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探讨起源于主动脉窦内的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和/或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的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35例该类患者的室速和频发室早的心电图、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情况。结果: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简称左冠窦)的30例、无冠状动脉窦3例和主动脉根部左冠窦下2例。左冠窦的心电图特点:Ⅰ和aVL导联为rs、rS或QS波形,Ⅱ、Ⅲ和aVF导联为R波形,胸导联R波移行区在V2或V3导联,V5、V6导联为高振幅R波,无S波;V2导联R高度/S高度比值1.29±0.36。主动脉根部左冠窦下起源的心电图特点:和左冠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基本相同,但V5、V6导联有S波。无冠状动脉窦起源的心电图特点:Ⅰ和aVL导联为Rs或R波形,Ⅱ、Ⅲ和aVF导联为R波形,胸导联R波移行区在V3导联。34例消融成功,手术操作时间65~120min,X光曝露时间12~30min。1例出现冠状动脉前降支急性闭塞。随访2~53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起源于主动脉窦内的室速和/或频发室早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射频消融能安全、有效地根治此类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和室性早搏(VPC)的疗效及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72例IVT、VPC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室性心动过速(VT)、VPC的起源部位并行RFCA治疗。结果:19例左室IVT中16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左后分支的蒲肯野系统,3例起源于左室心尖部,6例右室IVT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24例消融成功,1例失败。47例VPC中43例起源RVOT间隔部,2例起源于RVOT游离壁,2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44例消融成功,2例复发。结论:RFCA治疗IVT及特定部位的VPC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多形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某些部位室性早搏(室早)可以诱发多形VT或VF,近期已有报告射频导管消融此室早可以治疗多形VT或VF,从而防治猝死,但国内极少报告。本文报道射频导管消融右心室流出道室早治疗多形VT伴晕厥1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左室流出道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频发性室性早搏患者的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探讨此类患者的射频消融指证。方法5例患者因非持续性室速和频发性室性早搏而引起明显临床症状,药物治疗无效。采用起搏标测法确定室速和室性早搏的起源部位,并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在升主动脉瓣左窦下方的左室流出道记录到提前(31±4)ms的心室激动,起搏心电图12导联QRS波形与室速和室性早搏形态完全相同者4例,11导联相同者1例,该部位消融后5例患者的室速和室性早搏不被诱发。随访13±6个月,除1例患者复发,另4例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左室流出道非持续性室速和室性早搏安全有效,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磁导航遥控导管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 RVOT-VT/PVC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体表心电图检查,诊断为RVOT-VT/PVCs的患者共16例[女12例,男4例,平均年龄(44±15)岁],结合应用非接触标测系统和起搏标测确定靶点,磁导航遥控磁导管实施消融术,消融失败者改为手控导管消融。结果10例(63%)患者使用磁导航消融成功,6例需手控导管消融,1例术后出现动静脉瘘。平均放电(3.9±1.6)次,放电时间(240±33) s,总手术时间为(190±42) min,总X线曝光时间为(4.8±2.6) min,术者X线曝光时间平均为(3.2±2.0) min,磁导航系统遥控导管X线曝光时间为(1.6±1.0) min。结论应用磁导航系统结合非接触标测系统可安全、有效地实施遥控导管消融治疗RVOT-VT/PVCs,并可减少术者和患者的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6.
报道射频消融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治疗特发性或心肌梗死 (MI)后恶性室性心动过速 (VT)各 1例。例 1女性 2 6岁 ,因阵发性心悸 1年 ,加重伴晕厥 4天入院。动态心电图示频发单形室早和短阵VT。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入院后第 3天无诱因出现意识丧失 ,持续约 2min自行缓解 ,心电图示多形性VT ,导致VT的室早形态与临床中频发室早相同。例 2男性 6 4岁 ,急性广泛前壁MI半个月后出现VT ,尽管经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纠正心力衰竭、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治疗 3个月 ,VT仍频繁发作 ,VT发作时伴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 ,有时转为心室颤动 ,多需直流电复律。 2例消融术中均出现频发室早 ,形态与临床上诱发VT的室早形态相同。例 1心室猝发刺激诱发出多形性VT伴阿 斯综合征发作。例 2心室程序电生理刺激可诱发出 4种形态持续性VT。例 1结合激动和起搏标测 ,在右室流出道消融室早成功 ;例 2在左室间隔部向右室凸出的室壁瘤周围标测到室早时提前体表QRS波 5 0ms的Purkinje纤维电位 ,在此处消融室早成功。例 1随访 2 1个月无晕厥。例 2术后继续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随访 10个月无晕厥和持续性VT。结论 :在部分特发性或急性MI患者中消融诱发VT的室早可能根治恶性VT。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临床多发生于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青壮年。主要有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和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射频导管消融已成为治疗这类室性心动过速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现将1999年5月至2003年1月进行的IVT、室性早搏(室早)的射频导管消融1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VPB)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安全性。方法:对28例心室流出道图形VPB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并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心室流出道图形12导联心电图特征:Ⅰ导联呈rs、M、R、QS型,aVR均呈QS型,aVL呈rs、R、QS型,Ⅱ、Ⅲ、aVF、V5、V6呈单向R波。胸前导联R波的移行部位:右心室流出道起源V3、V4导联,左心室流出道起源V1导联。28例全部消融成功,其中27例在右心室流出道消融成功,1例在左心室流出道消融成功。手术操作时间50~162 min,X线曝光时间10~30 min。随访3~28个月,均无复发,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心室流出道图形VPB有独特的心电图特征,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体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报道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RFCA)体会。方法43例RVOT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男18例、女25例,年龄39.2±15.1(13~67)岁。经血液生化、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证实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其中室性心动过速(VT)8例,室性早搏(PVC)35例。38例采用传统的起搏与激动标测。5例VT是在非接触标测系统EnSite3000指导下进行消融治疗的。结果①间隔部起源40例,游离壁起源3例。42例成功,1例失败,成功率97.7%,9例复发,再次标测消融后成功。②RVOT起源的VT和PVC具有典型的心电图特征,表现为典型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型伴电轴右偏。RVOT的起源点不同,其12导联心电图特征不同,Ⅰ、Ⅱ、Ⅲ和aVF导联呈RR′型,V1~V3具有深S波是游离壁起源的特征。③1例术中出现急性心包压塞,其心电图虽具有RVOT起源的特征,但Ⅱ、Ⅲ和aVF导联R波振幅异常增高。结论RVOT室性心律失常具有典型的心电图和电生理特征,RFC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EnSite3000非接触标测系统定位快速准确,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复杂性心律失常的标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导管标测及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症状严重的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男性36例,女性60例,年龄14-73岁。96例中单纯频繁发作室性早搏(室早)53例,其他为室早和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并存。动态心电图记录术前早搏(23834.6±13064.6)次/24h。所有病例均采用起搏标测,以起搏与自然发作室早、室速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至少有11个导联相同作为消融靶点。结果消融即刻成功率94.8%,X线曝光时间为(7.0±4.6)min,消融时间为(48.0±20.9)min。成功消融靶点位于间隔部73例,游离壁18例。消融后早搏(452.9±909.1)次/24h,与术前比较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平均随访(20.7±11.9)个月,复发率为10.9%(10例)。其中行再次消融8例,成功5例。所有患者均未观察到急性及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安伞有效.并能减少操作及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11.
探讨环形电极对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的标测指导作用及射频消融方法。6例特发性RVOTVT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35.0±6.3(18~42)岁。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应用环形电极标测右室流出道,以最早激动点结合窦性心律下起搏标测确定靶点。结果:4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前部,1例起源于间隔后部,1例起源于游离壁,6例均成功进行了射频消融,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78±22min。结论:环形标测电极可以指导快速寻找室性心动过速起源点,缩短标测及消融时间。  相似文献   

12.
右室流出道心律失常的发作方式与单导管消融治疗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报道 33例右室流出道心律失常的发作方式与单导管消融治疗。 3例仅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发作 ,30例室早与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或心室颤动 (简称室颤 )并存。其中室早合并短阵单形室速 17例 ,合并持续单形室速 6例 ,合并多形室速 4例 ,合并快速室速或心室扑动 2例 ,合并室颤 1例。单点穿刺股静脉后 ,行右房或心室造影 ,将单根多枚电极导管按需放置于右室心尖部或流出道 ,行电生理检查、起搏与激动顺序标测和消融治疗。结果 :消融成功 30例 ,成功率 91%。靶点电图较体表QRS波始点早 38± 12 .4ms。 12例成功靶点位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9例位于间隔部、5例在游离壁和间隔部作多点片状消融、3例位于肺动脉瓣上、1例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左室间隔部消融成功。操作时间 5 2± 2 2 .2min ,X线透照时间 2 6± 18.0min ,放电时间 373± 111.7s。术中 1例未诱发心律失常 ,未行消融。 3例发生并发症 ,2例终止消融。 1例右室流出道穿孔 ,心包压塞。 1例多形室速 ,消融中室早多次触发室颤。 1例剧烈胸痛 ,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近端 5 0 %局限狭窄。随访 14± 4 .5个月 ,无死亡病例 ,3例复发 ,1例消融 3次均复发 ,复发率 10 %。住院总花费人均 9133± 12 0 0元。结论 :右室流出道心律失常发病形式多种多样 ,单导?  相似文献   

13.
报道 2 5例 (男 14例、女 11例 ,年龄 15~ 6 7岁 )顽固性频发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接受RFCA的治疗结果。采用心室激动顺序与起搏标测法进行室早标测定位 ,标测到室早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 30ms以上或消融电极起搏心电图QRS波图形与室早图形完全一致时放电消融。结果 :2 5例患者室早起源分别为右室流出道 12例、右室心尖部 5例、左室游离壁 5例、左室近后间隔部 3例。 2 5例中 2 1例成功 (包括 1例频发室早伴短阵多形性室速患者 ) ,成功率为 84 %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RFCA治疗频发单形性室早伴短阵室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 11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射频导管消融 ,采用起搏标测 ,以起搏时与自发室早QRS波群图形完全相同的点为消融靶点。结果 消融即刻成功率 91% (10 / 11) ,所有患者无任何并发症 ,随访 1~ 30个月 ,无迟发并发症发生 ,无室早复发。结论 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予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有效、安全 ,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52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法治疗,男28例,女24例,年龄15~67岁,平均45.1岁;病史3~14年,平均6.8年均有明显症状,但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多种抗心律药物治疗无效,心电图显示室性早搏均呈左束支阻滞图形,Ⅱ、Ⅲ、AVF导联为高大的R波。采用起搏标测。结果即刻成功率94%(49/52)。术前与术后1周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性早搏为(11250~37460)次/24h和(0~1120)次/24h,两者间差异(P<0.01)。随访2~32个月,无复发。结论无器质性心脏病顽固性右室流出道室早的导管射频消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左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方法 及可行性. 方法 选择左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 24例,采用温控消融导管经主动脉途径对主动脉瓣上或瓣下(左纤维三角)进行常规标测与消融. 结果 消融成功21例,成功率87.5%,其中2例常规标测未能标测到理想靶点,在EnSite3000-NavX指导下经冠状静脉窦途径采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成功.21例有效靶点心室电位领先室性期前收缩体表心电图QRS波群起始点(38.04±7.95) ms,放电时间 (214.88±73.68) s.消融失败3例,其中2例在冠状动脉左主干标测到最早心室电位,放弃消融,1例在左冠状动脉窦前下方(距左冠状动脉窦约0.5cm)消融无效.随访(12.9±10.4)个月,复发2例.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 多数左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经主动脉途径采用温控消融导管进行常规标测与消融安全有效,少数患者需经冠状静脉途径采用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标测与消融.  相似文献   

17.
顽固性室性早搏的导管标测与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术对症状明显、药物无效的10例顽固性室性早搏(简称室早)进行治疗。将消融电极送至右室流出道区域,以S1S1或RS2早搏刺激标测到与体表12导联心电图记录的自发室早QRS波群图形完全相同,并且激动标测时自发室早的局部电图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提前30ms以上的部位为消融靶点。以室早在放电后10s内消失,维持稳定窦性心律30~60min为即刻成功标准。9例患者经10~20W、消融60~180s,早搏和短阵室速完全消失;1例失败。平均随访11个月,未服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9例中8例无早搏、1例为偶发室早,均无并发症。提示射频导管消融术是治疗某些右室流出道早搏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室性心动过速及顽固性室性早搏的导管消融治疗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回顾分析 1991年 3月~ 1999年 10月导管消融治疗 6 7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结果。按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顺序 ,将 1991年 3月~ 1993年 10月定为前期阶段 ,共 2 4例 ;1993年 11月~ 1999年 10月定为后期阶段 ,共 43例。采取心内激动和 (或 )起搏标测的方法进行标测 ,行直流电消融 (DCCA)或射频消融 (RFCA)治疗。前期阶段RFCA治疗的成功率 40 % (4/ 10 ) ,低于后期阶段RFCA治疗的成功率 95 % (41/ 43) ,P <0 .0 5。前期阶段DCCA治疗的复发率 10 % (2 / 2 0 )、并发症发生率 2 0 % (4/ 2 0 )和术后血CPK峰值 10 32± 36 9U/L分别高于后期阶段RFCA治疗的 2 % (1/ 43)、5 % (2 / 43)和 16 3± 82U/L(P均 <0 .0 5 )。 6 7例患者中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 5 2例。右室IVT 2 4例 ,19例 (79% )起源于右室流出道 ;其中 2 1例成功靶点局部电图较体表QRS波群提前 2 5 .3± 5 .6ms。左室IVT 2 8例 ,2 1例 (75 % )起源于左室后间隔 ;其中 2 5例成功靶点局部电图提前 2 9.1± 6 .0ms;仅 1例记录到孤立的浦肯野纤维除极电位。前期DCCA治疗IVT成功率为 94% (17/ 18) ;后期RFCA治疗IVT成功率 10 0 % (30 / 30 )。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 (VT) 10例 ,前期DCCA治疗 2例 ,成功 1例 ;后期RFCA治疗 8例 ,成功 6  相似文献   

19.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早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室性早搏的治疗,以往学者不主张对其进行药物处理,只是出现较明确的临床症状、患者精神上受较大的影响、且药物效果不好或不愿用药的情况,才推荐导管消融治疗。随着科技进步和人对高水平生活的追求,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早搏的适应证也相应调整了,现将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对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早搏的现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