄组影响最大胸椎后凸角max TK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191例正常人群,其中≤40岁组94人,平均年龄为28.5±6.4岁;>40岁组97人,平均年龄为53.9±8.3岁。不同年龄组人群在胸1椎体矢状位倾斜角T1 Tilt(18.6±6.5 vs. 20.6±5.5, P=0.023), 胸椎后凸下端椎倾斜角TVA(15.3±5.3 vs. 17.5±6.6, P=0.013),max TK(33.9±8.3 vs. 38.0±9.4, P<0.001),max LL- max TK(14.9±8.9 vs. 12.3±9.4, P=0.048)及矢状面躯干偏移SVA(-2.5±21.8 vs. 6.1±20.9, P=0.006)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年龄≤40岁的人群中,T1 Tilt、TVA、max LL及骶骨倾斜角SS与max TK显著相关,而在年龄>40岁的人群中,年龄、T1 Tilt、TVA、max LL及骨盆入射角PI与max TK显著相关。结论:max TK随着年龄增长呈现上下均匀增长趋势,在>40岁的人群中,max TK与年龄呈现正相关关系。此外,不同年龄阶段,骨盆对于max TK改变的代偿呈现出不同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OVCF)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继发椎体骨折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变化的影响及生活质量评估。方法选取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间收治的62例行PKP治疗的老年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术后继发椎体骨折的3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术后未发生椎体骨折的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就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变化、神经功能评分、术后疼痛评分、功能障碍评分及生活质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C_(7)~S_(1)的矢状位轴向距离(SVA),胸椎后凸角(TK)均小于观察组(P<0.05),腰椎前凸角(LL)、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均大于观察组(P<0.05),两组间骨盆倾斜角(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术后各阶段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ODI)评分均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矢状形态与其参数变化密切相关,其中C_(7)~S_(1) SVA、TK越大,LL、SS、PI越小导致PKP术后继发椎体骨折风险越大。此外,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状态下,患者疼痛、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水平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脊柱后路矫形术后不同远端固定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行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的49例AIS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前和最近1次随访(至少术后24个月)的影像学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轴向偏距(SVA)、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以及近胸弯、主胸弯、胸腰弯/腰弯Cobb角,并计算PI-LL。根据下固定椎将患者分为T12~L2组和L3~L5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和影像学参数。结果 T12~L2组31例AIS患者,L3~L5组18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随访时间、Risser征、融合椎体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两组患者的SVA、PI、PT、SS、TK、LL和PI-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L3~L5组的LL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T12~L2组LL较术前显著减小(P=0.027)。术后T12~L2组和L3~L5组PI-LL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均<0.05),但L3~L5组PI-LL变化值大于T12~L2组(P<0.05)。结论 当脊柱远端固定至L3~L5时,LL会增加,引起PI与LL不匹配。术前应根据PI预测出合适的LL,避免术中过度弯棒。  相似文献   

12.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152例太 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式、显微手术及其疗效。结果 肿瘤全手术切除123例(81.0%),次全切除24例(16.0%),5例(3.0%)于术后3wk内死亡,长期随访(平均5.6a)131例,其中117例(89.0%)恢复良好,9例(7.0%)肿瘤复发,需行再次手术。结论显微外科技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20例中央区矢状窦旁和大脑镰旁脑膜瘤。在总结临床经验和复习文献的基础上,认为颅内压增高、阗痫、局灶症状是本病3大主要征象。预外动脉结扎,供应动脉栓塞,控制性低血压,是防治术中大出血的有效方法.在肿瘤摘除上,先行囊内切除,后切除囊壁的办法.它能保护中央区皮层、中央沟静脉及矢状窦免受损伤.  相似文献   

14.
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讨论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微创治疗方法,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6-2005年收治的46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治疗经验.结果 46例中全切除36例,次全切除10例.4例病人术后一侧偏瘫,一例下肢瘫,随访1-8年,5例复发行第2次手术.结论 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效果取决于肿瘤生长部位、侵犯矢状窦的范围.了解矢状窦是否通畅、保护中央静脉及其它引流静脉,显微手术分块切除肿瘤及受侵犯的颅骨、脑膜、静脉窦壁,是根治肿瘤,防止肿瘤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小下颌畸形矫治术后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猴下颌升支矢状骨劈开前徙术(SSRO)后骨愈合区的生物力学研究发现,术后骨愈合区的组织属于各向异性材料,在不同的方向上加载,显示出不同的力学性能。在拉、压、弯、剪四种载荷中,骨愈合区的抗剪切能力恢复最慢。术后第6周,骨愈合区的主要力学性能基本恢复,提示该时期可作为临床正颌术后的颌间固定期限,此后病人可以在生理应力范围内进行训练,以促进骨的修复重建。实验证明,骨的修复重是依据功能适应性原理。在力  相似文献   

16.
ThecoordinationofmaxillomandibularsagittalrelationShipwillgreatlyaffectthefacialbeautyandtheimprovementofthestomatognathicsystem'Sfunction.Therearequiteafewmethodsofeveluationinthisaspect,butradiographiccephalometricshasownfavourableapplicationamongscholars.Howtoapplytheinformationprovidedbysevenindexesintheevaluat'ionofcoordinationabouttheupperandthelowerjaw'Ssagittalrelationisthecentralcoreofthisarticle.Theobjectiveevaluationofitwillprovidereliablereferentia]basesforformulationofthetherapeu…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后矢状位肛门直肠成形术(PSARP)治疗小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至2008年在我院采用PSARP一期治疗的肛门直肠畸形47例,初步随访并总结术后疗效及排便功能.结果 47例患儿术后均全程随访1年,41例排便情况经临床评估结果为优良.结论 一期行PSARP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肛门直肠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osterior sagittal anorectoplasty (PSARP) operation therapied anorectal malformation in children.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47 cases anorectal malformation,which were treated by PSARP,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Among 47children followed in post 1 year,41 cases of defecation clinical score were fineness.Conclusions The curative effects of PSARP in children to anorectal malformation is satisfactory.If the child is in good condition,one-stage anorectoplasty via posterior sagittal approach could be executed, and favourable defecate function could be remain.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侵犯上矢状窦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黄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3年1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侵犯上矢状窦的脑膜瘤患者,共14例,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34~63岁,平均49岁。颅内压增高者9例,癫痫发作3例,偏瘫等定位体征4例。肿瘤部位均为单侧。对14例患者采用显微手术切除,同时行受累上矢状窦壁切除加重建上矢状窦11例,受累上矢状窦部切除3例。结果 14例患者手术结果满意,术后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9例颅内压增高患者,术后头痛、呕吐等症状消失,3例癫痫患者术后癫痫发作缓解,4例术前偏瘫等定位体征患者,术后阳性体征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5年,1例患者术后脑膜瘤复发,行二次手术治愈,其余13例均未见复发。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上矢状窦旁脑膜瘤镜下全切除,同时行受累矢状窦切除,或上矢状窦壁切除加重建上矢状窦,可有效治疗侵犯上矢状窦的窦旁脑膜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