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应用CT与MR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采用CT与MRI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本组57例患者采用CT检出病灶共46个,MRI检出病灶126个;MRI检出率显著高于CT,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RI诊断较CT检查更明确,但二者联合检查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最佳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4.
赵小兵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24):3647-3648
目的 对比分析CT和MRI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我院从2011下半年到2012上半年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试验组,且每组中都有3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CT诊断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MRI诊断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CT和MRI图像,探讨CT和MRI的诊断应用效果.结果 试验组MRI诊断中显示的梗死病灶有56个,检查出患者人数为25例,MRI的检出率为83.3%;观察组中CT诊断显示梗死病灶38个,检出患者20例,CT的检出率为66.7%,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 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方面MRI诊断急性脑梗死效果明显,MRI可联合CT作为临床中急性脑梗死最佳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MRI和CT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96例,均进行颅脑MRI和CT检查,比较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梗死时间、不同梗死部位以及不同梗死灶大小的检出情况。结果:MRI的总检出率、梗死时间<24h、24-72h的梗死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P<0.05);MRI、CT在梗死>72h时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梗死部位,MRI的检出灶数均多于CT;其中,与CT相比,MRI在基底节区和顶叶的检出提高率均>100%,其次为丘脑(81.82%)。≤2mm和>2mm的梗死灶,MRI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P<0.05)。结论:MRI对于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和MRI在急性胰腺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高度疑诊为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确诊皆行CT与MRI检查,依据检查方法将采用MRI检查标记为MRI检查组,采用CT检查标记为CT检查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影像诊断率。结果:116例经临床综合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的患者中,MRI诊断报告阳性率为100%,CT诊断报告阳性率为84.48%,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其中MRI平扫对全胰增大情况和胰周渗液较为敏感,检出率分别为96.55%、100%,而CT检出率为81.89%、68.1%,两者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MRI检查在急性胰腺炎中的诊断准确率优于CT,建议在急性胰腺炎影像学确诊时直接采用MRI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早期CT和MRI检查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患者中,在额叶、顶叶、内囊、丘脑、小脑、基底节、脑干等发病部位,CT检查发现143个病灶,MRI检查发现740个病灶,MRI检查发现的病灶数量显著多于CT(P0.05);MRI检查直径5mm病灶255个,5mm病灶485个,小病灶和大病灶检出率分别为34.5%、61.9%;CT检查直径5mm病灶3个,5mm病灶140个,小病灶和大病灶检出率分别为2.1%、97.9%。MRI检查小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T(P0.05),大病灶检出数量显著多于CT(P0.05)。结论早期腔隙性脑梗死MRI较CT更能清晰准确地发现微小病灶,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MRI和CT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2014年4月—2016年6月该医院诊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2例,患者均确诊为早期腔隙性脑梗死,采用MRI和CT检查,根据影像结果 进行诊断,比较MRI和CT检查病灶部位及病灶大小检出率情况.结果 MRI检查确诊742个病灶,显著高于CT检查确诊145个病灶(P<0.05);MRI检查额叶、丘脑检出率,显著高于CT(P<0.05);MRI检查内囊检测率,显著低于CT(P<0.05);MRI检查<5 mm病灶数为256个,检出率为34.50%,显著高于CR的<5 mm病灶数为3个,检出率为2.07%(P<0.05).结论 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采用MRI和CT检查效果理想,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影像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和对比MRI与CT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方便选择该院于2014年10月—2016年11月间收治的95例疑似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主体.划分为A组和B组,分别是49例和46例.A组给予MRI检查,B组给予CT检查.对比不同时间段的疾病检出率与各项检查指标情况.结果 A组的总检出率为93.88%,B组为52.17%,其中,A组在脑梗死时间为24 h内(38.78%)、24~72 h(30.61%)的检出率均高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梗死72 h后的检出率(24.4%)相近于B组(23.91%),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病灶大小(8.42±1.21)mm2、检查时间(10.62±1.33)min和发病至检查时间(0.92±0.25)d均小于B组的(11.64±1.65)mm2、(18.67±1.66)min和(1.96±0.55)d,病灶数量(2.43±0.51)个多于B组(1.88±0.37)个,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CT检查相比,MRI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检查效果更佳,其可以更为精确的诊断出微小病灶,并缩短检出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11.
报告4例起病后3小时内的大脑中动脉脑梗塞的早期CT表现。CT所见主要有:一侧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脑岛异常征”、豆状核边界模糊、脑沟池受压、脑皮髓质界面消失、内囊后肢增宽、低密度改变等征象。认为前六种征象较脑梗塞的低密度改变更早出现,为CT诊断大脑中动脉脑梗塞的早期依据,其中“脑岛异常征”为本文首次提出 相似文献
12.
脑静脉畸形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脑静脉畸形(CVM)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CVM病人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例行CT平扫,其中4例行CT增强扫描;3例行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MPR和VR重建;3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1例行3D TOF MRA检查。结果CVM位于幕下5例(浅型4例,深型1例),幕上3例(浅型2例,深型1例);5例呈现典型的“海蛇头”征。CT平扫均未显示CVM直接征象。CT增强扫描立体地显示了引流静脉及其方向,其中1例上矢状窦汇合处呈湖状膨大,1例引流静脉更直观地显示为树枝状2个分支。MRI显示髓静脉呈长T1长T2信号,引流静脉呈长T1短T2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FLAIR上髓静脉为稍高信号,引流静脉为低信号或稍高信号,与T2图像比较,髓静脉数量较少、欠清晰,且引流静脉较细短;DWI上髓静脉和引流静脉均为低信号。MRI增强扫描多方位成像显示更多髓静脉,长度显示更完整,更好地显示髓静脉及其引流方向。1例MRA未显示病变。结论MRI可作为CVM检查的首选。CT增强和MRI增强扫描敏感度高,显示更多的髓静脉和更清楚的引流静脉及其方向。CTA三维重建利于显示CVM结构的全貌特征。 相似文献
13.
DWI对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①目的 观察磁共振弥散加权像 (DWI)诊断急性多发性脑梗死 (AMBI)是否比常规MRI具有优越性 ,同时对多发性脑梗死的病因及发病部位进行初步探讨。②方法 对 136例临床诊断脑梗死的病人进行常规MRI、MRA及DWI检查 ,必要时行脑血管造影术 (DSA)。③结果 136例脑梗死病人利用DWI技术检出AMBI4 1例 ,而利用常规MRI检出AMBI 2 0例 ,DWI技术比常规MRI具有更高的检出率 (χ2 =18.5 ,P <0 .0 1)。 4 1例AMBI在前循环 2 6例 ,其中一侧大脑半球 14例 (A组 ) ,双侧大脑半球 12例 (B组 ) ;AMBI在后循环 9例 (C组 ) ;前后循环都有 6例 (D组 )。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AMBI在前三组常见 ;心源性栓子在D组更常见。④结论 应用DWI诊断AMBI比传统MRI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不同解剖部位的AMBI其病因不同 ,DWI结合MRA有助于明确AMBI在不同解剖部位的不同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4.
比较3组起病年龄不同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病人(A组≤14岁,B组15~30岁,C组≥31岁)其HLA-DQA1链52位精氨酸(Arg)与IDDM易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A组HLA-DQA1链52位Arg(+)等位基因频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53.9%,P<0.05,RR=5.98)及B组和C组(P<0.05);A组HLA-DQA1链52Arg(+)/Arg(+)表现型的频率为75%,明显高于C组(23.1%,P<0.05)。本文提示:HLA-DQA1链52位Arg与IDDM易感性之间的关系存在着起病年龄相关的异质性,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以阐明IDDM的免疫遗传学本质。 相似文献
15.
16.
小剂量尿酸氧化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小剂量尿酸氧化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②方法 将106例急性脑硬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应用脱水剂、活血化淤、脑保护剂及抗凝剂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尿酸氧化酶治疗。③结果 在治疗后24h,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评分差异无显著性(F=4.66,q=12.11,9.87,P<0.05;F=6.23,q=17.83,11.91,P<0.05;6h以内与7-24h溶栓治疗在7d,30d的临床评分也有显著性差异(q=7.29,8.16,P<0.05)。④结论 小剂量尿酸氧化酶治疗急性脑硬死在临床上有一定的疗效,并且安全、方便。溶剂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急性脑梗塞患者20例,应用纳络酮治疗,并与维脑路通治疗的对照组相比较。结果为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塞优于对照组,该药具有较好的催醒作用起效迅速,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副作用小,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较有效制剂。 相似文献
18.
36例经CT证实的多发性脑梗塞中,50~60岁为高发病年龄组。共发现病灶114个,以基底节部位多见,其次为大脑皮层。病灶分布以双侧大脑半球多见,其次为单侧。多发性脑梗塞的病因,以高血压、动脉硬化多见。结合发病特点对诊断治疗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9.
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欣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1(2)
目的 观察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4例,应用丁咯治疗,200 mg/次.对照组:38例,应用川芎嗪治疗,80 mg/次.两组均静脉滴注,每天1次,7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有效率和显效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Vm、Qm明显增加,R明显降低,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仅R有所降低,但降低幅度低于治疗组,Vm、Qm则无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峰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1(5):374-376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丹参或参麦和胞二磷胆碱,口服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加用奥扎格雷钠80 mg于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于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天2次,14 d为1个疗程;对两组ESS评分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等进行评定,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的ESS评分有显著的差异,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降低(P<0.05),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和日常生活能力,并能更好地控制脑梗死的进展,疗效安全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