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采用生物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应用改良的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了鼻咽癌及淋疤结转移癌标本石蜡包埋组织中的EB病毒mRNA。结果显示,EB病毒阳性反应清晰,无非特异性背景。结果表明,本实验中所应用的探针及改良的原位杂交方法可以迅速准确地检测组织内EB病毒mRNA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采用生物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应用改良的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了鼻咽癌及淋疤结转移癌标本石蜡包埋组织中的EB病毒mRNA。结果显示,EB病毒阳性反应清晰,无非特异性背景。结果表明,本实验中所应用的探针及改良的原位杂交方法可以迅速准确地检测组织内EB病毒mRNA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建立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方法将SP2/0小鼠骨央瘤细胞和用G-CSF免疫的Balb/cIH VNUNERTFXLEQD 宜500WT 进行融合,用ELISA进行克隆化筛选并对杂交瘤细胞分泌的单抗滴度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4.
张俊杰  蔡庆  朱美财  陈苏民 《医学争鸣》1999,20(7):S018-S019
0 引言 EB病毒是一种人类疱疹病毒,分为A,B2型[1],两者在EBNA2基因编码区的差异最为显著[2].我们设计了一对扩增EBNA2A和EBNA2B基因的通用引物,合成并用地高辛标记分别针对A型和B型扩增片段特异的2种寡核苷酸探针,通过扩增产物与探针的杂交对EB病毒进行分型检测,并应用该方法来研究不同基因型的EB病毒与鼻咽癌的相关性.1 材料和方法1.1 细胞株和临床标本 B958细胞,A型EB病毒转化的绒猴B淋巴细胞,空军总医院临床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细胞工程室保存.AG876细胞,…  相似文献   

5.
小儿EB病毒性肺炎1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治EB病毒性肺炎116例,采用间接免疫酶法检测VcA-IgM抗体全部阳性,而绵羊红细胞凝集法HA阳性率为72%,EB病毒性肺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淋巴结肿大,血常规淋巴细胞及异形淋巴细胞增多,双肺X线呈间质样改变,VcA-IgM阳性对诊断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鼻咽癌(NPC)中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及其与EB病毒的关系。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曾用EB病毒探针进行原位杂交的NPC标本再进行bcl-2检测。结果: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54例,阳性51例,阴性3例;角化型鳞状细胞癌12例,阳性3例,阴性9例;腺癌3例,阳性1例,阴性2例;NPC淋巴结转移性鳞状细胞癌11例,阳性9例,阴性2例;非NPC淋巴结转移性鳞状细胞癌10例,阳性2例,阴性8例。NPC各组织学类型中bcl-2的表达与EB病毒原位杂交表达的结果相似。提示bcl-2基因表达与NPC组织学类型关系密切,非角化型大部分为阳性表达,角化型大部分为阴性表达,并提示EB病毒在NPC的发生机制上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的基因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鼻咽癌中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及其与EB病毒的关系。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曾用EB病毒探针进行了原位杂交的NPC标本再进行bcl-2检测。结果: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54例,阳性51例,阴性3例;角化型鳞状细胞癌12例,阳性3例,阴性9例;腺癌3例,阳性1例,阴性2例;NPC淋巴结转移性鳞状细胞癌11例,阳性9例,阴性2例,非NPC淋巴结转移性鳞状细胞癌10例,阳性2例,阴性8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患者颈部转移性淋巴结中是否存在EB病毒。方法 ①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 技术检测50 例患者的颈部淋巴结穿刺液;②采用PCR法检测15 例石蜡包埋鼻咽癌(NPC) 组织;③对12例EB病毒VCAIgA 抗体阳性患者血清进行EB 病毒基因检测。结果 ①30 例NPC 患者中,27 例EBVDNA 阳性( 阳性率90 % ) ;7 例头颈部其他肿瘤患者中1 例阳性(14-3 % ) ;8 例其他部位肿瘤患者中1 例阳性(12-5 % ) ;5 例鼻咽部炎症患者EBVDNA 检测均为阴性。经χ2 检验,NPC 组与其他肿瘤及鼻咽部炎症组相比,阳性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005) 。②15 例石蜡包埋NPC 组织,EBV基因阳性者有12 例( 阳性率80 % ) ;1 例鼻咽部慢性粘膜炎石蜡包埋组织末检测到EBVDNA。③3 例临床诊断为NPC 的血清中均检测到EBVDNA(25 % ) 。结论 对于隐性鼻咽癌和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中确认是否为鼻咽癌,EB 病毒基因检测是有价值的,PCR 技术可以为NPC 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与腋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测定32例乳腺癌石蜡标本及12例新鲜标本的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DNA倍体及雌、孕激素受 体(ER、PR),结合液淋巴结转移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AgNOR、DNA倍体、SPF均反应了乳腺癌的增生活 ,而ER、PR仅与乳腺癌的内分泌疗效有关。DNA倍体、SPF在腋淋巴结阳性组明显升高,而AgNOR及ER、PR在腋淋巴结阳性组及阴性  相似文献   

10.
对64例鼻咽部活检组织标本进行EB病毒(EBV)特异性基因片段[DNA酶、核抗原-1(NA-1)]的PCR扩增,该结果与血清抗EBV-DNA酶抗体(EBV-DNaseantibody,EDAb)及初次细胞病理学结果对照,上述3种检测方法检出的阳性质例分别为:DNA酶基因40例(NA-1基因41例),EDAb37例,初次病理35例,x2检验表明3种检测方法结果相符。对DNA酶基因和NA-1基因扩增阳性而初次病理阴性(诊断为慢性炎症)的8例中的6例(另2例因故未检)进行第2次活检,有5例病理确诊为原位低分化鳞癌。另对42例头颈部肿大淋巴结的活检组织进行了上述基因片段的扩增,其中病理诊断为转移性低分化鳞癌的10例中有6例为基因片段扩增阳性,该6例中4例后来在鼻咽部发现原发灶(2例为粘膜下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EBV核抗原-2(EBNA2)表达与抗Sm抗体的相关性.方法 SLE患者44例,正常人43名作为对照.①采用PCR-Southern杂交技术检测两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EBV特异性DNA片段, EBV阳性患者进行RT-PCR和 Southern杂交检测EBNA2的表达.②ELISA法检测EBV特异性IgM抗体.③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可提取核抗原(ENA)抗体.结果 ①SLE组32例EBV阳性,其中EBNA2 mRNA阳性20例(活动期9例,稳定期11例),EBNA2 mRNA阳性率在活动期和稳定期患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SLE组EBV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为18.18%(8/44),对照组均为阴性,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SLE抗Sm抗体检出率与EBNA2 mRNA检出率呈正相关(r=0.4107,P<0.05).结论 EBNA2 mRNA表达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SLE的发病和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成年女性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和抗EB病毒VCA/EBNA1 IgA和IgG抗体的年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方法收集广州市309例常规体检的健康女性血清样本,分别采用比浊法和ELISA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抗EB病毒VCA/EBNA1 IgA和IgG抗体水平。结果广州地区成年女性抗EB病毒VCA-IgA、抗VCA-IgG及抗EBNA1-IgA、抗EBNA1-IgG的阳性率分别为14.6%、92.2%、3.2%、99.7%。抗VCA-IgA阳性率与年龄呈正相关(r=0.163,P=0.004);抗EBNA1-IgG OD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0.178,P=0.020)。各抗体水平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抗EBNA1-IgA与血清总IgG水平之间呈负相关(r=-0.154,P=0.008);抗VCA-IgA与抗EBNA1-IgA、抗EBNA1-IgA与抗EBNA1-IgG、血清总IgA与抗VCA-IgA、总IgG与抗VCA-IgG、总IgA与总IgG、总IgM与总IgG水平之间均存在正相关(r分别为0.113、0.241、0.228、0.228、0.433和0.362,P0.05)。结论广州地区成年女性99.7%存在EB病毒既往感染。随着年龄增长,抗VCA-IgA阳性率逐渐增高,而抗EBNA1-IgG OD值则逐渐下降。抗EB病毒抗体水平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助于鼻咽癌等疾病筛检时联合指标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EB病毒抗体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时251例血清进行EB病毒抗体的检测。结果:在251例标本中共检出阳性227例;36例肿瘤科病人EBV—EA.EBV—CA—IgG和EBNA同为阳性的有23例,215其他病人EBV-EA.EBV-CA—IgG和EBNA同为阳性的有37例;在15例EBV—EA和EBV—CA—IgG同为阳性的标本中〈2岁的有11例;在24例EBV阴性的标本中儿童占了22例。结论:EB病毒是成人中普遍存在的病毒,EB病毒与一些肿瘤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系统性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阳性T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EBV-positive T-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 of childhood,儿童EBV+ TLP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3例儿童EBV+ TLPD进行临床特点、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比较,EBV原位杂交和T细胞受体γ(T cell receptor γ,TCRγ)基因重排检测。结果:3例儿童EBV+ TLPD患儿发病年龄分别为2岁、7岁和10岁。就诊时均表现为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功能异常,例2患儿伴有皮疹症状。实验室检查证实体内存在EBV感染。病理组织形态:淋巴结结构破坏,扩张副皮质区内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树枝状增生,伴多量小至中等大异型淋巴细胞弥漫增生。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表达细胞毒T细胞相关标记:CD3、CD5、T-bet和TIA-1均阳性,粒酶B 2例阳性,CD4和CD8 2例双阳性、1例双阴性,CD56、CD21和CXCL13均阴性;原位杂交检测3例均EBV阳性;TCRγ基因PCR检测2例阳性。结论:儿童EBV+ TLPD是一种少见的活化细胞毒T细胞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EBV原位杂交和分子克隆技术分析有助于诊断。我国病例与国际报道病例临床病理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建立EB病毒感染的人胃上皮细胞细胞株,并进行鉴定。②方法将舍有NEOr基因的重组EBV感染人胃上皮细胞GES-1.同时以pcDNA3(NEOr)空载体质粒经脂质体法持染同一细胞为对照,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克隆,经G418筛选,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鉴定EBV编码的核抗原1(EBNA1)的表达情况,直至获得100%表达EBV的单克隆细胞株。③结果感染EBV的GES-1细胞大部分为EBNA1阳性,而转染pcDNA3(NEOr)空载体质粒的GES-1细胞均为EBV阴性。(蓟结论成功地建立EB病毒感染的人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株,对EB病毒致胃癌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山市健康成人外周血EB病毒抗体谱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群感染EB病毒的血清学抗体谱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从鼻咽癌高发区中山市的健康成人中收集348例中山籍贯原住居民的血清和81例外省籍贯居民的血清,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EBNA1-IgA、EBNA1-IgG、VCA-p18-IgA、VCA-p18-IgG、Zta-IgA和Zta-IgG等6种抗体水平,比较不同抗体组合时两类人群样本的抗EB病毒抗体谱的差别。结果当三项IgA类抗体皆为阴性时,外省籍贯阴性率远远大于中山籍贯样本(P=0);当EBNA1-IgA单阳时,外省籍贯样本阳性率远远高于中山籍贯样本(P=0.001);当Zta-IgA单项阳性时(P=0.008),或者Zta-IgA和VCA-p18-IgA同时阳性时(P=0.001),中山籍贯样本阳性率明显高于外省籍贯样本;而三项IgG类抗体的任意组合,中山籍贯和外省籍贯都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山籍贯原住居民感染的EB病毒常常处于激活状态;相反,外省籍贯的中山居民感染的EB病毒处于潜伏期时表达的EBNA1水平更高。提示中山籍贯原住居民比外省籍贯居民具有更高的风险罹患鼻咽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EB病毒Rta/IgG、EBNA1/IgA、VCA/IgA及EA/IgA抗体与鼻咽癌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收集211例未经治疗的鼻咽癌患者的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Rta/IgG、EBNA1/IgA抗体,用免疫酶法检测VCA/IgA及EA/IgA抗体,按92分期法进行分期,分别计算各T、N、M分期及临床分期的各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鼻咽癌各T、N、M分期及临床分期组Rta/IgG抗体rA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T1期的EBNA1/IgA抗体rA值明显低于其它T分期,N0期明显低于其它N分期,临床I期明显低于其它临床分期(P<0.05)。VCA/IgA、EA/IgA抗体滴度各N分期及临床分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B病毒Rta/IgG抗体表达与鼻咽癌分期无关。EBNA1/IgA抗体在早期鼻咽癌表达水平相对较低。而VCA/IgA、EA/IgA抗体水平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程度相关,对于评估鼻咽癌临床分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弦  罗志飞  蒙秋萍  解娜  黄幼生  王明华  翁阳 《海南医学》2013,24(22):3292-3295
目的 分析海南地区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病理分型及其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最近5年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共524例,并对其中有完整资料的214例病例应用EB病毒编码小RNA (EBER)原位杂交检测淋巴组织中EB病毒(EBV)感染情况,分析EBV与不同类型淋巴瘤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关系.结果 157例淋巴瘤进行了EBER检测,共有40例EB病毒(EBV)阳性,阳性率为25.48%,199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变中,57例进行了EBER原位杂交检测,其中仅3例与EBV感染有关,阳性率为5.26%.结论 EBV与淋巴瘤,特别是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以副皮质区增生为主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可能与E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唐山地区胃癌组织中EBV的感染状况,以分析EB病毒相关胃癌(GC)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分析EB病毒在不同年龄以及不同组织学类型胃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胃癌患者手术切除后经石蜡包埋的组织标本共202例。标本经切片和常规脱蜡处理后提取DNA,首先经PCR进行β-actin DNA检测,阳性标本用PCR法检测EBNA1(EB病毒核抗原1)DNA。结果:202份标本β-actin DNA阳性166例,阳性率为82%;166例标本中EBNA1PCR阳性例数为14例,阳性率为8.4%;166例β-actin DNA阳性的胃癌标本中,腺癌150例,经EBNA1PCR检测EB病毒DNA阳性例数在腺癌为14,阳性率为9.3%;150例胃腺癌中,≤45岁15例,46~65岁93例,≥66岁42例,经EBNA1PCR检测EB病毒DNA阳性例数分别为1、9、4例,阳性率分别为6.7%、9.7%、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B病毒感染胃癌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患者年龄无关,而且与癌组织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构建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EBNA1和LMP1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探究重组腺病毒的免疫学作用.方法 以质粒pCXWB-EBNA1和pMV261-LMP1为模板,通过PCR扩增EBNA1和LMP1基因,并通过linker以重叠延伸PCR的方式构建融合基因EBNA1-LMP1,将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