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比较小骨窗开颅手术及CT定位微创引流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疗效。结果小骨窗开颅手术51例,CT引导血肿吸引44例。两组年龄、术前血压、血肿量、术前GCS评分及发病至手术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血肿清除量:小骨窗开颅手术组优于CT血肿吸引组(P〈0.05);术后48h意识好转率小骨窗开颅手术组高于血肿吸引组(P〈0.05);术后血肿继续增大者,CT引导血肿吸引组高于小骨窗开颅下手术组(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充分、止血彻底,疗效优于CT引导血肿吸引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枕下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治疗高血压性小脑半球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比本院33例枕下小骨窗开颅(A组)与35例传统大骨瓣后颅窝开颅(B组)显微镜下治疗高血压性小脑半球出血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患者住院天数、M RS评分等,评估二者疗效。【结果】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脑积水等方面明显优于B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患者在术后远期生活质量方面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枕下小骨窗开颅显微外科治疗小脑半球出血创伤小,疗效肯定,是治疗高血压性小脑半球出血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不同时间窗内采用不同外科术式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生活能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10例年龄〈85岁、GCS评分5~10分且出血量在40-80ml的患者,按小骨窗开颅手术和立体定向血肿穿刺两种手术方式分为两组,从手术时间上分为6h以内、6~24h、24h以上6个亚组,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年龄、术前意识状态、出血部位和和出血量、手术方式(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及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对比)、手术时机等因素的回顾性研究,分析术后患者偏瘫开始恢复时间、再出血率、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及远期生活能力等指标。结果(1)立体定向血肿穿刺与开颅血肿清除两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X2=o.669,P=0.413〉0.05)和术后迟发再出血率(X2=0.321,P=1.000〉0.05),两种术式术后远期生活能力无统计学差异(Z=0.469,P=0.639〉0.05)。(2)患者术后远期生活能力与手术时机选择密切相关,发病后6~24h接受手术的患者再出血率(X2=32,186,P=0.000〈0.05)及术后病残率(X2=7.799,P=0.020〈0.05)较其他时间窗手术组有统计学差异,此时间窗内手术患者术后效果最佳。(3)对于脑出血后意识障碍Ⅱ~Ⅲ级、深部小血肿和重要功能区血肿的患者,立体定向小血肿穿刺振荡碎吸术偏瘫开始恢复时间平均为(12.0±3.2)d,小于骨窗开颅时间(t=11.245,P=0.000〈0.01)。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针对不同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多少,在早期(6-24h)分别采取个体化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能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直切口小骨窗开颅清除术治疗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14例硬脑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9例行直切口小骨窗开颅清除术治疗,对照组55例行常规皮瓣开颅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意识、肢体活动、语言、GCS 评分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 GOS 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心率(HR)、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意识、肢体活动、语言、GCS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观察组在治疗后的意识、肢体活动、语言、GC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GOS 评分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直切口小骨窗开颅清除术能够有效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对患者意识及神经功能改善优于常规骨瓣开颅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评价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结果。方法用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8例,并且与常规的骨瓣开颅手术20例的结果进行比较,比较包括残留血肿量、手术时间、手术后GCS和ADL评分。结果残留血肿量(手术后24hCT显示l小骨窗手术组为10±8mL,常规骨瓣手术组为11±6mL,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为93±14minVS120±18min,P〈0.05;ccs(手术后7d)评定P〉0.05;生活指数ADL(手术后半年)分别为62±11VS57±16,P〈0.05,每组各有死亡2例。结论两组手术方式比较在残留血肿量和手术后近期GCS评分上无区别,但小骨窗手术在手术时间、手术后半年生活指数ADL具有优势。小骨窗开颅不仅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脑暴露,而且残留血肿量不多,能够获得满意的止血,特别是急性阶段是一种好的选择。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出血具有微创的优势,是一安全、高效的方法,它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小骨窗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按脑卒中规范化外科治疗标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6例,采用CT简易定位小骨窗微创清除血肿,术后用纤溶药物溶解引流残留血肿,并随机与高血压脑出血应用传统常规开颅56例相比较,按发病至手术治疗时间分为3组:(1)≤6h(12例);(2)6-24h(65例);(3)〉24h(45例),比较近期疗效(1个月)和远期疗效(6个月)。结果:小骨窗组优良E例,常规开颅组优良%34例(P〈0.05);〈6h组和〈24h组手术后疗效与评定〉24h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正确地选择小骨窗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文奎 《山西临床医药》2012,(10):725-728
目的:探讨采用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1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组(微创穿刺组)与开颅手术组,每组91例,分别采用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开颅手术治疗,对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有效率、平均住院日及平均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及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时间优于开颅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平均住院日较开颅手术组短(P〈0.05),平均住院费用少于开颅手术组(P〈0.05)。结论: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手术的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将60例血肿量为30-40mL的壳核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20例行内科保守治疗;B组19例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C组21例行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A组Ⅰ级6例,Ⅱ级8例,Ⅲ级5例,死亡Ⅰ例;B组Ⅰ级10例,Ⅱ级5例,Ⅲ级2例,死亡2例;C组Ⅰ级16例,Ⅱ级3例,Ⅲ级2例。C组分别与A组及B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其他两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在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止血确切,能较迅速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研究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额后部入路锥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和小骨窗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对于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所有对象按照严格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A组)、额后部入路锥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B组)和小骨窗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C组)各30例。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术后血肿吸收情况、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A组血肿大小显著低于B组和C组患者血肿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肿完全吸收时间显著短于B组舜口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优于B组和C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L评分显著优于B组和C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1/30),显著低于B组的30.0%(9/30)和C组的36.67%(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手术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具有明显疗效,恢复迅速,不良反应少,值得于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下置管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海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7):1243-1245
【目的】探讨电视腹腔镜置管侧脑室-肝膈间隙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脑积水患者采用腹腔镜治疗38例(腹腔镜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32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例的术后并发症及Karnofsky评分。【结果】腹腔镜治疗组分流管远侧端梗阻3例(7.90%),而常规手术组为11例(34.38%),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χ^2=7.613,P〈0.05);术后腹腔镜治疗组感染1例(2.6%),常规手术组感染1例(3.1%),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015,P〈0.05)。腹腔镜治疗组术后Karnofsky评分为72.58±12.08,常规手术组为65.15±15.18,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488,P〈0.05)。【结论】腹腔镜下置管侧脑室-肝膈间隙分流术治疗脑积水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和传统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为大量高血压脑出血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本院自2003年7月至2005年9月手术治疗的65例大量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在80ml~120ml之间)患者,分为微创穿刺组(34例)和传统开颅手术组(31例),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病死率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微创穿刺组有效率、显效率均明显优于传统小骨窗开颅手术组(P<0.05),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意义,而病死率低于传统小骨窗开颅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能明显提高有效率,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张苏霞  许晓琼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0):1846-1848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对螺纹钉内固定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心理影响.[方法]闭式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9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按常规处理;干预组48例,结合心理干预,干预时间为3个月.在干预期间,对干预组,除常规的生理卫生教育和监督外,进行综合心理干预;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测量表(SAS)、抑郁自测量表(SDS),在干预开始和结束时,进行心理状态测定.[结果]心理干预组在SCL-90量表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等项的分值、在SAS和SDS中的总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并发症中的压疮、感染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适当的综合心理干预对于螺纹钉内固定股骨颈骨折患者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急性肺损伤(ALI)的保护作用。【方法】46例SAP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的d7、d14分析患者动脉血气,以呼吸频率(RR)、氧合指数(PaO/Fi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胸片变化及预后等为观测指标,观察乌司他丁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肺损伤发生率差异以及对肺损伤的疗效。【结果】治疗组SAP肺损伤的发生率为21.1%,对照组为5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7、d14乌司他丁治疗组肺损伤程度指标RR、PaO/FiO2、PaCO2及胸片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以d7最为显著(P〈0.01)。【结论】乌司他丁对SAP引起的ALI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可以显著减少SAP引起的ALI的发生,并能促进SAP的好转。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70例,按近、远期时间分为治疗组(n=36)和对照组(n=34)。对照组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尤瑞克林0.15PNAU,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7天。治疗前后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RS),并观察临床疗效。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监测血压,观察并记录各种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NIHSS评分和mRS评分显著降低(均P〈O.05),临床疗效显著升高(P〈O.05),不良反应少且轻微。【结论】尤瑞克林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慢性心衰(CHF)患者心功能、神经内分泌的影响。[方法]60例CHF病人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替米沙坦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替米沙坦80mg/d,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1(ET-1)和脑钠肽(BNP)含量。[结果]治疗6个月后,替米沙坦组LVEDd及血浆AngⅡ、ET-1和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LVEF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能改善CHF病人心功能和神经内分泌机制失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治疗后炎症因子的改变。【方法】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89例,随机分成氟伐他汀观察组(45例),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均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氟伐他汀40mg,每晚1次,治疗12周后复查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估心功能。【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较治疗前及对照组Hs-CRP、TNF-α、IL-6均有明显的降低(P〈0.05),LVEF则有明显提高(P〈0.05)。随访2年,观察组病死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氟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及降低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锁孔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基底节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高血压脑基底节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A组),全部采用翼点锁孔入路在显微镜下解剖外侧裂,经岛叶皮层清除血肿。同一时期采用大骨瓣开颅手术方式的高血压脑基底节出血病人35例,列为B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病死率、出院时及随访1年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A组对比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0.05),住院病死率、1年后病死率以及出院时病人恢复良好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1年后A组病人生活能力恢复良好率比B组要高(P〈0.05)。结论经锁孔外侧裂入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创伤小、利于患者恢复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将79例ACS病人分为两组,阿司匹林组39例,入院后3d内口服阿司匹林300mg/d,后改为100mg/d至两周;联合用药组40例,阿司匹林服用如前,同时加用氯吡格雷75mg/d。于两周时采静脉血,应用比浊法分别测定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集聚率。【结果】联合用药组与阿司匹林组相比,两种不同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平均集聚率均明显下降(P〈0.05或P〈70.01),其中以ADP诱导的血小板平均集聚率下降更显著,联合用药组阿司匹林抵抗(AR)与阿司匹林半抵抗(ASR)总发生率较单用阿司匹林组明显为低(P〈0.05)。【结论】氯吡格雷用于ACS可明显减少阿司匹林抵抗,从而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血利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异常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对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作用研究。【方法】收集血液透析患者,利钠肽前体超过450ng/L 115例。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干预组6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抗心衰治疗。观察两组首次严重心血管事件。【结果】干预组经抗心衰治疗后NT-proBNP浓度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共有37例患者因心血管原因死亡(32.2%),死亡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较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患者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致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干预组26例(40%,26/65),对照组35例(70%,35/5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发生首次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利钠肽前体异常者予以抗心衰治疗,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