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自 1996年以来 ,笔者利用九瓣法对 46例烧伤后蹼状瘢痕患者施行了整复手术。其中蹼状瘢痕发生在腋窝 16例 ,窝 9例 ,颈前 6例 ,踝关节 4例 ,肘关节 5例 ,腕关节 2例 ,虎口 4例。全部病例的蹼状瘢痕畸形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整复 ,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其中 45例单纯使用九瓣法就达到了良好的整复效果 ,1例在使用九瓣法同时辅以植皮修复也达到了治疗目的。所有患者对整复效果都很满意。1 手术方法 1.1 设计 在五瓣法设计的基础上 ,延长其主轴线 ,并反向延长五瓣法设计中两侧Z成形之斜臂 ,并于延长之主轴线两端各画一平行于五瓣法两端Z成… 相似文献
3.
报告了一组应用五瓣法(5—Flaptechnique)整复损伤和烧伤所致蹼状瘢痕挛缩畸形,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并就手术设计、原理、操作方法及适应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5.
矩形瓣法整复蹼状畸形吴卫华徐靖宏何葆华朱云山张菊芳1990年以来,我院采用Hyakusoku和Fumiri之矩形瓣法原则[1],对129例各种瘢痕性或非瘢痕性蹼状畸形进行整复,结果表明有较好的矫正效果。1临床资料129例中男76例,女53例,年龄15... 相似文献
6.
7.
8.
9.
目的:采用指蹼矩形瓣联合双指侧三角瓣整复指蹼瘢痕挛缩畸形。方法:2003年1月以来,采用指蹼矩形瓣联合双指侧三角瓣整复指蹼瘢痕挛缩畸形者47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5例;多个指蹼瘢痕挛缩畸形者42例,总计指蹼瘢痕挛缩畸形139例次;烧伤面积最大者95%,最小者2%;年龄最大者54岁,年龄最小者2岁;烧伤至整复间隔时间最长者10年,最短者5个月,平均2年。结果:139例次指蹼瘢痕挛缩畸形,经指蹼矩形瓣联合双指侧三角瓣转移修复后,各指蹼瘢痕挛缩彻底松解,经6个月~5年随访,效果十分满意。结论:采用指蹼矩形瓣联合双指侧三角瓣,指蹼瘢痕瓣血运良好,术后早期即可开始功能锻炼,远期观察未见挛缩,有利于掌指关节及指蹼的功能恢复,是指蹼瘢痕挛缩畸形修复可供选择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矩形瓣成形术是一种治疗蹼状瘢痕挛缩的新方法。我科采用此术式治疗蹼状瘢痕挛缩16例次,临床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临 床 资 料 本组16例次,其中腋窝3例、肘关节2例、指蹼8例、内眦2例、小指1例,均为深度烧伤所致蹼状瘢痕。病程8月~13年,平均4年。矩形瓣成形术后,延长瘢痕主轴 相似文献
11.
腋周瘢痕瓣修复腋胸瘢痕粘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烧伤患者腋胸瘢痕粘连的修复方法。方法 2001年1月~2005年12月,应用腋周瘢痕瓣修复腋胸瘢痕粘连52例(57例次),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1~44岁,中位年龄15岁。采用腋窝后份瘢痕瓣44例次,腋窝前份瘢痕瓣10例次,上臂内侧瘢痕瓣3例次。19例次供瓣区周围皮瓣推进直接缝合,其余38例次行中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54例次瘢痕瓣完全成活,伤口Ⅰ期愈合,3例次瘢痕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等处理后伤几愈合,且术后获得较好的腋窝形状及肩关节功能。供瓣区直接缝合者伤口均Ⅰ期愈合,中厚皮片移植者皮片均成活。术后均获随访1个月~5年,患者腋窝形态良好,肩关节活动基本不受限,外展平均150°。结论 腋周局部瘢痕瓣是修复腋胸瘢痕粘连、重塑腋窝形状及功能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肌成纤维细胞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肌成纤维细胞在病理性瘢痕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1998年~2000年门诊或住院的13例增生性瘢痕,14例瘢痕疙瘩及7例成熟瘢痕患者的相应组织,应用光镜、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观察、检测。结果 增生性瘢痕的超微结构中均可见典型的肌成纤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有不同程度表达的肌成纤维细胞。瘢痕疙瘩及成熟瘢痕的超微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均未见肌成纤维细胞。结论 肌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可能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及瘢痕畸形有关,并可用于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的鉴别。 相似文献
13.
鼻缺损的修复方法较多,因鼻部缺损的情况各异,其修复方法亦各具所长.鼻尖、鼻翼、鼻小柱等小缺损,可采用局部皮瓣、鼻唇沟皮瓣,复合组织瓣等修复.全鼻及较大的缺损多以额部皮瓣、胸肩皮管、腹部皮管等再造鼻.以上修复方法存在供区皮肤有限或面部遗留切口瘢痕等不足.1988年以来,我们采用上臂内侧皮瓣修复鼻缺损16例,较好的解决了上述不足,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瘢痕组织细胞内肌动蛋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增生性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肌动蛋白(actin)与瘢痕挛缩的关系。方法取增生性瘢痕10例,瘢痕疙瘩5例,对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并抽提细胞内蛋白成份后用SDS-PAGE电泳,然后通过凝胶扫描仪测定两种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内的总肌动蛋白、纤维状肌动蛋白(F肌动蛋白)、球形肌动蛋白(G肌动蛋白)的量,并计算F/G肌动蛋白的比值。结果 增生性瘢痕细胞每10^4个细胞内含总肌动蛋白,F肌动蛋白、G 相似文献
15.
16.
肥大细胞是机体组织中一种重要的细胞成分,主要功能为合成、贮存和释放肝素、组织胺等活性物质,在皮肤组织中存在较多,故在创伤愈合与瘢痕形成中有重要作用.笔者从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观察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变化,探讨瘢痕的形成与发展,为瘢痕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活性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全面系统了解瘢痕增生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功能状况,实验通过40例不同时期的瘢痕增生组织进行成纤维细胞核内增殖抗原(PCNA)、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和氨基酸分析检测。结果发现:PCNA的蛋白表达主要在1和3个月时期的瘢痕成纤维细胞核内,细胞内AgNORs在1个月~9个月瘢痕增生组织中明显高于12个月以后的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内水平;组织总氨基酸量随瘢痕增生发展逐渐递增,但以瘢痕增生1个月时期为最快(206.74μg/mg组织),代表胶原含量的羟脯氨酸则在瘢痕发展3个月~6个月之间提高最快(17.05μg/mg组织),6个月~9个月之间下降为5.11μg/mg组织,9个月~12个月为1.31μg/mg组织。由此提示:在瘢痕发展整个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旺盛阶段在瘢痕形成早期,胶原蛋白沉积在6个月时期左右也基本完成,但其它细胞外间质如胶原蛋白,蛋白多糖纤维结合蛋白等在12个月以后的瘢痕组织中仍有聚集。 相似文献
18.
THE DEVELOPMENT OF CARCINOMA IN SCAR TISSUE FOLLOWING BURN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Johnson FM 《Annals of surgery》1926,83(2):165-169
19.
易位筋膜皮瓣修复儿童腹股沟区瘢痕挛缩畸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介绍股前内侧易位筋膜皮瓣修复儿童腹股沟区烧伤愈合后瘢痕挛缩畸形。方法 1989年8月~ 1999年 8月 ,收治 33例腹股沟区瘢痕挛缩病人 ,年龄 3~ 11岁。手术在股前内侧设计一个由大的舌形主皮瓣和蒂在对侧的三角皮瓣 ,缺损缘与主皮瓣的夹角三部分组成的易位筋膜皮瓣修复腹股沟区缺损 ,切取皮瓣最大为18cm× 10 cm,最小为 13cm× 8cm,易位夹角 6 0°~ 80°,主皮瓣修复腹股沟缺损区 ,三角形皮瓣修复供瓣区 ,手术一期完成。结果 33例 5 1个移位皮瓣均成活 ,术后下肢、会阴部功能及外观满意。结论 股前内侧易位筋膜皮瓣适用于儿童腹股沟烧伤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 ,且不需植皮修复供瓣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