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测量成人脊柱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和骨盆参数,探讨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主要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5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近端交界角(PJA)是否>20°将患者分为PJK组和非PJK组。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胸椎后凸角(TK)、胸腰椎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躯干偏移(SVA)、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探讨成人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发生PJK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PJK组19例、非PJK组2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随访时间、上端固定椎位置、下端固定椎位置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JK组患者末次随访时LL、末次随访时SVA、术前PT、末次随访时PT均大于非PJK组,术前SS、末次随访时SS均小于非PJ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他参数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前TK、末次随访时TK、末次随访时LL、末次随访时PT、术前SS是成人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发生PJK的主要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术前TK、末次随访时TK、末次随访时LL、末次随访时PT、术前SS是成人脊柱侧凸患者矫形术后发生PJK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共220例为实验组,并将其按脊柱矢状位形态分为三型(Ⅰ型、Ⅱ型、Ⅲ型),同期到本院进行健康体检,无脊柱疾病、下肢关节疾病以及畸形的健康人共14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所有研究对象脊柱矢状位参数和骨盆参数,并比较各组的差异性和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四组间的脊柱后凸角(TK)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腰椎段后凸角(TL)、腰椎前凸角(LL)、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Ⅲ型组TL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Ⅱ型、Ⅲ型的LL和SS明显低于对照组和Ⅰ型组(P〈0.05),Ⅱ型、Ⅲ型的LL和SS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型组PI低于其他三组(P〈0.05),其余各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Ⅱ型、Ⅲ型的PT高于对照组和Ⅰ型组(P&lt;0.05),Ⅱ型、Ⅲ型的PT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中,TK与TL、LL、PI、SS有相关性,TL与LL、PI、SS具有相关性,LL与PI、PT、SS、矢状面垂直轴( SVA)具有相关性,LL与PI、PT、SS、SVA有相关性,PT和SS、SVA具有相关性;Ⅰ型组中,TK和TL、PI、SS具有相关性,TL和LL、PI、SS具有相关性,LL和SS、SVA具有相关性,PI和PT、SS具有相关性,PT和SS、SVA具有相关性;Ⅱ型组,TK与TL、SS具有相关性, TL和LL、PI、SS具有相关性,LL和SS、SVA具有相关性,PI和PT、SS具有相关性,PT和SS、SVA具有相关性;Ⅲ型组LL和SS、SVA具有相关性,PI和PT、SS具有相关性,PY和SS、SVA具有相关性;以上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lt;0.05)。结论骨盆参数各参数之间和脊柱矢状位参数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与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的病情和临床症状有一定的联系,虽然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同节段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矢状位脊柱-骨盆参数的差异以及与髋臼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1例单节段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的资料,所有受试者均为Ⅱ度滑脱,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分为L4滑脱组(n=43)及L5滑脱组(n=48)。所有患者均拍摄腰椎过伸过屈位以及正侧位X线片,测量过伸过屈位和侧位片的矢状位髋臼前倾角(acetabular sagittal inclination,ASI)与脊柱-骨盆参数,对两组的ASI变化范围与脊柱-骨盆参数的差异性以及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L5滑脱组比较,L4滑脱组的ASI翻转有着更明显的翻转范围(P<0.01)。L4滑脱组的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小于L5滑脱组(P<0.05)。L4滑脱组的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略小于L5滑脱组,L4滑脱组的LL翻转范围小于L5滑脱组(P<0.05),这表明L4滑脱的患者脊柱平衡所需的LL代偿更小,且脊柱活动范围更大。L4滑脱组与L5滑脱组的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以及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均可见PI与PT、SS、LL翻转范围密切相关(P<0.05),且ASI翻转范围与PI、PT、SS、LL翻转范围均密切相关(P<0.05)。结论 不同节段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在同等滑脱程度下,髋臼活动程度、PI、LL以及腰椎活动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与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e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72例DLS患者(DLS组)及健康体检的志愿者60例(对照组)的影像学资料(全脊柱侧位X线片),并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包括腰椎前凸角(1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结果 DLS组LL、TK、PI和SS分别为(46.760 0±0.721 2)°、(43.080 0±0.560 1)°、(52.850±1.026)°和(39.550±1.090)°,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PT、SVA分别为(24.880 0±0.596 8)°、(24.870 0±0.658 0)m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参数在DLS患者中有明显的差异。LL、TK、SS、PI值可能与DLS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ASDis)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因腰椎融合术后ASDis行翻修手术的患者为ASDis组,匹配同期行腰椎融合手术且经过相同时间随访未发生明显ASDis的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末次随访时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差异,前者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随访时间及初次手术病因,后者包括胸椎后凸角(TK)、矢状位躯干偏移(SVA)、腰椎前凸角(LL)、手术节段腰椎前凸角(s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等。结果 共纳入ASDis组患者25例,对照组患者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随访时间及初次手术病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SDis组患者LL、sLL、SS均小于对照组(36.00°±5.44°vs 43.88°±10.62°,17.80°±5.79°vs 27.62°±6.74°,27.50°±5.30°vs 31.06°±7.48°,P均<0.05),PT大于对照组(26.12°±8.24°vs 18.80°±7.67°,P<0.01),两组间TK和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ASDis组中SVA>50 mm、PI与LL的差值(PI-LL)≥10°及sLL占LL比例(RL)<60%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18/25 vs 21/50、16/25 vs 11/50、21/25 vs 17/50,P均<0.05)。结论 腰椎融合术后矢状位失衡与ASDis的发生密切相关,手术节段前凸恢复不良导致邻近节段腰椎代偿性后凸可能是引起腰椎融合术后ASDis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残余腰痛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聊城市人民医院的L4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125例,所有患者均行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术前及末次随访于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滑脱度(slip percentage,SP),记录患者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析手术前后各参数差值与VAS评分、ODI改善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18例患者最终获平均1年以上的随访,其中37例患者末次随访时残存腰痛症状(VAS评分≥4分);对比术后残存腰痛与无腰痛患者(VAS评分<4分)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发现术后残存腰痛症状患者除PI外,PT变化最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除PI外其余各参数的手术前后差值均与ODI、VAS评分改善率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PT变化与临床疗效相关性最强。结论 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残存腰痛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具有相关性,其中PT变化与其相关性最强,手术过程中注重改善PT可减少术后腰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腰痛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及其与慢性腰痛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骨科门诊就诊的249例慢性腰痛患者(腰痛组)和同期86例无症状成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LL-TK,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SS-PT,LL-PI,矢状位垂直轴(SVA)等矢状位参数,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矢状位参数的差异。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腰痛组和对照组TK、LL-TK、SS、PI和SS-P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间LL、PT、LL-PI和S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正常成人相比,腰痛组出现低SS和LL伴有小PI的比例较高,而对照组中出现正常或高SS伴有正常或高PI的比例较高。结论 慢性腰痛患者与对照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不同,特别是大TK、小SS、小PI的慢性腰痛患者比例较大,提示这一特定模式与慢性腰痛的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8.
岳亮  孙进 《黑龙江医学》2019,43(6):602-603
目的探究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脊柱骨盆参数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取18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对照组86例和观察组94例,分别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LF)、PLIF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以及腰椎前凸角(LL)、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等脊柱骨盆参数指标情况。结果术前,对照组和观察组ODI、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ODI、VAS评分较术前均降低,但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对照组和观察组LL、PT、PI、S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LL、PT、PI、SS较之前均改善,但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手术应用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中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5):57-60+65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临床与影像学(CARDS)分型中各亚组患者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上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L4~5单阶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腰椎正侧位X线或动力位腰椎X线正侧位上滑脱节段椎间隙是否后凸成角分为D型滑脱组和非D型滑脱组(即A、B、C三型)。术前、术后均测量入组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同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术前D型滑脱组LL、PI、SS均显著低于非D型滑脱组,而PT显著高于非D型滑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D型滑脱组ODI评分和腰痛VA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D型滑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滑脱CARDS分型中D型患者与非D型患者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存在差异,D型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亚型进行探讨,可以推广为临床常用的术前评估分类系统之一。D型患者术前腰椎生理前凸丢失,容易表现出更严重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长时间步行前后整体和局部的矢状面影像学参数。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就诊的98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根据行走前矢状面参数将患者分为两组:代偿组(行走前矢状面平衡,矢状面躯干偏移<40 mm且骨盆倾斜角>20°)和失代偿组(行走前矢状面失平衡,矢状面躯干偏移≥ 40 mm且骨盆倾斜角>20°)。步行15 min前后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矢状面参数,包括矢状面躯干偏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比较两组步行15 min前后脊柱矢状面参数,并对每组步行15 min前后矢状面躯干偏移变化值与其余矢状面参数变化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代偿组19例,其中女16例、男3例,平均年龄为(64.1±5.9)岁,BMI为(24.2±4.6)kg/m2;失代偿组79例,其中女67例、男12例,平均年龄为(66.7±7.2)岁,BMI为(24.9±5.1)kg/m2,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步行前,代偿组患者腰椎前凸角大于失代偿组(Z=2.784,P=0.003),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和矢状面躯干偏移均小于失代偿组(Z=1.953,P=0.028;Z=3.815,P<0.01);两组间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胸椎后凸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步行15 min后,两组间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躯干偏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步行前比较,代偿组和失代偿组患者步行15 min后骶骨倾斜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躯干偏移均增大(代偿组Z=1.718、P=0.043,Z=2.198、P=0.015,Z=3.875、P<0.01;失代偿组Z=1.842、P=0.031,Z=1.943、P=0.021,Z=2.917、P=0.002),骨盆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均减小(代偿组Z=1.639、P=0.047,Z=3.624、P<0.01;失代偿组Z=1.812、P=0.039,Z=3.893、P<0.01);失代偿组患者步行15 min后胸椎后凸角也较步行前增大(Z=2.287,P=0.012)。代偿组、失代偿组患者步行15 min前后矢状面躯干偏移变化值均与骨盆倾斜角变化值呈负相关(rs=-0.519、-0.625,P=0.024、0.001),与骶骨倾斜角变化值、腰椎前凸角变化值、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变化值均呈正相关(代偿组rs=0.519、0.645、0.645,P均<0.05;失代偿组rs=0.625、0.407、0.407,P均<0.01)。结论 成人脊柱侧凸患者长时间行走后矢状面平衡的代偿机制逐渐减弱或消失,骨盆及脊柱伸肌肌群的疲劳可能是代偿机制消失的原因。对于初次就诊时矢状面躯干偏移<40 mm、骨盆倾斜角>20°的患者,建议在行走15 min后再次拍摄X线片重新评估是否存在潜在的矢状面失平衡。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完全复位对于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L4/5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矢状位力线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因L4/5腰椎退变性滑脱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70例患者,分为完全复位与部分复位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三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一般资料、影像学参数及临床疗效指标。结果:共有7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纳入本研究,两组各计35例。完全复位组与部分复位组在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上有显著统计学差异(230.1±67.6 vs. 182.5±56.3 ml, P<0.001; 176.4±35.2 vs. 152.6±23.4 min, P<0.001),且完全复位组的滑脱矫形率显著高于部分复位组(89.5±10.2 vs. 30.5±20.5 %, P<0.001)。两组患者在术后TK、PT、SVA均有减小趋势,LL有增大趋势。术后三月,两组间的SVA具有统计学差异(26.5±21.2 vs. 34.5±24.6 mm, P=0.012)。末次随访时,两组间的LL、PT以及SVA具有统计学差异,且完全复位组小于部分复位组。结论:对于L4/5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而言,无论完全复位抑或是部分复位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较之部分复位,完全复位的患者出血量相对较多,手术时间相对延长,但在远期的临床疗效上收益较好,且能够保证更好的矢状位力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无症状汉族人群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进行测量,建立汉族人群脊柱-骨盆参数的参考值范围,并对其影响因素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加以分析。方法 选取2015年8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就诊患者入选的85名生活无症状汉族人群,入选者年龄为21~65岁。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参数涵盖了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脊柱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总腰骨盆角(lumbopelvic lordosis angle,PR-T12)、脊柱骶骨角(spino-sacral angle,SSA),以及骶骨骨盆角(sacral pelvic angle,SPA)所涉及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客观评估。参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各参数间以及与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 本研究85名志愿者,男性39名、女性46名,平均年龄男性(50.9±13.2)岁和女性(41.8±13.6)岁。PI, PT, SS, LL, TK, CL, SVA, PR-T12, SSA和SPA的平均值分别为51.1°±8.2°、18.5°±8.0°、32.8°±6.3°、36.7°±11.8°、20.8°±11.3°、11.2°±9.7°、(14.9±39.6) mm、75.6°±9.8°、122.9°±7.8°、54.3°±7.1°。本研究发现年龄与PI、PT呈正相关,与LL、TK呈负相关,与SS无明显相关性。男女两组TK、CL、S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比较,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L、TK与体质量指数有相关性,其余参数未发现与体质量指数明显相关。结论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个体的年龄、种群、性别及体质量指数都有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将为临床工作提供有参考意义的数据。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sagittal spinopelvic alignment in patients with scoliosis as it relates to clinical outcomes. However, the changes seen in sagittal spinopelvic alignment in adult idiopathic scoliosis patients is poorly defined.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sagittal alignment of pelvis and spine in adult idiopathic scoliosis patients.Methods The sagittal parameters of the spine and pelvis were analyzed in lateral standing radiographs of 124 patients (mean age 47.4 years) with adult idiopathic scoliosis, including thoracic kyphosis (TK), thoracolumbar junction kyphosis (TLJ), lumbar lordosis (LL), pelvic incidence (PI), sacrum slope (SS), pelvic tilt (PT) and C7 plumb line (C7P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age: 20-40 years, 41-64 years, and ≥65 years. The parameter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normal adults and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 pati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 parameters as well as age and sagittal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PI in patients with adult idiopathic scoliosis was 58.1°±13.0°,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adults. The PT (19.9°±10.6°) was also higher than that in both normal adults and AIS patients, while the SS (38.1°±12.0°) was similar or smaller. As age increased, C7PL, PT and TJL increased while LL decreased. There wa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and both PI and TK. PT had the strongest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with the C7PL.Conclusions PI is higher in adult idiopathic scoliosis than normal subjects. The PT is the most relevant pelvic parameter to the global sagittal alignment of the spine. Ag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sagittal parameters of the spine and pelvis except the PI and TK.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点,探索矢状位参数是否存在年龄、性别差异,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健康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病院脊柱外科2016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患者入院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片并采集完整的功能障碍指数调查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数据。在全长片上测量患者的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 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PI-LL匹配值、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并整理记录ODI值。根据性别、年龄段分组比较矢状位参数的差异,并分析矢状位参数和ODI值的相关性。 结果 不同性别LDH患者年龄、TK、LL、SVA、PI、PT、SS、PI-LL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男性ODI值为46.94±20.09,女性ODI值为55.92±21.26,不同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 结论 LDH患者不同性别、年龄段之间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女性LDH患者的PI有明显大的趋势,仍需进一步证实。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生活质量之间并无相关性。本研究中女性LDH患者较差的生活质量与PI并无显著相关性,但根据以往报道,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腰椎间盘脱出以及脱出重吸收后腰椎-骨盆矢状面参数相应的改变。  方法  收集2010年5月?2019年3月按北美脊柱协会(NASS)推荐的诊断标准、诊断为腰椎间盘脱出患者的资料,依据随访时影像检查显示的脱出椎间盘吸收程度,将患者分为吸收组〔突出椎间盘完全消失,或残留的椎间盘局限在按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gan State University,MSU)学者提出的影像学分型的1级之内〕和未吸收组(脱出间盘未发生变化,或虽有缩小但突出仍超过1级),站立位照片确定骨盆-脊柱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和腰椎前凸角(LL)〕,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前后各参数之间的变化。  结果  共计67例腰椎间盘脱出症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症状都得到了满意的缓解。其中吸收组37例,平均年龄42.6岁,男21例,女16例,腰4~5椎间盘脱出13例,腰5骶1椎间盘脱出24例,平均随访 22个月;未吸收组30例,平均年龄40.8岁,男19例,女11例,其中腰4~5椎间盘脱出12例,腰5骶1椎间盘脱出18例,平均随访21个月。两组比较,年龄、性别、吸烟史、慢性病史、突出节段、MSU分型、随访时间等基线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结束时,吸收组矢状面30例移位全部消失,突出间盘从初始的MSU分型2级19例、3级18例变为吸收后残留间盘全部局限在1级以内;未吸收组矢状面移位从20例减少到14例,突出间盘从初始的MSU分型2级21例、3级9例变为2级27例,3级3例。治疗前两组比较,各脊柱-骨盆参数(PI、SS、PT、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结束时)比较,两组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收组SS、LL均值大于未吸收组,PT均值小于未吸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吸收组治疗前后PI、SS、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L治疗后变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吸收组治疗前后脊柱-骨盆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间盘脱出重吸收后导致脊柱-骨盆参数发生相应的变化,反之,脊柱-骨盆参数的改变表明腰椎能更好地缓冲负荷,减轻间盘压力,从而导致间盘重吸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柱侧弯患者术前术后腰骶部的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资料完整的20例无症状成年志愿者与20例脊柱侧弯患者,均为男6例,女14例,排除其他脊柱后凸畸形及老年性脊柱退行性变,在包含双侧股骨头的全脊柱站立位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骶骨水平角(SS),骨盆倾斜角(PT)等参数,与健康成人组(20例)比较,并进行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根据特发性脊柱侧弯术前及术后患者分组并与健康成人对比,PI、PT、LL与S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SS均与LL轻度相关,PT与SS的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PI在正常人、术前、术后均与SS和PT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手术前后的LL均与骨盆参数PI和SS存在明显相关性,术前评估骨盆参数有助于术中确定最适宜的LL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全脊柱数字化成像技术(DR)与MR成像质量,分析全脊柱站立位DR及仰卧位MR成像的测量的矢状面参数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搜集2010年11月~2016年3月到我院就诊并诊断为退行性脊柱病的61名患者资料,年龄49.9±17.6岁,均行全脊柱站立位DR与仰卧位MR检查,分析全脊柱拼接的图像质量,在全脊柱DR侧位片、全脊柱MR正中矢状位图像测量颈椎前凸角(CL)、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骶椎倾斜角(SS)、脊柱矢状位垂直轴(SVA)等参数,并利用配对T检验对比DR与MR测量值,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全脊柱DR与MR图像拼接质量优良率为100%,全脊柱DR及MR成像上测量CL、TK、LL、SS、SVA值分别为28.37±10.91°、29.98土8.96°、45.61±12.46°、34.38±9.05°、17.20±26.39 mm,及24.34±9.01°、21.22±8.13°、41.45±12.17°、37.45±8.19°、36.51±12.44mm,DR与MR测量CL、TK、LL、SS、SVA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01、0.007),相关系数r分别为0.69、0.68、0.72、0.51(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00、0.034).结论 站立位DR与仰卧位MR全脊柱成像图像质量良好,仰卧位MR图像测量的CL,TK,LL,SS,SVA等脊柱矢状面平衡参数与站立位DR相关,但存在明显区别,并不能代替站立位DR检查,须联合检查才能全面评估退行性脊柱病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