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建立香港海鸥形菌(Laribacter hongkongensis,LH)的社区获得性胃肠炎患者及淡水鱼类标本采样、运输、培养、分离及鉴定方法。方法:于2005年~2006年,采集社区获得性胃肠炎患者及淡水鱼类新鲜粪样,分别接种SS、XLD、CCDA、TCBS、MacConkey琼脂(MA)以及改良头孢哌酮MacConkey琼脂(CMA)等6种培养基,对典型的菌落,进行常规生化试验,凡氧化酶、触酶试验阳性以及三糖铁试验阴性的菌株,采用特异性PCR检测确诊。结果:社区获得性胃肠炎患者的LH检出率为0.53%(4/759);淡水鱼类草鱼、鲢鱼与鲈鱼的阳性率分别为9.30%、8.33%和5.88%。结论:本文建立的LH表型与基因型诊断技术适合于LH的诊断;当前LH缺乏血清学诊断,发展LH的PCR诊断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国内地社区获得性胃肠炎患者是否存在香港海鸥形菌感染.方法于2005年8月对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肠道门诊就医患者采集粪样,分别接种SS、XLD、CCDA、TCBS、MacConkey琼脂(MA)以及改良头孢哌酮MacConkey琼脂(CMA)等6种平皿,对分离到的可疑细菌进行常规生理生化实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透射电镜(TEM)下形态观察及药敏试验.结果编号为242的标本,在CMA平皿上生长出无色、透明的微小菌落.该菌为革兰阴性,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尿素酶和精氨酸双脱氢酶阳性,鸟氨酸脱羧酶和赖氨酸脱羧酶阴性,不发酵葡萄糖.经16SrRNA基因序列测定,菌株242的基因序列长度为1413 bp,采用Blast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分析显示,与文献报道的香港海鸥形菌同源值达100%.TEM下可见菌体两端有多根鞭毛.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临床常用的21种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头孢他啶表现为耐药.结论证实中国内地社区获得性胃肠炎患者粪便中存在香港海鸥形菌.有关该菌引起感染性腹泻疾病的致病地位与流行病学等特征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河北省淡水鱼中香港海鸥型菌的分布现状及耐药性。方法含头孢哌酮32μg/ml的血平板进行分离,API20NE和VITEK GNI+进行生化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琼脂纸片扩散法。结果 429份鱼类样本中,检出8株香港海鸥型菌,总检出率为1.86%(8/429),其中草鱼的检出率为5.43%(5/92),鲤鱼为0.53%(1/189),鲫鱼为2.08%(2/96),其他淡水鱼未检出(0/52)。药敏结果显示8株香港海鸥型菌对万古霉素、头孢哌酮、克林霉素、甲硝唑耐药,对多粘菌素B、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红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四环素、环丙沙星、磺胺、氯霉素敏感。结论河北省淡水鱼存在香港海鸥型菌的污染并显示一定程度的耐药,应加强监测和预警,防止香港海鸥型菌病在河北省的流行和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东省获得性胃肠炎患者中是否存在香港海鸥型菌(LH)感染。方法2009年4月~12月选择江门市各级医院门诊腹泻患者,采集肛拭子标本,培养分离可疑菌株,经革兰染色、生化鉴定、特异性片段PCR扩增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进行香港海鸥型菌的鉴定。结果在804例腹泻患者标本中,分离并鉴定1株香港海鸥型菌,符合已有报道菌的菌落特点和生化特征,命名为江门株(JM1),16S rRNA目的基因扩增长度为426 bp,基因序列长度为1 360 bp,与香港分离菌株(NR-025167)同源性为99%,确诊为香港海鸥型菌感染病例。结论证实广东省内社区获得性胃肠炎患者中存在香港海鸥型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感染性腹泻患儿的发病情况及病原分布,探讨引起儿童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体,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9年1月某院儿科收治的468例感染性腹泻患儿的临床及病原学资料。结果468例感染性腹泻患儿,11 d~3岁285例(60.90%), ~ 6岁111例(23.72%),~ 14岁72例(15.38%);夏季发病率最高,占29.27%,其次为秋季26.50%。大便培养阳性118例(25.21%),其中病原菌构成比前3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30.51%(36/118)、痢疾杆菌23.73%(28/118)和肠球菌属11.02%(13/118);轮状病毒检测阳性47例(10.04%)。婴幼儿感染性腹泻以轮状病毒为主要病原,学龄前期儿童以大肠埃希菌和痢疾杆菌为主要病原。结论儿童感染性腹泻发病以婴幼儿多见,季节以夏秋季为主,病原复杂多样,临床诊治过程中应重视病原学诊断,以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感染性腹泻患者标本与外环境水产品标本的检测,掌握深圳市香港海鸥形菌病原学特征及分子分型。方法用传统方法和荧光PCR法同时检测香港海鸥形菌,阳性菌株用K-B法做药敏试验和PFGE分子分型。结果在329份淡水鱼中共检出7份阳性标本,579份腹泻病人标本未检出。该菌对临床常用的24种抗生素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对氨苄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噻吩、头孢噻腭、头孢哌酮、头孢曲松耐药,头孢西丁为中介,其余均为敏感。7株香港海鸥形菌生化反应阳性的,荧光PCR结果均为阳性。PFGE分子分型表明7株菌不具有同源性。结论本文建立一套完整的对该菌的分离鉴定、基因诊断和PFGE分子分型方法;了解深圳地区主要流行菌型,预测深圳地区该菌的流行趋势,为应对食源性疾病突发事件和水产品安全问题做好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7.
香港海鸥形菌(Laribacter hongkongensis)是Kwok-yung Yuen等2001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命名的食源性致腹泻病原菌,可引起社区性肠胃炎和旅行者腹泻等症状,症状表现与空肠弯曲菌感染相似,大部分病人出现水样腹泻,感染途径与食用鱼类食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住院患者双重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调查    FRE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住院患者双重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情况,提出控制措施。方法对某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的双重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55 084例患者中,有1 436例(2.61%)查出有双重及多重耐药菌感染,其中社区获得性959例(1.74%),医院获得性477例(0.87%),两者之差异有显著性(χ2=323.571,P=0.000)。发生双重及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者占医院感染总人数的25.74%(1 853例),出现较多的科室是重症监护室(16.98%)、神经外科(14.67%)、烧伤外科(14.25%)、神经内科(14.0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824例次,51.92%)。75.97%(1 091例)的双重及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在感染前使用过抗菌药物。结论双重及多重耐药菌感染以社区获得较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控制和减少双重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120例儿童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FRE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对2008年5-9月收住院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足口病发病年龄以<5岁者为主,男多于女;发病集中于5~7月份,多有与手足口病者密切接触史;发热发生率为60.83%,所有患儿均出现皮疹,分布于手、足、口、臀、躯干及肛周,皮疹消退时间为(4.59±1.36) d;患者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胃肠炎等并发症;重症病例4例(3.33%),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仅1例合并严重病毒性脑炎者转院,其余均达到临床治愈,住院时间为(6.36±2.53) d。48例患儿行病原学检查,肠道病毒71型阳性占12.50%,柯萨奇病毒A16型阳性占66.67%,未检出病原体者占20.83%。结论手足口病传染性强,流行强度大,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对患儿早期诊治及采取隔离、消毒等有效措施,可控制传播。治疗以抗病毒为主,若无严重并发症,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对香港海鸥菌的短期和长期保存效果,以期建立该菌的简单、实用和经济的短期和长期保存方法。方法采用半固体石蜡封存法,磁珠菌种保存管、10%甘油、15%甘油肉汤和30%甘油肉汤等5种方法保存香港海鸥菌,其中,半固体石蜡封存法的保存温度为室温和4 ℃,其他方法均在-20 ℃和-80 ℃进行菌种保存。定期进行菌种复苏,采用活菌菌落计数比较不同方法的保存效果,观察期为12个月。结果半固体石蜡封存法在室温环境下保存的活菌数在6个月内呈缓慢下降趋势(活菌数的对数值下降幅度<1),但6个月以后活菌数急速下降且菌落变小,至第9个月时为0 CFU/mL;而4 ℃保存的第1个月活菌数下降幅度小,但到第3个月时活菌数为0 CFU/mL;在12个月内,磁株及3种不同甘油浓度保存的活菌数在-80 ℃下保持相对稳定,但-20 ℃下保存时间短、效果差。结论室温条件下的半固体石蜡封存法适合短期保存香港海鸥菌,而-80 ℃低温条件下的磁株或甘油适合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1.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是1989年由美国学者Choo等首次从受感染的黑猩猩血液标本中分离。HCV呈全球性流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统计,HC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约为3%,全球约有1.8亿人感染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00~500万例。我国进行的全国HCV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我国一般人群抗 HCV阳性率为3.2%,约有4 000万人感染HCV;70%以上的感染者将发展成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常规的干扰素(IFN)单用或者IFN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总体应答率比较低,治疗费用颇高,且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2]。据分析,在未来的10~20年中,将会出现一个因HCV感染而导致的肝硬化与肝癌高峰期。HCV感染后缺乏有效的保护性免疫,因此,HCV中和抗体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3]。近年来HCV体外培养系统的建立为HCV中和抗体相关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使人们对HCV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层次,为从根本上认识HCV和彻底防治丙型肝炎奠定了基础。本文就近年来在丙型肝炎中和抗体及机体抗HCV感染免疫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08版《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指南》已出版,本指南最终目标是通过适当选择消毒灭菌方法,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以下节选关于医疗机构环境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内容,每条建议均根据科学证据、基本原理、实用性和联邦法律制定。其建议分级系统如下。  相似文献   

13.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08版《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指南》已出版,该指南最终目标是通过选择适当的消毒灭菌方法,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以下节选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建议(表1)。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万古霉素目标血药浓度达标及如何进行调整已讨论多年。根据有效血药浓度监测出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和调整的初始浓度,两者均高于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和避免可能的耳毒性或肾毒性等副作用的浓度。前期很多研究由于缺乏设计良好的随机临床评估或缺乏某血药浓度与患者预后间的确切关系的明确资料,由此导致了监测力度不够或不监测以及如何进行剂量调整的争论。  相似文献   

15.
2010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更新了M100-S20文件,现将其中主要更新内容作简要介绍,供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工作者在常规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重症肝病合并医院真菌感染60例临床分析    FRE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重症肝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 60例重症肝病合并医院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同期住院重症肝病患者485例,其中60例(12.37%)发生医院真菌感染83例次(17.11%)。感染部位以肠道为主,占50.60%;其次为口腔(25.30%)、下呼吸道(9.64%)、腹腔(7.23%)、泌尿道(4.82%)和血液(2.41%)。 感染菌种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占61.67%;其次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占16.67% 。60例重症肝病合并医院真菌感染者中死亡34例(56.67%),与真菌感染直接相关2例(3.33%);而未发生真菌感染的60例对照者中死亡19例(31.67%),两组病死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7.60,P<0.01)。结论重症肝病患者发生医院真菌感染预后差,病死率极高。预防和治疗医院真菌感染需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7.
尿路感染抗菌药物治疗的进展    FREE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泛使用抗菌药物后诱发耐药与多重耐药现象已十分严重。对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s)革兰阴性(G-)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尿路感染的治疗十分困难。在多重耐药病原菌尿路感染高发病区必须掌握本部门耐药动向,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既要使临床取得良好的疗效,又要能阻遏耐药菌株扩散。  相似文献   

18.
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简称隐脑,是由隐球菌属中某些种或变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病,为CNS最常见的真菌感染。隐脑为机会性感染,是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后CNS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在过去30年里,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及化学治疗药物的广泛应用,特别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的流行,使得隐脑的发病率显著增加[1]。在撒哈拉以南地区,由于HIV的严重流行,使得隐脑已经超越肺炎链球菌及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成为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脑膜炎。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HIV相关性隐脑患者[2],目前国内多以散发、非AIDS人群为主。隐脑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在免疫缺陷患者中表现更为突出,即使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 retroviral therapy, HAART),HIV相关性隐脑患者3个月内的死亡率仍然高达20%左右[3-4]。如何做到早期、迅速、准确诊断及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仍然是临床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近年来,由于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等抗真菌药物的有效、合理使用及新的抗真菌药物的不断推出,使得隐脑的治疗现状有所改善。现就隐脑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9.
结缔组织病与发热    FRE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习惯上简称为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tissuedisease,CTD),是指一类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相关,主要累及皮肤、关节、肌肉、血管等结缔组织的疾病。CTD主要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干燥综合征(SjOgren’ssyndrome,SS)、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多肌炎(polymyositis,PM)、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sclerosis,SSc)、成人斯蒂尔病(adultonsetStill’sdisease,AOSD)、血管炎等。  相似文献   

20.
手术部位感染是开放性骨折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开放性骨折治疗的主要问题之一,如果出现深部感染,可造成骨折延期愈合或不愈合[1]、慢性骨髓炎[2]等后果,严重时可致肢体残废,甚至危及生命[3]。近年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以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多重耐药性,医院感染率增高,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不利[4]。因此,许多学者对开放性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及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