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合团体心理辅导的《护理心理学》教学对护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影响。方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选取一个教学班共46名护生进行传统讲授式教学与团体心理辅导课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授课。采用前后测的实验设计,以社交回避和苦恼问卷(SAD)、大学生情绪控制问卷(ECQ)为评估工具。结果教学后,被试的社交回避(t=2.273)、社交苦恼(t=3.188)、社交回避及苦恼总分(t=3.398)显著降低(P0.05),攻击性控制(t=-2.668)和冲动性控制(t=-3.427)水平显著提高(P0.05);情绪复述、情绪抑制水平无显著变化。结论结合团体心理辅导的《护理心理学》教学对提高护生职业心理素质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英语课堂焦虑情绪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由Holwtz编制、王才康编译的中文版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LCAS),自我评价量表(PEI),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在辅导前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评定。结果 1干预组前后测在英语课堂焦虑(t=6.522,P0.001)、社交回避与孤独(t=5.210,P0.001)、自我评价(t=-5.462,P0.001)的各项得分差异均有显著性,而对照组前后测各项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干预组前两项均有显著下降,自我评价则有显著提高;2干预组与对照组同学在外语课堂焦虑总分(t=-5.377,P0.001)及各项因子得分改变量、自我评价改变量(t=4.414,P0.001)、社交回避与苦恼总分(t=-3.631,P0.01)及因子分的改变量均有显著性差异;3大部分成员及其同学的他评都对本次团体效能予以了肯定。结论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来改善大学生英语课堂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减少大一学生人际交往困扰,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对11名有提高人际交往水平意愿的大一学生进行为期1个半月,共6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使用德克萨斯社交行为问卷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进行前后施测,结合自编的团体成员自我评估问卷和集体访谈对团体辅导进行质的分析。结果:被试的德克萨斯社交行为问卷总分呈现显著差异(t=-3.28,P0.05),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前后测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2.70,P0.05),其中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的待人接物因子(t=-1.99,P0.05)和异性交往因子(t=-2.21,P0.05)前后对比发现显著差异。结论: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提高大一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社交能力,减少人际关系困扰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减少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途径,为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心理辅导提供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方法:招募苏州某高校本科二、三年级的71名志愿者,随机分成实验组(n=36)和对照组(n=35),实验组接受24小时的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和8次分散式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处于常态。用Young网络成瘾量表(IAT)、情绪调节量表、社交回避和苦恼问卷、幸福感指数问卷、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进行评估,并采用自编网络依赖团体心理辅导成员评估表在团体心理辅导后进行评估。结果:两组被试在团体辅导前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团体辅导后,实验组成员网络成瘾分数显著下降,并且在情绪调节、社交、幸福感、感情与社会孤独方面都得到显著的改善。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矫正大学生的网络成瘾行为,提高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改善情绪状态,降低社交焦虑及孤独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5.
王凤姿  张海华 《校园心理》2012,10(3):154-156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在自卑特质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有效性。方法设计、应用统合团体心理咨询模式,对16名大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团体辅导,在辅导前后,采用个人评价问卷、缺陷感量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交流恐惧自陈量表进行测量。结果团体辅导后,实验组的社交回避与苦恼总分、交流恐惧自陈量表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个人评价问卷及缺陷感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在团体辅导后,个人评价问卷及缺陷感量表得分显著高于辅导前(P<0.05),社交回避与苦恼总分、交流恐惧自陈量表得分均显著低于辅导前(P<0.05)。结论统合团体心理咨询模式在干预自卑特质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团体辅导提升肢体残疾学生自信心的效果.方法 应用自编团体辅导方案对14名肢体残疾学生和6名正常学生进行为期10周的团体辅导;并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个人评价量表及自编定性评价问卷对团体成员进行前后测.结果 ①所有团体成员的自信心水平均有所提高,统计学差异显著(Z=-3.38,P<0.01);②肢体残疾学生的外貌自信心,学业自信心,社交和交谈自信心水平提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2,P<0.01);③肢体残疾学生社交回避分量表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60,P<0.01),社交苦恼分量表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Z=-0.64,P>0.05).结论 团体辅导对于提升肢体残疾学生自信心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情绪、自尊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筛选出9名具有抑郁症状的大学新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对团体辅导前后大学新生的抑郁、焦虑、自尊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得分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自尊量表(SES),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进行评估。结果抑郁得分显著降低(t=2.824,P0.05);自尊得分显著升高(t=-2.341,P0.05);学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提高(t=-2.926,P0.05)。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情绪、自尊和学业自我效能感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我国大学生社交效能感水平的影响。方法:以武汉某职业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为期6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并设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各12人,实验前后对两组被试施测大学生社交效能感问卷。干预3个月后,对实验组被试进行追踪测试。结果: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社交效能感水平总得分和3个子维度上的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在社交信心效能感维度上差异显著(t=-2.714,P0.05),在语言表达效能感(t=-3.801)和社交主动效能感维度(t=-3.553)以及社交效能感总体水平(t=-4.160)上的差异都非常显著(P0.01),对照组的前后测成绩没有显著差异。3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追踪研究,实验组追踪的数据低于后测数据,团体辅导长期效果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持。结论:团体辅导方案的实施,对提升大学生的社交效能感水平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治疗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方法选取1000名大学生,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进行测试,筛取量表分≥9分(人际交往存在一般困扰者)223人。根据自愿原则,选取人际困扰的大学生30名,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人:实验组采用团体认知治疗进行干预,每周1次,共8周;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两组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交往焦虑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测定,比较实验组、对照组在干预前后量表得分的差异。结果心理辅导组:交往焦虑得分干预前后有显著性差异(t=2.97,P<0.05)。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总分在干预前后有显著性差异(t=3.09,P<0.05),其因子分:回避因子分干预前后有显著性差异(t=2.61,P<0.05),苦恼因子分在干预前后有显著性差异(t=2.56,P<0.05)。对照组:交往焦虑得分前后测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13,P>0.05)。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总分前后测验无显著性差异(t=0.85,P>0.05),其回避因子分前后测验无显著性差异(t=1.09,P>0.05),苦恼因子分前后测验无显著性差异(t=0.45,P>0.05)。结论团体认知治疗能有效改善被试的社交焦虑情绪,减少社交回避行为,改善社交苦恼症状,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设计提高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团体辅导方案,研究团体辅导效果。方法采用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作为测量工具,选取320名大学生完成测试、访谈,其中36名经济困难学生完成8次团体辅导。结果①经济困难学生与非经济困难学生在社会定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1.977,P0.05);②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团体辅导,在目的性、应变力、情绪调控、自信心、社会环境适应、应激情景适应的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辅导前(P0.05).结论通过团体辅导,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训练对护理大专生自我和谐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团体心理训练对护理大专生进行训练,运用自我和谐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70名护理大专生分为实验组(n=24)和对照组(n=46)在训练前和训练后进行观察。结果①训练后自我和谐得分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t=2.498,P0.05);实验组训练后与训练前比较,自我和谐水平提高(t=2.759,P0.01);②训练后主观幸福感得分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t=2.865,P0.01),实验组训练后与训练前比较,主观幸福感得分提高(t=2.569,P0.01)。结论团体心理训练能提高护理大专生自我和谐水平和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朋辈式心理辅导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入组的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护理,干预组采用朋辈式心理辅导模式进行护理,在入组时,出院3个月,出院6个月评定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并于出院6个月统计依从服药的例数。结果入组时两组患者的ITAQ总分、SDSS总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出院3个月干预组的ITAQ总分高于对照组的ITAQ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9,P﹤0.05);干预组的SDSS总分低于对照组的SDS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P﹤0.05)。出院6个月干预组的ITAQ总分高于对照组的ITAQ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P﹤0.05);干预组的SDSS总分低于对照组的SDS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7,P﹤0.05)。出院6个月干预组有43依从服药(87.8%),对照组有32例依从服药(65.3%),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χ2=6.87,P﹤0.01)。结论将朋辈式心理辅导理念运用到精神康复护理中,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态度,提升对疾病的自知力,提高服药的依从性,同时改善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效果。方法以校园广播、网络、海报等形式招募团体成员,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人际信任量表筛选出24名学生,配对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人,对实验组进行为期6周,每周1次,每次2小时的团体心理辅导。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后测。结果前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人际信任量表上均无显著差异;后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t=-2.99,P0.01),人际信任量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组内比较,实验组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人际信任量表前后测结果上均存在显著差异(t=6.97,P0.001;t=-3.28,P0.01),而对照组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人际信任量表前后测结果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团体心理辅导是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的改善效果。方法对华北煤炭医学院某系08级50名新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对团体辅导前后大学新生的交往焦虑的得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大学新生交往焦虑的前测得分明显高于常模(t=2.148,P〈0.05);团体心理辅导后大学新生的交往焦虑的评分明显下降(t=-3.759,P〈0.01)。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大学新生人际交往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萨提亚模式团体干预对大学生自尊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筛选某高校大学生32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16)和对照组(n=16),对实验组进行为期8周、每周1次的萨提亚模式团体干预。结果①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自尊得分无显著差异,干预后实验组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t=2.22,P0.05);②实验组被试干预前后自尊得分均差异显著(t=2.36,P0.05);③实验组被试干预前与干预后3个月追踪后测得分均差异显著(t=2.79,P0.05)。结论萨提亚模式团体干预能有效提高大学生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元认知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的干预效果,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元认知团体辅导的方法对72名大学生进行干预,使用元认知问卷与心理和谐问卷进行干预前、干预后及干预1个月后的追踪测量,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加追踪研究的实验设计,验证团体辅导的效果。结果团体辅导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元认知与心理和谐得分无显著差异;团体辅导后,实验组元认知与心理和谐得分均显著高于控制组(t=3.84,2.43,2.33,3.01,3.83,3.84,2.22,4.22;P0.05或0.01);追踪评估结果显示,团体辅导结束1个月后效果依然存在(t=3.19,2.20,2.15,2.46,3.84,4.43,2.19,4.27;P0.05或0.01)。结论元认知团体辅导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  相似文献   

17.
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对60例住院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由护士对患者进行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内容包括集体心理护理、个别心理护理、认知干预、行为干预、家庭干预等,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量表,比较2组患者评分差异。结果治疗前2组HAMD、HAMA评分差异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时,2组HAMD、HAMA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实验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有改善作用,能够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药物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伴抑郁/焦虑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抗抑郁药治疗,对研究组进行心理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8周,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进行评分。依据评分改变情况判断心理护理在治疗中的作用。结果治疗2周后HAMA评分显示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HAMA评分显示研究组与治疗前比较评分显著降低(t=4.43,P0.01),且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t=2.21,P0.05)。治疗2周后HAMD评分显示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降低(t=2.26,P0.05),研究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t=4.43,P0.01),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t=2.34,P0.05)。研究组治疗后心理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t=2.49,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改善患者的心理功能,优于单纯使用抗抑郁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单次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的效果.方法 对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某分院2010级40名新生进行单次的团体心理辅导.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交往焦虑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团体辅导前后大学新生的人际事件座激量、交往焦虑、人际困扰的得分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大学新生交往焦虑的前测得分明显高于常模(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