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42例均为老年人陈旧性心梗(OMI),按梗塞部位不同分为下壁18例、下前壁5、前壁5例。晚电位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2%、20%、20%。另外,前同壁6例、广泛前壁5例、正后壁2例、下后壁1例,均未能检出阳性晚电位。从观察结果分析:陈旧性心梗比急性期心梗晚电位阳性检出率低;下壁梗塞检出率高于其它部位梗塞;对老年人心梗后心功能恢复情况的预后观察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临床研究陈旧性心肌梗塞(下简称心梗)的差电位图表现与核素心血管造影及心肌灌注断层显像结果进行对照。80例陈旧性心梗分为前壁、下后壁、前壁 下后壁心梗三组。差电位田显示,心室兴奋早中期,前壁及下后壁心梗组的负区部位、范围及出现时间与心梗后电位丧失区域对应。前壁 下后壁心梗组负区意义难定。差电位图平均负区面积百分比与核素心血管造影所示左室相位分布的标准差及半定量计分法测定的局部相位延迟呈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之间为负相关。与33例心肌灌注断层显像缺损体积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晚电位是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的一个危险标志,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尚不满意。常用的滤波法信号平均心电图对下壁心肌梗死后晚电位的检出较前壁的敏感。为探究其原因,对心肌梗死部位与晚电位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方法 连续收入院的3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中前壁心肌梗死14例,下壁心肌梗死23例。分别对这些患者的QRS综合向量和X、Y、Z导联向量的晚电位进行分析。结果 前壁梗死患者QRS综合向量的晚电位检出率显著低于后者(35%对79%,P<0.001)。前壁心肌梗死的晚电位检出率低与决定这一电位的3个合成导联中Z轴导联的能量过高有关。结论 晚电位具有空间分布特点,提高晚电位的阳性检出率需要考虑对合成这一电位的各个导联逐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心室晚电位(VLP)检测已广泛用于临床,它是缺血或坏死心肌部位产生的一种迟发碎裂电活动,VLP发生与心梗时心肌坏死引起传导障碍有关。本文对86例心梗患者VLP检查,进一步分析和探讨其临床意义。急性心梗28例中有13例VLP阳性,陈旧性心梗58例中有19例VLP阳性。其中下壁心梗患者VLP阳性最  相似文献   

5.
采用信息叠加技术检测冠心病204例、心肌炎26例、高心病18例、肺心病8例、风心病9例、甲亢性心脏病2例、心肌病及预激症侯群各1例共269例的心室晚电位(VLP),观察不同类型心脏病晚电位检出率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和晚电位阳性标准。冠心病中陈旧性心梗(OMI)、心绞痛和无痛性心肌缺血 VLP 检出率分别为38.5%、15.5%和8.25%,其他类型心脏病 VLP 检出率为12.3%,其中肺心病20%、风心病14.3%、高心病5.6%、心肌炎11.5%。心肌梗塞伴室性心律失常 VLP 检出率55%,非心梗的室性心律失常为16.6%,简单室早为4.3%。木文 VLP 阳性36例,三项指标异常10例(27.7%),二项指标异常26例(72.3%)。  相似文献   

6.
作者用自行设计的体表心室晚电位检测系统检测正常人和患者129例。在24例正常人,未检测到心室晚电位(LP)。60例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前壁 下壁心肌梗塞者中LP检出率为50%,高于单纯前壁或下壁心肌梗塞者中LP检出率(分别为13.8%和24%)。心肌梗塞合并室壁瘤者中LP检出率(42.9%),高于无室壁瘤患者LP检出率(21%)。18例冠心病心绞痛和27例原因不明室性早搏患者中LP检出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正> 本文就陈旧性心肌梗塞(OMI)患者的超声心动图(UCG)的室壁节段性运动与左心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目的是分析这组患者的病变与预后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 1987年以来OMI住院患者50例(男44,女6),均确诊为冠心病心肌梗塞,病程平均16.8±1.57(2~168)月,年龄31~77岁(平均54.8±12.3岁)。心梗部位有30例为前壁梗塞(包括前间壁、广泛前壁和高侧壁),8例为下壁梗塞(包括后壁、右室),复合性梗塞(两个部位以上者)12例。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硝酸甘油超声心动图试验对梗塞后心肌细胞活性的影响 ,我们对 46例陈旧性心梗患者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46例中 ,男 32例 ,女 14例 ;平均年龄 5 5± 8岁。均有急性心梗病史 ,病程 2个月~ 5年。梗塞位于室间隔14例 ,左室前壁 10例 ,前壁 侧壁 7例 ,下壁 12例 ,后壁 3例。方法 :使用 HP15 0 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 2 .5~ 3.5 MHz。左侧卧位 ,取胸骨旁左室长轴、左室乳头肌水平短轴、心尖四腔心、两腔心和心尖左室长轴五个切面 ,于静息状态下 ,观察各切面及各节段室壁运动情况 ,左室收缩功能各项…  相似文献   

9.
本文评价96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中右室梗塞的临床特征、发生率以及病程经过。观察期为10个月。96例中前壁梗寒盯例,下壁梗塞44例,侧璧梗塞4例,后壁梗塞1例。有16例(16%)新近出现右室功能障碍,考虑为右室梗塞所致,均为穿透性下壁心肌梗塞。下壁梗塞患者的1/3(36%)可出现右室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右室梗塞者的平均年龄为55岁,其中2例先前曾有心肌梗塞。9例为单独下壁心肌梗塞,4例为下侧壁梗塞,3例为下后壁梗塞。4例有显著的中心静脉压升高(大于10cmH_2O)。右心梗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50例心肌梗塞(急性、陈旧性心梗39例,无Q波型心梗11例)的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结果同平面心肌显像,心电图及核素心室造影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诊断心梗灵敏度98%、平面心肌显像90%、心电图78%。多病灶检出率心肌断层76%、平面心肌显像25%、心电图20%。11例无Q波型心梗10例显像示局部放射性缺损。13例同时行核素心室造影,3例LVEF正常,均为一个室壁段梗塞。10例LVEF在34%以下,梗塞的室壁段在3个以上,其中5例呈现形态失常经心室核素造影示局部室壁瘤形成;还有2例为5个室壁段梗塞,梗塞体积占左室体积45%,均在二周内死亡。表明:心肌灌注断层显像以它生理学基础和三维图像显示特点提高诊断心梗灵敏度和多病灶检出率。定位直观、准确。为无Q波型心梗是否穿壁与非穿壁问题提供无创性检测手段。梗塞范围大小估价和形态学变化对心功能评价、疗效判定、预后估价、室壁瘤诊断有其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所谓正后壁心肌梗塞(正后壁心梗)又称为真后壁心梗。理论上是指严格限于后壁而非下壁的心梗,也就是指左心室后下壁的上三分之一处梗塞。实际上无论从临床或临床与病理对照的观察上均已证明,心电图上的正后壁心梗往往同时波及下壁、后间隔部或邻近的侧壁。以上说明心电图对心梗的定位诊断虽然在多数情况下与实际病理部位相一致,但是并不能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50例心肌梗塞(MI)病人的心室晚电位(VLP)检测结果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1)MI组与正常组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VLP是一种病理性的电活动;(2)不同部位MI的VLP阳性检出率下壁为38%、前壁为35%、前间壁为33%、前侧壁为20%,提示下壁MIVLP的阳性检出率较高。此外,根据对VLP定量分析的结果发现,下壁、前间壁MI对反映传导和电压的指标均敏感。而前壁、前侧壁MI仅对反映传导的指标敏感,其机理需进一步探讨;(3)急性心肌梗塞与陈旧性心肌梗塞组都有形成VLP的可能,但前者检出率相对较高。由此提出应根据不同发生机制而采取针对性较强的防止电不稳定的措施;(4)MI伴室性心律失常(VA)组与不伴VA组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VLP阳性者VA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对6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执行福建老年医院患性心肌梗塞四周康复程序(1990年)。患男47例,女17例,平均65岁、梗塞部位为:下壁25例,广泛前壁15例,前间壁8例,心内膜下4例,下壁 右室壁4例,下壁 正后壁3例,前壁 左室壁3例,前壁 下壁 右室壁 正后壁2例,其中≥60岁40例,大面积心梗12例,严重并发症19例,60例顺利完成程序.4例因合并室壁瘤心衰反复中止康复,总有效率93.75%,表明即使是高龄,大面积心梗,有严重并发症持病情稳定后,以步行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四周康复程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对6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执行福建老年医院急性心肌梗塞四周康复程序(1990年)。患者男47例,女17例,平均65岁、梗塞部位为:下壁25例,广泛前壁15例,前间壁8例,心内膜下4例,下壁 右室壁4例,下壁 正后壁3例,前壁 左室壁3例,前壁 下壁 右室壁 正后壁2例,其中≥60岁40例,大面积心梗12例,严重并发症19例,60例顺利完成程序,4例因合并室壁瘤心衰反复中止康复,总有效率93.75%,表明即使是高龄,大面积心梗,有严重并发症待病情稳定后,以步行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四周康复程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了3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综合康复治疗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疗效,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30例患者均符合WHO的诊断标准,一个月前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在原治疗的基础上,经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及临床表现确诊的有心律失常;其中男性27例,女性3例,年龄63—87岁,平均年龄71±5.3岁;梗塞部位:前间壁心6例,下壁心梗7例,广泛前壁心梗4例,正后壁心梗1例,高侧壁心梗2例,2个以上部位心梗9例,心内膜内心梗1  相似文献   

16.
选择符合下壁梗塞者33例(其中合并正后壁梗塞7例),用体表电标位测微机系统Ⅰ型进行体表等电位图(BSPM)和 Q 区标测,并以30例健康人为对照。可见下壁和下壁合并正后壁梗塞病例,在 BSPM 和 Q区图均出现与正常人不同的变化。BSPM 和 Q 区图可对下壁和下壁合并正后壁梗塞做出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17.
心(肌)梗(塞)的部位(前壁对下壁)和类型(Q波型对非 Q 波型)的相对预后意义迄今仍无定论。本研究以 MILIS 中471例首次心梗患者为对象,平均随访30.8(0~48)个月。依心梗部位划分:前壁心梗253例,下壁心梗218例。依心梗类型划分:Q波型心梗323例,非 Q 波型心梗148例。依心梗部位和类型划分:前壁 Q 波型心梗190例,前壁非 Q 波型心梗63例,下壁 Q 波型心梗133例,下壁非 Q 波型心梗85例。前壁心梗组的住院期和随访期的临床病程均较下壁心梗组为差:梗塞范围较大(21.2对14.9gEg/m~2[MB CK],p<0.001),入院时左室喷血分数较  相似文献   

18.
孙新茹 《山东医药》2003,43(16):45-46
20 0 0年 9月至 2 0 0 2年 4月 ,我们采用硝酸酯类药物不同时间给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 12 2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12 2例 ,均符合 1997年 WHO冠心病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 ,A组 6 0例 ,男 38例 ,女 2 2例 ;平均年龄( 5 8.5± 6 .4 )岁 ,平均病程 ( 6 .0± 2 .3)年。其中陈旧性前壁间壁心梗 2例 ,陈旧性下壁心梗 3例。B组 6 2例 ,男 39例 ,女 2 3例 ;平均年龄 ( 5 7.6± 6 .8)岁 ;平均病程 ( 5 .6± 3.2 )年。其中陈旧性前壁心梗 3例 ,陈旧性下壁心梗 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方法 :患者服…  相似文献   

19.
1998年1月~1999年12月,我们对急性心梗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在应用阿托品基础上加用葡甲胺环腺苷酸,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48~72岁,平均 62岁。其中二度 Ⅱ型AVB 5例,完全性 AVB11例。心梗部位为下壁+后壁 5例,下壁+后壁+右室4例,单纯下壁4例,前壁1例,广泛前壁2例。12例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梗塞相关血管为右冠状动脉7例,左回旋支3例,左前降支2例。 方法:所有患者在一般治疗的同时均安装心内膜临时起搏器,并给…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冠心病人Q—Tc与心室晚电位(VLP)的检出率及其关系,正常人Q—Tc阳性率4%,冠心病人Q—Tc阳性率68.3%;其中陈旧性心梗病人80%,心绞痛病人62.5%。正常人VLP无一例阳性,冠心病人阳性率57.5%,心梗组55%,心绞痛组30%。两组检测方法心梗组的阳性率均明显大于心绞痛组,对冠心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均有较大的价值,VLP检测更为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