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后新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抗体及主要组织相容性I类相关链A抗原(MICA)抗体的产生对移植肾功能的损伤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流式细胞仪液相芯片技术检测96例肾移植患者HLA及MICA抗体。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HLA抗体阳性组(HLA+)、MICA抗体阳性组(MICA+)、以及HLA、MICA抗体阴性组(HLA /MICA ),观察并比较各组不良免疫事件的发生率。再根据有无急性排斥(AR),将患者分为排斥组(AR+)和非排斥(AR )组,观察HLA抗体、MICA抗体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结果HLA+组急性排 斥反应发生率高于HLA /MICA 组(43.5% vs 11.7%,P<0.05);MICA+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与HLA /MICA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3% vs 11.7%,P>0.05);AR+组中,HLA+患者术后1、3、6和12个月时血清肌酐水平高于HLA /MICA 患者, MICA+患者在术后1、3月时血肌酐水平高于抗体阴性患者;AR 组中,HLA+患者术后6、12个月血肌酐水平高于HLA /MICA 患者;MICA+组在术后6个月及12个月的尿蛋白定量均值高于150?mg,并随时间逐渐升高。结论HLA抗体对移植肾功能的损伤作用表现为血清肌酐的升高以及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关;MICA抗体对移植肾功能的损伤主要表现为尿蛋白定量的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链相关蛋白A(MICA)基因遗传免疫因素及其可溶性MICA(sMICA)表达水平与广东地区大肠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对106例确诊为大肠癌的患者和118名健康献血者进行HLA及MICA基因高分辨分型。应用PyPopWin32统计HLA及MICA各等位基因频率,应用SPSSl6.0和Helixtree分析软件进行HLA—MICA基因与肿瘤的免疫遗传关联分析。应用生物素/亲和素ELISA酶联免疫(BA.ELISA)法进行血清中sMICA浓度检测,应用特征曲线(ROC)对sMICA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病例组血清中sMICA平均水平为(0.92+0.75)ng/ml,对照组血清中平均水平为(0.29+0.33)ng/ml;病例组sMICA的浓度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sMICA的临床诊断界点为0.302ng/ml。HLA.A’02:01为大肠癌风险等位基因;未发现与MICA关联的风险等位基因;HLA.B与MICA位点连锁不平衡的存在具有大肠癌免疫遗传相关风险单倍型的可能。结论对大肠癌病人及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人群在术前可找出高危基因人群,并对其进行可溶性MICA筛选,以达到大肠癌极早期诊断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抗MICA抗体的致敏因素及其对肾移植的影响。方法采用液相芯片分析技术检测98例尿毒症患者血清
中10种抗MICA抗体及其抗体特异性,根据抗MICA抗体分为抗MICA抗体(+)组和抗MICA抗体(-)组,分析MICA致敏
原因;对其中已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患者,比较抗MICA抗体(+)组和抗MICA抗体(-)组两组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
率,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等资料。结果98例尿毒症患者中,16例检测到抗MICA抗体,阳性率为16.3%,抗MICA抗体(+)
组和抗MICA抗体(-)组输血、妊娠、移植、PRA等因素有显著性差异(P<0.05)。38例肾移植受者,6例发生AR,经甲基强
的松龙冲击治疗后均逆转。其中抗MICA抗体(+)组10例,4例发生AR;抗MICA抗体(-)组28例,2例发生AR。两组间
AR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40% vs 7%,P=0.031)。抗MICA抗体(+)组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14.6±4.7 d)高于抗MICA抗体
(-)组(8.2±4.5 d)(P=0.001)。结论输血、妊娠、移植等因素可以引起抗MICA抗体产生。对于抗MICA抗体(+)患者,需要
严格的配型和更强有力的免疫抑制药物,来预防排斥反应,提高移植肾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MHCI类链相关蛋白A(MIC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7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及15例正常膀胱黏膜中MICA蛋白表达,对MICA蛋自在膀胱黏膜、不同级别及分期的膀胱癌中的表达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ICA蛋白在膀胱癌的表达率(48.0%)高于正常膀胱黏膜(P〈0.05),其中在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表达率为59.0%(P〈0.05),浸润性36.1%;高、低级别非浸润性癌MICA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MICA蛋白在Ta、T1和T2-4期膀胱癌的表达率分别为59.0%、41.2%和31.6%,MICA蛋白在浸润性膀胱癌(T1-4)的表达低于非浸润性膀胱癌(Ta)(P〈0.05)。结论:MICA蛋白表达上调可能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有关。而MICA蛋白表达缺失可能与膀胱癌的浸润有关。MICA蛋白可作为膀胱癌免疫治疗的候选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5.
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类链相关基因A(MICA)抗体对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检测2009年~2010年本院197例未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肾移植受者术前MICA抗体及其特异性,随访其后接受尸体肾移植手术的139例受者的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AR)和移植肾功能。结果 197例肾移植受者术前MICA抗体阳性45例(22.84%)。MICA抗体特异性分析发现有11种抗体,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抗MICA019(占65.7%),出现频率最低的是抗MICA015(占8.6%)和抗MICA017(占8.6%),高、低频率抗体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χ2=24.48,P<0.01)。45 例阳性受者中单一特异性抗体18例(占51.4%),多种特异性抗体17例(占48.6%)。197例受者在检测了MICA抗体后,依照经典的PRA、HLA 和 CDC 进行术前组织配型实验,有 139 例随后接受肾移植手术,在接受尸体肾移植的 139 例中术后有 39 例发生早期 AR(占28.1%);其中,45例术前MICA抗体阳性受者中38例接受移植后有14例发生早期AR(占36.8%);152例术前MICA抗体阴性受者中有101例接受移植后有25例发生了早期AR(占24.8%)。结论 中国人群中最常见的MICA抗体中为抗MICA019,推测MICA019为中国人群中较常见基因是其表现出临床上高频率抗体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供受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 类相关链A(MICA)抗体对肾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
Luminex200液相芯片技术,对43对肾移植供受者进行MICA抗体检测,其中26例尸体供者,所对应的43例受者。分为四组:
(1)供受者均为MICA抗体阳性组;(2)供者MICA抗体阳性、受者MICA抗体阴性组;(3)供者MICA抗体阴性、受者MICA抗体
阳性组;(4)供受者均为MICA抗体阴性组。比较各组之间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1周时血肌酐水平、移植肾功能恢复
时间等资料,分析供受者MICA抗体对早期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结果26例尸体供者中MICA抗体阳性者5例(19.2%),抗体特
异性频率最高的是MICA*019(40%);43 例受者中MICA 抗体阳性者11 例(25.6%),抗体特异性频率最高的是MICA*018
(14.6%)。43例受者肾移植后AR分析显示,第1组未发生AR(0/1);第2组AR发生率为33.3%(2/6),第3组AR发生率为40%
(4/10);第4组AR发生率为38.4%(10/26)。各组之间AR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术后1周时血肌酐水平以及移
植肾功能恢复时间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供受者任何一方在肾移植前存在MICA抗体对术后早期受者的AR发
生率和肾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患者中主要组织相容性I类相关链A(MICA) 抗原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致敏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HLA致敏情况将60例ERSD患者分为HLA致敏组(n=30)和非HLA致敏组(n=30)并采集临床资料,采用ELISA 方法进行HLA致敏情况分析、Luminex100免疫磁珠流式细胞仪进行MICA致敏情况分析。 结果 HLA致敏患者都存在输血、妊娠和(或)移植史,HLA致敏组有输血史和移植史的患者百分率均显著高于非HLA致敏组(P值均<0.05);两组中MICA致敏的患者共17例,其中16例有输血、妊娠和(或)移植史,1例既往无输血和移植史、无HLA致敏的32岁男性患者存在MICA致敏。HLA致敏组中MICA致敏率显著高于非HLA致敏组(40%:16.67%,χ? = 4.02,P < 0.05)。结论 本研究显示,HLA致敏与输血、移植、妊娠相关,而MICA致敏的途径尚未完全清楚,除输血、妊娠和移植等致敏途径外,可能存在天然的抗-MICA抗体。MICA致敏与HLA致敏之间存在相关性,这种伴随关系可能与输血、妊娠或移植等途径共同致敏有关。对非HLA致敏占大多数的ERSD患者进行MICA致敏状态的监测,将有助提高ERSD患者肾移植的长期生存率和远期移植效果,进一步增加肾移植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湖南汉族肾移植受者MICA*008/A5.1基因与HCMV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SP技术分别检测91例肾移植受者和81例湖南汉族无血缘关系的随机健康个体的MICA*008/A5.1基因,同时用ELISA方法检测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中HCMV-IgM抗体。结果:健康对照组MICA*008/A5.1阳性率(56.79%)比肾移植受者组(34.07%)高(P〈0.05)。两组研究对象中MICA*008/A5.1基因阴性个体的HCMV感染率高于该基因阳性个体的HCMV感染率(P〈0.05)。结论:MICA*008/A5.1基因阳性个体不容易感染HCMV,而阴性个体容易感染HCMV。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类链相关基因A(MICA)抗体对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
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检测2009年~2010年本院197例未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肾移植受者术前MICA抗体及其特异性,随访
其后接受尸体肾移植手术的139例受者的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AR)和移植肾功能。结果197例肾移植受者术前MICA抗体
阳性45例(22.84%)。MICA抗体特异性分析发现有11种抗体,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抗MICA019(占65.7%),出现频率最低
的是抗MICA015(占8.6%)和抗MICA017(占8.6%),高、低频率抗体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χ2=24.48,P<0.01)。45例阳性受者中
单一特异性抗体18 例(占51.4%),多种特异性抗体17 例(占48.6%)。197 例受者中139 例在术后有39 例发生早期AR(占
28.1%);其中,45例术前MICA抗体阳性受者中38例接受移植后有14例发生早期AR(占36.8%);152例术前MICA抗体阴性受
者中有101 例接受移植后有25 例发生了早期AR(占24.8%)。结论中国人群中最常见的MICA抗体中为抗MICA019,推测
MICA019为中国人群中较常见基因是其表现出临床上高频率抗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肉瘤组织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链相关A(MICA)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66例骨肉瘤组织中MICA和MMP-9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MICA和MMP-9蛋白在骨肉瘤组织的表达率分别为51.5%和54.5%,两者在骨肉瘤组织的表达呈正相关(r=0.414,P〈0.01)。结论:MICA广泛表达于骨肉瘤组织,其与MMP-9表达可能由相同信号通路调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及血清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相关基因A(MICA)水平,研究其对于乳腺癌诊断的意义。方法RT—PCR检测32例乳腺癌及癌旁组织MICA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56例乳腺癌血清、69例乳腺良性病血清及7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MICA浓度,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MICA阳性表达率81.25%(26/32)显著高于癌旁组织9.38%(3/32),乳腺癌组MICAmRNA相对表达量(1.36±0.18)显著高于乳腺癌旁(0.76±0.0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清中MICA浓度显著高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分析表明,I期+Ⅱ期乳腺癌组织MICAmRNA表达显著高于Ⅲ期+Ⅳ期,与血清中不一致(Ⅲ期+Ⅳ期乳腺癌患者血清中MICA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I期+Ⅱ期);乳腺癌组织MICAmRNA水平与淋巴结转移与否无明显相关性,转移组血清MICA蛋白浓度显著高于未转移者,与年龄及分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MICA可作为乳腺癌诊断的辅助指标,并与临床分期相关;早期肿瘤组织高表达MICA,从而诱导NK细胞杀灭肿瘤细胞,晚期肿瘤组织表面MICA脱落至血液中导致其高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常用化疗药物对免疫识别乳腺癌细胞重要的靶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相关分子A和B(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Ⅰ-related chain A and B,MICA/B)的影响,探讨其调节MICA/B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化疗药物对乳腺癌细胞MICA和MICB mRNA表达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化疗药物对MICA/B表面蛋白表达的作用。加入咖啡因抑制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和Rad3相关激酶(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 and Rad3 related kinase,ATM/ATR),加入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pyn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观察其是否能够抑制化疗药物中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对乳腺癌细胞MICA和MICB mRNA及蛋白的表达。凝胶阻滞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检测药物是否影响乳腺癌细胞NF-κB与MICA/B启动子区的结合。结果:三种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足叶乙甙、拓扑替康和阿霉素可使乳腺癌MCF-7细胞的MICA和MICB mRNA水平升高。足叶乙甙在浓度为5、20、100 μmol/L时,与不加药处理组相比,MICA mRNA水平分别升高到(1.68±0.17)、 (2.54±0.25)、 (3.42±0.15)倍(P<0.05);MICB mRNA水平分别升高到(1.82±0.24)、(1.56±0.05)、(5.84±0.57)倍(P<0.05)。拓扑替康和阿霉素在特定浓度时也使MCF-7的MICA和MICB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足叶乙甙和拓扑替康处理另一乳腺癌细胞系SK-BR-3后,MICB mRNA的表达也轻度升高(P<0.05)。足叶乙甙和拓扑替康还增加MCF-7细胞表面MICA/B蛋白的表达(P<0.05),且存活和凋亡细胞MICA/B蛋白的表达均增高。用不同浓度的咖啡因处理足叶乙甙损伤的乳腺癌细胞,MICA/B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当咖啡因浓度为1、 5、 10 mmol/L时,MICA mRNA相对表达水平由不用咖啡因处理组的(3.75±0.25)倍分别降为(0.89±0.05)、(0.81±0.02)、(0.48±0.04)倍(P<0.001),MICB mRNA由(6.85±0.35)倍降为(1.36±0.13)、(0.76±0.06)、(0.56±0.03)倍(P<0.05),MICA/B蛋白表达由(3.42±0.05)倍降为(1.32±0.03)、(1.21±0.06)、(1.14±0.03)倍(P<0.001),表明足叶乙甙对MICA/B的上调作用能够被ATM/ATR抑制剂所抑制。同样,加入不同浓度的NF-κB的强抑制剂PDTC(10、50、100 μmol/L),MICA/B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受到抑制(P<0.05),提示NF-κB也参与这一过程。EMSA实验显示,MCF-7细胞用足叶乙甙处理后,NF-κB与MICA/B基因启动子区的结合活性增强。结论: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诱导并上调乳腺癌细胞MICA和MICB mRNA及表面蛋白的表达,表明化疗药物有可能增强免疫系统对乳腺癌的识别和杀伤,ATM/ATR和NF-κB途径参与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MICA基因第5外显子微卫星多态性与卵巢癌发病的关系。 方法 实验组包括95名临床已确诊卵巢癌患者,对照组包括99名无血缘关系的辽宁汉族健康女性。采用PCR-毛细管电泳方法检测被试MICA基因第5外显子微卫星的基因型。 结果 两组均检测出5种等位基因,分别为A4(179 bp)、A5(182 bp)、A5.1(183 bp)、A6(185 bp)和A9(194 bp)。正常对照组MICA第5外显子A5.1等位基因的频率最高,为33.8%。实验组和对照组MICA第5外显子A5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31.1%和19.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 MICA基因第5外显子A5等位基因增加了卵巢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三唑类联合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对曲霉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 采用EUCAST方法检测62 株曲霉对伏立康唑( VRC) 、伊曲康唑( ICZ) 、卡泊芬净( CAS) 和米卡芬净( MICA) 的体外敏感性, 观察各药物的100% 被抑菌最小浓度( MIC-0) , VRC 和ICZ 的50% 被抑菌最小浓度( MIC-2) , 以及CAS 和MICA 的最低有效浓度( MEC) 。分别以MIC-0 和MIC-2 与MEC 为观察终点, 采用棋盘法检测VRC 或ICZ 联合CAS 或MICA 的分数抑菌浓度( FIC) 。结果 以 MIC-0 为终点的FIC, 有2 株烟曲霉对ICZ 联合CAS或MICA 表现为无关作用, 其他烟曲霉株以及黄曲霉株和黑曲霉株对VRC 或ICZ 联合CAS或MICA 均表现为协同作用; 以MIC-2 与MEC 为终点的FIC, 对VRC和CAS、VRC 和MICA、ICZ 和CAS 以及ICZ 和MICA 的联合表现为协同作用的烟曲霉( n =35) 分别有16 株、21 株、11 株和14 株, 黄曲霉( n = 20) 分别有9 株、13 株、9 株和11 株, 黑曲霉( n = 7) 分别有0 株、2 株、1 株和1 株。结论 不同的观察终点, 两药联合的敏感性结果差异较大, 体外无法判断三唑类联合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对曲霉抑菌活性的影响, 需要在侵袭性曲霉病动物实验中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的抗MICA抗体水平与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及其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
免疫吸附方法检测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的患者血清中MICA 抗体,并同步检测HLA抗体、肾功血肌酐、尿量及移植肾超声
等临床指标。本研究分两部分分别监测在肾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中MICA抗体的变化。结果第一部分41例研究对象
中有18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该组中MICA抗体阳性率高于肾功能稳定组(P<0.05);MICA抗体阳性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高于MICA抗体阴性组(P<0.05);术后MICA抗体动态监测时发现,MICA抗体水平逐渐升高2~3 d后出现排斥反应,给予抗排
斥治疗后血肌酐水平逐渐降至正常,MICA抗体水平亦逐渐下降,但仍维持在阳性范围。第二部分40例患者中21例患者出现
慢性排斥反应,其中MICA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肾功稳定组患者(P<0.05)。慢排组中MICA抗体阳性患者的血肌酐与阴性组
的血肌酐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移植肾穿刺病理结果显示MICA抗体阳性患者C4d沉积均为阳性。结论MICA
抗体可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及治疗效果,对于及时诊断及治疗排斥反应提供了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导致慢性排斥的主
要因素之一,可影响移植肾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肾移植患者血清中MICA抗体与移植肾慢性排斥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磁珠流式细胞仪液相芯片分析技术检测70例在我院接受尸肾移植患者术前后血清中的MICA抗体以及其抗体的特异性。结果 在70例肾移植受者中,抗MICA抗体阳性的概率为21.4%。慢性排斥组的抗MICA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肾功能稳定组(P<0.05),抗MICA抗体阳性患者血清肌酐明显高于抗体阴性者。在术后随访的半年中,抗MICA抗体阳性的患者出现慢性排斥的概率远远高于抗MICA抗体阴性的患者。17例MICA抗体阳性血清中表达出11种MICA抗原,其中单特异性抗原为27.1%,多特异性抗原为72.9%。结论 抗MICA抗体可与内皮细胞上表达的多态性MICA抗原作用,可导致移植物的慢性损伤。  相似文献   

17.
人类朊蛋白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笋  邢红艳  冯连元 《医学综述》2005,11(11):986-988
人类朊蛋白疾病为人类所息的可传递性海绵性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TSEs)。包括库鲁(Kuru)病、散发型Creutzfeldt-Jakob病(sCJD)、家族性Creutzfeldt-Jakob病(fCJD)、医源性Creutzfeldt-Jakob病(iCJD)、Gerstmann-Strtiussler-Scheinker病(GSS)、致死性失眠(Fatal Insomnia,FI),以及近年出现的新型变异型Creutzfeldt-Jakob病(nvCJD or vCJD)。人类朊蛋白病的病原是一种抵抗蛋白酶消化的蛋白,这种蛋白被Prusiner命名为朊蛋白(pnonprotein,PrP),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MICA等位基因多态性和卵巢癌发生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PCRSSP及PCR-SBT方法对外周血标本的目的基因进行检测。结果中国南方汉族卵巢癌组患者外周血标本中检测到11 种MICA等位基因;和对照组相比较, MICA*010 等位基因在卵巢癌组患者中分布频率升高。卵巢癌患者组中检测到5种MICA-STR 等位基因,但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卵巢癌患者组MICA* 010/010纯合子出现率增加,提示其对卵巢癌可能易感(OR=14.82,95%CI:1.89,115.94,p <0.05)。结论MICA等位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族卵巢癌的发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MICA反应性Vδ1 γδT细胞对上皮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人类MHC Ⅰ类链相关基因A(MICA)是否可以在体外诱导Vδ1 γδ T细胞的扩增,并且对MICA反应性Vδ1 γδ 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原核表达并纯化MICA蛋白,使用重组MICA蛋白在体外诱导肿瘤组织中的Vδ1 γδ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TILs),3-(4,5-二甲基噻唑-乙-YL)-2,5-二甲基-四唑溴盐(MTT)法检测MICA反应性Vδ1 γδ TILs的细胞毒活性.结果原核表达系统pETT30表达并纯化了MICA;固相化的MICA蛋白可以诱导肿瘤组织中的Vδ1 γδ TILs在体外扩增,同时Vδ1 γδTILs对MICA 的肿瘤细胞具有明显杀伤活性.结论MICA反应性Vδ1 γδ T细胞可能是肿瘤过继免疫治疗的新的候选效应细胞.  相似文献   

20.
MICA/B基因具有高度多态性,所编码蛋白MICA/B是NKG2D的主要配体,而NKG2D在机体免疫监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CA/B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因此针对MICA/B具体的表达调控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近年来MICA/B分子与疾病的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