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了解阳性检出率及滴度水平,为规范使用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和监测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德国欧蒙医学实验诊断有限公司滴定平板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以复合生物薄片(Hep-2细胞、猴肝)为基质,分别检测228例未经干扰素治疗的乙列肝炎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抗核抗体及滴度水平,以1:100血清稀释度呈现典删荧光模型为阳性判断标准,无荧光者判为阴性.结果 (1)228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共检出抗核抗体阳性51例,阳性检出率22.4%(51/228).其中乙肝"大三阳"患者血清59例,抗核抗体阳性18例(18/5930.5%).乙肝"小三阳"患者血清142例,抗核抗体阳性29例(29/142 20.4%).HBsAg、抗-HBc两项阳性患者血清27例,抗核抗体阳性4例(4/27 14.8%).阳性血清滴度分布1:100 39例,1:320 10例,1:1000 2例.51例抗核抗体阳性血清共出现荧光模型9种,以核均质型、核颗粒型为主.(2)5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共检出抗核抗体阳性2例,阳性检出率4%(2/50).其中滴度1:100 1例,1:320 1例.(3)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核抗体阳性检出率与健康体检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未经干扰素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阳性率(22.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在选择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前,检测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及滴度,对治疗的适应症和监测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IgG抗-NS5抗体与α-干扰素疗效的关系.方法以重组HCV抗原及NS3、NS5区段多肽作为抗原,以EHSA法检测丙型肝炎患者α-干扰素治疗前血清IgG抗-NS3、抗-NS5、抗-HCV抗体及其滴度.结果α-干扰素治疗有效组的抗-NS5抗体的阳性率为80%(8/10),无效组为20%(2/1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有效组抗-NS5抗体滴度显著性高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和无效组抗-NS3、抗-HCV抗体阳性率及抗体的滴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治疗前血清IgG抗-NS5抗体可以作为α-干扰素疗效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反应在丙型肝炎病变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对129例丙型肝炎、25例自身免疫性肝炎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抗肝抗原抗体进行检测;观察丙型肝炎病变及治疗前后的自身抗体的变化;探讨自身抗体与Hcv-RNA、肝功能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总阳性率为44.19%,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P0.01),但低于自身免疫肝炎患者(P0.01);自身抗体以单项和双项阳性及1:160的低滴度抗体为主。丙型肝炎患者中,自身抗体总阳性率按照急性、慢性、丙型肝炎后肝硬化和丙型肝炎后原发性肝癌组依次升高,慢性丙型肝炎明显高于急性肝炎(P0.05);丙型肝炎后肝硬化和丙型肝炎后原发性肝癌两组均高于慢性丙型肝炎(P0.05),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抗体阳性的丙型肝炎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等肝功能损害指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1)。结论自身免疫反应在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蒋莉  陈春华 《吉林医学》2013,(29):6080-6081
目的:探讨慢性丙肝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检测与临床意义。方法:80例丙型肝炎合并有自身抗体患者血清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CV-RNA、用ELSIA法检测抗一HCv抗体、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丙肝抗体(HCVAb)阳性血清中的抗线粒体AMA-M2亚型抗体、抗Sp100抗体、抗gp210抗体、抗肝肾微粒体-1(LKM-I)抗体、抗肝特异性胞质1型(LC-1)抗体、抗Ro-52抗体、抗核抗体(ANA)。结果:80例丙型肝炎感染者中有24例出现自身抗体阳性,总阳性率为30%(24/80);其中ANA阳性19例,占23.8%(19/80),抗核抗体以低滴度为主。另外还检测到抗线粒体AMA-M2亚型抗体、抗Sp100抗体、抗gp210抗体等自身抗体;30例丙肝病毒复制指标HCV-RNA(+)的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为43.3%(13/30),50例丙肝病毒复制指标HCV.RNA(-)的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为22%(11/50),两者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诱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尤其HCV-RNA阳性患者更为突出,探讨HCV感染合并自身免疫现象和自身免疫性肝炎时自身抗体的发生率和抗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肝病相关自身抗体在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以生物薄片马赛克技术制备的Hep-2细胞、猴肝、心肌、鼠肝、鼠肾、胃共6种组织细胞为抗原基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病相关自身抗体,根据荧光反应强弱判定结果.结果 80例肝功异常患者(肝脏功能异常,ALT>50 U/L)自身抗体阳性率为11.25%,其中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及抗线粒体抗体(AMA)的阳性率分别为7.5%、5%和6.25%;女性患者自身抗体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5);病毒性肝炎标志物阴性组自身抗体检出率明显高于阳性组(P<0.05).结论 高滴度自身抗体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肝功能异常的非病毒性肝炎病人适合进行肝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冶丽娜  蒋莹 《北京医学》2013,35(3):171-174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血清中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19例慢性HCV感染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标本进行抗核抗体(ANA)、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类风湿因子(RF)检测,比较其阳性率,并分析自身抗体与年龄、性别、民族、肝功能指标及病毒复制的关系.结果 119例慢性HCV感染者中有64例检测出至少l项自身抗体,阳性率为53.8%,40例健康对照者中有3例检测出至少l项自身抗体,阳性率为7.5%,两组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V RNA阳性组中自身抗体检出率为64.6%,HCVRNA阴性组检出率为40.7%,两组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的性别、民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0岁患者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均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 HCV感染能诱导自身免疫反应,产生多种自身抗体,自身抗体的检出率与年龄和病毒复制有关,自身免疫可能是HCV感染后组织损伤的重要因素.HCV感染者有必要做自身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7.
王国强  林伟 《海南医学》2012,23(4):91-92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自身抗体与胰岛素抵抗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的检测结果,并探讨自身抗体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结果 (1)7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46例自身抗体阳性,阳性率为60.5%,自身抗体以低滴度为主,主要为抗核抗体ANA.(2)自身抗体阳性组年龄较阴性组高,自身抗体阳性组胆碱酯酶(ChE)和白蛋白(ALB)水平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自身抗体阳性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TNF-α均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阳性时肝脏损伤较重,胰岛素敏感性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自身抗体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特点.方法 将血清样本分为3组:乙型病毒性肝炎组(HBV) 30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组(AIH)235例和健康对照组150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欧蒙印迹法检测血清中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ASM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肝肾微粒体Ⅰ型(LKM-1)抗体和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抗体等肝病相关自身抗体.结果 (1) HBV组和AIH组ANA检出率分别为9.1%、80.42%,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AIH组ANA阳性率显著高于HBV组(P<0.05).(2)HBV组ANA滴度1:100、1:320、1:1 000阳性率分别为6.2%、2.6%、0.3%,以低滴度(1:100)为主,AIH组1:100、1:320、1:1 000滴度阳性率分别为22.98%、41.28%、14.47%,以高滴度(≥1:320)为主.(3)HBV组AMA、ASMA、抗LKM-1及抗SLA/LP抗体的阳性率分别是0.3%、0.9%、0.3%和0%,AIH组的阳性率分别为36.6%、25.1%、23%和2.55%,明显高于HBV组.(4)AIH组荧光模型以核均质型和核仁型为主;HBV患者以颗粒型为主.(5)采用1999年诊断积分系统评估,28例自身抗体阳性乙肝患者中有1例评分超过16分,达到自身免疫性肝炎确诊标准(≥16分).结论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具有高滴度的自身抗体;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低滴度的自身抗体不构成自身免疫性肝炎,高滴度的自身抗体要结合临床资料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尿白细胞介素-6(IL-6)的检测在重症狼疮肾炎(SLN)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8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和43例SLN患者经甲泼尼龙(MP)与环磷酰胺(CTX)双冲击治疗前后血、尿IL-6的水平;抗双链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采用ELISA法测定;抗核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补体C3、C4含量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结果 SLN患者治疗前血、尿IL-6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与SLEDA1评分、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血沉、24 h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尿胱抑素C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与补体C3、C4、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0.01);但血清IL-6与尿IL-6无相关关系(P>0.05).MP与CTX双冲击治疗能显著降低SLN患者血、尿IL-6的水平(P<0.01).结论 IL-6参与了SLN的发病过程,血、尿IL-6水平的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SLN患者肾脏损害程度、病情轻重.动态观察SLN患者血、尿IL-6的水平有助于了解SLN的狼疮活动、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自身抗体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该中心检验科45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设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血清自身抗体检测,比较两组血清自身抗体检测结果,观察组血清自身抗体阳性患者、阴性患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水平,以及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自身抗体阳性与肝功能指标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总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及抗Ro-52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自身抗体阳性患者ALT、AST、TBiL水平均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自身抗体阳性与肝功能ALT、AST、TBiL水平呈正相关(r>0,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率高于健康体检者,且血清自身抗体阳性与肝功能ALT、AST、TBiL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Wu CH  Xu XY  Tian GS  Yu YY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6):390-393
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检测结果,探讨自身免疫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的阳性情况,并探讨HCVRNA含量、HCV基因型、肝硬化发生率、干扰素治疗应答率、年龄、性别及肝功能与自身抗体的关系。结果(1)69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有20例出现自身抗体阳性,检出率为28.9%(20/69),自身抗体以低滴度为主,主要为抗核抗体,明显高于慢性乙肝组的自身抗体检出率4.3%(3/69,P<0.05);明显低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组的自身抗体检出率100%(P<0.05)。(2)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阴性、阳性组之间HCVRNA含量、HCV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自身抗体阳性组干扰素应答率(77.8%)高于自身抗体阴性组应答率(51.2%,P<0.05)。(4)自身抗体在年龄长者中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性别无关。(5)自身抗体阳性组肝硬化发生率(80%)高于阴性组(46.9%,P<0.05)。(6)自身抗体阳性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以及γ球蛋白均高于自身抗体阴性患者(分别为191U/L±89U/Lvs113U/L±69U/L,169U/L±80U/Lvs98U/L±62U/L,78μmol/L±50μmol/Lvs51μmol/L±30μmol/L,200g/L±80g/Lvs160g/L±70g/L,均P<0.05)。结论HCV感染能诱导自身免疫反应,使患者血清出现多种自身抗体,自身抗体的检出率与肝硬化和年龄明显有关,检测其自身抗体及其滴度对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诊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蓉  耿秀蓉  覃沙  洪华  谭太昌 《四川医学》2011,32(2):253-256
目的分析自身抗体在丙型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特点。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或欧蒙印迹法检测97例丙型肝炎患者、31例临床确诊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和100例健康人血清中的ANA、SLA/LP、SAMA、AMA、AMA-M2、LC-l、APCA、LKM-1等自身抗体。结果 HCV组中,抗ANA、LKM-1、LC-1、SAMA、AMA-M2、APCA体阳性率分别是38.14%、2.06%、1.03%、2.06%、1.03%和3.09%,而且阳性滴度都比较低,大部分处于1:100。AIH组中,抗ANA、SLA/LP、抗LKM-l、LC-1、SAMA、AMA-M2、APCA抗体阳性率分别是80.65%、16.13%、12.90%、22.58%、58.06%、12.90%、3.22%,AIH组阳性率还是明显高于HCV组(P〈O.05),以高滴度为主,大多数大于等于1:320。丙型肝炎RNA阳性组自身抗体阳性率高于RNA阴性组。结论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但滴度较低;自身免疫性肝炎具有高滴度的自身抗体水平;HCV引起的自身免疫紊乱尤其是病毒处于复制状态是造成机体免疫损伤,加重丙肝病毒血症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铁代谢相关血清学指标的临床诊断意义及铁在肝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检测67例肝病患者血清铁调素、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分析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等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依据肝病病因将患者分为HBV感染组、HCV感染组、酒精性肝病组,依据肝病病变程度分为肝炎组、肝硬化组。分析不同分组情况下,各组患者血清铁代谢指标与肝损伤的关系并比较组间差异性。结果 67例患者中,血清铁与ALT、AST均呈正相关(r=0.4788,P0.0001;r=0.4457,P0.0001)。血清铁蛋白与ALT、AST均呈正相关(r=0.3330,P=0.0022;r=0.4437,P0.0001)。铁调素与ALB呈正相关(r=0.4467,P=0.0195)。酒精性肝病组血清铁蛋白(1230.0μg/L)明显高于HBV感染组(388.5μg/L)和HCV感染组(211.0μg/L),P均0.05;HBV感染组明显高于HCV感染组,P0.05。HBV感染组血清铁明显高于酒精性肝病组(19.4μmol/Lvs.9.5μmol/L,P=0.0427)。肝硬化组铁调素与血清铁呈负相关(r=-0.7070,P=0.0001)。肝硬化组血清铁显著低于肝炎组(15.3μmol/Lvs.22.5μmol/L,P=0.0136)。结论肝病患者铁调素、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水平与ALT、AST、ALB等肝功能常用检测指标具有相关性。铁负荷增加可加重肝病患者肝细胞的损伤,铁代谢水平对判断肝病病情变化、开展干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人肝细胞癌(HCC)组织中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方法 用RTPCR法常规检测HCC组织和部分患者血清HCV,再以巢式RTPCR法对HCV阳性标本中5种HCV基因型进行鉴别。对多数标本中HBsAg和HBVDNA也进行了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HCC组织中HCV阳性率为50%(39/78),与HBV者(64.4%)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者重叠感染率34%(20/59)。在10例血清HCV阴性HCC患者中,3例HCC冰冻组织检出HCVRNA。在HCC组织中共检出3种HCV基因型,其中2a、1b、3a和混合型分别为17例(43.6%)、9例(23.1%)、4例(10.3%)和2例(5.1%),各基因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但2a型与1b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a型与HBV的重叠感染明显较其他HCV基因型者常见(P<0.05)。结论 2a型HCV是HCC组织中最常见的基因型并易与HBV重叠感染率,HCC患者血清HCV检测不一定能准确反映HCC组织中的HCV感染率,其所示基因型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CV及其与HB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HCV R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HCV感染及其与HBV重叠患者血清标本共179例,分为慢性丙型肝炎组(n=101)、肝硬化组(n=45)和肝癌组(n=33)。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HCV,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CV RNA;对重叠感染HCV和HBV的31例患者同时检测HBVDNA。结果 179例患者抗HCV的总阳性率为97.8%,高于HCV RNA的阳性率(69.8%)(P〈0.01)。肝硬化组和肝癌组HCV RNA的阳性率分别为82.2%和84.8%,高于慢性丙型肝炎组阳性率64.4%(P〈0.05)。HCV与HBV重叠感染组的HCV RNA的阳性率为48.4%,低于单纯HCV感染组的HCV RNA阳性率(71.6%)(P〈0.05)。HCV与HBV重叠感染患者的HBV DNA阳性率为35.5%,也显著低于单纯HBV感染患者阳性率(76.7%)(P〈0.01)。HCVRNA阳性组ALT异常率(60.8%)高于HCV RNA阴性组(35.2%)(P〈0.05)。结论对HCV感染相关的不同疾病患者联合检测抗HCV、HCV RNA和ALT,对于HCV和HBV重叠感染者同时检测HBV DNA,有利于疾病的明确诊断、病情观察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6.
HCV RNA含量与肝脏组织病理学损伤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HCV RNA含量和ALT浓度与肝脏组织病理学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681例HCV感染患者血清HCV RNA,电化学发光分析技术检测HBsAg,ELISA检测抗HAV IgM、抗HCV IgG和抗HEV IgM,Baye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浓度.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结果:681例血清标本中,HCV RNA和抗HCV抗体均阳性和均阴性者分别是150例和420例,HCV抗体阴性而HCV RNA阳性40例,HCV RNA阴性而HCV抗体阳性71例.在排除了甲型、乙型和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后,190例HCVRNA阳性患者中,36例患者在HCV RNA检测前后7 d内,曾进行过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测,轻度、中度和重度肝脏病理学损伤患者血清中,HCV RNA浓度及ALT浓度相差均不显著.结论:血清学标志物和病毒核酸都是监测HCV感染的重要指标.HCV RNA浓度、血清ALT浓度与肝脏病理损伤相关性不显著,HCV RNA水平不能反映肝脏病理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7.
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血清自身抗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自身抗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荧光定量PCR对108例乙肝孕妇的HBV标志物(HBVM)、HBVDNA进行检测,同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免疫印迹法(WB)分别对HBV孕妇及40例健康孕妇行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ASMA),可提取核抗原抗体谱(ENA)、肝抗原自身抗体谱(anti-LKM1、anti-LC1、anti-SLA/LP、anti-A-MAM2)检测,采用速率散射法检测RF,采用金标法检测抗-dsDNA。结果108例HBV孕妇检出多种自身抗体,总阳性率为31.48%,显著高于健康孕妇对照组的12.50%(P<0.05),检出的自身抗体以低滴度为主且以ANA,RF为多见。HBV阳性孕妇自身抗体阳性组与自身抗体阴性组的年龄、妊娠周期及AL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而HBeAg或/和HBVDNA阳性组自身抗体的检出率显著高于HBeAg或/和HBVDNA阴性组(P<0.01)。108例HBV孕妇检出1例ANA、ASMA同时阳性且滴度较高,2例anti-SLA/LP阳性,1例anti-LKM1阳性,其肝功能明显损害。结论孕妇HBV感染可引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产生多种以低滴度为主的自身抗体,这种免疫反应与HBV复制水平有关,而与孕妇年龄、孕周及ALT无关,且部分HBV孕妇可能重叠自身免疫性肝炎(AIH)。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输血相关病毒(TTV)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方法:TTV检测采用ELISA 法.HCV-RNA检测采用RT-PCR-微板核酸杂交-ELASA法.结果:ALT异常率在HCV单独感染者明显高于TTV单独感染者(P<0.01),而TTV单独感染者与TTV、HCV均阴性者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HCV单独感染者与TTV、HCV混合感染者平均ALT水平均明显高于TTV单独感染及HCV、TTV均阴性者(P<0.01).HCV单独感染者与TTV、HCV混合感染者平均ALT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TV可能不具有单独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曲:研究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mlar basement membrane,GBM)病患者血清自身抗体的异质性及其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珐: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1991年1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有完整临床及肾活检资料的108例抗GBM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就诊时的血清或血浆置换液用于孵育正常人肾组织冰冻切片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隐匿性抗原表位的暴露采用6 mol/L尿素对组织切片进行预处理.天然抗原表位的检测则以未经处理的组织切片作为底物.抗体滴度的检测由1:2至1:512.根据间接免疫荧光的结果决定抗体是否识别不同抗原表位,并进一步分析识别不同抗原表位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108例患者血清或血浆置换液均识别隐匿性抗原表位(尿素处理后肾组织),问接荧光显示抗体沿GBM呈线条样沉积,其中56/108例(A组)也识别天然暴露的抗原表位(非处理肾组织),其余52/108例(B组)则不识别天然暴露的抗原表位.虽然A组血清可识别天然露的抗原表位,但是该组血清识别隐匿性表位的平均滴度明显高于B组(P<0.01);A组患者合并抗中性粒细雕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的比例则明显低于B组(P<0.01).两组患者就诊时的其他临床指标(包括血肌酐水平)和肾病理指标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所有患者血清抗GBM抗体识别GBM上隐匿的抗原表位,但近一半患者的抗体同时识别天然暴露的抗原表位.识别天然暴露抗原表位者其血清识别隐匿性抗原的滴度更高,血清ANCA阳性的几率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肝损害的发生率,以及肝损害与病情和自身抗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999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资料完整的SLE患者131例,检测每名患者的肝损伤相关酶、胆红素、血浆蛋白浓度、肝脏B超及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U1-RNP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IgG、补体C3等,采用直线回归相关分析肝损害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结果]134例SLE患者中,SLE相关性肝损害32例,发生率为22.5%.自身抗体及补体C3降低发生率在SLE相关性肝损害和无肝损害病例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gG增高发生率在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SLE相关性肝损害与SLE活动性之间相关无显著性(P〉0.05).[结论]SLE患者中肝损害比较常见,SLE相关性肝损害与自身抗体和SLE病情轻重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