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研究甘草酸及其代谢产物甘草次酸对芍药中主要活性成分芍药苷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的影响,探索芍药与甘草配伍用药的合理性。方法 大鼠单独ig给予芍药苷或分别与甘草酸、甘草次酸联合用药,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LC-MS测定芍药苷血药浓度,建立药物浓度-时间曲线,采用DAS2.1.1软件计算、分析药动学参数。结果 甘草酸能减小芍药苷Cmaxtmax,降低芍药苷AUC;甘草次酸能增加芍药苷Cmaxtmax,显著提高芍药苷AUC。结论 甘草提高芍药苷生物利用度可能与甘草酸的代谢产物甘草次酸的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2.
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选甘草切制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洁  戴衍朋  孙立立  周倩 《医学教育探索》2013,44(12):1579-1583
目的 优选甘草的最佳切制工艺。方法 以甘草苷、甘草酸的量和外观性状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考察润制、蒸制、烘制法切制甘草饮片对其质量的影响,优选甘草切制工艺参数。结果 甘草最佳切制工艺为润制6 h、蒸制30 min、烘制2 h、烘制温度60 ℃。结论 优选的甘草切制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甘草主根、甘草稍、甘草尾中甘草酸及甘草苷含量。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主根、甘草稍、甘草尾中2个指标性成分甘草酸、甘草苷的含量。色谱柱为Thermo Hypersil Gold-C18(4.6 mm×250.0 mm, 5μm),流动相为乙腈-0.5%磷酸水,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甘草酸为254 nm、甘草苷为275 nm,柱温30℃,进样量10μL。结果 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2×10-6X-13 905(r=0.9999),Y=699 804X-9419(r=0.9999),线性范围分别为0.172~2.064,0.218~2.616μg;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50%,96.06%,RSD分别为1.70%,1.03%;甘草主根中2种指标性成分的平均含量最高,甘草稍次之,甘草尾相对最低。结论 甘草主根、甘草稍、甘草尾的质量存在差异,为保证中医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应合理选择甘草药用部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建立甘草抗血栓滴丸中甘草酸和甘草苷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使用phenomenex-C18柱(4.6 mm×150 mm,5μm),甘草酸流动相为甲醇∶0.2 mol/L醋酸铵溶液∶冰醋酸(67∶33∶1),检测波长254 nm,柱温为室温;甘草苷采用乙腈:0.5%冰醋酸(20∶8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6 nm,柱温为室温.二者流速均为1.0 ml/min,采用外标法定量测定.结果 甘草酸在36.35~363.5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7);甘草苷在1.12-22.3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8);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84%和99.95%,其RSD值分别为2.20%和2.23%.结论 HPLC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线性相关系数良好,且稳定性和重复性好,适用于甘草抗血栓滴丸中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5.
文谨  刘起华  王菲 《医学教育探索》2011,42(10):2005-2007
目的 建立参柏颗粒中甘草苷、柚皮苷和盐酸小檗碱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76 nm,柱温30 ℃。结果 甘草苷、柚皮苷、盐酸小檗碱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64~0.820、0.480~2.400、0.048~0.240 μg,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6%、98.4%、98.0%。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为评价和控制参柏颗粒的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炮制因素对甘草中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的影响。方法筛选适当提取方法,采用HPLC-DAD技术,Zorbax SB-C18 ODS反向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0.1%(体积分数)甲酸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50 nm和276 nm。测定了同一产地、同一批次的甘草和炙甘草中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结果甘草经蜜炙后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增加(P〈0.01)。结论炮制因素可显著增加甘草中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不同粉碎粒度对甘草中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100目、200目、300目栽培和野生甘草饮片粉末中甘草酸、甘草苷、甘草次酸的含量。结果:野生甘草饮片中上述有效成分的含量显著高于栽培甘草饮片,不同粉碎度的栽培(或野生)甘草饮片中上述有效成分的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粉碎粒度对甘草中有效成分的溶出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单因素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甘草中芹糖甘草苷(LQA)、甘草苷(LQN)、甘草芹葡苷(LCD,异甘草素-葡萄糖芹糖苷)、异甘草苷(ILN)和甘草酸(GL)的质量分数、煎出量及煎出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已建立的HPLC法,同时测定甘草中LQA、LQN、LCD、ILN和GL在不同炮制条件下(不加或加入25%炼蜜,加热60 min,加热温度为90、110、130、150 ℃;加入25%炼蜜,加热温度为130 ℃,加热30、60、90、120 min)的质量分数、煎出量,计算煎出率。结果 随加热强度(温度及时间)的增大,清烘制得的制甘草中LQA、LQN和GL的质量分数、煎出量显著降低,ILN的质量分数、煎出量显著增加,但其煎出率显著降低。加入炼蜜使以上成分的质量分数、煎出量的变化幅度增强;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LQA、LQN、GL的煎出率。结论 加热与加蜜对甘草中主要苷类成分的煎出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甘草干切片、炙甘草片及清心莲子饮标准汤剂中甘草酸和甘草苷的转移率。方法 采用高效薄层色谱(TLC)法,分别在254 nm和365 nm紫外光下获得甘草干切片、炙甘草片及清心莲子饮标准汤剂暗斑和荧光斑点图谱,分析TLC图谱,并将其转化为曲线,然后利用Origin 2021曲线分析软件对曲线进行分峰拟合、积分,最后计算甘草酸、甘草苷和未知物质S的含量及转移率。结果 甘草干切片中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分别为1.960%,0.508%,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20年版要求;甘草酸平均转移率从甘草干切片的100.0%到炙甘草片再到清心莲子饮汤剂分别为80.1%,53.1%,甘草苷分别为81.7%,45.9%,未知物质S分别为65.7%,176.0%。结论 高效TLC图经处理后进行含量测定的方法,可以为经典名方药材、饮片及标准汤剂质量控制与质量传递的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甘草愈伤组织细胞高频染色体加倍体系,为获得高产量药效成分的甘草品系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组织培养法对甘草子叶、下胚轴和胚根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和染色体加倍;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愈伤组织甘草酸、甘草总黄酮的量。结果 NAA、2, 4-D不同质量浓度及配比对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染色体倍性变异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下胚轴2n>14和2n=28的细胞频率明显高于子叶和胚根,平均为42.38%和25.19%;且子叶、下胚轴及胚根分别在2.0 mg/L NAA、2.0 mg/L 2, 4-D以及1.0 mg/L 2, 4-D下,2n>14和2n=28的细胞频率最高,分别为61.50%、39.20%,63.00%、36.23%,63.50%、37.50%。此外,NAA、2, 4-D对愈伤组织中甘草酸、甘草总黄酮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在1.0 mg/L NAA+1.0 mg/L 2, 4-D组合下,子叶愈伤组织的甘草酸和甘草总黄酮量均达到最高,分别为52.13 mg/g和8.36 mg/g;在2 mg/L NAA下,下胚轴愈伤组织甘草酸及甘草总黄酮量最高,分别为49.01 mg/g 和8.54 mg/g。相关分析表明,愈伤组织中甘草酸、甘草总黄酮量与2n=28的细胞频率呈正相关。结论 NAA、2, 4-D对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加倍及甘草酸、甘草总黄酮量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染色体加倍有可能获得高产量药效成分的甘草品系。  相似文献   

11.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能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节淋巴细胞数量与功能、抑制IgE抗体形成、抗炎症介质及前炎性细胞因子,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的药理活性。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异甘草素、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查耳酮A、光甘草定、甘草醇等)、甘草多糖和甘草酸是其抗炎、抗变应性炎症的活性成分。其中对异甘草素、甘草查耳酮A和甘草酸的抗炎及抗变应性炎症作用的研究较为深入。综述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炎作用及抗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甘草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栓皮与未去栓皮甘草中的化学成分,探讨粉甘草净制加工中去除栓皮的合理性。方法:采用TLC法,分析甘草栓皮与未去栓皮甘草中化学成分的差异,以乙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为展开剂,10%硫酸乙醇溶液显色,在紫外灯(365nm)下检视。结果:甘草栓皮供试品色谱中,在与未去栓皮甘草供试品色谱和甘草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均未显相同颜色和大小的荧光斑点。结论:甘草栓皮与未去栓皮甘草中的化学成分有较明显的不同,推测粉甘草在净制加工中去除栓皮是有一定原因的。  相似文献   

13.
甘草酸是甘草的有效成分,其选择性诱导成熟的T淋巴细胞凋亡,调节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纠正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紊乱,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的药理作用;其机制为抑制抗体(IgG、IgE)生成,多靶点地抑制补体系统,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生成,以及对抗炎症介质的致炎作用。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甘草酸及其衍生物抗炎、抗变态反应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甘草的心脏保护作用是由其中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和甘草酸类化合物引起的。这两类化合物都具有抗心律失常和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其中异甘草素是通过抗氧化、抗炎以及阻滞L型钙电流通道和电压依赖性钾电流通道,而甘草酸类化合物是通过抗氧化、抗炎以及阻滞心血管细胞间缝隙连接,产生抗心律失常和心肌保护作用。临床上已经将甘草酸和甘草酸二铵试用于心内直视手术病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和治疗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中药配伍减轻雷公藤制剂肝毒性的效果。方法:检索中文、英文数据库,纳入有关中药配伍减轻雷公藤制剂肝毒性的大鼠实验研究,提取干预前后血清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数据,采用Cochrane协作网的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篇实验研究文献。直接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配伍可降低雷公藤制剂所致的大鼠血清ALT[SMD=-2.04,95%CI(-2.39,-1.69),P0.01]和AST[SMD=-1.68,95%CI(-2.01,-1.36),P0.01]水平升高。对单味中药配伍的研究进行间接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明单味中药配伍对雷公藤制剂所致大鼠肝毒性的减毒效应排序为:生地黄白芍甘草三七菟丝子黄芪青风藤僵蚕。结论:中药配伍可减轻雷公藤制剂所致的大鼠肝毒性,且单味中药生地黄、白芍、甘草、三七、菟丝子配伍的减毒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粉甘草去除栓皮的净制加工合理性研究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甘草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栓皮与未去栓皮甘草中的化学成分,探讨粉甘草净制加工中去除栓皮的合理性。方法:采用TLC法,分析甘草栓皮与未去栓皮甘草中化学成分的差异,以乙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为展开剂,10%硫酸乙醇溶液显色,在紫外灯(365nm)下检视。结果:甘草栓皮供试品色谱中,在与未去栓皮甘草供试品色谱和甘草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均未显相同颜色和大小的荧光斑点。结论:甘草栓皮与未去栓皮甘草中的化学成分有较明显的不同,推测粉甘草在净制加工中去除栓皮是有一定原因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以槐耳菌丝体生物量及多糖为主要指标,探究槐耳-甘草液体共发酵中最佳甘草的添加量和发酵时长。[方法] 采用液体发酵技术,在液体发酵培养基中加入甘草提取液,共发酵获得槐耳-甘草共发酵产物,苯酚-硫酸法及DNS法结合测定多糖含量。[结果] 槐耳-甘草液体共发酵实验中,添加甘草8 g/L、发酵终点设为192 h时,槐耳生物量和胞内多糖产量达到最大值。[结论] 运用槐耳-甘草液体共发酵可以提高槐耳生物量及多糖的含量,为深入研究槐耳-甘草液体共发酵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甘草因疗效显著、药理作用明确,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有20个黄酮类化合物和6个三萜类化合物被陆续分离出来,其中包括16个新的黄酮类化合物和3个新的三萜类化合物。细胞培养是获得甘草有效成分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应用细胞培养技术主要生产甘草黄酮类成分。综述了近年来从甘草中提取的黄酮类、三萜类化合物,细胞培养方法对甘草黄酮类成分的影响,以及毛细管电色谱法、HPLC法、免疫测定法等检测甘草化学成分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法建立一种快速测定麦门冬药材中水分含量的方法。[方法]以烘干法测定90批麦门冬的水分含量作为参考值,利用近红外光谱仪采集麦门冬漫反射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麦门冬药材中水分定量校正模型。[结果]运用SNV+First Derivative+Norris平滑光谱预处理方法,筛选最佳建模波段在5 000~9 000 cm-1,主因子数为8,建立的定量模型内部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为0.981 1,交叉验证误差均方差RMSECV为0.131,12批验证集样品的参考值与预测值经统计学t检验,P=0.950.05,表明2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麦门冬水分定量模型可快速预测其水分值,该方法快速、简便,结果准确,为中药材质量的实时监测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